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羅盤裝入皮套,走進大廳。剛才烈日炎炎,此刻頓感清爽。王總已經點了茶,看到我,朝我招手。一株青藤纏繞在大廳中央,濃蔭垂掛;桌椅清一色深赭紅鬆木,顯出敦實典雅;花架上錯落擺著青花瓷瓶、仿汝窯天青釉蓋碗、紫砂壺;耳畔一陣陣輕音撫弄,溪水一般,是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
“要等一會,他們在布置,先喝茶。”王總說著給我倒一杯。
等了幾分鍾,一個服務生過來,“準備好了,這邊請”,我們跟著他朝西走,到一間房前停下,“請進”,一瞧,門上寫著“竹香閣”。
屋裏坐一個穿紅色錦緞旗袍的女孩。茶幾上置一小爐,烤著木炭,上麵放一口小鍋,茶湯熱氣騰騰。茶盤裏擺一把木勺、幾隻精致的四方形紫砂杯。
見到我們,她含笑點頭。這女孩粉白玲瓏,盤著垂雲發髻,一身古典裝扮,氣質清新優雅,讓人神馳。
我們坐到她對麵。
“各位客人,要開始了。”她笑著說。
我們湊上前,盯緊水麵。幾縷茶絲沉在鍋底,淡淡幽碧之氣似有若無,像碧螺春。
她揚起繡著雲錦團紋的衣袖,緩緩攪動木勺,指甲光潔,手指纖長羸弱,宛若節節玉竹。“茶可雅誌,如飲霜露。品茗之道,以利禮仁。會二三佳朋,擇涼亭雅室……”,茶煙嫋嫋,她娓娓道來,聲音輕柔似鶯呢燕喃,小勺蜻蜓點水般漾起絲絲漣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象化萬千”,鍋中好像冒出一個滾滾圓球,轉瞬不見。
“三月三,秦淮河畔,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木勺掀撫,清湯裏竟飄出片片花瓣,天女散花一般,似煙似絮,搖搖落入鍋底。
“喲!”我們一聲驚叫。
“山潑黛,水浮藍,斜風微雨燕歸遲”,漣漪之下,浮現一剪燕尾,雙翅點波,滴溜一飛轉,掠過茶海。
“妙啊!”我脫口而出。女孩嫣然一笑,“這位大哥,田園雖趣,還須煮酒邀梅。”她腕轉輕提,“林修茂竹,案置玉壺,月移梅影上窗花”,蓮紋一點,一叢梅枝突兀拔生,粒粒花苞隱約。正細瞧,倏地綻出千朵,鋪滿水麵,一股幽香撲來,茶水瞬間變成粉白。
我們目瞪口呆!
她淡淡一笑,“塵世喧嚷,如有竹月隨行,願棄爵辭相,披一蓑煙雨,溪邊晚釣”,水紋漾動,翹浮出一葉扁舟,搖擺幾下,突化作釣翁側影,草笠蓑衣,慈麵悠哉。波紋一晃,又不見了。
“晚春時節,陌上遊人流連,一路花香隨屐履,柳間鶯梭驚粉蝶”,勺一拌,生出一雙蝴蝶,扇動綠色茶絲,上下曼舞。“看月牙湖邊,櫻綻蕊,柳綴芽,秋千繡女笑喧嘩”,水脈粼粼,浮躍一張孩童笑臉,唇額爛漫,無慮無邪,可須臾間又消失得隻剩一抹水痕。
“太神了,真是神乎其技。”我盯著水麵喃喃自語。
她看我一眼,“我們南京自古是榮華之都,飽經風雨炎涼。蘇軾在《訴衷情》裏感歎:鍾山影裏看樓台,江煙晚翠開。六朝舊時明月,清夜蕩秦淮”。小勺輕轉,徐徐勾線,紋波激滾——鑽出一隻雕閣畫舫,龍首蟒身,且搖且行,遠處山巒亭台,曆曆可辨。“六朝多少繁華,終被雨打,須是庭花一夢”,勺一抖,甩出細碎水滴,恰似雨點打在畫舫上。這幅水畫恍然模糊,恍惚不見。
她擱下小勺,雙目含笑。
是結束了。
我回過神,眼前仍是一池清湯。這才注意到,她這一番攪動,茶鍋裏竟滴水未溢。
真是匪夷所思。
“您上次看得和這一樣?”我問王總。
“不一樣,這是我第三次看,每次都不一樣!”
女孩拿起木勺,盛出三杯茶,端到我們麵前。
杯中這茶,清澈靈秀、晶透溫婉,像一方靜靜的暖玉。東坡道“從來佳茗似佳人”,端起來抿一口,鮮醇香鬱之感頓時盈填舌齒,似口含幽蘭,回韻中又帶絲絲椰甜。品茶自古有“五境”之說:目視茶色、口嚐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這杯茶深得“五境”之妙,難怪宋人癡於鬥茶。《幽夢影》曰“茶可雅誌,茶可行道”,清茗在口,心緒在茶香中盡情舒馳,頓時擱下浮塵煩擾,一身清淨。又細細品一口,飲茶至今,此刻才算領會了茶道精髓。
品完茶,王總送我回家,分別前又再三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