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性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智性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者 / KnowYourself

近幾年,智性戀這個詞的討論度越來越熱。看到回答裏的大家已經分享了不少身邊智性戀的例子,那麽,KY 在這裏給智性戀做一個專業上的科普。

大家通常以為智性戀就是單純喜歡聰明的人,但其實,智性戀的定義比我們想象得複雜很多:

智性戀(sapiosexual)源於拉丁語詞根 sapiens(辨識、明智)與 sexual,指的是一個人會因為別人非常聰明,而感受到強烈的性吸引力。

舉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生活大爆炸》中的謝耳朵。

謝耳朵很聰明,一些觀眾會因為他的聰明而喜歡他,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些觀眾就是智性戀。

智性戀意味著,你不僅是因為一個人聰明而喜歡 ta,甚至還想要撲倒 ta!

性與關係專家 Casey 在 2020 年接受采訪時,對智性戀做了進一步解釋。

她提到,對於智性戀人群來說,智力是最有特征的性吸引力,甚至比潛在伴侶的外表和性格都更有價值。而且,智力本身,而不是它帶來的權力、地位等其他東西,才是真正“接通”雙方的關鍵。

所以說,如果你能純粹的因為一個人的智力而產生愛意和性欲,那你就是智性戀啦!

那麽,智性戀這個說法又從何而來呢?

1988 年,一個 ID 為“Wolfieboy”的用戶,在 Livejournal 網站上首次使用了“Sapiosexual”一詞。

2002 年,ta 在博客中寫道:“我並不是太在乎高潮,我想要一個敏銳的、有洞察力的頭腦。我想要有一個人,可以和我將討論哲學作為前戲。(作者注:這裏的高潮,指的是由其他非智商刺激而產生的高潮,不是說自己不想要高潮。)”

這段文字對智性戀的體驗有了更為具體的描述。

智性戀真的進入大眾視野,還是 2014 年的事。當時,知名交友網站 OKCupid 將智性戀和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等其他性取向,一起納入了性向選擇項。

同年 10 月,一個名為“ The Sapio: Intelligent Dating”的交友 app 推出,專門針對智性戀用戶人群,旨在讓那些“寂寞的聰明人”能夠因共同的興趣話題和學術追求找到彼此(Meena, 2020)。

不過,雖然智性戀這個詞已經日益風靡,但是智性戀還不是一個為心理學界所認可的、嚴格意義上的性取向

OKCupid 網站曾在采訪中提出,增加“智性戀”選項是為了兼顧一些更偏重智識的群體,提升用戶體驗。官方回應了增加該選項的初衷,而且並沒有承認它是一種新的性取向。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指的是一個人傾向於產生持久浪漫感受或性吸引(也可以二者皆有)的性別。

而在學術界,當人們探討不同的性取向時,通常也是不會包含智性戀這個選項的。

不過,Herbenick 在 2018 年也曾指出,這並不妨礙我們將智性戀作為一種自我身份認同。

一個認為自己是智性戀的人,可以是同性戀、異性戀或其他取向,不過對 ta 們來說,智商高,一定是不可或缺的擇偶條件。

就如同前文的舉例所說,有的人確實很喜歡“聰明的人”,可是,ta 們就必然是智性戀了嗎?如果我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智性戀,有什麽判斷依據嗎?

一般來說,智性戀包含這四大特征(Retta, 2020):

對於非智性戀的人來說,ta 們也可能因為智力喜歡一個人,但 ta 們在建立起連結後,雙方實際接觸可能更注重情感上的溝通和情緒體驗,可以說,智力隻是 ta 們和對方建立關係的橋梁之一。

但對於真正智性戀來說,智力是增進感情的關鍵。Ta 們即使在建立關係後,也會確保有足夠多的智力上的交鋒和討論。

話雖如此,但是真的有人會因為智商喜歡上一個人嗎?

相信回答裏的例子為我們證明了真的有,那麽有專業的研究證明嗎?也有!

在西澳大利亞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 383 名成年人進行了調查(Gignac, Darbyshire & Ooi, 2018)。

研究人員列舉了 9 個有關智商與性吸引關係的問題,比如“如果一個人外貌很有吸引力,但是智力一般,那麽不會讓我產生興趣”、“聽到某人特別富有智慧的談話,會讓我產生性欲”等等,然後讓參與者按自己的認知進行打分(1 分表示強烈不同意,5 分表示強烈同意)。

經過統計和分析發現,在樣本年齡在 18-35 歲的人中,約有 8%為智性戀。

此外,還有相關證據佐證,智商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吸引力。“大家都喜歡聰明人”這句話其實是真的有科學依據的~

Buss(1990)曾對來自 33 個國家的 9474 名參與者進行了抽樣調查,報告稱, "聰明"是人們在選擇伴侶時,第二大被重視的特征,僅次於“善良和理解”。

有時候,“聰明”說不定比“善良和理解”還重要。試想一下,如果不夠聰明,可能連對方到底想表達的是什麽都不知道,那勢必也難以理解彼此。

此外,在上述西澳大利亞大學的研究中還發現,隨著智商增加,一個人對他人產生的吸引力也會相應增加。但是這種效果是有上限的,當 IQ≈120 時性吸引力最佳。

可以理解為,在通常情況下,智商特別高的人可能也會不受歡迎。

看到這裏,大家可能對智性戀還有一個疑問——智商怎麽會比顏值還有吸引力?人們為什麽會更喜歡高智商呢?

