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道學(丹道)之同修共悟

來源: yanlan 2010-06-07 16:36:2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7342 bytes)
[評論]道學(丹道)之同修共悟~

作者:學者翰文 提交日期:2009-5-21 18:33:16
樓主
  道家思想的介紹
    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之後得以休養生息。曆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采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采納,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
    佛教傳入我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麵受到了莊子的啟發。道家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有那麽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曆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有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恒的價值與生命力。
   道家功有他獨特的地方,是妙法中的妙法;丹道讓這顆金丹沿著督脈、任脈來運轉,叫丹道周天金丹循著督脈上升過程。丹道稱為“肘後飛金晶”。到了夾脊聚氣越足衝過大牛關的可能越大,在走丹道周天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現象修練者要鬧清楚;十月懷胎,三年溫養神和氣不離不輯,在走丹道周天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現象修練者要鬧清楚;十月懷胎,三年溫養神和氣不離不輯,嬰兒凝結成最後練嬰有陰神”、“陽神”之分,陰神入不了聖,隻有陽神參真入聖。但是陰神能到三界遊蕩[陽神],可以聚則成形,散則成風,生命就可以超越一般物質規律的限製,成為一種永恒地存在了,與天地同壽。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十年麵壁,打破虛空超脫生死,就是大道的修煉最終。真正是一門生命修煉的至高至上。
   聽身邊朋友說天涯高手多多,今天特意注冊一個號碼——很想結交,結識一些道學愛好者,來探討交流道學的學識和精髓。本人也在QQ建立一個道學交流群誠懇希望大家加入【群號77250951】。
  東 方 睡 功 金 丹 大 道 總 述
  -------劉南雲
   道家氣功是中國最古老最傳統的一種修煉方法。道家功中有許多精深微妙的法門。運用在紅
  
    塵當世中,可以改運祛災趨吉避凶,安邦定國;運用在出世修道上,可以超脫生死,與虛空同
  
    體,現無限神通妙用。隻可惜千百年來,由於保守秘密的門規,這許許多多的奇妙方法,不能
  
    廣傳於世。一直到今天,當代氣功雖百花齊放,但以佛家功為主流,縱使有一些道家功法傳世
  
    ,往往也隻是一些皮毛而已。甚至左門旁道的小術小法。真正高層次的修法,可以與藏密大圓
  
    滿、大手印、拙火定相媲美的密門法要,卻沒有人知曉,更難得在世間一現。其實,道家功中
  
    最根本,最上乘的修煉方法就是金丹大道。然而自古以來金丹大道一直密不外傳,隻在宗門師
  
    徒之間秘密傳授。到了當代氣功,則大多借用金丹大道的一些名詞術語,傳授的卻是道家中一
  
    些小法術,與真正的金丹大道相差甚遠。這些小法都打著快速成就的旗號,什麽二百天修成法
  
    身,三百天出陰陽神等。以致於真正的“金丹大道”被人誤解,更不要說得到真正的口訣依法
  
    修正了。
  
    千古瑰寶,如此蒙塵,實在令人痛心疾首。為了正本清源,我今在此概述丹道修習的真正次
  
    第,所寫內容皆源於本人心承口授。其法源自北宋華山(睡仙)派陳摶祖師,由於陳摶祖師與
  
    呂洞祖師是友好關係,這一心法可能與後世的道家北、南、東、西丹法流派都有淵源;盡管如
  
    此,因為各自師承與體悟的不同,我所寫丹道修煉次第,在小關節上難免與其派別的丹法會有
  
    些不同。
  
    金丹大道的修持,離不開周天的運轉與修持,然而,周天的運轉方法,丹道與非丹道各有不
  
    同,絕不能等同為一體。
  
    以周天而論,大概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意念周天。它是按照中醫針灸學中任脈與督脈的路線來運行的。它是怎樣來練習的
  
    呢?一般是先采氣,采氣的方法可能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采大自然的氣,采花草樹木的氣,
  
    或是水裏的氣等等,然後加個意念收入肚臍裏去。等到肚臍下麵這個地方的氣聚得差不多了再
  
    用一定的方法養一直氣,然後加個意念,讓這個氣順著督脈下來,從任脈下去,這樣反複不斷
  
    地轉。這套方法就叫意念周天,它對一部分練功的同誌是有幫助的,可以起到初步疏通經脈這
  
    樣一些效果。但是它存在一些偏差,象那些陰虛火旺或有神經衰弱一類體質的人就不適合練,
  
    練多了就會出現頭暈頭眩,氣箍頭頂等不良現象。並且意念周天的層次很膚淺,對於治療淺層
  
    的病變有些效果,對於治療深層疾病是不行的。
  
    第二種,氣通周天,它最開始也是聚氣,但與意念周天方法不太一樣,它是通過調整呼吸,
  
    意守下丹田,調動內氣和外界聚來的氣,在下丹田裏聚得非常足,等到下丹田裏生熱了,氣很
  
    足了以後,這個氣自動從下丹田沿督脈上行,上行過程中會出現“氣衝三關”的現象,即氣到
  
    了“尾閭”、“夾脊”、“玉枕”這三個關竅時,每過一關都會受到阻礙,氣過不去,必須等
  
    到這個地方的氣越來越來足,足到一定程度,把這個地方打通了就向上衝,一直到頭頂。自動
  
    的沿著任督二脈運行。氣通周天對於入世法來說已很不錯了,他可以幫助你達到身體基本健康
  
    ,過去武術氣功中的樁功,如馬步樁、三體式、太極樁等都可以收到此種效果,但想要達到延
  
    長壽命的目的,還要靠丹道周天的修煉。
  
    第三種丹道周天。丹道周天才是,金丹大道所要修持的周天功夫,它訓練的方法與前兩種周
  
    天不同,所達到的境界比前兩種要高得多。
  
    丹道周天的修煉方法,各門派入手各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中,不外乎是收心止念(後世也
  
    稱煉己)。即通過把意念集中在身體的一定部位上,在此基礎上,慢慢地訓練到入靜的狀態,
  
    地入靜的狀態下,返觀內照下丹田。如此,則在下丹田慢慢聚集起精微的先天氣來。
  
    所誤先天之氣,是在無念狀態下所產生的一種內氣,它無須外來。因為外來之氣,由於摻雜
  
    了過多的後天意念,所以大多是後天之氣,氣質不純,不能用來結丹。
  
    隨著靜定功夫的增長,氣在丹田之中越聚越足,這時也可能會產生自發的氣通周天現象,對
  
    此任其自然。還是要專注一念在下丹田上,久而久之,生殖器官以及下丹田會出現一種興奮的
  
    狀態,表現在男同誌是生殖器勃起,女同誌則是子宮與陰道的陣陣收縮。這種現象過去叫“活
  
    子時”。“活子時”的出現,表明人體內部先天元氣發動起來了。若以現代醫學而論,是性腺
  
    功能增強,性激素分泌增強。而性激素與人體抗衰老和恢複青春有密切關係。尤其對老年人來
  
    講,此時有人還會出現頭發由白變黑落齒重生的奇跡。  那麽“活子時”出現了,是不是可以進入下一步采藥了呢?不是!
  
    這是個關竅的地方。一般的丹經裏講,要分清“活子時”的清濁,有念是濁,無念是清;有
  
    念不能采,無念可以采。其實即使“無念”,也不一定能采,因為這時的氣還弱,而且不純,
  
    裏麵還有“火氣”,若這時就采,輕者煉成幻丹,水中撈月一場空;重者頭暈目眩,甚至引發
  
    “噴頂”現象。(即引發高血壓現象甚至腦溢血)。所以對活子時一定要搞清楚,不可盲自學
  
    ,必須要經師承口授。
  
    按華山派心法,必須到“正子時”方可采藥(注意“正子時”這個術語各門派的含義是不一
  
    樣的,不要混用)。在華山派裏,所謂“正子時”是指出現下述現象酥麻脹滿的興奮狀態(而
  
    不僅僅是生殖器勃起)。呼吸也出現變化,有類似閉氣的現象。當此之時才進行下一步采藥。
  
    所謂采藥,是把下丹田裏先天之氣采回來凝聚成丹。如何采藥?包括有采有還,有一套心法
  
    ,這裏不細述……。如此練下去,不斷出現正子時,不斷的采藥,反複出現正子時,不斷的采
  
    藥,反複地采,反複地練,最後在下丹田慢慢地結成了一顆真正的“金丹”了。
  
    待金丹采足了一定的程度,才能運轉丹道周天。何時算金丹采足了?必須采到馬陰藏相,陽
  
    光三現。所謂馬陰藏相,是指男同誌生殖器收縮變小,尤如孩童一樣——這是精氣內斂,精已
  
    煉化為氣的現象。到此階段,不會再出現後天欲念了,已斷絕生育本能了(但還能用一定的方
  
    法返還到可以生育的狀態)。對女同誌而言,修到這一階段,會出現斬赤龍現象(即斷除月經
  
    )。
  
    這裏順便擴展來講一下,馬陰藏相這一關是非常重要的,是入世法和出世法分界的地方。世
  
    界上無論哪一種修煉術,都必須先解決性欲問題,因為隻有做到不漏精(經),才可以進入初
  
    禪。而初禪做為根本禪,是一切禪定的基礎,也是一切高功夫的基礎。如果入不了禪,還在欲
  
    界定裏麵,那老是在欲界裏打轉,還是個凡夫。
  
    道家丹通過“采藥”達到不漏清的法門,在諸多修煉術中可以說是最大殊勝,最為方便的。
  
    這裏大概要做一下比較:
  
    佛家功:佛家的顯宗,修不“漏”入禪定的方法是先斬“淫心”。即通過修習不淨觀(白骨
  
    觀)的方法,把人體想成是汙穢、肮髒、膿血與糞便的集合體,從而在心理上產生厭棄,不起
  
    淫欲。淫心一斷,淫根自然斷除,可以不漏。但是“食、色”是人生大欲,人本由淫欲而生,
  
    所以想真正斷除淫欲,實在是很難的事情。所以顯宗到了現代社會,已經很少有人能進入根本
  
    禪了,更不要說究竟圓滿的滅盡定了。
  
    密宗(藏密)好一些,它不反對淫欲,而主張以毒攻毒,借淫欲來修煉,進而達到不漏。這
  
    主要表現在拙火定的秘密修持上。
  
    拙火定的修法,目前流傳於世麵上的法本,實際上隻是入手修煉的基本功。以白教、花教各
  
    派的實際傳承來講,在基本功有了一些證量之後,還要修“雙定”。即通過男女雙修的方法
  
    ,借淫欲使紅白明點融合,貫通中脈,固精不漏,永斷淫根的目的。
  
    然而雙定的法門,成道亦快,墜落也快,藏密曆史上,因雙修出了許多大成就者,如蓮花生
  
    |瑪爾巴等大師,但也出了不少佛門貼類,借雙定奸汙不少婦女,墮落淫欲,弄得人們因此對
  
    密教失去信心。所以在宗喀巴大師整頓藏密創立黃教以後,黃教一派基本上就不搞實體上的男
  
    女雙修了,代之以觀想或者用顯宗的不淨觀來替代。可見藏密雙修斷淫的方法雖然殊勝與快捷
  
    ,但蔽病很多,說易實難。
  
    瑜珈的修煉,與藏密有著很深的淵源,方法上總也脫不出佛家顯密的基本路數。(由於本人
  
    對瑜伽未曾深入研究和修學,是否瑜伽另有法門,不敢妄言)。
  
    道家氣功,早已認識到斷淫對修持的重要意義,一直把這一點放在修練的首位。道家功中斷
  
    淫根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雙修;一是清修。
  
    雙修的法門,大體上與藏密的雙修接近。當然,道家功有他獨特的地方,但不是借男女雙修
  
    來煉的,效果和蔽病與藏密相同,這裏就不細說了。
  
    而清修的法門,就是我前麵所闡述的借采藥修到馬陰藏相,斷除淫心淫根。這個法門,由於
  
    不須男女雙修,沒有偏差與蔽病,而從氣脈修持入手,一步一步走下來,比單修“不淨觀”容
  
    易入手與掌握。因此我說,僅就斷淫的方法而言,道家功中采藥一法,可以說是非常殊勝和方
  
    便的,是妙法中的妙法,法要中的法要!
  
