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那些神邏輯
文 | 徐英瑾
1.
迷惑行為:飯局上為什麽一定要勸酒?
背後的哲學:自殘與消滅個性
飯局上,都要勸酒:“來,走一個”,“先幹為敬”,咕咚咕咚就喝了。
甚至喝到吐、喝到進醫院。這就很奇怪,西方和日本就沒這規矩。
敬酒背後的思維邏輯是什麽呢?
第一種,自殘的邏輯。就是通過殘害自己的身體,表示我對這件事的誠意。
另一個,消滅自己的個性。酒量是不同人的一個個性配置。我酒量那麽小都陪你喝了,這說明什麽呢?
要變成商業夥伴,通過喝酒來表示,好像是古代歃血為盟的溫柔版。
西方人為什麽不會這一套?因為他們的思維邏輯不一樣。他覺得誠意就是在合同上讓點利,喝酒和誠意沒關係。
大家在一起喝點啤酒,吃點薯條,是為了開心,不用強迫。
2.
迷惑行為:到底是應該車讓人還是人讓車?
背後的哲學:弱肉強食 VS 尊重個體
大家都知道西方比較尊重個體,這表現在和我們的很多具體操作不一樣。
比如過馬路。我們是:汽車大,我小,我得讓著汽車。這是弱肉強食。
人家是倒了個個兒,你得先走過去,然後車開過去。如果你堅持讓車先過,那車主還不開心了。
3.
迷惑行為:一定不能輸在起跑線
背後的哲學:滑坡論證與網紅思想
聽一群父母講孩子教育。聽得我都焦慮起來,簡直太恐怖了。裏麵有很多陷阱。
第一個思維陷阱就是,小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哲學上有個專門的論證:滑坡論證。比如我從山坡上滑下來,一定會一路滑到底嗎?
不一定。半路可能被一個樹或石頭擋住了。
同樣道理,開始可能學得慢一點,時間長了厚積薄發,也有可能。
但家長們不這樣想,就信奉那套神邏輯:上好大學,就要先上好中學;上好中學,就要先上好小學……
如果按照這種線性思維去做,就不會去想人生有其他目標和其他的可能。
這很像那種“網紅思想”,沒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
很多家長他也受過高等教育,為什麽輪到自己就糊塗了呢?
主要是缺乏一個比較健康的社會氛圍,它強調的是均勢和平衡,是評價手段和成長渠道的多樣性。
如果所有人都往一條道上擠,人生就像賽道一樣,都在趕。
在傳統的科舉考試環境中,除了中舉,基本上沒有什麽被社會承認的道路。
相反,在一個充分競爭的社會氛圍裏麵,就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無論做什麽,隻要獨到,都能得到社會的認可,無論精神的還是物質的。
我可以隨意開創我所需要的賽道,為什麽要和別人在一條獨木橋上去擠呢?
更應該接受的一個人生隱喻是,人生在任何時刻都是起點。
自己的輸贏應該由自己的內心來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