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關於“社會發展規律”

回答: “概念”六日談YMCK10252018-01-07 14:15:59

第二日、關於“社會發展規律”

甲:最近讀到你寫的《文革研究向何處去?》一文,其中你肯定了在封建專製的落後國家裏,要首先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你認為劉少奇的那條“走資派”路線符合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的規律。那馬克思的社會發展規律又是根據什麽來建立的呢?

乙:我想,他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法則來考察人類曆史的發展。從這個觀點出發,可以說,人類曆史就是生產關係隨生產力的發展不斷變化更新的過程。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劃分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曆史階段,並將它規律化。說得簡單和形像一點,就是“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

 

 

 

甲:這就是馬克思的社會發展規律?

乙:準確地說,這是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規律中正確的那一部分。若以肯定的方式來表達,就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代替“封建主的社會”必然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但是,正如“第一類永動機不可能實現”是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另一種表述方式,馬克思的社會發展規律也有著否定形式的表述。

 

 

甲:那是什麽呢?

乙:十九世紀末,有些學者還在探索俄國能否避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痛苦和不公”,直接進入人類理想社會的問題。俄國的一個特點是,它的全部耕地的半數左右仍然是農民公社的公有財產。這種公有製是否可以使俄國不經過資本主義階段而直接進入共產主義呢?恩格斯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說:“要處在較低的經濟發展階段的社會來解決隻是處在高得多的發展階段的社會才產生了的和才能產生的問題和衝突,這在曆史上是不可能的。”(《論俄國的社會問題·跋》,1894年)換句話說:處於落後的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國家,不可能越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去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階段。

迄今為止,這個規律已為人類曆史的正麵和負麵的經驗所證實。正麵的經驗,除了歐洲和北美之外,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興旺富強,也是個極好的例子。而毛澤東在“較低的經濟發展階段”的中國搞他的“社會主義”,就如同要發明永動機一樣地荒謬,他必然碰得“頭破血流”,大敗虧輸!因為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工作錯誤,他是根本地違反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換句話說,毛澤東認為手推磨就能產生“無產階級”的社會,或“社會主義”社會,那是他發明的“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大躍進理論”,不是馬克思的理論。馬克思本人講得很清楚,即使生產力進步到了蒸汽磨的時期,那產生的也隻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還不可能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社會”。“資本主義”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曆史階段,這就是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規律的否定表達式。

 

 

 

甲:照你這樣講,那以“打倒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防止資本主義複辟”為宗旨的“文化大革命”運動,也是錯的了?

乙:是的,資本主義在中國從來就不曾得到充分和健全的發展,“複辟”二字又從何談起?毛式“社會主義”碰了釘子,他不但不“迷途知返”,反而“變本加厲”地發動“文革”,要“一條道走到黑”!然而,這個運動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它既不符合中國封建專製社會落後的實際情形和需要,也違反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因此注定要失敗。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要徹底否定“文革”的依據。以後我們集中談“文革”的反動性質時,會在“社會發展規律”的問題上更深入地展開。

 

 

 

甲:啊,原來是這樣!現在許多人,包括楊繼繩同學在內,在批判毛澤東的同時,粗粗一望,便把馬克思的社會發展規律中合理的部分也加以否定。這樣做,恰恰是掩蓋了毛澤東致命反動的地方,沒有打到他的要害之處,因而也不知道以後應當怎樣做。

乙:當然,較之自然現象來說,社會現象要複雜得多,因為有更多人為的或偶然的因素介入。但是,現在學界有一種傾向,就是過分強調曆史事件的“偶然性”和“個人因素”(宋永毅),癡迷於“細節決定勝負”(魏京生),“津津樂道”那“大曆史的小原因”,輕視甚至否認曆史本身發展的“規律性”;又因為已說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什麽“主義”了,就幹脆推崇“多說點問題,少談些主義”(蔡霞),或者鼓吹“問題導向,步步前進”(楊繼繩)。然而,我恐怕,隻“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隻宣揚“中國特色”,不追求“普適價值”,這樣走下去,難免會又陷泥潭,無法自拔。

 

 

 

甲:是的,從大尺度上來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是不斷地在進步。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類的自由和尊嚴、素養和創造、文明和生活,整體來說,比以往的奴隸時代和封建時期要前進很多。看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正相關的因子,或“規律性”的東西。當然,這是一個可以探討的“思想方法”問題。

乙:恩格斯曾這樣評價馬克思發現的這個規律: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曆史的發展規律,即曆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人們的國家製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1883年)

 

 

 

甲:我對此的理解是:人類要求生存、向往自由,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有權利過上體麵的生活,也有能力讓生活變得更好,無論曆史如何曲折多變,就總體而言,這個基本的要求和能力,是不可被阻擋的。因此,是否可以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解決得好,是一切社會進步的動力,或者,解決得不好,便成了社會倒退的根源?

乙:我同意!我也實在看不出,人類社會中有什麽其它比這更為基本的矛盾了。被馬克思極為看重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法則”是一個綱,從這個角度看問題,便“綱舉目張”,它對我們正確理解毛式“社會主義”究竟反動在哪裏?中國為什麽要破除專製和特權,要“回歸新民主主義”?等問題,很有指導意義。

所有跟帖: 

第三日、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15383 bytes) () 01/07/2018 postreply 14:24:43

第四日、關於“階級鬥爭”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19879 bytes) () 01/07/2018 postreply 14:30:34

第五日、關於“剩餘價值”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16168 bytes) () 01/07/2018 postreply 14:41:07

第六日、關於馬克思的六道思考題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24659 bytes) () 01/07/2018 postreply 14:55:0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