    還是回到丹道中來講,采藥采到馬陰藏相,陽光三觀(眉間三次特殊的閃光)時,下丹田中
  
    的丹已經凝結成一顆金丹。然而讓這顆金丹再沿著督脈、任脈來運轉,才叫丹道周天,也就是
  
    說——先結丹後再轉周天——如果不結丹就轉周天,那還是“氣丹”。還不是真正的丹道周天
  
    中的“金丹”。氣丹在人死亡之後就散掉了,不管用了。氣丹雖能消除一些疾病,但不能超脫
  
    生死,而真正的金丹可發幫你超脫生死,金丹循著督脈上升過程。丹道稱為“肘後飛金晶”。
  
  
  丹氣上來了,到了夾脊先不讓它過去,氣堵在這裏越來越足,聚到差不多的時候,突然一下把
  
    它打開衝到頭頂,也就是說這個丹要從丹田經過督脈,搬到頭頂上去。這個搬的過程,也就是
  
    練的過程。因為這個丹雖然已是金丹,但還不是很純的大丹,還有些雜質,需要進一步煉,按
  
    照道家功來講是還有些陰氣。怎樣練呢?循著督脈上來,在上升的過程中金丹就被五髒六腑吸
  
    收掉了。變成純陽之氣上到頭頂,然後還要下到任脈。下的時候為再以氣的形式下來,而是變
  
    了,變得象液體狀態,過去稱“玉液”(金液是更高層次的),是感覺有一種唾液似的東西下
  
    來,這就是金丹。也不用刻意去吞,它自己就咕咚咕咚地下來了,小的像水滴似的,一滴一滴
  
    地滴下來,大的就象鵪鶉蛋那麽大。感覺是非常舒服的,過去丹經裏稱“甜如蜜”即象蜜那樣
  
    甜,但比蜜還好吃,還有叫人參果或長生酒的,反映的就是這個東西。它從顎掉下來,還伴有
  
    一種涼爽舒服的感覺,落到中丹田,再入下丹田,這才是整個丹道周天的過程,在道家功中叫
  
    大藥服食。這個大藥實際是丹田氣凝結出來的精華,經過這樣的煉化又回到下丹田中,這就是
  
    玉液還丹的過程(後麵還有金液還丹過程)。
  
    在走丹道周天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現象,如“兩腎湯煎”、“丹田火熾”、“身湧鼻抽”、
  
    “腦後生風”、“兩耳鷲鳴”、“眼吐金光”等。也就是說兩腎感到溫溫熱熱的很舒服,身體
  
    會不由自主的抽動湧動,鼻子會自動抽搐;腦子後麵好象有呼呼的風聲;兩耳有鷲鳥鳴叫之聲
  
    等等,許多特殊的感覺,往往還伴有一些內景,如出現天宮、鼎爐、日月、龍虎等現象。
  
    丹道周天一通之後,通過慢慢的意念內守、溫養,就會進入閉氣胎息,八脈俱無的狀態,實
  
    際上就是入定了。事實上道家的閉氣胎息階段,相當於佛家功所講的“初禪、二禪、三禪”。
  
    過去有句話叫“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是進入初禪時後天的意念停止了。這時才
  
    能算入定。一般同誌講的修定,隻能算是入靜。因為隻有到念住、息住、脈住的時候才能算是
  
    入定,真正的禪定。就是說通過丹道的修持,同樣達到了佛家所講的禪定狀態,在這種禪定狀
  
    態下,道家功還有進一步練下丹田中的金丹。十月懷胎,三年溫養。不斷的往下煉,反複地煉
  
    養,做到神氣相抱。神和氣能夠緊密地團在一起,過去叫“嬰兒顯形”。現在有些功法中也有
  
    “嬰兒顯形”的內容,隻是借一個名詞而已,大家不要混為一談,煉不到初禪以上,根本不可
  
    能有“嬰兒顯形”。隻可能是幻丹顯形,是後天識神的功用,不是金丹大道!隻有在丹道周天
  
    修完後才有“嬰兒顯形”。下丹田會出現一個小人,實際上由金丹凝結成的。慢慢的煉,使它
  
    越來越來成熟。最後要修出神,把嬰兒放出去,從頂門放出去,這是道家功裏講的出陰神。出
  
    神有出“身神”、“陰神”、“陽神”之分。所謂出身神是一部分意識體出去了,過去叫靈魂
  
    出殼,是身體某一部分上的氣在意識體的帶領下出去了。最常見的肝和肺的氣,有時也可能是
  
    心氣或某個關節、某個經脈上的氣出去了,出身神是沒有危險的,也比較容易煉到,意識體可
  
    以在外麵轉一轉、看一看(甚至遨遊山河大地)。因為出身神丹道周天未通,出去的隻是身體
  
    的一部分的氣,所以不要緊。而出陰神和出陽神就不能亂跑,再四處去看就出問題了,肉身就
  
    會死掉回不來了。出陰神開始一般出去一步馬上回來,因為一出去後,就會有許多幻覺出現,
  
    周圍陰氣就變化出很多的幻景來。如果不懂得其中訣竅,就容易坐化死掉,投胎到別和地方去
  
    了。所以神出來以之後,就得馬上回來。這樣反複煉,就象小孩子學走路,先讓他一點一點地
  
    走,最後能到處走,沒有妨礙時,道家功裏的陰神出竅就已經練成了。這時候就到了身外有身
  
    的功境了,除了肉體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身體,先天氣帶著神出來了。繼續煉到最後,這個肉
  
    身也要轉化掉,轉化成氣身,它可以聚則成形,散則成風,藏密把這個境界叫“不死虹身”,
  
    指人可以化成光任意變幻(所謂虹化,則是指人臨終時化光飛去)。肉身都沒有了,實際相當
  
    於道家功中的陽神成就,象彩虹一樣可以顯現,也可以消失。到這一步就可以自由地主宰自己
  
    的命運了,生命就可以超越一般物質規律的限製,成為一種永恒地存在了(而不象肉體那樣要
  
    消亡)。因為元神、先天氣這個東西和虛空的物質是一樣的,可以任意地散,任意的聚,可以
  
    長久存在,與天地同壽就是指的這一層。
  
    在出神的基礎上,還要繼續往上煉,前麵這幾個修煉階段依次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
  
    神還虛,煉虛合道,這些是華山睡仙派陳摶祖師總結出來的丹道修煉步驟。神煉完之後,進一
  
    步修心性,使之更加純淨和虛空融為一體,即是煉神還虛。最後煉虛合道,隻有合道,才能跳
  
    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超脫生死輪回。
  
    這就是道家氣功中,金丹大道的修煉次第。在師承口授當中,一步有一步的方法 ,一步有一
  
    步的驗證,非常的科學,真正是一門生命修煉的至高法門。
  
  第二章 性命雙修
  道家功修煉的總旨是四個字“性命雙修”。所謂“命功”是指氣脈的修煉,偏重在色身上(物質的身體,包括肉身和氣脈的係統)的修持,在道家功裏,命功的最高境界是“出陽神”(相當於藏密的“不死虹身”境界);所謂“性功”則是指對心性(心意識)的修煉,其最高境界道家功叫“煉虛合道”,相當於佛家功中修煉成佛的境界,與虛空同體,無形無像卻又無所不在,不生不滅,超出三界外,不在五形中,寂靜涅槃的境界。
  
  從修煉的最高境界上,當然是以性功為最高法門。
  然而,道家氣功中何以不直接修“性功”而一定要先修“命功”呢?
  因為,身、心、(性命)是相關聯的,單純的修心,除了少數有絕高的悟性,絕大的恒心毅力的人可以做到外(如禪宗的六祖慧能),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講,是很難做到的。
  過去傳統的佛家功中顯宗這一支,走的就是隻修性的路數,過去有些道家中的人,貶低佛家功說,這樣修法修到最後是出陰神,是仙;層次低,其實是錯誤的說法。其實佛家顯宗的修煉,上手修的就是最高的法門。然而,佛家顯宗的法門有一個問題,就是修持起來,非常非常的困難,因為他一上來,便要求你斷絕對世間的一切貪著,不僅對於外在的名、利、物質的享受,不要貪著,甚至連自己的肉身,也要把它當做一個“臭皮囊”看做一堆膿血,寄生蟲和糞便聚集的集合體。
  然而到了現代社會,物質的享受非常豐富,不象過去古代那麽艱苦。真要斷除對一切名、利、物質的貪著,恐怕很難做到。以我這許多年來,接觸的許許多多佛教中的僧人來講,真正能割舍名利的,簡直是一萬個裏麵也難挑出一個;做得好的,也不過是割舍了“利”,對於“名”往往怎麽也拋不開、丟不下,所以,許多的寺院裏麵,權位的爭奪往往也如世俗社會中那樣的激烈。所以,我自已找佛家功的師傅,就找了許多年才找到真正有修持的寥寥幾位。
  另外,難以破除的一個大障礙,是關於淫欲的問題;因為人本由淫欲而來,在生死輪回中都是借由淫欲而成形;所以淫欲在第八識當中的習氣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很難擺脫掉;即使你可以不結婚,不與女性來往,不發生男女關係,但心裏上的淫念(包括生理上自發的遺精、夢遺),總歸是很難擺脫的。
  這一切的根源,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總是執著於“自我”兩字造成的,所以,我們不自覺的會將自己的肉身,自己的利益,看得非常重!這是“種子習氣”!第八識做怪!
  那麽怎麽辦呢?道家功做法,不是硬性地讓你斷除對自我的執著,而是以貪製貪,你不是執著自我嗎?好,那就讓你從自我修起。人生最大的貪念,是長生不死,過去的帝王,什麽都有了,就是這點做不到!
  道家功就從這裏煉起,你不是想長生不老嗎?好哇,來修道家的“命功”吧;第一可以治病(現在的流行氣功,其實大多數的就是治病的這門命功),第二,可以延年益壽,可以減肥健美,可以增長智慧,可以開發特異功能……;第三,要是煉得好,你還可以煉成陰神、陽神,長生不死,壽與天齊。
  那這樣入手來修煉,比較符合我們人的“種子習氣”,煉起來勁頭也比較大;比較容易煉,煉著煉著,突然發現自己對許多世間的執著,自我的執著越來越少了,心念越來越淨了,不知不覺就超越了自我,開始與宇宙融合,與生命的本體融合。
  其實,這正是道家氣功修煉的大方便法門,用對人身人世的貪著,從氣脈入手修煉,最終修成“無我、無法”的出世間法!
  所以道家功修煉的法門,不將人生看成是一個“臭皮囊”,而是把看成一個“寶”。比如過去道家功有句話,“人有三精、氣、神”講的就是人身的“寶貴”。
  其實,氣功的修煉,在開始時無論如何也離不開色身,不重視色身的修煉不管是修出世法,還是入世法都是很難成就的。即使佛家的顯宗,也並不是完全不重視身體,比如顯宗的法門,修不淨觀,讓你觀想自己肉身是膿血糞便的集舍體,觀想到一定時候,身體便會比較虛弱,這時便會讓你換一個煉法,把自己身體看成是如佛一樣的金身,同時在日常飲食上,也要求多吃一些有營養的補品來滋補身子;釋迦牟尼佛本身在修煉過程中,九年不吃飯,身體搞到很虛弱,但沒有悟道,最後接受了別人施舍的牛奶稀飯,吃下去以後,在菩提樹下又坐了七日才悟道成佛。
  所以,丹道氣功的修煉,是很重視人體自身氣脈的修煉的,道家丹道功中,命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有一點需要清楚的是,命功的修煉其實也必須與性功結合起來,或以性功做基礎,沒有心性的修煉,想煉好命功是不可能的!
  比如道家功命功最基本的功夫,意守丹田,本身就要求你要入靜,心無雜念的來意守。如果性功沒有基礎,意守丹田時雜念紛飛,就會產生很多的蔽病。比如會造成氣亂、氣滯、氣脹等現象,有些同誌守下丹田,守得下丹田脹鼓鼓的很不舒服,還自以為是氣足現象,有些同誌意守下丹田,氣機凝滯,結成硬塊,還以為是得丹……
  這些毛病的產生,大多數與心誌不靜有關係。
  而在丹道命功“煉丹”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必須有足夠的氣功靜、定基礎,否者是不可能“結丹”的;所以丹道氣功在煉神還虛之前,都以命功修煉(氣脈修煉)為主,但並不是隻修命不修性,而是要性命雙修。我們在後麵具體功法的修煉和學習中,要注意體會“性命雙修”這四個字的總旨。  大家好呀,非常的感謝大家前來捧場,頂貼--
  在此不勝感激---
  
  想修煉什麽功的話,必須先把基礎打好了,今日看了一篇基礎打坐的博客文章寫的很好,特此搬上供大家參考----【此文連接處http://hi.baidu.com/%BE%D3%CA%BF%BE%F5%B8%A3/blog/item/fac48b028c844d703912bb0c.html】
  
  初學者如何打坐 作者:王君
  1,選安靜的,光線不要太強地方.
  2,硬地板或床,加一個薄的軟墊.
  3,坐軟墊上後,可以采用自然盤,單盤,雙盤,瑜伽中的達人坐等,左右輕微擺動,領會一下,自己的臀部的兩個骨頭是不是均勻著力在地板上.
  4,入坐後雙手可以結定印,瑜伽印等.頭部正直,腰不要彎,全身放鬆,眼輕輕閉上,自然均勻呼吸.
  5,可以專注呼吸,仔細觀察一呼一吸間的變化.
  
