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10207/herald/6601f8c44b8cec50e0ee64ef89756588_zaker.html
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不僅要和感冒發燒等“小怪”打架,許多人還要麵對糖尿病、癌症等難纏的“大怪”,甚至要耗費一生與其搏鬥。
那些長期的、不能自愈的、也幾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統稱慢性病(又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慢性病已成為當前中國人的主要健康威脅,卒中、缺血性心髒病和慢阻肺更是國人死亡的前三位殺手。慢性病雖有明確的預防措施,但因其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較高,且醫療費用昂貴,是人類生活的一大隱痛。
“心腦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係統疾病等慢性病已成為當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導致醫療費過度增長、損害勞動力素質的主要健康問題。”近日,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汪之頊在“中國生命早期營養學苑”在線教育專題課程《健康與疾病預防的生命全程觀》上表示。
過去,對於慢性病的預防更多是強調已知的危險因素,如膳食不合理、身體活動不足、吸煙、濫用酒精等,但近年在國際醫學界形成的都哈理論徹底顛覆了這一觀念。
該理論表明,人類在生命早期經曆的不良因素暴露,會導致一係列兒童期、成年期疾病的發育源性改變,包括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精神行為異常等慢性病的發生與發展。
也就是說,許多人的慢性病,早在胎兒、嬰幼兒時期就埋下了種子。
慢性病從何而來?
隨著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加快,加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我國居民慢性病呈高發趨勢。
根據臨床表現,慢性病可歸為幾個大類:一類是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腦卒中等;另一類是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痛風、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等;還有一類是惡性病質慢性病,一般指各種惡性腫瘤、肺結核、嚴重創傷、燒傷等過度消耗身體能量物質、造成機體能量負平衡的疾病。
其他慢性病還包括:精神類疾病精神、心理障礙;過勞症;強迫、焦慮;抑鬱症;更年期綜合症;口腔疾病,如帶有遺傳性因素的牙周病;及各種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和各種應激狀態等方麵的慢性病。
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居民慢性病死亡率為533/10萬,占總死亡人數的86.6%;心腦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係統疾病為主要死因,占總死亡的79.4%。在各種慢性病中,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全國18歲及以上成年人中的患病率分別高達25.2%、9.7%和9.9%。預計未來10年將有8000萬中國人死於慢性病。
為什麽有些人會得慢性病,有些人不會?有些人的慢性病很嚴重,有些人又不那麽嚴重呢?
實際上,慢性病的發病原因十分複雜,牽涉到環境、職業及飲食習慣等諸多因素。其潛伏期也較長,臨床症狀並不明顯,得病時間具有不確定性。
但可以肯定的是,慢性病的誘發與人體體重息息相關。《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指出,2012年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0.1%和11.9%。同時,兒童肥胖形勢也日趨嚴重,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9.6%和6.4%,其直接後果就是導致體形、生活方式及兒童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向成年期延續。

都哈理論
1995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流行病學家大衛·巴克根據其流行病學研究結果,提出了冠心病、糖尿病等的“成人疾病的胎兒起源(Fetal Origins of Adult Disease, FOAD)”假說。
FOAD假說認為,胎兒宮內不良反應使其自身代謝和器官的組織結構發生適應性調節,如果營養不良得不到及時糾正,這種適應性調節將導致包括血管、胰腺、肝髒和肺髒等機體組織和器官在代謝結構上發生永久性改變,進而演變為成人期疾病。
直到2003年,國際醫學界將這一概念過渡到“健康和疾病的發育起源(The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 DOHaD)”學說,即都哈理論。目前,已經有大量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這一理論的合理性。
麵對棘手的慢性病,都哈理論提出,孕產期保健能降低成年慢性非傳染病的發生風險。雖然不少人認為這個簡單直接的論調有點兒聳人聽聞,但一切還要從背後的健康與疾病防治觀念——生命全程觀說起。
生命全程是指人類從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其觀強調研究物質和社會環境的危險因素在圍生期、嬰幼兒期、青少年期、成年期以及老年期(包括隔代)長期對健康和疾病(主要是慢性病)的影響。
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劃分的“圍生和嬰幼兒期、青少年期、成年工作期和晚年期”4個生命全程的不同階段為基準,生命全程觀重點研究生物、行為和心理因素是如何作用整個生命過程及影響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從而達到盡早預防疾病發生發展的目的。

