針灸治療異常汗出
時間:2017-09-28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蔡曉剛
出汗既是一種生理表現有時又是病理表現,病理汗出即異常汗出。異常汗出既可單獨出現,也可作為並發症狀出現於其他疾病的發病過程中;既可以是全身性的異常汗出,也可表現為某一部位局部的異常汗出。
全身性異常汗出
全身性異常汗出可分為自汗、盜汗。
自汗:中醫學認為自汗是由於營衛不和、脾肺氣虛、胃熱熾盛等致衛氣不固,津液外泄而出現的現象。臨床常見症狀為時時汗出,動則益甚,常伴麵色白,肢體欠溫,氣短乏力,惡寒惡風等。《明醫指掌·自汗盜汗心汗證》言:“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謂:“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論治》曰:“無論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並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現的自汗,應著重針對病源治療,謂“曆節、腸癰、腳氣、產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當推其所因為病源,無使混濫”。
盜汗: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證。“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裏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為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地泄出來。中醫認為腎主五液,入心為汗。由於房事不節,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久病傷陰,素體陰虛,腎液不足,虛火內生,迫津外泄而現潮熱盜汗。對於盜汗中醫很早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黃帝內經》中稱為“寢汗”;《金匱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證。自此以後,曆代醫家均沿用此名。
取合穀穴、複溜穴。令患者取舒適仰臥體位並將所取穴位處充分暴露,常規消毒後毫針直刺合穀穴、複溜穴各1寸。自汗者合穀施以撚轉補法,複溜施以撚轉瀉法;盜汗者合穀施以撚轉瀉法,複溜施以撚轉補法。留針30分鍾並10分鍾加強手法一次。每日一次。
合穀乃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五行屬火,與手太陰肺經互為表裏。肺主皮毛、又主一身之氣,氣體輕清,走上走表。複溜為足少陰腎之經穴,屬金,金者肺經,水之母也,為陰。腎與膀胱相表裏,膀胱又主一身之表,為衛氣所居。合穀、複溜一陽一陰,一表一裏,一髒一腑,兩穴相配采取不同的補瀉手法,對汗液會產生不同的調節作用。自汗責之於氣虛衛外不固,津液外瀉。合穀穴采用補法能夠益氣血而實營衛之氣,複溜采用瀉法能夠抑陰以扶陽,達到固攝津液的作用。而瀉合穀以清宣肺氣、疏散邪熱;補複溜可滋腎陰,培化其源,以助膀胱之氣升華而固衛,調節陰陽以臻平衡,盜汗自止。
局部異常汗出
有些患者異常汗出僅表現於身體的某些局部。
頭汗:多因中焦濕熱鬱蒸所致。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異常汗出則多為虛證。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手心、腳心出汗如《傷寒明理論》所論:“多由脾胃濕蒸,旁達四肢手足所致。”究其原因多因脾主四肢,手足為諸陽之本。脾胃有病,運化失常,津液旁達於四肢,而手足心汗出。
選取脾俞穴、胃俞穴為主。異常汗出表現於頭部者加百會穴、大椎穴;並發於虛證、危象者加氣海穴、關元穴。囑患者取伏臥位並將背部充分暴露,術者左手持打火機並將打火機的火焰開至最大於右手所持的罐口適宜的玻璃罐中瞬間閃過後迅速將罐吸拔於脾俞穴、胃俞穴、大椎穴處,每穴留罐10分鍾。術者分別用左右雙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筆寫字狀拿灸用艾條使艾條與局部皮膚成45度角,將艾條點燃端分別對準百會穴、氣海穴、關元穴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覺施灸局部溫熱、術者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皮膚為度,每穴處施溫和灸20分鍾,每日一次。
脾俞穴、胃俞穴分別為脾髒與胃腑的經氣轉注輸入之所,同用具有補益脾胃,化生氣血,調理脾氣、和胃降逆、運化水穀、和營統血、消滯通絡的功效。百會穴能激發、振奮全身陽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大椎可解表疏風、通絡開竅、扶正補虛、振奮全身正氣。氣海穴乃人體元氣聚會之處,與任脈經穴、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關元相配,具有培腎固本、補益元氣、溫中散寒、固精同脫、調理衝任等作用。
陰部汗出:生殖會陰部異常汗出多屬脾虛濕盛或濕熱下注而致。患者多伴有腎虛腰酸困,甚者腰困如折,脈診尺部沉細,舌苔淡白滑膩,舌邊有齒,黃膩等。
取隱白穴、關元穴。令患者小便後取舒適仰臥體位並將所取穴位處充分暴露。醫者將患者隱白穴處揉搓至局部發紅、發熱,戴一次性手套用一次性采血針(或一次性注射器針頭或小號三棱針)在隱白穴穩、準、快點刺,接著醫者采取雙手拇食指一捏一放,同時用95%的酒精搽拭點刺處(便於血液的順利外泄)以見血色由黑紫變為淡紅為度,按壓止血並碘伏消毒。術畢再常規消毒,取毫針直刺關元穴1.2寸施以撚轉補法,留針20分鍾後起針。隱白穴點刺放血隔日一次,關元穴毫針每日一次。
隱白穴點刺放血具有扶脾溫脾、清心寧神、溫陽回厥、行氣止痛、健脾回陽、生發脾氣的功效。關元穴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中醫學認為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功效,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古人將關元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則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現代研究表明,刺激關元穴能產生調節內分泌的功效,讓身體的代謝成倍增加。並且,這種調節是雙相的,即讓亢進的機能減退,讓減退的機能增強。
半身汗出:或左或右僅半側身體異常汗出,另一側則經常無汗者;或下半身異常汗出者多因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可見於中風、痿證、截癱等病人。
取然穀穴。囑患者取舒適仰臥體位並將所取穴位處充分暴露,常規消毒後毫針針尖略朝足跟方向刺然穀穴0.5寸,施以緩慢撚轉手法,以針感沿足少陰腎經向上傳導至腹部者為佳,留針30分鍾,隔日一次。
然穀穴是足少陰腎經的滎穴,五行屬火。對於因中風、痿證、截癱等病證所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而見異常汗出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配合然穀穴具有升清降濁、清熱泄邪、益氣固腎,清熱利濕的功效。(蔡曉剛 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院針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