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音

來源: YMCK1025 2019-09-05 20:15:5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348 bytes)

中日兩國的南北口音歧視鏈 | 大家

唐辛子姐姐 大家 2019-01-16

 

 

作為一個湖南人,我經常自嘲自己為“弗蘭人”,這種自嘲很大部分源於我對自己普通話發音的不自信。湖南人發不好“l”和“n”,還有“f”和“h”。“an”和“ang”這樣的前鼻音和後鼻音,也經常弄混淆。例如說:如果我不特別注意,會連自己的名字都說錯,將“唐辛子”說成“譚辛子”。這對我來說,當然是件很沮喪的事。

 

我的北方朋友因此經常會取笑我。當然我知道他們的取笑是善意的。所以盡管北方話裏夾雜的卷舌音,對我這個南方人而言聽起來相當吃力,但我也從來不敢挑剔他們的普通話發音不標準。

 

這其中的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普通話的原型來自北方。所以北方人即使一口方言,南方人也不會挑剔他們普通話不標準。但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近二十年來,以首都為中心所建立起來的強大話語權,所帶來的南北口音歧視轉移。

 

電視劇《古董局中局》裏操著港台腔與京腔的角色

 

如果我沒記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還在國內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全中國由南至北都流行“港台腔”。酒店夜總會裏的主持人和歌手,即使是北方人,說國語時也盡可能靠近港台明星的發音,因為港台式南方口音很柔軟,會顯得很嗲,令聽眾產生親近感,更能製造娛樂的空氣,對現場氛圍有推進作用。我現在還記得當時是人民日報還是什麽報來著,總之是一份權威官媒,寫過一篇批評文章,批評連中央台的節目主持人都在放棄純正普通話,刻意模仿港台腔。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那段時間裏,正是包括歌曲、電視劇、出版物等等在內的各種港台文化大舉進入大陸內地的時候。當時隨便打開一個電視頻道,都會傳出南方口音的國語。而且因為南方的率先開放和經濟發達,每天都有大量北方人湧入廣州或者深圳特區。那個時候,走在南國的街頭,說一口純正的北方普通話,並不會讓人看得起。因為那個時候的北方,對於廣州深圳這樣的南方而言,意味著土氣、落後、閉塞。你必須學會一口帶港台腔的國語,才會讓人對你刮目相看。

 

至今中國人不分南北,人人都會使用的“買單”一詞,就是從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始流行起來的一句廣東方言。還有當下不管是明星還是粉絲,人人都在公開場合大大咧咧使用的俚語“老公老婆”,最早也是源於港片搞笑劇裏的台詞。作為夫妻之間互稱的“老公老婆”一詞,是典型的南方語係用詞。在成為全國人民的常用語之前,印象中北方人稱呼自己的另一半,除了“老伴”“孩他爹孩他媽”之外,親昵一點的稱呼是“殺千刀的”“老不死”。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南國強大“老公老婆”驅趕了北方“殺千刀的”“老不死”,成為現代中國人從戀人到夫妻的代表性稱呼。

 

中央政府對於普通話的強調和大力推廣,也正是從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港台腔呈現泛濫之勢後開始的。不過90年代我已經來到了日本。在日本隔洋遠觀祖國,我驚訝地注意到隨著大陸的經濟地位提高,口音的地域歧視,在這二十年中已經發生了從北向南的轉移---過去港台腔是一種時尚,港台明星的口音會被人模仿。而現在港台明星說不好普通話,卻是要被人嘲笑的。連影帝張家輝,都變成了“渣渣輝”。現在網絡上隨處可見的“娘炮”“爺們”甚至包括“傻X”這類罵人話,都源自北方。和幾十年前北方人南下淘金不同,現在是南方人北上討生活的時代。南方人需要努力學好普通話才不會被嘲笑。最好還能發出和北方人一樣正宗的卷舌音。

 

張家輝說:“整個中國都在笑我”

 

而且,我發現這種口音的地域歧視,並非是刻意的,而是人們潛意識裏的本能。換言之,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人性。因為口音的歧視鏈並不僅限於中國,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可以說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口音歧視。尤其是在談到關於南北口音的歧視問題時,我還發現我所熟悉的日本,在曆史上也有過和現代中國相近的南北口音歧視問題。

 

對日語有過研究的人都知道:日語的發音體係,除了起源於日本本土的原始日語“大和語”之外,現代日語中最為大量使用的是“吳音、漢音、唐音”----這三種發音係統都源自古代中國。

 