不同生命階段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突出健康問題。比如說,兒童青少年麵臨齲齒、缺鐵性貧血、腸道蠕蟲感染,哮喘、意外傷害等問題;中老年人突出的健康問題有腫瘤、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
但整個生命過程中的健康狀況,是每一個階段各個因素的綜合結果,因此,健康與疾病防治是一個持續終生的過程,而不僅僅局限於某一年齡段。
生命全程觀把慢性病防治的注意力轉向了第一級預防,注重危險因素和行為在兒童與青少年期的產生。它強調:慢性病發生與發展以及人的生理功能的改變是由於危險因素長期累積接觸的結果,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均存在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人類在生命早期(胎兒期、嬰兒期、兒童期)這一關鍵階段經曆任何一種不良因素暴露,都可能影響胎兒、嬰幼兒的發育可塑性,帶來組織器官在結構和功能上的永久性或程序性改變,最終導致遠期一係列兒童期、成年期慢性病的發生風險。”汪之頊教授介紹都哈理論時表示,在生命早期關鍵時期,應采取幹預措施以改變生命曆程軌跡。
該理論還認為,生長發育的關鍵期不僅存在於子宮內和嬰兒早期,而且還存在於童年和青春期。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同樣是生長發育的敏感階段,在該階段,社交和認知技能、習慣、應對策略、態度和價值觀都比成年後更容易獲得,而在該階段獲得的這些能力和技能對生命曆程的軌跡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生命全程觀還考慮了成年早期和中期,物質和社會環境的危險因素對長期健康所產生的作用。除了以上這些因素與生命早期生物和社會因素及它們之間交互作用(如宮內發育遲緩和成年後肥胖並存)對個人健康的影響之外,生命全程觀還關注其對幾代人的健康所產生的累積影響。
慢性病的預言——生命早期營養
都哈理論這一醫學界的學說新星冉冉升起之後,給慢性病預防增添了生命早期營養角度的方法指導。
孕前營養狀況,不僅預防先天性畸形風險的關鍵,還會影響子代認知和社會行為發展,可降低子代遠期慢性病風險。
“生長發育的關鍵期不僅存在於子宮內和嬰兒早期,還存在於童年和青春期。兒童和青少年是生長發育的敏感階段,對生命曆程的軌跡具有重要的影響。”汪之頊表示,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實現從胎兒到生命終點的全程監控服務和健康保障覆蓋。
因此,父母應在孕期就給予胎兒科學的營養幹預。

孕期營養不良如鐵缺乏、鈣和碘攝入不足、維生素D缺乏等,可導致孕母貧血、低蛋白血症和骨質疏鬆症,還會增加流產、早產、產後出血和產後感染的危險。
母親孕前低體重或者孕期營養不良,容易發生宮內發育遲緩、低出生體重兒和小於胎齡兒。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會影響胎兒組織、器官在結構、功能或者代謝方麵的異常。
WHO提出的至2025年全麵改善母親、嬰幼兒和兒童、青少年營養狀況的6項目標中,前3條均是針對育齡女性;WHO還特別強調,要努力保證給予每一個嬰兒出生後6個月齡內的純母乳喂養,並在此後及時添加輔食,並持續母乳喂養至出生後2歲。
當然,健康與疾病防治還是一個持續終生的過程,而不僅僅局限於某一年齡段。
“針對我國慢性病的嚴峻形勢,我們應該樹立健康與疾病防治的生命全程觀,全麵認識生命各階段的特點、麵臨健康問題以及處理方法,領會環境、行為生活方式等與健康的關係,並思考如何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從健康的不同維度來促進健康,提高生命質量。”汪之頊表示。
(作者:葉碧華,吳君瑤 編輯:李欣夷,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