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從此改寫曆史

來源: YMCK1025 2020-05-08 23:24:0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835 bytes)
回答: 疫情之後YMCK10252020-05-08 23:23:01

顧土: 新冠病毒,從此改寫曆史

yi1

春節前,當億萬人歡天喜地趕回家過年的時候,誰曾料到,新冠病毒爆發後可以禍害全球,殃及各行各業,不但深深影響了中國社會,改變了最基本的生活、刷新了諸多曾經非常習慣的認知,也扭轉了全世界的走向。

一種病毒、一個傳染病、一次公共衛生事件,居然有如此巨大的能量!除了在久遠的世界史中讀到過黑死病外,我們何曾有過一絲的預想?可是,如今,我們每個人都在麵臨這一震撼全人類的曆史轉折關頭,一次由病毒引發的曆史轉折。

目前為止,這是二十一世紀全球最重要最深遠的事件,新冠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引發的連鎖震蕩和危機,正在逼近甚或有可能超過百年來曾經席卷全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戰爭的大風暴。

曆史書寫,瘟疫占多大篇幅

人之一生,誰無疾病?有了病,可能耽誤一切,還可能失去了生命,沒了生命,其他也就無從談起。可是,細菌、病毒,在我們的記憶裏,似乎從來都不如政治、經濟、文化、戰爭那些宏大的曆史敘述重要。

在我們以往的曆史視野裏,有關傳染病占過多少?在我們閱讀的曆史書中,尤其是教科書,關於疫情和防疫有過多少?盡管肺癆、天花、霍亂、傷寒、鼠疫、流腦、麻風病,曾讓多少代人聞之色變。

我們記住了一位接一位中國曆代醫藥學家的名字,還有他們的傳世之作,“華佗再世”也是我們對醫術高明的熱情讚譽,但他們那個時代有過多少重大疫情,是如何防疫的?

我們知道一戰、二戰,有人對百年來的大小戰役還能如數家珍,但一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卻直至這次舉國防疫時,才由網絡進入很多人的世界史儲備裏。

yi21920年代東北鼠疫流行時的煉人窯

1910年底開始肆虐東北的鼠疫,多少年過去,誰還記得?伍連德,這個曾經為中國贏得世界聲譽的名字,早就塵封在醫學詞典裏,熬到最近才被猛然激活。

1967年的流腦,如果不是疾控專家前些日子的一句話,不是也已被遺忘得幹幹淨淨?

17年前的非典,在教科書裏有嗎?是怎麽寫的?記住,這是曆史,一次深遠的曆史事件,不是語文課本裏的抒情散文,也不僅僅是生物和衛生小常識。

醫療衛生這樣的專門著述,重大傳染病肯定是內容之一,防疫自有專門篇章,但讀者大概也就是少數的專業研究人員而已,而其他多數人恐怕聞所未聞。在中國史書裏,無論通史還是斷代,瘟疫盡管是記載中的一項,可能引起了社會動蕩,或許招致了大量人口死亡,古人的記敘常常還與天譴結為因果,但與文治武功、改朝換代、開疆拓土、造反起事、忠奸爭鬥、寫文作詩、物阜民豐、發明創造、發展數據相比,不過就是個插曲,某種事件的偶然起因罷了。

yi3

然而,回顧人類曆史,多少次傳染病,死亡的數字遠遠超過戰爭屠戮;多少次瘟疫,曾經左右過曆史方向。各類病毒、細菌,帶來的人類災難,對很多國家、民族,都是刻骨銘心的;而催生的人類創造,一遍遍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狀態,顛覆了舊有的思維方式和固有的話語模式。二十世紀的偉大發明青黴素,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最重要的是,防疫,折射的是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直至習俗各個方麵,其中的人禍比重更可以暴露出社會的底色、文明的底蘊,因疫情而帶來的善後對策,產生的經濟風浪、生活巨變,也直接反映出時代的原貌。

疫情是一麵鏡子,這是新冠病毒爆發以來使用頻率很高的話語,為什麽,因為這麵鏡子讓人人都現了原形。 曆史閱讀,瘟疫應該是重頭

從今天開始,從這次舉世防疫起步,我們的曆史審視恐怕無法再忽略病毒、細菌、曆史重要敘述也不可再缺失傳染病,而且還要將疫情還原為曆史變遷的主角。因為,我們已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深切認識到,社會可以因疫情大爆發而重塑未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方麵也可以因傳染病而扭轉乾坤,在防疫期間的社會全方位曝露,常常比戰爭、比政治經濟危機更具揭示意義。人,更應該成為我們書寫曆史的基本出發點。

yi4

2003年,也就是非典爆發那年,上海譯文等出版社相繼出版了蘇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備受讀者關注。裏麵收錄了兩篇文化批判長文《作為隱喻的疾病》《艾滋病及其隱喻》,我們從中可以讀到,那些對人類曆史具有重要影響的疾病,也有著強烈隱喻運用的曆史。疾病讓患者遭受痛苦、承擔死亡,而對其隱喻性使用,更會產生各種神秘化的描述,導致大眾的心理恐懼。