最早傳入日本的是“吳音”。“吳音”是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首都建康(現江蘇南京)一帶的方言,按照古代中日之間的航海路線,從浙江東南沿海出發後,要經過朝鮮半島先到達日本九州北部的對馬海峽,才能最後登陸到日本本島。所以“吳音”也是按這條航海路線傳入到日本的。也因此,日文體係中的“吳音”跟現在的南京話並不像。因為在傳入日本的過程中,還被摻雜進了朝鮮口音和對馬口音。不過日本人依舊將飄洋過海傳入日本的語言稱為“吳音”,將越海傳入日本的服裝稱為“吳服”。“吳服”這個詞,在日本至今都在使用。也就是中國人所稱的“和服”。

 

中國的南北朝從三世紀到六世紀存在了近200年,因此,吳音傳入日本,是漫長的上百年時間中一個慢慢滲透的過程。那個時候的中國北朝還屬於異族,跟日本毫無交集。日本人穿吳服、講吳語,連日本寺院的僧侶們誦讀經文時,都清一色使用的“吳音”。

 

 

後來南北朝結束了,中國出現了隋朝,之後又進入到大唐盛世。日本也經曆了飛鳥時代、奈良時代,進入到平安時代。這期間日本向中國派遣了遣隋使和遣唐使。隋朝首都大興和唐朝首都長安,都在今天的西安。遣隋使和遣唐使們不僅將當時全球最發達國家的文化和製度帶回了日本,還將長安話帶回了日本。

 

作為一個南方人,地處西北的西安理所當然屬於北方;而地處江南的南京,理所當然屬於南方。因此,當長安話被遣隋使和遣唐使們帶回日本之後,日本的南北口音歧視也就此開始了:源於南京的“吳音”,因為夾雜著對馬口音和大和口音,而被從唐朝留學歸來的知識精英們鄙視為“倭音”,長安話被尊為正音而稱作“漢音”,成為平安時代日本政府推薦的官方語言。平安朝的貴族們,都以寫漢字、賦漢詩、說漢音為榮。使用了上百年的吳音,開始被大量的“漢音”所取代。

 

現在出國留學都要考英文托福,而當時平安朝向長安派遣遣唐使,也是要考核語言的。“漢音”說得越純正越好,有“吳音”也就是倭音口音的,統統的不要。就像當下中國人民都必須學習普通話一樣,平安時代天皇甚至還發布過勅令,強製性要求寺院僧侶們誦經時,也必須將“吳音”全部改正為“漢音”。因為漢音才是正音,就像現代中國普通話才是官方語言一樣。而有口音的吳音,則代表著落後和沒文化。隻是,上百年來的口音滲透,並非天皇的一道敕令能夠改變。因此至今日本的佛教用語,依舊大量使用吳音。別說日本的僧侶們不想改,就算想改也根本改不過來。

 

繼漢音之後,包括後唐和宋代、以及元明時期再陸續傳入日本的語言,在日本都統稱為“唐音”。所以,“唐”在中國是指唐朝,而在日本一開始是指唐朝,後來則演變為泛指從海外過來的事物。例如“唐辛子”並不是指從唐朝傳入日本的辣椒,而是指從海外傳入日本的辣椒。

 

日劇《阪上之雲》劇照

 

不過,後來到了日本江戶末明治初,曾經被平安貴族視為文化象征的“漢音”,也成了落後的代名詞,淪落成弱勢群體——因為那個時候歐美人帶著英文浩浩蕩蕩地來了,日本打開了國門,要文明開化,要脫亞入歐,為此甚至還考慮過要廢除漢字,將日文全部寫成羅馬字。問題是清一色的日本羅馬字,寫出來就連日本的文化精英自己也看不懂,所以,就像當初想要廢除吳音一樣,廢除漢字這件事,後來也不了了之。現在中國人到日本旅遊,即使不懂日文也照樣不會迷路,這得感謝古代老祖宗們創造的強大的漢字根基。在近現代發展進程中,雖然漢字文化位處弱勢,但幾千年來深厚根基,令漢字文化擁有不可終結的生命力。

 

這樣一想,我的“大弗蘭口音”也是這種生命力的一部分呢。想想當年在天安門城樓上,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這句湖南腔響徹全世界時,有誰敢嘲笑半句?全國人民不都個個歡欣鼓舞嗎?嗯,所以,有口音就有口音吧,也沒什麽好沮喪的。畢竟這是家鄉留給我的唯一烙印。與其沮喪,不如好好珍惜。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所有跟帖: 

有很多書,根本不該翻譯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23661 bytes) () 09/05/2019 postreply 20:29:02

這篇很有意思,謝謝~ -祖母綠珠兒- 給 祖母綠珠兒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06/2019 postreply 04:45:53

挪威人所紀錄下來的真實地下人之狀況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4943 bytes) () 09/06/2019 postreply 18:00:0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