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近日采訪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大學醫學病毒研究所楊占秋教授,以一個武漢本地病毒研究專家的視角,闡述他眼中籠罩在新冠病毒身上的種種疑惑。
蝙蝠是不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
楊占秋認為,目前尚無定論說明新冠病毒到底來自哪裏,而業界比較公認的觀點是最有可能來自蝙蝠。這是根據新冠病毒基因結構與SARS冠狀病毒80%的相似性得出來的一個推論,目前沒有人能拿出新的證據進行反對,因此一般認為最可能的來源是蝙蝠。但事實上,真正的天然宿主是誰並無定論。
楊占秋指出,如果認定蝙蝠是新冠病毒天然宿主,那麽病毒又是如何從深山老林裏的蝙蝠身上傳染到人類,中間宿主是誰,這個傳染鏈條目前也是不清楚的。“如果在蝙蝠活體上發現新冠病毒,在找到這個客觀證據之後,還要經過進一步驗證,才能得出結論。” 楊占秋告訴《環球時報》,這時需要把病毒轉化之後,去感染別的動物,看這個動物能不能被感染,如果這個動物被感染了而且發病,我們就可以說這種觀點成立。否則被嚐試感染的動物根本不感染或者不發病,這種(傳染鏈條)因果關係還是建立不起來。
楊占秋說,找到新冠病毒來源的最重大意義在於預防。“現在疫源不明,導致防控疫情仍處於被動狀態下,從根本上杜絕源頭仍存在隱患。”
華南海鮮市場是不是疫源地?
“這個問題目前也沒有定論。”楊占秋認為,第一批41個確診病例中有一半去過華南海鮮市場,但也有很多沒有去過。新冠病毒通過市場內的野生動物傳染到人類的可能性不能絕對排除,但另外13個病例沒有去過華南海鮮市場,讓這一問題更加撲朔迷離。
“市場裏有很多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現在把矛頭指向蝙蝠,但是市場裏並沒有蝙蝠在賣,所以這些都是疑問。”楊占秋認為,比較明確的是,華南海鮮市場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比較差,環境條件比較惡劣導致病毒容易生長繁殖,也容易傳播。“現在隻能說,華南市場很可能是疫情發生的起源之一。”
是不是一種生化戰爭?
楊占秋表示,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也很敏感。楊占秋說他也聽說過類似的傳言,比如2019年10月下旬在武漢舉辦了軍運會,而美國代表團正好住在華南市場附近的一個賓館內。而之後的12月份,武漢出現了新冠肺炎的感染病例,於是就有人聯係到這些進行猜測,認為這背後可能是一場生化戰爭的陰謀。
但楊占秋認為,這是沒有辦法去證明的,“類似話題也不適合在民間輿論中流傳和發酵。我們隻能認為這種違反倫理道德的做法,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病毒會不會是從實驗室泄漏?
楊占秋否認了這種說法。“我覺得實驗室不可能泄漏病毒,因為武漢病毒研究所裏本身沒有新冠病毒,它怎麽可能會泄漏呢?我們知道最早成功分離這個病毒是在北京,是由中國疾控中心進行的。而武漢病毒研究所最早沒有去參與病毒分離的研究工作。”
楊占秋告訴《環球時報》,P4實驗室的防護措施是非常嚴格的,而且武漢病毒研究所在武昌區,距離漢口區的華南海鮮市場至少50公裏,一個在武漢東邊一個在武漢西邊,開車穿行市區過去要將近兩個小時。“另外,如果是實驗室泄漏的話,那麽病例應該是在實驗室周圍最先被發現,不會在距離那麽遠的華南海鮮市場。我認為實驗室泄漏病毒的可能性是沒有的。”
新冠病毒為什麽這麽狡猾?
楊占秋認為,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還沒有完全確定,主要的傳播途徑還是呼吸道傳播和接觸傳播,糞-口傳播和氣溶膠傳播還在研究當中。
“從病毒本身而言,不同基因特征、不同類型的病毒,其致病性、感染性都是不同的。新冠病毒威脅最大的地方在於其潛伏期過長,鍾南山團隊發現的病例最長達到24天,而之前感染SARS病毒大概10-24個小時就發病了。”楊占秋認為,潛伏期長,說明新冠病毒適應新的宿主的過程比較長,等到病毒適應了宿主之後才會導致後者發病。
是病毒在有意隱藏自己嗎?楊占秋表示,“我們隻能說,新冠病毒適應新宿主的能力差一些,因此表現為潛伏期也比較長,但因此帶來的最大威脅就是潛伏期內沒有症狀的傳染大量發生。另外,從基因分類來講,新冠病毒的特點就是進化較快,進化快說明這類病毒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
新冠病毒會有特效藥嗎?
