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ohu.com/a/454386323_135619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發布:飲食相關慢病問題日趨嚴重!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發布
飲食相關慢病問題日趨嚴重
保健時報記者 董超
2月25日,由中國營養學會組織編寫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指出,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居民營養不足與體格發育問題持續改善,但膳食不平衡問題仍突出。膳食組合或結構的不同,或某些食物長期過多過少,將造成所供給的能量或營養素與機體需要之間不平衡的狀態,有充足證據說明,膳食因素與機體免疫水平、慢性病的發生風險有密切關係。
膳食質量普遍提高營養不足得到改善
《報告》指出,我國大多數人群膳食結構仍保持植物性為主,穀類食物仍是能量的主要食物來源,居民蔬菜攝入量仍穩定在人均每日270克左右,與其他國家相比一直處於較好的水平。居民動物性食物攝入量增加,優質蛋白攝入量增加。
從監測數據來看,我國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低體重率分別為4.8%和1.9%,已實現2020年規劃預設目標。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營養不足發生率率明顯降低,特別是能量供應不足已經得到根本改善。兒童青少年、孕婦貧血率、維生素A缺乏率均有顯著下降,營養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身高是反映長期膳食營養質量的指標。《報告》指出,近30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水平持續改善,2015年我國18~44歲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厘米和158.0厘米,比2002年分別增加了2.2厘米和1.6厘米,提示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居民膳食質量和人群體質明顯提高。
超重肥胖及膳食相關慢性病問題日趨嚴重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中國居民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快速增長,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報告》指出,肥胖常伴有多種代謝異常,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等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6歲以下和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0.4%和19.0%,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經超過一半(50.7%)。
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重要的危險因素。全球疾病負擔2017研究結果指出,2017年全國歸因於高BMI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為59.0萬,13.5%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歸因於高BMI。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7.5%,糖尿病患病率為11.9%,高膽固醇血症患病率為8.2%。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顯示,根據2013年中國第5次衛生服務調查:城市地區≥15歲居民冠心病的患病率為12.3‰。18歲及以上居民血脂異常率顯著升高(2002年18.6%,2012年40.4%)。2013年40歲以上人群腦卒中患病率為2.1%,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均呈上升的態勢。這些慢性病與長期膳食不平衡和油鹽攝入過多密切相關。
不合理膳食是國人疾病發生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不合理的膳食是中國人疾病發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2017年中國居民310萬人的死亡可以歸因於膳食不合理。1982~2012年中國成人膳食變遷與心血管代謝性疾病死亡率關係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盡管部分膳食因素在改善,但大部分人群的膳食質量仍然不理想。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的心髒疾病、腦卒中和2型糖尿病死亡率與膳食因素有關。
《報告》強調,高油高鹽攝入仍普遍存在,含糖飲料消費逐年上升。2015年調查顯示,家庭烹調用鹽攝入量平均每人每天為9.3克。在外就餐成為普遍飲食行為,調查發現前十位常購買的菜看多為油炸食物、動物類菜肴,存在油鹽過度消費,以及膳食結構不合理問題。含糖飲料銷售量逐年上升,兒童青少年含糖乳飲料和飲料消費率在30%和25%以上,明顯高於成人,3~5歲兒童糖供能比高達4.8%。
《報告》還指出了國人全穀物、深色蔬菜、水果、奶類、魚蝦類和大豆類攝入不足。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以穀物為主,但穀物以精製米麵為主,全穀物及雜糧攝入不足,隻有20%左右的成人能達到日均50克以上;品種多為小米和玉米,還需更為豐富;蔬菜以淺色蔬菜為主,深色蔬菜約占蔬菜總量的30%,未達到推薦的50%以上的水平。