可惜,蘇珊?桑塔格的文字在非典消失後漸漸淡出了論說的視野。

2003年,大概也是鑒於非典爆發的原因吧,一部大眾讀物《危機啟示錄》應運而生,介紹了“影響人類曆史的傳染病”,有鼠疫、結核病、天花、白喉、霍亂、黃熱病、麻風病、炭疽,一直說到非典。

2003年至今,《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鼠疫:戰爭與和平》《大瘟疫:病毒、毀滅和帝國的抗爭》《宋代瘟疫的流行與防治》等專著、論文相繼出現,終於開始從新的視角探究中國曆史。這些中國學者的心血,雖說鳳毛麟角,但畢竟稍稍填補了一些空白。

yi5

好在近幾年,《瘟疫與人》《黑死病》《羅馬的命運》《大流感》《疾病改變曆史》《槍炮、病菌與鋼鐵》《老鼠、虱子與曆史》等一批譯著相繼翻譯出版,帶給我們的是對曆史的全新解讀。

而對中國近代傳染病加以全麵梳理和分析的有日本學者。去年飯島涉的《鼠疫與近代中國》中譯本出版。除了近代中國爆發的鼠疫及其應對之外,作者還對衛生的製度化、1919年霍亂的流行和對策、近代中國的檢疫權等等,都有細致的研討。最令人獲得啟迪的是,這一切都置於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的背景中,講述了衛生製度、疾控措施對於中國近代化的曆史意義。

不過,這些中外著述的研究結果與大眾慣常的曆史視野依然存在著距離,觀點、史實也沒有納入教科書,新編各類通史、斷代史裏還是難以尋覓傳染病作為重大曆史誘因的全麵論述。傳染病,這一曆史書寫的重大缺失,如果不是這次新冠病毒,並沒有引起廣泛重視!疫情期間,人們偏愛這類史書,似乎大多也是臨渴掘井。

yi6

曆史生活,還有哪些被輕視

除了傳染病外,我們習慣的曆史書寫,還有哪些被輕視或被忽略之處?這些,其實,有的更能透視出社會的本真,有的可以改變我們對曆史的認知。

在我讀大學時,中國曆史研究主要還在“五朵金花”裏打轉,所謂“五朵金花”,就是古代曆史分期,中國農民戰爭,封建社會土地所有製形式,資本主義萌芽,漢民族形成等五大問題。而我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裏遇見的國外學者,他們的中國曆史研究,其深其廣其新穎,卻令我驚歎不已。一位日本京都大學博士生的畢業論文是:太平天國時期蘇州地區的農民生活。

想想也是,民眾的生活難道不是曆史研究的主要對象?

從八十年代以後,從閱讀可以發覺,中國曆史研究的觸角終於開始變得多元、細微,但有待拓寬和深化的地方仍舊不少。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時,我從睡夢中驚醒,第一反應就是蘇修扔原子彈了,後來才知道,對很多人來說,無不如此。為什麽?因為我們常年進行的都是戰爭曆史教育、戰備常識教育,而自然災害的曆史知識、現實防範常識卻一無所有,可地震災害已經反複發生過多次,災情慘重,危害無窮。

大地震,對中國人的生活和生命的衝擊,並不亞於戰爭,記敘的篇幅不能隻是可有可無的那麽一段,或是隻存在於行業曆史書籍裏,僅僅留待少數專業人士閱讀。

自然災害的曆史研究,如果局限於自然災害的死傷人數和救援場景,就喪失了曆史的解讀良機和獨特角度。當代曆史中,通海、唐山、汶川,這些大地震,若是放入時代的大背景中去思考,由災情的披露、救援、善後、話語形式一直到往後的記憶、祭祀、紀念方式等,不是比其他曆史書寫更能真切顯示出當時的社會?

公共衛生在我們從前的曆史記憶裏幾乎不占任何分量。可是,僅從近現代曆史而言,公共衛生的建設和公共衛生事件,就足以嚴重影響社會的發展、大眾的健康、人民的心理、時代的審美,在曆史記憶裏無論如何都不能寫則有,不寫則無,也不應該僅屬於隻供少數研究者撰寫論文的參考資料。

別說什麽公共衛生的曆史,就是1983年12月成立的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如果不是這次新冠病毒的大爆發,又有幾人知曉?如今,不但疾控中心這個機構已經家喻戶曉,而且從上到下的各級主任、副主任,也都大普及了,高福這個名字更是如雷貫耳。可見,新冠病毒,讓大眾重新認識了公共衛生的曆史和現實,但過後呢?