  開始遇到的是雜念叢生,一個念頭接一個,不要人為控製,來雜念就讓其來,去就讓其去,自己觀察這些雜念是如何起的,又如何滅的.仔細觀察萬物間的生滅變化.
  
  接下來是腿的疼痛和麻木,開始時候非常難以忍受,時間一長就鑽心地疼,一刻都不能忍受,恨不能立刻下坐.這時候最叫勁了,不要立刻下坐.自己應該仔細尋找疼痛的來源,仔細觀察它的源頭,慢慢會發現疼痛不是連續的,是波狀的,也就是中間有間斷的,我們意識的拖後造成了我們認識它是連續的,要仔細觀察,找到疼痛的波的高峰和波的低穀.波的高峰時間非常短,兩個高峰之間其實一點疼痛都沒有的,每個高峰生起,隨即滅去,隻有自己的妄心始終停留在高峰上造成自己感到無比的疼痛.要自己樹立信心,擊退自己的妄心.造成腿疼的不是別的,正是我們的妄心,痛苦也是我們妄心自找的.
  
  打坐一段時間會有快感出現,也不可執著.我們妄心的習性是,每當遇到不爽事情,產生厭惡、瞋恨.出現快感,就產生貪愛、執取。無論是貪,瞋,癡迷,必然都會埋下惡的種子,瞋恨是明顯的,比較好提防,貪愛不好警覺,一定要注意。
  
  密宗打坐方法
  
  如何打坐
  
  上座時用金剛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動持咒,不出聲。因為出聲念咒傷氣,默
  念傷血。我們修法首先要注意身體,不能把身體弄壞,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體
  保護好。但是坐到種子翻騰、心裏煩亂、坐也坐不住的時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
  亂夢當前時,就要出聲念咒,把那些混亂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沒有遇到
  這種情況的時候,還是用金剛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鍾10至12次。念的時侯,要心念耳聞,就是一個字一個字
  的從心裏過,不是有口無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聽這從心裏發出來的咒音,聽得
  清清楚楚,這樣才能將妄念攝住不動而漸漸入定。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樣亂動慣了,你要
  它安靜不動不起妄念很難,但不把它攝住不動就不能入定、開智慧成道。因此大
  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地以
  “阿彌陀佛”這句聖號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動,才能安然入定。這
  六根當中,以意、耳二根為難攝。眼睛閉上不看東西就能攝住眼根;嘴持咒就能
  攝住舌根(舌頭);鼻子不聞異味就能攝住鼻根;身體不接觸外境就能攝住身根。
  但是人的耳朵最靈敏,很遠很遠的聲音都能聽見,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也聽得見,
  外麵噪音會吵得你心煩。至於意根,更難攝住,不要它動,意念會不由自主地從
  心裏跳出來。為什麽呢?這是多生曆劫的習氣,它動慣了,不動不行。這在佛經
  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說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的第一
  個心所,它存在於八識當中,時時刻刻在蠢動,象流水一樣不停地流,所以叫“
  流注生滅”,微細得很,隻是我們平時看不見。
  
  有人說:“我們不修法不打坐沒有念頭,一修法打坐倒有念頭了。是不是修
  法修壞了,有念頭了?”
  
  不是。這是因為平時心亂,看不見念頭在亂動,等到你心裏稍微靜下來後,
  就看見念頭在動了。這怎麽辦呢?怎麽將妄念息下來呢?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耳根
  來攝意根。持咒需要一字一字從心裏過,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聞”,攝住妄念不動而入定。不然你坐在這裏,嘴裏念咒
  或佛號,腦子裏麵卻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聞,死心塌地地打
  坐。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心空。修行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 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礙,有家庭,煩惱多,驢事未
  去,馬事又來,事情多得不得了。
  
  所以,我們時時要警惕,看破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裏不戀著它,
  粗妄才可不起。接下來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細妄又不免來侵襲,這是多生曆劫的
  串習,動慣了,一下子停不下來,但不要怕它。念頭跳出來你能看見,不理睬它,
  妄念自然化去。念頭來了你看不見,那你就跟著念頭跑了,這就不能入定了。打
  坐的時候最要緊的就是一切放下,心裏要清清楚楚,念頭一來就看到它,不睬它,
  也不要討厭它、壓製它。討厭的本身就是一種妄心。壓製也不行,壓是壓不死的,
  比如搬石頭壓草,石頭拿掉之後,草又生起來了,這是不行的。縱或壓死了,倒
  變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潑潑的轉化法,不能用壓製法。念頭來
  了,隻不睬它,把咒提起來,妄念自然轉化掉。
  
  如此精進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亂的時侯,咒也就自然化脫提不起來了。這
  是什麽緣故呢?因為我們持咒的心還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
  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能所相對,都是妄心。相對的都
  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真實之心是絕對待而無相的,凡是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幻
  的。假如我們真的持到一心不亂的時侯,一切相對的虛幻的東西就都脫落化為烏
  有了。這時身、心和世界就統統空掉了,虛空也粉碎了,而真實不虛的天真本性
  才會全體顯露出來。
  
  經過灌頂修法,有一個拉肚子的過程,不要怕,這是法的力量發生作用的緣
  故。這個法有極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汙穢、垢染、習障都從大便排掉,換一換
  肚皮,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
  
  修法一段時間後,看禪宗的東西,有點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
  沒有多大用處。因為沒有親證,定力不夠,道理雖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來了就
  擋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證悟,親自見到本性才有力量。“見到”
  當然不是眼睛見到,而是心地法眼親證本性,本性是沒有相的,眼睛隻能見有相
  的東西,那時候你人也沒有了,還有什麽眼睛?還有什麽看見?法身雖無相可見,
  但不是斷滅空,它是真實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舉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
  顯現、變幻的。比如電,眼不能見,但離開它,世界就不能運轉。又如“海水中
  鹽味”,人能看見海水,海水裏的鹽味卻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
  
  我們用功到緣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時到神知,心領神會而見道了。所以
  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見道。見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為這樣就成功了,
  不是的,沒有成功,還差得遠哩。剛打開寶藏見到一點影子,僅是法身邊事,不
  相幹,生死猶不能了,還須努力向前,除盡惡習才是了手時。
  
  剛剛明心見性的時候隻是初悟,破本參,才跨過第一道門坎,妄習猶在,生
  死不能了。須勤於保護,曆境練心,把多生曆劫執著的妄習消滅光,真正做到與
  《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應,處順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惱,
  絲毫無動於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剛經》說:過去、現在、未來心
  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還動什麽?真見性的人隻有這個覺性,其它一切都不可
  得,還須更向上,覺性與不可得也不住才為真了。若見境生心,隨念而轉,就不
  是見性開悟的人。羅漢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動念上劃分的。初果
  羅漢在山林裏,清淨無染,但是,到城市裏就不免眼花繚亂思念紛起了,這就是
  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對境生心,迷於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對幻境惑當真實,
  產生占有之妄想也。
  
  在打坐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現象出現,如美好的佛、菩薩光明等善像,或醜
  惡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東西都是假的,一著相,就容易著魔。還有,
  當你從有相過渡到無相的時侯要起一些變化:如身體沒有了,或手腳和頭沒有了等等,都不可管他。更或氣要斷了、頭要爆炸了,也毋須驚怖,這是身心將脫落
  的前奏。一害怕,一驚覺,即前功盡棄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時一下子大爆炸,
  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銷殞,虛空也粉碎,本性即現前。不過你不能著相求
  這個爆炸,一著相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連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這個
  好處,常常得佛菩薩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聲引起內心的爆炸,但是千萬不能求,
  想它什麽時間來,更不能將心等它或迎它來。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
  須置之不理。《金剛經》的警句須牢牢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色
  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沒事。一理睬執著它,就有著魔之虞。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而常常走向極端,主張絕對虛無,反對一切作為,甚至進而反對一切人類文化、知識和技術的進步、否定文明的價值;因反對權威和社會的等級秩序、批判社會弊端而放棄社會責任、淡漠參與意識、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絕任何具體實際的社會改革措施,等等。應該看到,道家思想中的這些曆史局限性和消極麵,的確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
  道家思想是中國最為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
  
  第一個皇帝當然就是那位始皇帝了,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把江湖術士送上來的丹藥當飯吃。基本上那些丹藥的重金屬含量都是超標的,加之隨著年歲的增長,秦始皇發育到了老人的行列,是以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據《舊唐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吃了古印度國方士的丹藥突然死去的,當時朝中大臣們都堅決要求把這個胡人殺掉,但是剛剛登基的唐高宗卻擔心,大唐天子吃丹藥死去,這不是一件好事,傳出去會讓天下人笑話。在中國的曆史上,李唐王朝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將道教的祖師老子尊為皇室祖先,由此帶來的煉製丹藥活動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與此同時,它也是帝王之家遭受丹藥之毒最為嚴重的朝代.浩浩大唐盛世,竟相繼有6位皇帝死於丹藥之手,他們分別是初唐的唐太宗、中唐的憲宗、穆宗、敬宗和晚唐的武宗、宣宗. 唐憲宗死於公元八二八年二月,次年,穆宗即位。自穆宗後,唐皇多信服食長生藥,在以後的十代皇帝中,僅因服食丹藥而死的就有三人,更加速了李唐王朝的滅亡速度。
  據考證明朝皇帝尊崇道教(如武當山就是明代皇家的道教建築群,其中真武大帝塑像就是按照朱棣本人塑造的),故明朝皇帝有煉丹藥的習慣,大都死於過量服用丹藥中毒而早逝。1566年3月,嘉靖告訴大臣徐階他大病了14個月,他想回到他的出生地去增強他的生命力。也是這一年,嘉靖死於丹藥中毒,死,對這個絕望的皇帝其實是種解脫。萬曆四十八年(公元 1620年)七月,明神宗朱翊鈞卒,葬於定陵。八月,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是為明光宗。但光宗僅僅執政一個月,就因病服用鴻腫寺丞李可灼所進紅丸而亡,史稱“紅丸案”。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八月,光宗病重,太監崔文升進呈瀉藥,光宗服後病情更為加重,一晝夜大便三四十次,廷臣紛紛指責崔文升不知醫,妄進藥,亦有人懷疑是神宗的鄭貴妃所指使。八月二十九,光宗病情更為加劇,鴻腫寺丞李可灼又進“紅丸”,光宗服後於九月初一死去,朝廷內外開始議論紛紛。禦史王安舜首先上疏,請求重罰李可灼。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還上疏請究治崔、李奸黨。結果,朝廷將崔文升發遣南京,李可灼發配遠方充軍。後來,魏忠賢執政翻“紅丸案”,李可灼免戍,崔文升被任命為總督漕運。直到魏忠賢失勢時,崔文升才被捕下獄。
  雍正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死於丹藥的皇帝。在雍正超乎尋常的努力當中,大清帝國逐漸走向鼎盛。然而,過度的操勞耗盡了雍正的體力,孤獨和壓抑一直是他揮之不去的噩夢。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皇帝不得不求助於傳說中的仙藥。圓明園給了雍正所有的快樂,也銘刻著這個帝王無法解脫的痛苦。公元1735年,58歲的雍正猝死於圓明園。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死因。兩百多年後,這些珍藏於紫禁城的皇家檔案公布於世,專家們發現了雍正在圓明園中煉丹的大量細節。人們開始相信,雍正很可能死於丹藥中毒。
  雍正是怎麽死的在河北省易縣的清西陵中,有一座陵墓叫做泰陵,它就是雍正皇帝的墓地。雍正是一位引起後人爭議較多的皇帝,他的即位登基令人猜疑百出,他實行的嚴厲治國政策讓人評說不已,而他的突然暴死,更給後人留下一個難解之謎。
   周易參同契  《周易參同契》
    作者魏伯陽,東漢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簡稱《參同契》,道教早期經典,被視為“丹經之祖”。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等,從而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教最早的係統論述煉丹的經籍。曆來注家很多,著名者有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化名空同道士鄒欣),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元俞琰周參同契發揮》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列入道家類。該書假借《周易》爻象論述作丹之意,研究養性延年,強己益身。所謂“丹”,據近人研究,是指人身體內部的能量流。作者曾得到古人的《龍虎經》,經過鍛煉,掌握了能量流產生和變化規律。書中關於能量流的論述,即是根據作者自己的體驗記錄下來的。該書表達方式比較奇特,采用符號作為表意手段,如坎離、乾坤、日月、陰陽、五行、鉛汞、父母、夫妻、男女,以及中國古代天文學上的名詞術語等,都與其本義毫無關係,隻是一些表意的符號。書中以燒煉外丹者使用的爐鼎象征人身,以爐鼎中變化的藥物象征人體內的能量流。表示藥物的符號則有坎、離、水、火、鉛、汞、兔、烏、金蛤蟆、玉老鴉等,符號雖異,其義無殊。由於采取象征或借喻的方法,因此文義隱晦難通,易生誤解。注釋該書的不乏其人,比較有影響的是宋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原文:
    大易總敘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龠。覆冒陰陽之道,尤工禦者準繩墨,執銜轡,正規距,隨軌轍, 處中以製外,數在律曆紀。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並為六十,剛柔有表 裏。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即未至晦爽,終則複 更始,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春夏據內體,從子到辰巳,秋冬當外用,自 午訖戌亥。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如是應四時, 五行得其理。
    乾坤設位章第二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也; 易謂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 幽潛淪匿,變化於中,包囊萬物,為道紀綱,以無製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 坎離沒亡。言不苟造,論不虛生,引驗見效,校度神明,推論結字,原理為證。 坎戊月精,離巳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土旺四季,羅絡始終,青赤黑白, 各居一方,皆秉中宮,戊巳之功。
    日月懸象章第三
    易者,象也。懸象著明,莫大忽日月,窮神以知化,陽往則陰來,輻輳而輪轉, 出入更卷舒。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據爻摘符,符謂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來 受符。當斯之際,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擔持。雄陽播玄施,雌陰化黃包。混沌 相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眾夫蹈以出,蠕動莫不由。
    聖人上觀章第四
    於是仲尼讚鴻蒙,乾坤德洞虛,稽古當元皇,關睢建始初,冠婚炁相紐,元年 乃芽滋。聖人不虛生,上觀顯天符。天符有進退,屈伸以應時。故易統天心, 複卦建始萌,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消息應中律,升降據鬥樞。三日出為 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 與兔魄,日月(炁)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曲折低下降, 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 朋。節盡相禪與,繼體複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七八數十五,九六 亦相應,四者合三十,陽(炁)索滅藏。八卦布列曜,運移不失中,元精眇難 睹,推度效符證。居則觀其象,準擬其形容,立表以為範,占候定吉凶,發號 順時令,勿失爻動時。上察河文,下序地形流,中稽於人心,參合考三才。動 則循卦節,靜則因彖辭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後治。(一本雲,可得不慎乎,非是)
  