“新的病毒被發現後,都可以找到能把病毒殺死或者抑製病毒繁殖的藥物,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不是短期就能研製成功的。”楊占秋強調說,“所有抗病毒的藥物都有一個特點:對病毒有效果,但對人體也有殺傷作用,即對人體有毒性作用。因此,所有的抗病毒藥物都有毒性作用,隻是權衡治療效果與毒性作用哪個更有利於人體健康。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三個出現確診病例的家庭互不相識,但他們的感染過程卻關聯在了一起?近期,廣東廣州市、區疾控機構在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流行病學調查時,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等手段,將3個互不相識的家庭聚集疫情關聯在一起。
△資料圖
A家庭
一家三口相繼發病
2月初的一天,廣州市某區疾控中心接到轄區內某大型三甲醫院送檢的一份病例標本,經過檢測,結果呈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
發病的是A家庭中的女主人,本地人。經疾控部門調查,她本人在發病前14天沒有湖北或武漢的居住史和旅行史,一直生活在廣州,也沒有接觸過相關的疫區人員。在調查過程中,女主人主要描述了她發病前聚餐、活動經過及和朋友同事的接觸情況,同時也提到了大年三十曾外出就餐。在女主人發病的第二天,A家庭的男主人和女兒被確診。
B家庭
女主人確診
當天晚上疾控人員接報,轄區內B家庭的女主人發病,又是本地居民。
B家庭的女主人堅決表示,從沒有接觸過湖北或武漢來廣州的人員。疾控調查人員沒有繼續追問,又打通了B家庭男主人的電話。
男主人此刻正在某三甲醫院的發熱門診隔離,等待其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結果。在疾控調查人員的引導下,男主人提供了一個信息:大年三十中午,他們全家人曾外出到一家餐館就餐。
線索
兩家人曾在同層樓用餐
“嗯?這家餐館的名字怎麽這麽耳熟?!”疾控調查人員警覺地想起,曾經調查過的A家庭也說去過同一家餐館就餐,而且正是同一個時間段。
疾控人員繼續追問A、B兩家當日就餐的就坐位置發現,當時兩家人就坐在同一樓層靠窗位置!A家庭和B家庭彼此並不認識,難道是這兩個家庭同時接觸什麽傳染源?
C家庭
住在A、B就餐餐館附近
很快,前期處理完畢的家庭聚集性疫情進入了調查人員的腦海。
春節前,來自湖北武漢的C家庭一行10人來到廣州旅遊。大年三十下午,C家庭中一位老年女性開始出現低熱和幹咳等症狀,就診後被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此後的一周內,C家庭中另有4人相繼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
△資料圖C家庭的聚集性疫情早前都被認為武漢輸入引起的,事件在此時已處理完畢。不過疾控調查人員回想起來發現,C家庭所住的酒店就在該A、B家庭所提到的餐館附近,這裏麵是否也暗藏玄機?
“破案“
C家庭就餐 相鄰A、B兩家
疾控調查人員馬上對C家庭前期的活動史進行核查。經對方回憶確認,大年三十中午C家庭也在A家庭、B家庭就餐的餐館聚餐。“你們的座位靠近哪裏?”調查人員緊抓著這一點不放。“靠窗!”這讓一切似乎有了眉目。疾控部門立即調取了餐館當天的監控錄像顯示,三個相互不認識的家庭,當天就坐在同一排靠窗相鄰的三桌。
由於當天是年三十,許多市民在餐館內歡聚吃團年飯,餐館內餐桌擺放得比較擁擠,相鄰距離在1米之內,且用餐時間比較長。綜合分析,疾控部門認為這是一起由於有共同就餐餐廳暴露史而導致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
再次提醒
疫情期間,聚餐有風險
如無出行必要,請好好待在家
這是一群與時間賽跑、與“看不見的敵人”較量的病毒偵探。
他們有福爾摩斯般的高超技藝,通過抵達一個個撲朔迷離的事發現場,抽絲剝繭、撥開迷霧、探尋真相,直到“真凶”浮出水麵。
他們有比柯南更先進的偵查手段,在實驗室裏處理、分析、研究病毒樣本,確認陽性病例、追溯病毒源頭,為流行病學調查專家追蹤密切接觸者打響“出發”的一槍,及時關上病毒傳播的潘多拉魔盒。
疫情暴發一個多月來,省疾控中心的病毒偵探是離病毒最近的人,他們紛紛投身抗擊疫情的廣東最前線、湖北主戰場,揪出“真凶”,防控疫情。
鏡頭一:現場破案
一場跨越千裏的致病聚餐
1月16日,珠海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A先生的體溫突然上升到38.7℃,引起主治醫生的警惕。主治醫生馬上安排病人做胸部CT,並查看檢查結果,將其診斷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A先生成為珠海首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其夫人B女士和女兒也相繼確診。這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立即引起各方重視。