廁所、廚房,這些是大眾生活的基本,其設施和清潔度更是人類進入近現代社會的重要標準。可惜,這些不但在我們那些浩如煙海的曆史著述裏根本沒有位置,而且也沒什麽人抱有想從曆史讀物中尋找的欲望。

輕視自己的生活、無視普通人的生存,鍾情顯要的縱橫捭闔、窺測上層的內幕秘聞,至今仍是大多數人的曆史偏好,以少數人的文韜武略、嘉言懿行去統領曆史書寫、評定社會發展,依舊是許多人的曆史思維。

可你想想,所謂近代化、現代化,假如那個時代的公共場所連個上下水都沒有,想解個手,遇到的無不是旱廁,這樣的生存環境,社會發展又能好到哪裏?具有近現代意義的公眾健康又是如何保障的?

如果十幾家、幾十戶共用一個水龍頭,別說人民生活是否真的明顯改善,就連防疫最需要的勤洗手,都不知如何才能解決。難道在一個臉盆裏來回涮?

病從口入,我們從小就說慣了這句話,可廚房隻能棲身在屋簷下、過道裏,舉手之處都是又亂又髒的歲月,病,能不從口入嗎?

獨立的廚房、衛生間,使用的是上下水,而不是當街潑、滿院倒,這才是百多年來普通人生活水平實質提高的真正標誌!這些,僅靠生產總值、隻靠工農業的幾項成功,是顯示不出來的!

大眾住宅和民眾消費也是社會發展的主要依據,但在我們的曆史書籍裏很難看到這樣的內容,即使在一本建築史或是統計年鑒裏,也未必有跡可循。而我從書架上隨手翻出一本《插圖本牛津英國史》,其中有關都鐸時期的章節裏就有這樣的描述:

“從1570年到1610年雖然沒有什麽輝煌壯觀的事情,但是這些年是英國住房革命的第一個重要階段。遺產記錄表明,在1530年到1569年期間每個家庭平均有3個房間,;從1570年到伊麗莎白統治結束,平均有4至5間房。1610年到1642年是住房革命的第二個階段,這時平均每個家庭有6間以上的房間。”

“在1570年前都鐸王朝統治下的英國,平均一個家庭花在家具、餐具和炊具的錢大約是7鎊,在1570年到1603年期間是10鎊10先令,而到了斯圖亞特王朝初期上升到了17鎊。富裕家庭的財產在1570年到1610年間上升了250%,中下層人家產上升的比例還要高些,超過了通貨膨脹的速度。”

“伊麗莎白時代住宅的建築風格第一次將家庭安逸和私生活的清靜表現出來。”

從17年前的非典,到這次新冠病毒,我們最該重視的就是吐痰這一超千年的陋習,吐痰吐出來的就是飛沫,而戴口罩正是為了防止飛沫。但有什麽書籍和文章專門研究過吐痰的曆史、吐痰與習俗、吐痰和公共衛生、吐痰背後的心理疾病、各民族吐痰軌跡的異同?

1976年,諾貝特?埃利亞斯的《文明的進程》問世,時隔20年,三聯書店出了譯本。這部作者二戰前逃離德國、流亡英國時開始撰寫的名著,有的章節就專寫擤鼻涕、專講吐痰。對了,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譯作《廁神:廁所的文明史》,在輕鬆幽默的筆下,廁所的曆史被娓娓道來,很值得一讀。

曆次愛國衛生運動大概也可以寫成曆史了,盡管衛生被升到愛國的高度,、自詡有愛國擔當的人無處不在,但每次運動的效用有多大?是不是運動來了,改善一下,隨後又故態複萌、一切照舊?每次愛國衛生運動都少不了治理吐痰,但也最不見成效。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次愛國衛生運動留下的唯一故事就是,吐痰罰款五角,於是有人特意甩出一元紙幣,再吐了一口,還得意洋洋地說:不用找了,湊個整兒!

吐痰在非典時期的重災區倒是絕跡了,可很快又複活,直至今天,對吐痰的最高要求依然是:不許隨地吐痰!這句話細琢磨起來都覺得不對!不隨地的吐痰又是個什麽模樣?難道不隨地就可以時不時地吐痰了?

站起來、富起來,無論怎麽說,隻要吐痰還很普遍,各種聯想恐怕就在所難免。因為吐痰,可以讓人看出社會的許許多多,有時可能比專講產值還深刻。

好了,扯遠了,就此打住!

讀者推薦

所有跟帖: 

新冠肺炎疫情以後,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歧視會更嚴重,中國更孤立。中美貿易第二輪談判會很艱難。我有點不明白 -七彩奶油- 給 七彩奶油 發送悄悄話 (564 bytes) () 05/09/2020 postreply 07:38:36

不是你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的太快! {^_^}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915 bytes) () 05/09/2020 postreply 07:42:05

哈哈,早上好!(圖) -七彩奶油- 給 七彩奶油 發送悄悄話 (87 bytes) () 05/09/2020 postreply 07:49:00

專家好!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133 bytes) () 05/09/2020 postreply 08:09:00

受寵若驚哦,嗬嗬,俺啥時候成專家了? -七彩奶油- 給 七彩奶油 發送悄悄話 (87 bytes) () 05/09/2020 postreply 08:38:20

磚家?*——*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286 bytes) () 05/09/2020 postreply 10:49:2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