  君臣禦政章第五
    禦政之首,鼎新革故。管括微密,開舒布寶。要道魁柄,統化綱紐。爻象內動, 吉凶外起,五緯錯順,應時感動。四七乖戾,誃離俯仰。文昌統錄, 詰責台輔百官有司,各典所部。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紀。五六三十度,度竟 複更始。原始要終,存亡之緒,或君驕佚,亢滿違道;或臣邪佞,行不順軌。 弦望盈縮,乖變凶咎。執法刺譏,詰過貽主。辰極受正,優遊任下。明堂布政, 國無害道。
    煉己立基章第六
    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原本隱明,內照形軀。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三光陸沉, 溫養子珠,視之不見,近而易求。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初正則終修,幹 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明兩知竅章第七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 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金炁亦相胥。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 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去數名一。陰陽之始,玄含黃芽。五金之主,北 方河車。故鉛外黑,內懷金華,被褐懷玉,外為狂夫。金為水母,母隱子胎。 水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無。仿佛大淵,乍沉乍浮。退爾分布, 各守境隅。采之類白,造之則朱。煉為表衛,白裏真居。方圓徑寸,混而相拘。 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闕,狀似蓬壺。環匝關閉,四通踟躕。守禦密固, 閼絕奸邪。曲闔相通,以戒不虞。可以無思,難以愁勞。神(炁)滿室,莫之 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動靜休息,常與人俱。
    明辨邪正章第八
    是非曆髒法,內觀有所思,履行步鬥宿,六甲以日辰。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 胞。食炁鳴腸胃,吐正吸外邪。晝夜不臥寐,晦朔未嚐休。身體日疲倦,恍惚 狀若癡。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累土立壇宇,朝暮敬祭祀。鬼神見形象, 夢寐感慨之。心歡意喜悅,自謂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舉措輒有 違,悖逆失樞機。諸術甚眾多,千條有萬餘,前卻違黃老,曲折戾九都。明者 省厥旨,曠然知所由。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伏食三載,輕舉遠遊,跨火不焦, 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長樂無憂。道成德就,潛伏俟時。太乙乃召,移居中洲, 功滿上升,膺籙受圖。

  龍虎兩弦章第九
    火計不虛作,演易以明之。偃月法爐鼎,白虎為熬樞;汞日為流珠,青龍與之 俱。舉東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兌數八,下弦艮亦八,兩弦合其精,乾坤 體乃成。二八應一斤,易道正不傾。
    金返歸性章第十
    金入於猛火,色不奪精光。自開辟以來,日月不虧明。金不失其重,日月形如 常。金本從月生,朔旦日受符。金返歸其母,月晦日相包。隱藏其匡廓,沉浮 於洞虛。金複其故性,威光鼎乃熺。
    二土全功章第十一
    子午數合三,戊己號稱五。三五既和諧,八石正綱紀。呼吸相含育,佇思為夫 婦。黃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水以土為鬼,土鎮水不起。朱雀為火精,執平 調勝負。水盛火消滅,俱死歸厚土。三性即合會,本性共祖宗。巨勝尚延年, 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伏食之,壽命得長久。土遊於四 季,守界定規矩。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發白 皆變黑,齒落生舊所。老翁複丁壯,耆嫗成吒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
    同類合體章第十二
    胡粉投火中,色壞還為鉛。冰雪得溫湯,解釋成太玄。金以砂為主,秉和於水 銀。變化由其真,終始自相因。欲作伏食仙,宜以同類者,植禾當以穀,覆雞 用其卵。以類補自然,物成易陶冶。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木賈)。類同 者相從,事乖不成寶。燕雀不生鳳,狐兔不乳馬。水流不炎上,火動不潤下。 時間多學士,高妙負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資財。據按依文說,妄以言為 之。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搗治羌石膽,雲母及礬磁。硫磺燒豫 章,泥於相煉治。鼓下五石銅,以之為輔樞。雜性不同類,安肯同體居。千舉 必萬敗,欲黠反成癡。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 管窺不廣見,難以揆方來。
    三聖前識章第十三
    若夫至聖,不過伏羲,始畫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結體演爻辭。夫子 庶聖雄,十翼以輔之。三君天所挺,迭興更禦時。優劣有步驟,功德不相殊。 製作有所踵,推度審分銖。有形易忖量,無兆難慮謀。作事令可法,為世定詩 書。素無前識資,因師覺悟之。皓若寒帷帳,嗔目登高台。火記六百篇,所趣 等不殊。文字鄭重說,世人不孰思。尋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竊為賢者談, 曷敢輕為書?若遂結舌喑,絕道獲罪誅。寫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猶豫增歎息,俯仰綴斯愚。陶冶有法度,未可悉陳敷。略述 其綱紀,枝條見扶疏。
    金丹刀圭章第十四
    以金為堤防,水入乃優遊。金計有十五,水數亦如之。臨爐定銖兩,五分水有 餘。二者以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入,火二與之俱。三物相含受,變化 狀有神。下有太陽炁,伏蒸須臾間。先液而後凝,號曰黃□焉。歲月將欲訖, 毀惟傷壽年。形體如灰土,狀若明窗塵。□(扌壽)治並合之,持入赤色門。 固塞其際會,務令至完堅。炎火張於下,晝夜聲正勤。始文使可修,終意武乃 陳。候視加謹慎,審察調寒溫。周旋十二節,節盡更須親。炁索命將絕,休死 亡魄魂。色轉更為紫,赫然成還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為神。

  水火情性章第十五
    推演五行數,較約而不繁。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朔望 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 以性言。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吾不敢虛說,仿效聖人文。古記題龍虎, 黃帝美金華。淮南煉秋石,玉陽加黃芽。賢者能持行,不肖毋與俱。古今道由 一,對談吐所謀。學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陰陽精炁章第十六
    乾坤剛柔,配合相包。陽秉陰受,雌雄相須。須以造化,精炁乃舒。坎離冠首, 先映垂敷。玄冥難測,不可畫圖。聖人揆度,參序元基。四者混沌,徑入虛無。 六十卦周,張布為輿。龍馬就駕,明君禦時。和則隨從,路平不邪。邪道險阻, 傾危國家。
    君子居室章第十七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裏之外應之。謂萬乘之主,處九重之室,發號出令, 順陰陽節。藏器俟時,勿違卦月。屯以子申,蒙用寅戍。餘六十卦,各自有日。 聊陳兩象,未能究悉。立意設刑,當仁施德,逆之者凶,順之者吉。按曆法令, 至誠專密。謹候日辰,審查消息。纖芥不正,悔吝為賊。二至改度,乖錯委曲。 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縱橫,不應漏刻。水旱相伐,風雨不節,蝗蟲湧沸, 群異旁出。天見其怪,山崩地裂。孝子用心,感動皇極。近出己口,遠流殊域。 或以召禍,或以至福,或造太平,或造兵革。四者之來,由乎胸臆。動靜有常, 奉其繩墨。四時順宜,與(炁)相得。剛柔斷矣,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 縮。易行周流,屈伸反覆。
    晦朔合符章第十八
    晦朔之間,合符行中。混沌鴻蒙,牝牡相從。滋液潤澤,施化流通。天地神明, 不可度量。利用安身,隱形而藏。始於東北,箕鬥之鄉。旋而右轉,嘔輪吐萌。 潛潭見象,發散精光。昂畢之上,震為出徵。陽(炁)造端,初九潛龍。陽以 三立,陰以八通。三日震動,八日兌行。九二見龍,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體乃成。九三夕惕,虧折神符。盛衰漸革,終還其初。巽繼其統,固際操持。 九四或躍,進退道危。艮主進止,不得逾時。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飛龍, 天位加嘉。六五坤承,結括終始。醞養眾子,世為類母。上九亢龍,戰德於野, 用九翩翩,為道規矩。陽數已訖,訖則複起。推情合性,轉而相與。循環璿璣, 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難可察睹。故無常位,為易宗祖。
    爻變功用章第十九
    朔旦為複,陽炁始通。出入無疾,立表微剛。黃鍾建子,兆乃滋彰。播 施柔暖,黎蒸得常。臨爐施條,開路正光。光耀漸進,日以益長。醜之大侶 , 結正低昂。仰以成泰,剛柔並隆。遠遊交接,小往大來。輻輳於銀,運而趨時。 漸曆大壯,俠列卯門。榆莢墮落,還歸本根。刑德相負,晝夜始分。□(炔無火) 陰以退,陽升而前。洗滌羽翮,振索宿塵。乾健盛明,廣被四鄰。陽終於己, 中而相幹。媾始紀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為蕤賓。賓伏於陰,陰為主人。 遁世去位,收斂其精。懷德俟時,棲遲昧冥。否塞不通,萌芽不生。陰申陽屈, 沒陽姓名。觀其權量,察眾秋情。任畜微稚,老枯複榮。薺麥牙孽,因冒以生。 剝爛肢體,消減其形。化(炁)既竭,亡失至神。道窮則返,歸乎坤元。恒順 地理,承天布宣。玄幽遠眇,隔閡相連。應度育種,陰陽之元。廖廓恍惚,莫 知其端。先迷失軌,後為主君。無平不陂,道之自然。變易更盛,消息相因。 終坤複始,如複連環。帝王承禦,千載常存。