“到過湖北嗎?”“何時開始發燒?”“接觸過哪些人?” A先生的流行病學史調查立即啟動,主治醫生刨根問底,了解到他和夫人B女士幾天前來自武漢,到女兒家探親。
一份初步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很快被送到病毒偵探的案頭。這時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製所副所長李劍森剛結束汕尾現場調查,排除了一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找到‘真凶’,關鍵是A先生一句看似巧合的‘證詞’。”想起“破案”場景,李劍森下意識地皺了皺眉頭。
A先生在報告裏回憶,抵達珠海前,他曾在武漢參加了一場10個人的朋友聚餐。而在李劍森案頭的另一側,惠州送來的一份初步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也顯示,疑似病例C先生和D女士也曾在武漢同一個地點參加一場朋友聚會。
“他們是好朋友?可能參加同個聚會?”依據多年的經驗,李劍森警覺起來,珠海、惠州兩起獨立事件可能有千絲萬縷關係。
作為省疾控中心流調專家,李劍森與同事們經常參與當地的調查工作,建立起一個個病例間的流行病學關聯。他迅速抵達事發現場惠州市中大惠亞醫院,將醫院的隔離措施嚴格升級,並對C先生和D女士進一步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仔細詢問後真相大白,他們4人確實是好朋友,且在武漢參加了同一場聚餐。
很快,C先生被確診為新冠病毒患者,D女士和一批密切接觸者被隔離觀察,有效地阻斷了新冠肺炎病毒的擴散傳播。
作為常住人口超過1.1億的經濟大省,廣東疫情防控戰情緊急,省疾控中心將“偵探隊”擴充到15支,覆蓋21個地市負責對當地防控工作進行指導,並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病毒偵探怎樣破解一個個“懸案”?他們有一套獨到的“秘笈”。
“收治醫院”是必須偵查的案發現場。抵達醫院後,病毒偵探會先把醫護人員和當地疾控人員召集起來,評估傳播風險,建立醫院感染防控體係。
“受害者”是探求真相的關鍵突破口。病毒偵探會查看當地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找到患者和密切接觸者,並提醒當地政府采取最嚴格管控措施,切斷病毒四處逃竄的通道,遏製病例增加,為醫療資源“減負”。
36歲的S先生在珠海發病,同大巴車的密切接觸者被果斷隔離,素不相識的H先生被及時確診;梅州一對母女相繼發病,其詳細活動軌跡被迅速公布,時間精確到以小時計;江門第22例確診病例的行跡公開,同車廂已有5人確診,均被馬上送往醫學隔離觀察……
“每次仔細調查的背後,一場場可能出現的社區傳播被扼殺在搖籃中。”李劍森說,病毒偵探的職責使命就是找到真實全麵的病人行動軌跡,阻斷病毒續代傳播,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鏡頭二:緝拿真凶
兩個日夜采集病毒“指紋”
現場偵查找到病毒的“作案方式”,核酸檢驗則是確認“凶手身份”。
1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廣東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首例病例確診的背後,是病毒偵探們多次細致的檢驗和複核。
“有一個疑似樣本要送來!”此前幾天,省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檢驗所所長武婕的手機鈴聲響起,電話中深圳疾控中心工作人員的聲音有些急促。
當天傍晚,疑似病例的樣本被送到,武婕和同事們馬上投入檢測,但這種新型病毒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陌生的,誰也不知道哪種試劑盒的靈敏度更高。為確保檢測準確性,他們選用了2種國家推薦試劑盒和1種自製試劑,分別檢驗。22時,3種試劑結果出爐,全是陽性。
“確診了!”武婕團隊心中有一絲快意。但任務還沒完成,這畢竟是廣東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要進行病毒全基因組測序,才能最終確診。
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就像給“嫌疑人”采集指紋,是確認其身份的終極手段。但就目前的樣本來說,難度非常大。
“咽拭子樣本有99%核酸來自患者,極大影響病毒基因測序,檢測前我們必須把人的‘成分’去掉,得到純度較高的病毒。疫情不等人,迎難而上是為阻擊疫情贏得更多時間。”在武婕看來,這有難度,但也有信心。
