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醫生去哪兒了?
疫情仍在全國多個地方此起彼伏。
但是,突然發現,似乎好久沒有張文宏醫生的聲音了。
還真有點不習慣。
尤其是,3月6日澎湃新聞有一則報道——
近期,上海無症狀感染者增多。根據上海市衛健委通報,3月3日、3月4日和3月5日,上海新增本土無症狀感染者分別為14例、16例、28例。不少網友提出疑問“為何近期本土無症狀感染者增多了?”
為此,澎湃新聞分別采訪了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鄔驚雷;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衛生專家組成員、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傑。
這個采訪名單,沒有張文宏醫生。
曾經有一段時間,哪裏有疫情,就哪裏有張文宏醫生的聲音。說他是整個疫情期間人氣最高的醫生,應該沒有爭議。
他之所以在公眾心目中擁有巨大聲望,不僅僅是因為他一直奮戰在抗疫第一線,在各種緊要關頭向公眾傳授各種防疫知識,還因為他基本上是個不戴麵具的人,一個說人話、說真話的人。他的人話與真話,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時代難得的率真與勇氣。
但想不到,他這樣的人,也會成為一些人攻擊的對象。
連張文宏呼籲大家早餐不能光喝粥,要多喝牛奶多吃雞蛋以提高免疫力,也會被一些人看成是“崇洋媚外“。
去年8月,一拔人圍攻張文宏,說他的博士論文涉嫌抄襲。
幸而有關部門的調查還了他一個清白。
一些人攻擊張文宏的理由,是他曾經提出要“與病毒共存”——事實上,他說的“與病毒共存”,並不是說要放棄防控,而是指要麵對這種病毒很難清除的客觀現實。
這與“動態清零”並不矛盾。
最新與此相呼應的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大會發言人張業遂說,“動態清零”做法的目標是通過快速精準的全鏈條防控措施,實現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不是要追求“零感染”,而是要盡快把疫情控製住。
再回到3月6日澎湃新聞那則報道上來,作為一個曾經最為活躍、最知名的疫情防控專家,可以理解他不就外地疫情發聲,但是,連他所在的上海出現了疫情,連一眾專家都出來說話了,他卻沒了蹤影,這似乎不太正常。
是他被隔離了嗎?
今年1月12日,關於張文宏在上海靜安被居家隔離的信息就曾在網上流傳。
13日上午,張文宏醫生針對新冠疫情引發的新一輪關注發文解讀。並提到,“今天上午在醫院辦公室,新冠救治團隊再次對所有住院病例進行了梳理。”
等於是通過這種方式辟謠了。
那麽,這一次呢?
從常理上講,即使真的居家隔離,也不妨礙接受電話采訪 、發表自己的觀點的。
但願我是多慮了。
事實上,去年8月,他就心灰意冷地發布了一個退網聲明——“該退網了,保持沉默才能無災無難”。自此之後,他在公眾場合的發聲頻率明顯降低了。
是什麽樣的環境,逼得一個心直口快的性情中人,決定保持沉默?
你讀出了其中的悲愴嗎?
也許,你還會想起他曾經說過的那一句話:
“等這個事情過去了,大家就不要聽我說知了,過了這個時間到我們醫院那裏,你看著那個繞著牆根走的就是我了。”
沒有想到,這樣的自嘲,真的可能一語成讖。
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