  養性立命章第二十
    將欲養性,延命卻期。審思後末,當慮其先。人所秉軀,體本一無。元精雲布, 因(炁)托初。陰陽為度,魂魄所居。陽神日魂,陰神月魄。魂之與魄,互為 室宅。性主處內,立置鄞鄂。情主營外,築垣城郭。城郭完全,人物乃安。爰 斯之時,情和乾坤。乾動而直,(炁)布精流;坤靜而翕,為道舍廬。剛施而 退,柔化以滋。九還七返,八歸六居。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則水定火,五行 之初。上善若水,清而無瑕。道之形象,真一難圖。變而分布,各自獨居。類 如雞子,白黑相符,縱廣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髒,筋骨乃俱。彌曆十月, 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鉛。
    二炁感化章第二十一
    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二(炁)玄且遠,感化 尚相通,何況近存身?切在於心胸。陰陽配日月,水火為效徵。
    關鍵三寶章第二十二
    耳目口三寶,閉門無發通。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 同,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離(炁)內營衛,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 希言順鴻蒙,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委誌歸虛無,無念以為常。證難以推 移,心專不縱橫,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顏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排卻 眾陰邪,然後立正陽。修之不輟體,庶炁雲雨行。淫淫若春澤,液液象解冰,從頭流達足,究竟複上升,往來洞無極,怫怫被容中。反者道之驗,弱者 德之枘。耕耘宿穢汙,細微得調暢。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
    傍門無功章第二十三
    世人好小術,不審道深淺。棄正從邪徑,裕速閼不通。猶盲不任杖,聾者聽宮 商,沒水捕雉兔,登山索魚龍,植麥裕獲黍,運規以求方。竭力勞精神,終年 無見功。裕知伏食法,事約而不繁。
    流珠金華章第二十四
    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化為白液,凝而至堅。金華先唱, 有傾之間,解化為水,馬齒□(王闌)□(王幹),陽乃往和,情性自然。迫 促時陰,拘蓄禁門,慈母養育,孝子報恩,嚴父施令,教敕子孫。五行錯王, 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三五與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 子當右轉,午乃車旋,卯酉界隔,主客二名。龍呼於虎,虎吸於精,兩相飲食, 具相貪便,遂相銜咽,咀嚼相吞。熒惑守西,太白經天,殺炁所臨,何有不傾。 狸犬守鼠,鳥雀畏鸇,各有其功,何敢有聲。不得其理,難以妄 言。竭殫家產,妻子饑貧,自古及今,好者億人,汽不諧遇,希有能成。廣求 名藥,與道乖殊。
    如審遭逢章第二十五
    如審遭逢,睹其端緒。以類相況,揆物終始。五行相克,更為父母。母含滋液, 父主秉與,凝精流形,金石不朽。審專不泄,得為成道。立竿見影,呼穀傳響。 豈不靈哉!天地至象。若以野葛一寸,巴豆一兩,如喉輒僵,不得俯仰。當此 之時,周文揲蓍,孔子占象,扁鵲操針,巫鹹扣鼓,安能令蘇,複起馳走?
    姹女黃芽章第二十六
    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鬼隱龍匿,莫知所存。將欲製之, 黃芽為根。物為陰陽,違天背元,牝雞自卵,其雛不全。夫何故乎?配合未連, 三五不交,剛柔離分。施化之精,天地自然,火動炎上,水流潤下,非有師導, 使其然也。資使統正,不可複改。觀夫雌雄交媾之時,剛柔相結而不可解,得 其節符,非有工巧以製禦之。男生而伏,女偃其軀,秉乎胞胎,受炁之初, 非徒生時,著而見之,及其死也,亦複效之,此非父母教令使然。本在交媾, 定置始先。

  男女相須章第二十七
    坎男為月,離女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體不汙傷。日失其契, 陰侵其明,晦朔薄蝕,掩冒相傾,日消其形,陰淩災生。男女相胥,含土以滋, 雌雄錯雜,以類相求。金化為水,水性周章,火化為土,水不得行。男動外施, 女靜內藏,溢度過節,為女所拘。魄以鈐魂,不得淫奢。不寒不暑,進退和時, 各得其和,俱吐政符。
    四者混沌章第二十八
    丹砂木精,得金乃並,金水合處,木火為侶。四者混沌,列為龍虎,龍陽數奇, 虎陰數偶。肝青為父,肺白為母,腎黑為子,離赤為女,脾黃為祖,子午為始。 三物一家,都歸戊己。
    卯酉刑德章第二十九
    剛柔迭興,更曆分布。龍西虎東,建緯卯酉,刑德並會,相見歡喜,刑主伏殺, 德主生起。二月榆落,魁臨於卯,八月麥生,天罡據酉。子南午北,互為綱紀。 一九之數,終而複始。含元虛危,播精於子。
    君子好逑章第三十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 蟠虯相扶,以明牝牡,意當相須。假使二女共室,顏色甚姝,蘇秦通言,張儀 合媒,發辯利舌,奮舒美辭,推心調諧,合為夫妻,弊發腐齒,終不相知。若 藥物非種,名類不同,分刻參差,失其綱紀,雖黃帝臨爐,太公執火,八公□ (扌壽)煉,淮南調合,立宇崇壇,玉為階陛,麟脯鳳脂,把籍長跪,禱祝神 祗,請哀諸鬼,沐浴齋戒,冀有所望,亦猶和膠補釜,以硇塗瘡,去冷加冰, 除熱用湯,飛龜舞蛇,愈見乖張。
    聖賢伏煉章第三十一
    惟昔聖賢,懷玄抱真,伏煉九鼎,化跡隱淪,含精養神,通德三光,津液腠理, 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炁長存,積累長久,變形而仙。憂憫後生,好道之倫, 隨傍風采,指畫古文,著為圖集,開示後昆,露見枝條,隱藏本根,托號諸名, 覆謬眾文,學者得之,韞櫝終身。子繼父業,孫踵祖先,傳世迷惑,竟無見聞, 隨使宦者不仕,農夫失耘,商人棄貨,誌士家貧。吾甚傷之,定錄此文,字約 易思,事省不繁,披列其條,核實可觀,分兩有數,因而相循,故為亂辭,孔 竅其門,智者審思,用意參焉。
    法象成功章第三十二
    法象莫大乎天地兮,玄溝數萬裏。河鼓臨星紀兮,人民皆驚駭。晷影妄前卻兮, 九年被凶咎。皇上覽視之兮,王者退自改。關鍵有低昂兮,害(炁)遂奔走。 江淮之枯竭兮,水流注於海。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與午。寅申陰陽祖兮,出 入複終始。循鬥而招搖兮,執衡定元紀。升熬於甑山兮,炎火張設下。白虎導 唱前兮,蒼液和於後。朱雀翱翔戲兮,飛揚色五彩;遭遇羅網施兮,壓之不得 舉;嗷嗷聲甚悲兮,嬰兒之慕母;顛倒就湯鑊兮摧折傷毛羽。漏刻未過半兮, 魚鱗狎鬣起。五色象炫耀兮,變化無常主。沸潏鼎沸馳兮,暴湧不休止。接連重疊累兮,犬牙相錯距。形似仲冬冰兮,□(王闌)□(王幹) 吐鍾乳。崔嵬而雜廁兮,交積相支柱。陰陽得其配兮,淡薄而相守。青龍處房 六兮,春花震東卯。白虎在昂七兮,秋芒兌西酉。朱雀在張二兮,正陽雜南午。 三者具來朝兮,家屬為親侶。本之但二物兮,末而為三五。三五並與一兮,都 集歸二所。治之如上科兮,日數亦取甫。先白而後黃兮,赤黑達表裏。名曰第 一鼎兮,食如大黍米。自然之所為兮,非有邪偽道。山澤(炁)相蒸兮,興雲 而為雨,泥竭遂成塵兮,火滅化為土。若檗染為黃兮,似藍成綠組。皮革煮成 膠兮,麴□(蘖木換米)化為酒。同類易施工兮,非種難為巧。惟斯之妙術兮, 審諦不誑語。傳於億世後兮,昭然自可考。煥若星經漢兮,昺如水宗海。思之 務令熟兮,反覆視上下。千周粲彬彬兮,萬遍將可睹。神明或告人兮,心靈乍 自吾。探端索其緒兮,必得其門戶,入道無適莫兮,常傳於賢者。
  

  鼎器妙用章第三十三
    圓三五,寸一分,口四八,兩寸唇,長尺二,厚薄均。腹齊三,坐垂溫。陰在 上,陽下奔。首尾武,中間文。始七十,終三旬,三百六,善調均。陰火白, 黃芽鉛。兩七聚,輔翼人。贍理腦,定玄升。子處中,得安存?來去遊,不出 門。漸成大,性情純。卻歸一,還本原。善愛敬,如君臣。至一周,甚辛勤。 密防護,莫迷昏。途路遠,複幽玄。若達此,會乾坤。乃圭沾,淨魄魂。得長 生,居仙村。樂道者,尋其根。審五行,定銖分。諦思之,不須論。深藏守, 莫傳文。禦白鶴,駕龍鱗,遊太虛,謁仙君,錄天圖,號真人。
    補塞遺脫章第三十四
    參同契者,敷陳梗概,不能純一,泛濫而說,纖微未備,闕略仿佛。今更撰錄, 補塞遺脫,潤色幽深,鉤援相逮,旨意等齊,所趨不悖,故複作此,命三相類, 則大易之情性盡矣。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甲 丙 戊 庚 壬
    沉左 武火 藥 世金 真汞
    三 二 五 四 一
    木 火 土 金 水
    乙 丁 已 辛 癸
    浮右 文火 物 世銀 真鉛
    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禦。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由一, 俱出徑路。枝莖華葉,果實垂布,正在根株,不失其素。誠心所言,審而不誤。 象彼仲冬節,竹木皆摧傷。佐陽詰賈旅,人君深自藏。象時順節令,閉口不用 談。天道其浩廣,太玄無形容,虛寂不可睹,匡廓以消亡。謬誤失事緒,言還 自敗傷。別序斯四象,以曉後生盲。
    自敘啟後章第三十五
    會稽鄙夫,幽穀朽生,挾懷樸素,不樂權榮,棲遲僻陋,忽略利名,執守恬淡, 希時安寧,晏然閑居,乃撰斯文。歌敘大易,三聖遺言,察其旨趣,一統共論。 勿在順理,宣耀精神。神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為曆,萬世可循。序以禦政, 行之不繁,引內養性,黃老自然,含德之厚,歸根返元。近在我心,不離己身, 抱一毋舍,可以長存。配以伏食,雄雌設陳。挺除武都,八石棄捐。審用成物, 世俗所珍。羅列三條,枝莖相連。同出異名,皆由一門。非徒累句,諧偶斯文, 殆有其真,礫硌可觀。使予敷偽,卻被贅愆。命參同契,微覽其端,辭寡意大, 後嗣宜尊。委時去害,依托丘山。循遊寥廓,與鬼為鄰。化形而仙,淪寂無聲。 百世而下,遨遊人間。敷陳羽翮,東西南傾。湯遭厄際,水旱隔並。柯葉萎黃, 失其華榮。吉人相乘負,安穩可長生。
    參同契者,辭隱而道大,言微而旨深。列五帝以建業,配三皇而立政。若君臣差殊,上下無準,序以為政,不致太平。服食其法,未能長生。學以養性,又不延年。至於剖析陰陽,合其銖兩,日月弦望,八卦成象,男女施化,剛柔動靜,米鹽分判。以易為證,用意健矣。故立為法,以傳後賢。推曉大象,必得長生。強己益身,為此道者,重加意焉。

  剛開始打坐的時候不要太強求自己一步到位的打坐,有幾種方式打坐可以慢慢結合著來。調身,就是先把自己的坐姿坐 ,可以散盤,可以單盤,可以雙盤 ;左腳在下,右腳在上,或者左腳在上,右腳在下,不拘。兩掌也上下相疊,兩大拇指輕輕相抵,哪個手在上都可以,以自然為宜。
   打坐有什麽要領呢?一上座我們先要調身,然後調息,然後調心。調身,就是先把自己的坐姿坐 ,可以散盤,可以單盤,可以雙盤 ;左腳在下,右腳在上,或者左腳在上,右腳在下,不拘。兩掌也上下相疊,兩大拇指輕輕相抵,哪個手在上都可以,以自然為宜。
   然後肩膀放鬆,頸部打直放鬆。用頭 的正上方,也就是兩耳 端聯機的正中間,來做調整姿勢的基準點,可以想象那一點有一條線往上拉,用那一條線來調整身體的正中線,然後用頭的上方,正上方那一點,也就是兩耳上方聯機的中點,吊一根線往上拉,這裏麵的作意要領是:用頭來支撐頸部與肩膀,不是用頸部與肩膀來支撐頭。頭是空的,頸部是空的,肩膀是鬆的,走路、站著、坐姿,通通是是這樣子,用兩耳上方的連結線的中點,做為調整身體姿勢的基準點。頭部中空,頸部中空,頸部放鬆,肩膀放鬆,用骨架打坐,不用肌肉打坐。所謂不用肌肉打坐,就是我們盡量不要用到肌肉的力量,盡量的讓身體重心形成一個三角點。
   調身,主要的重點就是這兩個作意要領,第一個是『用頭來支撐頸部與肩膀』,不是用頸部、脊柱來支撐頭,我們打坐是頭 青天,簡稱為『 天立地』,不隻是坐姿這樣子,立姿也是這樣子。第二個作意要領『是用骨架平衡身體的姿勢,盡量不要用到肌肉』,骨架是用來平衡,不是用來支撐。感覺上,肌肉完全沒用到力。坐姿如是,站姿也如是,走路也如是。
  

