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烈:別誤解了佛教 。

本帖於 2016-09-30 16:20:15 時間, 由普通用戶 YMCK1025 編輯

樓宇烈:別誤解了佛教

 

佛教中所謂的因果報應,並不是讓人屈服於前世的安排,而是主張今生的命運要由自己掌握。
 
明代一位文學家叫袁黃,字了凡。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身體很差,母親建議他放棄仕途,
 
學些醫術,這樣既可以養家,又能為人治病,於是他努力學習當上了醫生。
 
 
一天,了凡在路上遇到一個道士,告訴他你有做官的命,應當好好讀書參加科舉考試,
 
同時還告訴他,你何時會中舉,何時會當官,一輩子都不會有子嗣,在53歲那年必死。
 
袁了凡聽後信以為真,便回家苦讀,果然中了舉又當了官。
 
 
 
一次他去廟中探望雲穀禪師,與他一起坐禪。雲穀見他定力很好,便誇獎他心境平和。
 
他說因為自己的命運早已注定,再如何努力也無用,所以心境反而平和。
 
大師說:“原本以為你是個了不起的人,現在看來你再平凡不過。命怎麽能讓人算住了呢?”
 
於是便向他講述了佛教的因果教義是“命由己造”,如果是不平凡的人,就一定會突破束縛,
 
創造更好的命運。袁黃聽後改掉了自己的壞習慣,做了很多善事,最後不僅生了兩個兒子,
 
還活到了74歲,突破了所謂命運的安排。  
 
 
說起命運,很多人都會有疑問,佛教宣揚的因果理論不就是告訴我們前世種因、今世得果嗎?
 
一切好像都是“業”和“報”,既然今生都是前世注定,那我們還需要努力嗎?
 
這不正是一種宿命論嗎?
 
 
 
其實佛教是告訴我們要超越自我,要學會在今生造新的善因、結新的善果。
 
這正是改變人命運的好方法。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隻要自己努力付出,就一定會有豐碩的回報。
 
佛教中常講“自作自受”和“自性自度”,就是說因和果都是自己造成的,
 
出現了惡果也必須由自己去解決,所以必須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來解決問題。
 
這麽看來,佛教宣揚的正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
 
很多文化人信了佛教,反倒沒文化起來,相信宿命,其實佛教並不強調篤信神靈,而是強調自強自立。
 
  
有個人苦惱極了,走到一個地方喝茶,想清靜一會兒。茶開始很熱不能喝,過一會兒就慢慢涼下來了。
 
看到茶不管怎麽熱,最後必會涼的現象,他從中悟到了佛教萬法無常的道理,
 
悟到了一切執著其實都是自尋煩惱。真所謂求不得也苦,舍不得也苦。
 
 
一次我和一位電視台主持人聊天,他告訴我:“現在有很多人,本來是很有文化的人,
 
怎麽信了佛教以後反而變得沒有文化了?”
 
 
這是個奇怪的現象,我覺得一個人信了佛教以後應該變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有智慧,
 
可的確有一部分人,信了佛教反而陷入了某種誤區,變得迷信起來。
 
也許,他們隻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因此把希望寄托在虛無飄渺的神靈身上。
 
 
很多宗教的人文關懷都是通過神靈的方式來體現的,而佛教倡導的是自立,強調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智慧和毅力來超越生死、超越自我。佛教是一種理性的、充滿智慧的宗教,
 
這並不是我在美化佛教,我們回顧一下佛教的曆史,就能看到這一點。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當時在印度占統治地位的是婆羅門教,
 
此外還有很多其它的宗教和哲學學派存在著。
 
這些學說,釋迦牟尼把它們歸結為兩類:“邪因說”和“無因說”。
 
 
前者認為一切事情的原因都是神靈決定的,後者則認為任何事情的產生都是毫無原因的。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目的就是為了糾正這兩種觀點,並非宣揚神靈主宰一切。
 
而現在很多人卻以為膜拜佛像,就能夠帶來好運,這是不符合佛教根本教義和精神的。
 
 
針對上述兩種觀點,釋迦牟尼提出了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
 
因果的關係不是外在的,是每一個生命體自己的行為言論思想所種下的因所結出的果,
 
這就是“業”和“報”的關係。它並不強調神的力量,而認為完全是生命體自身的。
 
從這個角度,佛教認為人是可以掌握和改變自己命運的。
 
 
佛教認為,如果抱著苦不放,人生也必將非常痛苦。
 
中國的禪宗把這方麵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認為人要把握當下,這樣人才是充實的,
 
用禪宗的話來說就會“日日是好日”,如果把握不住,那麽日日是煩惱。
 
如果我們對佛教沒有正確的認識,不是依靠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去求得解脫,而想依靠外在力量,
 
這樣就會變成沒有文化。佛教提倡“求人求神不如求己”,所以根本的問題是開發自己的智慧,
 
磨練自己的毅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科技越發達,宗教也會隨著發達。
 
在北京大學的眾多社團中,由佛教文化愛好者組織的“禪學社”已經有十多年的曆史了。
 
現在全國的許多高校中,比如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複旦大學、中山大學等等都設有自己的佛學社團。
 
河北省趙縣柏林寺已連續13年舉辦“生活禪夏令營”,今年全國有20多個寺廟都舉辦了這方麵的夏令營。
 
1997年,全國共有佛教寺廟13000座,到今年增加了2000座以上。寺廟的規模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改革開放初,培養佛教僧侶的學校隻有中國佛學院、中國佛學院(南京)分院和閩南佛學院三所,
 
而現在大大小小的佛學院已經有40多家。
 
在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時候,中國隻有《法音》一本專業的佛學雜誌,到現在已經有數十種之多;
 
佛教的網站也很多,專業的、大規模的有四五個,小規模更多。“文革”剛結束的時候,
 
要找一部《大藏經》非常難,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寺廟都有了成套和多套的《大藏經》,
 
甚至很多種版本的《大藏經》。
 
很多人認為,隻要科技一發達,宗教就會消亡。其實科技越是發達,宗教也會跟著發達。
 
一方麵,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是有限的,必然會存在許多未知的領域,宗教便有其存在的土壤。
 
另一方麵,人們在這種越來越自我異化、越來越受到由自己創造的科學技術製約的時候,
 
也就越是需要人文的關懷。宗教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一種人文的關懷。
 
它可以使人們在這種高速度的、十分枯燥的生活中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
 
宗教也是一種文化,它不僅是一種曆史的文化,還是一種現實的、活生生的文化。
 
同時人們也開始認識到宗教是一種社會道德體係,它有助於人們精神生活的建設,
 
有利於人們心靈的健康成長。相信宗教也必會使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和諧,使人們的內心越來越淨化。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佛教文化也是有機的組成部分。
 
佛教一傳入中國,曾與中國的傳統禮儀和觀念發生很大衝突,一度使古人覺得佛教信徒是異類。
 
但是,佛教從東晉以後就滲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麵麵,與中國的儒學、道家融為一體了,
 
但它並沒有喪失自我的特性。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又是你是你,我是我。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早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成為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我們呼籲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時,不僅僅要研究儒家思想,也需要了解佛教所起到的文化作用,
 
這樣才能完整把握中華文明的精髓。

所有跟帖: 

【南懷瑾】你要想菩薩保佑,你要先保佑自己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10819 bytes) () 09/29/2016 postreply 20:50:08

well said -過客666- 給 過客666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30/2016 postreply 12:01:4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