人均水果攝入量仍然較低,攝入量較高的城市人群僅為55.7克/天。我國居民奶類平均攝入量一直處於較低的水平,奶類攝入不足是我國居民鈣攝入不足比例較高的主要原因。魚蝦類平均攝入量為24.3克/天,多年來沒有明顯增加,不足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能夠達到平均每天攝入魚蝦類40克以上。大豆類食品是中國傳統的健康食品,但目前消費量不足,約有40%左右的成人不常吃大豆類製品。
國人飲酒行為較為普遍,一半以上的男性飲酒者過量飲酒。《報告》顯示,2015~2017年數據顯示,我國男性和女性飲酒者過量飲酒量分別為56.8%和27.8%。
長期平衡膳食模式可降低慢性病發病風險
《報告》顯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膳食模式、生活方式的明顯改變,各種類食物攝入量過高或過低與疾病風險之間的關聯已有較多的證據,《報告》中匯總了與主要健康風險降低相關聯的膳食因素主要有:全穀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製品、奶類及其製品、魚肉、堅果、飲水(飲茶)等,證據等級均為B級。過多攝入可增加不良健康風險的膳食因素主要有:畜肉、煙熏肉、食鹽、飲酒、含糖飲料、油脂等。
穀物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天應攝入全穀物和雜豆類50~150克。匯總多項研究的Meta分析結果表明,每增加30克/天全穀物攝入,可降低全因死亡風險8%;攝入量達到每天100克左右時,風險降低25%。與不吃或少吃全穀物(食品)人群相比,每天攝入3份全穀物食品或48~80克全穀物,心血管疾病發病相對風險可降低21%。和很少食用全穀物的人群相比,攝入48~80克/天全穀物可使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降低26%。每增加90克/天全穀物食品,結腸癌風險降低17%。對於13歲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而言,增加全穀物攝入會使體重增長的風險降低17%。
蔬菜
蔬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天應攝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1/2。匯總多項研究的Meta分析結果表明,每增加80克/天蔬菜攝入,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降低13%。研究也表明每增加1份(約80克)蔬菜攝入,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減低10%,腦卒中的死亡風險降低13%,冠心病的死亡風險降低16%。
水果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天攝入200~350克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鮮果。係統綜述結果顯示,每天每增加1份水果和蔬菜(1份水果80克,1份蔬菜為77克)可降低4%的心血管死亡率。蔬菜和水果總量攝入增加可使肺癌發病風險降低24%。另外,增加蔬菜和水果攝入還可能降低乳腺癌和肥胖的發病風險。
大豆
經常食用大豆對健康至關重要,美國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認為大豆異黃酮以及豆腐的攝入可使冠心病發生風險下降。薈萃分析結果發現,大豆及其製品的食用(大豆攝入量≥1.62克/天,或豆腐攝入量≥14.4克/天或大豆異黃酮26.3毫克/天)可以降低女性(尤其是絕經後女性)乳腺癌的發病風險。
堅果
係統評價顯示,在每日堅果總攝入量範圍0~52克的範圍內,與攝入最低組比較,堅果攝入最高組全因死亡風險下降20%。每天增加堅果攝入量15~20克,全因死亡風險下降17%左右。劑量效應反應關係結果顯示,每天28克堅果幹預,各項血脂指標均顯著下降。
奶製品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吃各種各樣的奶製品,相當於每天液態奶300克。報告匯總多項研究的Meta分析結果發現,每天增加200克總奶製品攝入,結直腸癌的風險降低7%。
魚肉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周應吃魚280~525克。Meta分析發現,與從未食用過魚的人相比,每天食用60克魚的人群總死亡風險降低了12%。對中國40~50歲人群進行14年隨訪的隊列研究發現,與從不吃魚的人群相比,每日攝入魚大於68克的人群的全因死亡風險降低30%。Meta分析發現,每日攝入魚肉每增加100克,腦卒中發生風險降低14%。
茶水
薈萃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每天一杯(236.6毫升)茶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平均降低4%;每天一杯茶可降低2%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每天攝入6杯綠茶可降低21%胃癌的發病風險。
此外,《報告》還提供了維持健康體重和身體活動與健康關聯的證據。有證據證明體重過低或過高都會對健康產生明顯的影響,證據等級為B級。目前有充足的證據表明,身體活動不足可導致體重過度增加,多進行身體活動不僅有利於維持健康體重,還能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疾病發生風險和全死因死亡風險,改善腦健康,其推薦等級均為A級。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 董超 李娜
值班主任 || 範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