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的基本觀點有很大不同。孔兄說空中有相和性;相有實在的一麵,但受因果,不恒在;性是恒在,無生無滅無相。所以說是平行線,兩不相妨。
平兄說的空性我覺得與陶三講的大道有很多共同性,是萬事萬法的基礎,應該是實在但屬於無法用概念和語言明確定義的層次。有了定義就可能帶有定義者的狹隘偏見甚至錯誤,所以隻能是可指稱而不可直接言說。
孔兄有個很獨到的主張或者理解就是性是感知的能力。有情皆可成佛。有情的共性是什麽?不僅是感知,而且有感受--如果隻有冷認知,就像機器人;有了價值觀,就有了感情。但你有了價值觀,落邊了,著相了,就成了眾生。也許這就是孔兄主張性是感知(而不是感受)能力的一個基礎。但修行的人,包括佛陀,都是性相共存的個體,雖然這不代表性中有相或相中有性。
可能有一天,兩位的觀點可以整合成一個統一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