先來講一個最容易解釋的原因:

(說人話就是,智力是生物繁衍和進化的選擇)

Miller 等人檢測了 400 名越戰退伍軍人的精子質量和智商,發現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那些智商測試中得分越高的人,健康精子的數量就越多,健康精子的數量和腦部質量呈正相關。

人類有繁衍和進化需求,而高智商可以帶來更健康、優質的後代(Arden, Gottfredson, Miller, & Pierce, 2009),因此,智力可能被認為是“好基因”的有效指標,成為人們擇偶時的一項指標。

慕強,簡而言之,就是仰慕強者。

這些都是慕強的體現。

不過“強”呢,並不單單指代某種能力很高,而是指 ta 至少在某一方麵或某些領域有超出常人的積累或天賦,比如說,智商高就是單純在智力維度上的“強”。

慕強,在當今社會逐漸成為一種“流行風向”。人們越發輕易地就可以接觸到彼此生活(而且很多是自帶濾鏡的生活)。發達的網絡讓我們可以看到年入百萬的 00 後,可以看到一些人通過婚姻,輕鬆實現了階級飛躍。這會讓人不自覺產生對比,提高對伴侶的要求。

而高智商,無疑是傳統認知中強者、優秀的代名詞。或許,很多人並不僅僅是在追求高智商,而是對一切體現著力量的標簽著迷。

1)高智商的人往往可以通過這個優勢,獲得更多成就和社會資源。

比如取得更好的成績、財富地位等,很多人追求高智商伴侶,看重的不是智商本身,而是它帶來的這一切。

有研究表明,在特定人群中的智力水平排名,與取得高社會成就的可能性呈指數型正相關。啥意思呢,請看下圖:

也就是說,智力排名越高的人,取得高社會成就(比如讀到博士、高收入)的可能性越大。智力排在中等的人比排在末尾的人更有可能取得高成就,而與智力排在中等的人相比,智力排在前列的人取得高成就的可能性會有特別顯著的提升(Robertson et al., 2010)。

也就是說,當你與智商排在前列的人交往時,你更可能提前碰上一個在日後擁有高學曆、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人。

2)智商可以帶來的附加價值,除了“功名利祿”,還有一種潛在的安全感。

對很多人來說,高智商意味著快速學習的能力、精通和頓悟某件事的能力、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所以,高智商似乎具有更穩定的抗風險能力。這種由智商帶來的安全感,也是很多人對高智商偏愛的原因之一。

有人談對象隻看臉,有人特別喜歡手好看的,叫做手控,還有“音控”、“腳控”、“短發控”等等,甚至還有更多更小眾的偏好。那那那,怎麽就還不允許有一部分人,就是沉迷於智力了呢!

如果要說沉迷智力的原因,或許一定程度上與童年經曆有關。

其實,關於真正的智性戀定義還是非常嚴格的,很多人雖然喜歡“聰明人”,但嚴格意義上也許還不能算是智性戀。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將它作為自己交友、擇偶的一條標準,作為一個明確的個人標簽。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偏好、了解自己需要什麽樣的伴侶,還可以讓我們有機會遇見更多與自己相似的人,找到歸屬感,並提升遇到真愛的機率。

Reference:

Arden, R., Gottfredson, L. S., Miller, G., & Pierce, A. (2009). Intelligence and semen quality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telligence, 37(3), 277-282.

Buss, D. M., Abbott, M., Angleitner, A., Asherian, A., Biaggio, A., Blanco-Villasenor, A., ... & Yang, K. S. (1990). International preferences in selecting mates: A study of 37 cultur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1(1), 5-47.

Gignac, G. E., Darbyshire, J., & Ooi, M. (2018). Some people are attracted sexually to intelligence: 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sapiosexuality. Intelligence, 66, 98-111.

Meena. J. (2020). Sapiosexuality Is Not Just A Fad. Medium.

Miller, G. (2011). The mating mind: How sexual choice shape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nature. Anchor.

Retta. M . (2020).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Sapiosexual? 4 Telltale Signs. Mind Body Green.

Robertson, K. F., Smeets, S., Lubinski, D., & Benbow, C. P. (2010). Beyond the threshold hypothesis: Even among the gifted and top math/science graduate students, cognitive abilities, vocational interests, and lifestyle preferences matter for career choice, performance, and persistenc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6), 346-351.

 

所有跟帖: 

咋那個啥,覺得在說我呢? :) -k467- 給 k467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3/2021 postreply 18:09:18

(^_^)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5564 bytes) () 08/03/2021 postreply 18:28:4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