  接著講調息,一上座,輕 鬆地做幾個深呼吸,然後再放 ,念頭跟著呼吸,呼氣的時候知道呼氣,吸氣的時候知道吸氣,整個呼氣的過程,念頭隻有呼,整個吸氣的過程,念頭隻有吸。如果呼吸是一匹馬的話,那念頭就是騎馬的人,當念頭跟呼吸一體的時候,就是人馬一體,讓念頭跟著呼吸。如果呼吸是人的形體的話,念頭就是燈光下、夜光下的影子,讓念頭跟著呼吸,如影隨形,亦步亦趨。讓念頭跟著呼吸一步一步, 地跟著,卻一點也不離開,如影隨形,形影不離,呼氣,呼氣的整個過程知道呼氣;吸氣,吸氣的整個過程知道吸氣。
     接著是調心。這個階段,呼吸以外的念頭我們稱之為雜念,我們對雜念沒有抗拒,沒有不要,任何對雜念的抗拒和不要,我們稱之為大雜念。雜念來,不管它,隻是回到呼吸,回到出入息。呼氣的時候知道呼氣,吸氣的時候知道吸氣。整個呼氣過程,念頭隻有呼氣;整個吸氣過程,念頭隻有吸氣。雜念來不管它,繼續回到『呼氣知道呼氣,吸氣知道吸氣』,不管是什麽樣的雜念,不管是可意的、不可意的,讓我們的身心放 ,不要理它,不要排斥它,不要不要它,隻是很單純地回來出入息,這樣子叫做調心。
  
  
  還有幾點忘說了,就是——如下
  1舌頂上鄂
  2周身要正
  3要放鬆
  4下鄂回收
  5微微照下田

  道門常用訣目
   道家訣目有7百多個,常見的如下:
  玉清訣:左手大指掐中指中節中文(又叫玉帝訣,天師訣)
  上清訣:左手大指掐中指上節
  太清訣:左手大指掐中指下節
  北帝訣:左手大指掐中指中節左側(紫微訣)
  紫微印:以小指從第四指背過,用中指勾定,大指掐第四指第三節,中指掐掌心橫文,二指,四指直。作用化身為北帝指揮一切鬼神,以及召三十六將。一此印下合三台諱,可指揮強邪惡神,降伏惡鬼。
  天罡印:以前紫微印,改掐中指地二節
  鬥印:以前紫微印,改掐中指中節
  真武印:以前紫微印,改掐中指第一節背麵
  煞文在中指中節左邊,就是玉清訣的旁邊
  日君訣:大指掐中指頭
  月君訣:大指掐無名指頭
  伏魔印:以前紫微印,改掐煞文
  變神訣:小指從四指背過,用中指勾住,大指掐中指中節,直二指。變神用之。變神時在胸上到臉上由左到右畫圈
  元帥印:小指從四指背過,中指勾住,大指掐四指中節,二指掐虎口。 召四元帥用。
  都天大法主印:大指掐寅文,其餘四指都掐掌心橫文。朝禮天帝時變神為法主用。
  火鈴印:小指從四指背過,中指勾住,大指掐第四指中節,第四指壓住大指,食指掐虎口。多為請雷部火鈴大神用。
  天羅地網印:兩手的三,四,五指勾住,右手大指掐左手大指指甲下方,左右食指開。 念咒語完了後,就兩個食指相合。撒向鬼或跟鬼邪相關的病患者。 去鬼,捉邪用。
  三真印:兩手無名指於背過中指,用兩手食指勾住。兩手的中指相靠直起。大指相交,掐兩小指酉文。
  三真印:兩手無名指於背過中指,用兩手食指勾住。兩手的中指相靠直起。大指相交,掐兩小指酉文。(迷魂台訣)
  都監印:左手大指掐中指中節。 行符發神兵用
  聾兵啞將印:左手大指掐中指橫文,曲食指在大指下。書符用,發兵從中指出
  都統符印:兩手中指相勾,兩大指各掐兩個無名指的上節,二指,五指直。書都統符用。
  
  

  道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璣,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於是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宗本於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與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製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是老莊二型而已。莊子的道家學不同於老學之處,在於莊子更詳盡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可開創能力,包括智慧上、認識能力上、身體能量上等等。莊子同樣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題基礎上,提出了從人的自我修養到麵對整個社會國家的處世之道,莊子書內七篇之作,就是他從世界觀到知識論到工夫論到社會哲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理論。
  
  列子,戰國時人。現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東晉張湛所輯 一般認為該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間的思想。《列子》從道家思想出發並對道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 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 並認為人在一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態下,不憂天 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
  
  王弼,三國時代人。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政治一直在動亂與不義的情境中,知識份子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王弼以其對老子哲學的深切體悟,注解老子《道德經》一書,重體用之分有無之別 不但發展出詮釋老學的宗旨:"貴無"的精神,並以此原理注解《易經》,甚至還因此改變了從漢易以來言象數易學的氣化宇宙論而將易經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純粹玄學思想 使中國易學史走向一個嶄新的局麵。
  
  郭象,西晉人,以《莊子注》聞名,主張“獨化”理論 是一種從高度抽象思維當中所發展出來的的玄學式概念理論認為宇宙萬物都生於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種物無大小 各順其適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而常常走向極端,主張絕對虛無,反對一切作為,甚至進而反對一切人類文化、知識和技術的進步、否定文明的價值;因反對權威和社會的等級秩序、批判社會弊端而放棄社會責任、淡漠參與意識、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絕任何具體實際的社會改革措施,等等。應該看到,道家思想中的這些曆史局限性和消極麵,的確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
  道家思想是中國最為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

  弱弱的提一個小問題啊。
  據說,傳授丹道功夫的,首先要先介紹自己的師承脈絡,以及大概的修行路線吧。
  

  學者揭開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晚年最後蹤跡之謎
  
  來源:新華網
  
   “根據有關史料、實物和民間祭祀風俗可以推斷出,老子出關後在甘肅等地修身傳道,最後在甘肅省臨洮縣‘飛升’”。
  
   2006年11月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的“首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小組討論會上,甘肅省政協張炳玉研究員和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延濤研究員發言時作了上述表示。
  
   張炳玉說,經過大量史料的梳理研究和實地走訪,他們探尋出老子在甘肅的大體行程線路是:出函穀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遊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後,又回到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飛升(去世)”。
  
   張炳玉認為,老子在散關著下《道德經》後由關令尹喜相伴西行,這是老子事業的開始。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
  
   延濤介紹說,臨洮縣嶽麓山至今還有“超然台”“說經台”“飛升崖”“文鋒塔”(又名“筆鋒塔”,相傳為老子寫經插筆的地方)等與老子有關的遺跡。
  
   老子在臨洮“飛升”後,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誌》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後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太上始祖”。
  
   兩位學者研究認為,老子西行落戶甘肅之後始有“天下李氏出隴西”,由此可斷李氏之一脈,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脈為宗。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李氏後裔到甘肅臨洮“隴西堂”尋根問祖。
  
   兩位學者的發言在“首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研討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李景源說:“這個觀點確實是一個大膽的推斷,為老子晚年最後的蹤跡研究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線索,必將對弘揚老子文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稱老聃,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穀關後“莫知其所終”。
    悟性
    就是你的心與無限量相吻合。為什麽會有一個悟性呢?因為在你無限量裏,也就是你的心有一個相,有一個相就有一個限量,用這個相取代了無限量。好比一個物體在虛空裏出現,本原這個物體也是虛空,如果這個物體不是虛空,為什麽這個物體會歸向虛空?所以,當一個物體停留在虛空裏慢慢地就會變滅,這就叫悟。什麽時候這個物體與虛空吻合了,這就叫吻合,所以悟性是吻合之意,把一個現象去吻合原本之處。
    為什麽有時候沒有悟性?是因為在我們的心裏,有物相出現,當用一個物相麵對另一個物相的時候,就會出現虛空狀。出現虛空狀,就會出現無記狀態。無記狀態就是佛法裏的無明。就好像一個人發呆發木一樣,沒有一點靈活性。這是物相作的怪。假若我們心裏沒有物相,去麵對一切物相,就會出現一切物相皆是你的心一個說話的依據、一個語言形成的一個現象,一個邏輯形成的一個現象,這就是所謂的智。因為此時此刻一切物相皆是本心上的一個作用。就好像生命支配身體一樣靈活無礙。我們生命比作本心,一切物相比作身體,假若我們的生命要是由物相成立的,就等於手抓手,物相抓物相,一定笨得不得了,悟性就是你心無雜念,認認真真的去想一件事,如果一心二用,聰明人也會便笨的。
    悟性和慧根一詞有異曲同工之妙。說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說一個人的智慧非同尋常。
    從方法論角度而言:悟性是將已有的經驗嫁給了觸類旁通的思維方式!常常說某個人悟性好,重在表現理解一件事或物時的速度快,而快的前提是取決於這個人已有的經驗知識足夠的多,並且必須具備觸類旁通的思維方式……