得益於非典“遭遇戰”、MERS“阻擊戰”經驗,在武漢暴發不明原因肺炎之時,廣東病毒偵探未雨綢繆,做足技術儲備。
測序工作持續了整整2天2夜,結果顯示深圳患者身上的病毒基因序列與國家公布的病毒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它就是“真凶”!廣東確診了首例新冠肺炎患者,也成為除湖北外首個完成對樣本進行病毒全基因組測序的省份。
病毒偵探找到了“真凶”,但還不能停下腳步,必須揭開它的“真麵目”。
病毒偵探迅速投入分離病毒株的準備工作。由於需要獲得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批準才能開展實驗,他們一邊著手開展申請工作,一邊開始毒株分離實驗的準備工作,1月26日申請通過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批準,次日便分離出廣東首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
“病毒株的作用很大,有助藥物的篩查、疫苗的研發。每一株都很重要,要盡可能多分離。”省疾控中心首席專家柯昌文說。
鏡頭三:千裏追凶
“硬核利器”搬到抗疫主戰場
廣東病毒偵探帶著“硬核利器”,挺進湖北主戰場。
2月4日,兩台大型應急車從廣州番禺駛出,奔向湖北武漢。車身上碩大的“國家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字樣格外引人注目,這不是普通的應急車,而是省疾控中心的移動P3實驗室和保障車,肩負著“千裏追凶”的職責使命。
移動P3實驗室是非典後從法國引進的,是當前全國最高級別的可移動生物安全實驗室。省疾控中心持續對其進行設備維護保養、每年進行應急拉練,保持召之則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良好狀態。
在位於武漢市江岸區體育中心的江岸方艙醫院旁,移動P3實驗室緩緩停下。省疾控中心第二批馳援湖北應急檢驗隊隊長、省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製所副所長陳經雕帶領團隊,開始進入工作狀態。
武漢建起一批方艙醫院容納輕症患者,但不是每個方艙醫院都具備核酸檢驗能力。“我們的作用是‘一錘定音’!”陳經雕說,移動P3實驗室充分發揮前線追凶“指揮部”機動性強、安全性高的優勢,每天約可檢測200份樣本。
舍小家、顧大家,更多病毒偵探馳援湖北。
如今,省疾控中心已派出4支應急檢測隊、約20名病毒偵探往湖北多個城市,將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帶到最急需的地方,為湖北戰“疫”提供人員和技術保障。
首批應急檢驗隊隊長陳秋霞曾先後參加非典、禽流感應急檢測,是位經驗老到的病毒偵探。1月31日隨首支應急隊抵達宜昌後,她和同事們迅速投入“戰鬥”,僅用3天時間便完成宜昌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清樣本存量”任務,12天完成樣本檢測1466份。
阻擊疫情,鏖戰正酣,病毒偵探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
剛剛,北京市疾控中心又給北京市民講案例了。這裏案例告訴大家:從外地返京後,一定居家隔離14天在上班;單位食堂人員密集,請按照高考的感覺來吃飯。
2月16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介紹了一名確診患者的流行病學調查案例。這名確診患者春節前自駕車,與家人一起回老家過年。疫情期間,老家的親戚們照樣聚會。吃吃喝喝在一起很開心,因此有個別親戚出現了“感冒”症狀,這位患者也沒當回事,更不要談戴口罩。
大年初六,一家人開車回北京。大年初七,這位確診患者正常上班了。上班幾天感覺不錯,但剛剛過完正月十五,這名確診患者就聽說在老家一起聚會的親戚被確診了。這時候,這名確診患者才意識到自己最近也有“感冒”症狀。到醫院一檢查,被確診了。
這名患者回京後沒有進行居家隔離觀察14天,導致這名確診患者的全單位幾十人都作為密接被隔離了,單位的運轉受到了嚴重影響。更痛心的是,這名患者已經“招”上了一名同事,同事的核酸檢測的呈陽性。事後,這名患者回憶起來這名同事在食堂吃完飯後,兩人排隊倒餐盤,“當時兩個人都沒戴口罩。”
這個案例講了三個道理:
第一,外地返京人員,一定要居家隔離14天再上班。
第二,各集體單位食堂要盡量實施錯峰吃飯、加大餐桌距離,或采取分餐、打包帶回辦公室吃等減少餐廳就餐人數的方式,“在餐廳密閉的人群聚集場所,極易造成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
第三,接觸他人時,最好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請不要忘記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