  淺說《道德經》
    《道德經》 指《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 厲鄉曲仁裏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其非常敬佩“文言文”。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麵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曆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道家基本觀點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麵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隻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基本上 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麵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麵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麵對世界。 道家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 為而不爭、利而不害”,“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虛心實腹"、“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法於陰陽,以樸應冗,以簡應繁。" 等等。
    有學者認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隻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 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曆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 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休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代表作為《老子》,又名《道德經》。這是一部簡括而有韻的哲學理論著作。就其思想內容看,主張絕聖棄智,忘情寡欲,提倡清淨 無為,無知無欲;對統治階級的嚴刑重稅不滿,幻想倒退到ˇ結繩而治ˇ的ˇ小國寡民ˇ社會。《老子》一書隻五千餘字,言簡意賅,善用比喻和民間謠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ˇ道法自然ˇ的觀念,認為ˇ道ˇ是無限的,認為一切事物都處於ˇ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ˇ之中。他的思想與老子的思想一樣,都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別具特色。他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並虛構寓言故事來作為論證的依據,想象豐富,筆調輕快,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鬱的詩意,成為曆代古文家所喜愛的散文作品
《西遊記》是一套完整的修煉過程
  小說《西遊記》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平常之人隻知道它是一部神話小說,其實它是一套完整的修煉過程。如果你有慧根,參照〈〈西遊記〉〉一樣修成大道。
  第一回中說:靈根孕育源流出。海外有一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花果山。此山乃十州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百川匯處擎天拄,萬劫無移大地根。其實說的是丹道中所說的祖竅,醫家所說的陰橋,又叫命門,八卦中的生門、艮山,確切的說就是命之根源。當那石猴跳入水濂洞時,又說石猴:有緣居此地,天譴入仙宮。水濂洞洞天,花果山福地。就是說此處就是仙家所說的仙宮、洞天福地。既然是洞中之天,就不是大羅天仙,隻能是地仙之地。
  其實,石猴指的是心猿,把你的心放進此山此洞,就是入了仙宮,洞天福地。當群猴拜它為王時,詩曰:三陽交泰產群生,仙石包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成丹。內觀不識因無相,外合明知作有形,曆代人人皆如此,稱王稱聖任縱橫。
  意思是:將心入於此山此洞此竅就會配成丹,就會三陽交泰,生出群子千百億化身。但是在身體內部找不到,因為它無形無相。假如心一旦與此處相合,你就會發現它有形有象,曆代人人都這樣,得了此竅就可稱王稱聖,縱橫四海。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此竅無形無相,隻有在心中空空無我時才能顯出。那猴子日日用而不知此竅的妙處,任由生死輪回的捉弄。當看到大家相繼死去時,才生出求長生不死之心。
  那猴子由東方祖居來到海外西方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師。靈台方寸山是心地,心若不著欲,西方常有明月生,所以叫斜月三星洞。書中說那祖師是: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莊嚴體,曆劫明心大法師。祖師給它取名悟空,就是說修心必須悟空。後來祖師問道:“你既識妙音,我且問你,你到洞中多少時了?”悟空道:“弟子本來懵懂,不知多少時節,隻記得灶下無火,常去山後打柴,見一山好桃樹,我在那裏吃了七次飽桃矣。”祖師道:“那山喚名爛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從我學些什麽道?”在這裏說的是孫悟空不懂的用火煉丹,說灶下無火。但它所說的後山就是後命門,七年七次吃桃子說的是後天的氣在肺,後天八卦的兌卦,都是七數。而先天八卦的艮、先天竅門也是七數。意思是先後天結合後,還需要火功——丹鼎爐灶。
  第二回是祖師傳法,祖師雲: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性命無他說。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
   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台賞明月。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
  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裏種金蓮。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這些都是《悟真》篇中講的修丹之學,精氣神三寶要謹固牢藏休漏泄。常人都是往外用了,要長生就要屏除邪欲、顛倒過來讓性命盤結成丹,功完隨作佛和仙。自此後孫悟空總是子前午後自己調息。書中接著說:
  卻早過了三年,祖師複登寶座,與眾說法。談的是公案比語,論的是外像包皮。忽問:“悟空何在?”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祖師道:“你這一向修些什麽道來?”悟空道:“弟子近來法性頗通,根源亦漸堅固矣。”祖師道:“你既通法性,會得根源,已注神體。”
  曆來大道都是師傳口授,法不傳六耳。平常所論不過是公案比喻,外像包皮。
  在這兒孫悟空所說的根源正是一開始說花果山水濂洞——“萬劫無移大地根。”但是那時侯它不知道,因為他那時候還沒悟空。悟空之後才發現自家故物、祖竅。
  祖師說會得根源,就是神體了,隨後傳他七十二般變化,但是因為他心情浮躁,所以不得盡傳。隻得了八九之功,於九九之功還差一步。這就是修身。返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消滅混世魔王。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2 12:43:00
118#
  書中說那魔王住在北方:每見鐵牛耕,常有金錢種,誠為三界坎源山,滋養五行水髒洞!有鐵牛耕地種錢是人間那,坎源山髒水洞指的是人身瀉精小便之處,〈〈易經〉〉中坎為北、為水、為腎。修煉者到此時要降伏此魔自是很簡單。當剿滅混世魔王後,收回猴子猴孫(指的是命門之精),每日在家演練群猴,這就是齊家。這就是返本還原。書中說:貫通一姓身歸本,隻待榮遷仙籙名。
  第三回威服四海上天入地下海,名標天上。就是治國平天下。修行者到此時上天入地下海已經是很平常的事。到後來盜丹偷桃都是因為不明本性,所以才難脫五行山之難。但是卻得到了老君的天元丹。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鷹愁澗意馬收韁。講的是三藏在走出東土邊界,一踏入西方修行之路,就收了心猿意馬,屏除了六賊。同時也說出了孫悟空在修命之後,踏上了修性之路。
  書中把三藏師徒四眾及白龍馬當成一個修行者。卻又把他們分別當成四個不同的修行者。也就是四果徒。〈〈悟真〉〉直之曰:投胎、奪舍、移居、舊住名為四果徒。
  其實取經的四眾加上白龍馬一行五位,都是在欲流水中,孫悟空在水濂洞,八戒在天河,沙僧在流沙河,白龍馬在鷹愁澗,而唐僧是江流兒。
  第十九回收服八戒時有詩曰:金性剛強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龍歸。金從木順皆為一,木戀金仁總發揮。 一主一賓無間隔,三交三合有玄微。性情並喜貞元聚,同證西方話不違。
  第二十二回收伏沙僧時,有詩曰:五行匹配合天真,認得從前舊主人。煉已立基為妙用,辨明邪正見原因。金來歸性還同類,木去求情共複淪。二土全功成寂寞,調和水火沒纖塵。
  這五位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當這五行湊齊之後,此時就是五莊觀了,也就是丹經中的五氣朝元了,那觀主就叫鎮元子。在這兒的人參果指的就是道家的玉液還丹,五莊觀稱它是草還丹。五莊觀在西方西牛賀洲所謂:萬壽山福地,五莊觀洞天。與花果山一東一西,但是水濂洞是生人之處叫人元丹。而五莊觀是地元丹,同屬太乙門下。那行者看不盡仙景,徑入蓬萊。正然走處,見白雲洞外,鬆陰之下,有三個老兒圍棋,觀局者是壽星,對局者是福星、祿星。壽星道:“我聞大聖棄道從釋,脫性命保護唐僧往西天取經,遂日奔波山路,那些兒得閑,卻來耍子?”悟空雖得天仙卻屬於散仙,未明本性,未入正流。三星聞言,心中也悶道:“你這猴兒,全不識人。那鎮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雖得了天仙,還是太乙散數,未入真流,你怎麽脫得他手?
  接下來是三打白骨精,講的是道家所說的斬三屍,佛門用白骨觀修治。悟空之心自能觀見,隨後的種種魔難各自代表修行中的一個對治方法。
  第三十六回寶林寺悟空點化三藏:
  行者聞言,近前答曰:“師父啊,你隻知月色光華,心懷故裏,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月至三十日,陽魂之金散盡,陰魄之水盈輪,故純黑而無光,乃曰晦。此時與日相交,在晦朔兩日之間,感陽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陽現,初八日二陽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繩,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陽備足,是以團圓,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陰生,二十二日二陰生,此時魂中魄半,其平如繩,故曰下弦。至三十日三陰備足,亦當晦。此乃先天采煉之意。我等若能溫養二八,九九成功,那時節,見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詩曰:
   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采得歸來爐裏煉,誌心功果即西天。
  那長老聽說,一時解悟,明徹真言,滿心歡喜,稱謝了悟空。
  沙僧在旁笑道:師兄此言雖當,隻說的是弦前屬陽,弦後屬陰,陰中陽半,得水之金;更不道: 水火相攙各有緣,全憑土母配如然。三家同會無爭競,水在長江月在天。
  那長老聞得,亦開茅塞。正是理明一竅通千竅,說破無生即是仙。
  在這兒就是說,大家都明白成仙作佛的理,但是還是得修行,悟證不是修證。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2 12:45:00
119#
  第四十四回法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講的是虎、鹿、羊三車搬運功。道士不知,悟空便會粉碎三關,根本不需要搬運。行者漸漸按下雲頭來看處,呀!那車子裝的都是磚瓦木植土坯之類;灘頭上坡阪最高,又有一道夾脊小路,兩座大關,關下之路都是直立壁陡之崖,那車兒怎麽拽得上去?
  那大聖徑至沙灘上,使個神通,將車兒拽過兩關,穿過夾脊,提起來,摔得粉碎,把那些磚瓦木植,盡拋下坡阪
  第五十三回 三藏八戒誤喝子母河的水,漲大肚子,悟空取了解陽山落胎泉的水方才得解。詩曰:
  真鉛若煉須真水,真水調和真汞幹。真汞真鉛無母氣,靈砂靈藥是仙丹。嬰兒枉結成胎象,土母施功不費難。推倒旁門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還。
  其實修行中有的人會修煉不當,腹中鼓起一個大痞快,以為是結了仙胎。隻有如詩中所言,才能消除。
  第七十八回比丘國講的是降伏鹿精和狐狸精,救回小孩。
  修行者修到一定的程度如果貪淫好色,精真元陽就會上衝肝膽和心府,心為南,就會出現淫鹿精,要不能叫作心頭撞鹿 ?下陰狐臭就會幻化成狐狸精,與鹿精相會在一起,吸盡精陽(精陽指的那些小孩)形成柳林坡清華莊,在右側肝膽位形成綠色硬化體。其實不用打殺,隻要把心一收就是南極老壽星再現,狐狸精不打自滅。孫悟空就是心,所以心病用心治,此妖孫悟空可以降伏。在這兒也介紹了一種對治方法:左傳三圈,右轉三圈。書中的各個國王都是指的各種修行者,他們在修行中所出現的各種錯誤,都介紹了相應的對治方法,就不逐一解釋了。
  第八十三回講的是請托塔天王下界捉老鼠精哪吒道:“父王忘了,那女兒原是個妖精,三百年前成怪,在靈山偷食了如來的香花寶燭,如來差我父子天兵,將他拿住。拿住時,隻該打死,如來吩咐道,積水養魚終不釣,深山喂鹿望長生,當時饒了他性命。積此恩念,拜父王為父,拜孩兒為兄,在下方供設牌位,侍奉香火。不期他又成精,陷害唐僧,卻被孫行者搜尋到巢穴之間,將牌位拿來,就做名告了禦狀。此是結拜之恩女,非我同胞之親妹也。”古
   天王聞言,悚然驚訝道:“孩兒,我實忘了,他叫做什麽名字?”太子道:“他有三個名字:他的本身出處,喚做金鼻白毛老鼠精;因偷香花寶燭,改名喚做半截觀音;如今饒他下界,又改了,喚做地湧夫人是也。”這一段故事的意思是佛門修性者自身下體會有一股陽氣(鼠精:子,子時一陽生)衝動,幻化為老鼠精,動搖你心中的真性,使你喪失元氣。對治的方法是定神上丹田,天庭部位。因為地下的陽氣都是天上照射而下來的。神定上丹田,自然收回陽精,比丘國王之禍是自心生淫欲作怪,現在淫身擾心作怪。對治方法不同。這種魔在丹道是不出現的,丹道的第一步功,就是從此處下手。
  當最後行至靈山腳下遇到金頂大仙接引。三藏拜別就行,大仙道:“且住,等我送你。”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孫認得路。”大仙道:“你認得的是雲路。聖僧還未登雲路,當從本路而行。”行者道:“這個講得是,老孫雖走了幾遭,隻是雲來雲去,實不曾踏著此地。既有本路,還煩你送送,我師父拜佛心重,幸勿遲疑。那大仙笑吟吟,攜著唐僧手,接引旃壇上法門。原來這條路不出山門,就自觀宇中堂穿出後門便是。
  在這兒說的是孫悟空修的是太乙玄門的功夫,屬於道門,是從後山道上去的。而三藏走的是佛門之路,從前山路走的。這個觀宇的後麵正是以前我修到棄殼飛升時到達的隊(兌:口)部屋後。也就是口的後麵——後腦。所以悟空不認識路。其實前者孫悟空如果在菩提祖師那兒繼續修的話,就會看到這條路了。但是他得少為足,缺了這段修行這就是殊途同歸。佛道終歸還是走道一條道上。接引旃壇上法門就是說三藏才進如來法門。
  再往前走是一道活水、一座獨木橋,這就是上鵲橋,而那道活水就是天一之水,直通下界欲流,過了之後,就超脫凡間欲流。就會看到自己的屍殼,身外有身。。這條路處處煉心,凡人很難自己走到底,所以老是有佛、菩薩引渡。不然,觀音菩薩在去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人時,如來道:“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雲半霧:目過山水,謹記程途遠近之數,叮嚀那取經人。但恐善信難行,我與你五件寶貝。”即命阿儺、迦葉,取出錦蝠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
  到最後為什麽又出現了無字經文呢?你想那唐僧師徒已經成了正果,那佛法已經在實踐中取得了,還要什麽經文。唐僧師徒此時雖然功成,但是還是沒開悟,此時都成佛了,要傳經自己回去傳就是了。成功隻是對凡人而言,作為智慧門來說,他們還是才入如來法門。才上一年級。不然佛身邊就不會有那麽多超脫生死的大聖聽法了。

  有字的佛經傳給人,還是要人去修才行。經文為什麽到了通天河會被打濕不全了呢?因為三藏的緣故,三藏是凡人,雖然成佛,隻是性空。他還缺一步功,就是孫悟空那步命功修行。通天河就是凡間欲流,三藏在此處墜下又遇到了凡人之物(烏龜)。此物三藏還沒有馴服。那幾位都是降伏欲精、修成丹才上的天。上一次在通天河差一點被魚(欲)精吃掉,是觀音幫的忙。這是因為性理雖然元明,而命基不固,所以說三藏取的經不全。等馴服此物,命功修完,三藏的法修的才算完全。
  書中悟空、八戒、沙僧都是先修命,卻難逃劫難。直到修性結束時才姓名具了。
  總觀全書,全部都是按照南宗紫陽真人張伯端的〈〈悟真篇〉〉為骨架來完成的。
  我在修行中遇到的困難,有不少是從〈〈西遊記〉〉中找到的解決方法。看書中的故事就知道作者的修行程度已經達到真如境地。是的的確確的性命雙修。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代表修行中的一種魔難和對治方法。每一位菩薩或天王、老君所用的法寶,都是下界的一些具體地方和身體上的部位。比如說花果山水濂洞吧,尋常人看不見,煉氣功者覺得它是一個產氣的竅。煉神的進入身內時看到它是一個洞府(水濂洞)。當煉到老君之道位時,再看它隻是一個錕鋼煆成的圈子,叫金剛琢。
  菩薩道:“你有什麽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個圈子,說道:“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被我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一名金鋼琢,又名金鋼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丟下去打他一下。” 老君初期修行時也是在此圈內,過函關,化胡為佛。什麽意思呢?佛道兩家修煉都要過三關,仙佛修性是神過三關,煉氣功是氣過三關,這兒的函關是借用,所指並非河南函關。
  這個圈子在下腹正中,再往下就是生人生物之處,《易經》曰:坎,坎為北為腎為水。書中稱為:坎源山髒水洞,混世魔王的家。而胡(狐)就是此處。《格力佛遊記》稱為野胡。《楞嚴經》曰: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意思是身體連接著山河大地和宇宙虛空。那麽把它放之全國,胡人應該在哪兒呢?舉此一例,就知全身,全身是多大?宇宙這麽大。這也就是《易經》所謂: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其實《西遊記》中的第五十八回講的是一心不能二用,它講是申猴,在八卦圖屬於“申。”
  第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回講的是火焰山,指的是心髒部位,說的是“午未”之地。
  第六十二、六十三回講的是祭賽國、九頭蟲、萬聖老龍王,祭賽國指的是清明祭祀辰月,九頭蟲指的是巳、萬聖老龍王指的是辰,而那個塔頂就有佛寶,但是修行者到了這個部位往往錯過,佛在靈山勿遠求 靈山隻在你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個故事主要是說修到第十二就當回轉,但是有的人卻過了頭修到第十三層,十三已經是太極,太極必虧,佛寶又失去了。而巳位九頭蟲也是指的煉九陽之功的人會出現的魔幻,他們不知到為什麽會失去佛寶成不了佛,這個國的國主就是指的修行者。八卦的巳和佛經中的塔頂是指的頭部,整個故事所指:“辰巳”之地。
  第六十四回、荊棘嶺、木仙庵。全是木精,說的是肝髒部位,指的是“寅卯”之地。
  第六十五、六十六回講的是黃眉怪、彌勒佛的金鈸、後天袋。彌勒佛祖道:“他是我麵前司磬的一個黃眉童兒。三月三日,我因赴元始會去,留他在宮看守,他把我這幾件寶貝拐來,假佛成精。那搭包兒是我的後天袋子,俗名喚做人種袋。那條狼牙棒是個敲磬的槌兒。”後天袋和狼牙棒不就是男人的生殖器嘛,俗名喚做人種袋,八卦中此處指的是“子醜”之地。
  第六十七回七絕山、稀柿洞一條大莽蛇,人身上指的是肛腸部位,此處豬八戒起作用最大,它是豬吃屎,說的是亥豬,巳蛇亥豬相衝,講的是“巳亥”之地。
  第六十八回朱紫國金聖娘娘和金毛猻,說的是陰金和陽金相配,庚辛金相合,指的是“申酉”之地。
  這剛好是一周十二部位循環,接下來第七十二回說的是話表三藏別了朱紫國王,整頓鞍馬西進。行彀多少山原,曆盡無窮水道,不覺的秋去冬殘,又值春光明媚。講的是春,盤絲洞七個蜘蛛精,在人身上它指的是肚臍,在八卦中指的是震位春天。
  下麵的故事開始均是按八卦循環了,就不一一講述了,它的每一個故事都是修行中必定要過的關,最大的好處是都講述了一種解決的方法,在修行中可以按照這些方法對治修煉中出現的魔幻,我都做過實驗,很好用。
  《西遊記》中,唐三藏西天取經,經曆了春秋一十四載。這不是一個虛擬的數字,當初我在修行圓滿的時候出來幾個字:十四臘。起初我還不明白,後來查書才知道是十四年的意思,我仔細算了一算,從修丹開始三年,當中間隔六年,後又斷斷續續修了五年,加起來剛好是十四年。原來當中間隔的六年也是在修行當中,那六年我自己覺得沒有修行,其實在那段時間我曾經曆過《西遊記》中,菩提祖師在傳授孫悟空七十二變時說過的三災:雷、火、風。當時我不知道怎麽會事,隻是看見我的祖宅、洞俯、仙山到處是一片片灰燼,無論走道哪兒,哪兒都是。肉體也是全身燒的到出都象疥癬一樣,《西遊記》中菩提祖師對孫悟空說的隻要明本性就能躲過,可是那時我就是不知道什麽是本性。我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解決,整整三年方才了結。那大風回想起來還是心有餘悸,當時隻把修行的一切都吹的狼籍不堪。雷災與我沒有多大影響,因為我不怕死,所以輕易渡過。現在想一想這就是無師傳授的緣故啊。
道家基本觀點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麵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隻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基本上 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麵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麵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麵對世界。 道家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 為而不爭、利而不害”,“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虛心實腹"、“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法於陰陽,以樸應冗,以簡應繁。" 等等。
    有學者認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隻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 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曆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 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休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代表作為《老子》,又名《道德經》。這是一部簡括而有韻的哲學理論著作。就其思想內容看,主張絕聖棄智,忘情寡欲,提倡清淨 無為,無知無欲;對統治階級的嚴刑重稅不滿,幻想倒退到ˇ結繩而治ˇ的ˇ小國寡民ˇ社會。《老子》一書隻五千餘字,言簡意賅,善用比喻和民間謠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ˇ道法自然ˇ的觀念,認為ˇ道ˇ是無限的,認為一切事物都處於ˇ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ˇ之中。他的思想與老子的思想一樣,都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別具特色。他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並虛構寓言故事來作為論證的依據,想象豐富,筆調輕快,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鬱的詩意,成為曆代古文家所喜愛的散文作品。老子像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2 20:04:00
127#
  道家發展時期
    有學者認為,道家起源應為遠古的隱士傳統,當然也有學者說老子是清廟之守,總之,道家的起源絕不是社會政治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從旁觀察世局,認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著抽象度高且不帶意識型態的執著的語言,描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屬於原理性研究的層次是他們的專長。當先秦的老莊二子總攝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綱領之後,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響了儒家與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傳》之作與韓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說。但是在社會政治的實際影響力上,老子之學要到漢初黃老之治的實施後才正式被試驗著,因為在迭經春秋、戰國、滅秦、楚漢之爭之社會戰亂終告停止之時,人們終於發現爭強鬥爭的害處以及休養生息的重要,於是老學原理的政治哲學觀點遂被重視。等到西漢強盛,君王開始好大喜功,爭戰的歲月再度啟幕,時代的風氣再度轉變,然後也再度敗壞,等到魏晉清談之風起,道家哲學又開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開其風,王弼更以簡潔有力的注經之作,從理論上深入道家之學並予以闡發,而向秀、郭象則發展莊學的注釋工作。魏晉之後,道家思想並未有鮮明的創造傳統之再現,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卻轉為道教、易學與儒學理論的開創所藉用的重要啟示,尤其是源自莊子的氣化宇宙觀,更被廣泛且深度地再開發著。而同一時期的佛學傳播,亦曾有一斷相當長的時間是以道家“無”的智慧原理來表達的,此即世稱“格義佛學”時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2 20:07:00
128#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隻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至於道家文化在中國藝術、繪畫、文學、雕刻等各方麵的影響,則是占據絕對性的優勢主導地位,即使說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亦不為過。當然,道家哲學對中國政治活動也提供了活絡的空間,使得中國知識份子不會因著有太強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執著於官場的追逐與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輕鬆地發現進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間的智慧。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2 20:09:00
129#
  對道家的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是《道德經》的開篇,結合一下該書的成因,我們就能知道,原來老子心底還是希望給碌碌無為或者忙碌妄為的人一點點東西的。
    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自然是說道是什麽。
    什麽是道?(這句文章中隱藏了)道就是驅動萬事萬物運行的力量;它可不是你們通常所理解的“道”。
    這樣的啟頭方式才顯得頭張力,立即能讓迷茫彷徨的人集中注意力,聽(看)下去。老子是非常懂《周易》的,這是基本的易學語言應用手法。好了,老子注意到你是為求“利”來的,所以,馬上來了句隱語:
    “什麽才叫功名?”
    關於後一句,要做點補充:
    人和動物野獸有什麽區別?就在於人有情感,而動物隻有欲望。人有情感,又有欲望,它們交錯融合,驅動人的行為。(注意:老子是繼承了《周易》與《洪範》的思想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事物運行的規律,更不懂人道的根本動力是什麽?那麽,情感與欲望胡亂交錯的結果會是多麽的混亂可怕啊!
    要使情與欲融合有章法,就需要立誌,需要立名。這是常理,是必然,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黃帝內經》與《本陰符經》先後有解,《白虎通義》中的解讀更明了)。
    “功名”自然是可以成就的,但不是你們所理解的“功名”。
    (後麵的意思文章中隱藏了)那麽什麽才叫功名?當然不是世俗的功名利祿!要立名,就要建功。建功,要建百世功德;立名,要立萬代不朽之名!
    隨後,“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是在說名了:
    你看,天和地是多麽偉大無比啊,可是在天地初開的時候,它也沒有“名”可言。天地交合,陰陽合德,創造了世間萬物,它有了“功名”(而且是萬世萬代的功名。然而,你卻根本不知道這功名的所在,不以為是)。
    再後,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前麵說了,動物也有欲望,但欲望不是人的根本。欲望與情感陰陽合德才是(《周易》思想)。
    單純的欲望能幹什麽?單純以欲望驅動行為,那和動物有什麽區別?人還能為人嗎?
    所以,要經常忘記欲望(這種動物性的驅使)(進入虛空淳樸的狀態——後續道家用這一點,發展成為精深獨到的養生術,堪為國學精華之聖),才能體察到世界萬物的玄妙之處(體悟人生真諦);這樣,才能常有(陰陽合德的)欲望,看清事物的本相。
    哈哈!既然事物本相看清,就能避免被迷惑,被引誘,不為妖道,也不為厲道了。那麽,自然而然的,剩下就是純粹幹淨的“人道”啦!
    老子以自然規律為本,所以才有這樣高級智慧的見解。老子也知道,在自然界中,有些東西是不在控製之內的。這個規律決定,真正的真理隻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也隻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些掌握真正真理的人,老子也異常推崇,呼曰:聖人。
    聖人立誌,就應該是立萬世功名,法天地,法道,法自然。
    無為:就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就是,遁去妄雜的欲望,進入恍惚狀態,感受、體悟事物之根本,擭取真知,而獨到卓見,知“真欲”,修心養性,內健以致外陽,立大誌,濟度蒼生,成就萬代功名(法天地,法道,法自然)。
    老子主張出世,是為了讓人們明白,學會出世才懂得入世;同樣,入世才能懂得出世。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情,功成而弗居,才算萬代功名,如同天地恩德一般。
    道家創始人介紹
    .老子,根據《史記》的記載,姓李,名耳,諡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太清)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降生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後,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餘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並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
    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後患無窮!誰願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願往!”平王一看,隻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凶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願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複彭城。
    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疆場之上,調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後觀敵了陣,卻突於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像成竹在胸,有什麽好計策?”魚石回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後,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
    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隻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隻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年),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藥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於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2 21:26:00
135#
  聰穎少年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禦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2 21:27:00
136#
  入周求學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
    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誌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隻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麽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
    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近日有家仆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裏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後,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裏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鬱鬱入車,悶悶返回。”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曆》《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遊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2 21:28:00
137#
  教授孔丘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禦,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裏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歎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歎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歎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嚐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誌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舍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誌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高論生死
    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願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餘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於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麵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饑體倦。於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製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製,事得以理,於是腹中饑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情?”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後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難斷而不製,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2 21:30:00
138#

所有跟帖: 

回複:[評論]道學(丹道)之同修共悟 -yanlan- 給 yanlan 發送悄悄話 yanlan 的博客首頁 (163306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16:39:36

回複:回複:[評論]道學(丹道)之同修共悟 -yanlan- 給 yanlan 發送悄悄話 yanlan 的博客首頁 (200876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16:43:31

回複:回複:回複:[評論]道學(丹道)之同修共悟 -yanlan- 給 yanlan 發送悄悄話 yanlan 的博客首頁 (197650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17:00:23

回複:回複:回複:回複:[評論]道學(丹道)之同修共悟 -yanlan- 給 yanlan 發送悄悄話 yanlan 的博客首頁 (137976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17:02:55

太長了,道教小白看不懂,有沒有簡縮版? -虎妞娃娃- 給 虎妞娃娃 發送悄悄話 虎妞娃娃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17:52:41

回複:太長了,道教小白看不懂,有沒有簡縮版? -yanlan- 給 yanlan 發送悄悄話 yanlan 的博客首頁 (90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23:56:1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