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回複:回複:[評論]道學(丹道)之同修共悟

來源: yanlan 2010-06-07 17:00:2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7650 bytes)
回答: 回複:[評論]道學(丹道)之同修共悟yanlan2010-06-07 16:39:36
 卷 十 二 • 辨 問
  
    或問曰:“若仙必可得,聖人已修之矣,而周孔不為之者,是無此道可知也。”抱樸子答曰:“夫聖人不必仙,仙人不必聖。聖人受命,不值長生之道,但自欲除殘去賊,夷險平暴,製禮作樂,著法垂教,移不正之風,易流遁之俗,匡將危之主,扶亡徵之國,刊詩書,撰河洛,著經誥,和雅頌,訓童蒙,應聘諸國,突無凝煙,席不暇暖。其事則鞅掌罔極,窮年無已,亦焉能閉聰掩明,內視反聽,呼吸導引,長齋久潔,入室煉形,登山采藥,數息思神,斷穀清哉?至於仙者,唯須篤誌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靜,便可得之,不待多才也。有入俗之高真,乃為道者之重累也。得合一大藥,知守一養神之要,則長生久視,豈若聖人所修為者雲雲之無限乎?且夫俗所謂聖人者,皆治世之聖人,非得道之聖人,得道之聖人,則黃老是也。治世之聖人,則周孔是也。黃帝先治世而後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古之帝王,刻於泰山,可省讀者七十二家,其餘磨滅者,不可勝數,而獨記黃帝仙者,其審然可知也。
  
    世人以人所尤長,眾所不及者,便謂之聖。故善圍棋之無比者,則謂之棋聖,故嚴子卿馬綏明於今有棋聖之名焉。善史書之絕時者,則謂之書聖,故皇象胡昭於今有書聖之名焉。善圖畫之過人者,則謂之畫聖,故衛協張墨於今有畫聖之名焉。善刻削之尤巧者,則謂之木聖,故張衡馬鈞於今有木聖之名焉。故孟子謂伯夷,清之聖者也;柳下惠,和之聖者也;伊尹,任之聖者也。吾試演而論之,則聖非一事。夫班輸倕狄,機械之聖也;附扁和緩,治疾之聖也;子韋甘均,占候之聖也;史蘇辛廖,卜筮之聖也;夏育杜回,筋力之聖也;荊軻聶政,勇敢之聖也,飛廉誇父,輕速之聖也;子野延州,知音之聖也;孫吳韓白,用兵之聖也。聖者,人事之極號也,不獨於文學而已矣。莊周雲:盜有聖人之道五焉。妄意而知人之藏者,明也;先入而不疑者,勇也;後出而不懼者,義也;知可否之宜者,知也;分財均同者,仁也。不得此道而成天下大盜者,未之有也。”
  
    或曰:“聖人之道,不得枝分葉散,必總而兼之,然後為聖。”
  
    餘答之曰:“孔子門徒,達者七十二,而各得聖人之一體,是聖事有剖判也。又雲:顏淵具體而微,是聖事有厚薄也。又易曰: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此則聖道可分之明證也。何為善於道德以致神仙者,獨不可謂之為得道之聖?苟不有得道之聖,則周孔不得為治世之聖乎?既非一矣,何以當責使相兼乎?按仙經以為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氣,自然所稟。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識,則心好其事,必遭明師而得其法,不然,則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玉鈐經主命原曰:人之吉凶,製在結胎受氣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其值聖宿則聖,值賢宿則賢,值文宿則文,值武宿則武,值貴宿則貴,值富宿則富,值賤宿則賤,值貧宿則貧,值壽宿則壽,值仙宿則仙。又有神仙聖人之宿,有治世聖人之宿,有兼二聖之宿,有貴而不富之宿,有富而不貴之宿,有兼富貴之宿,有先富後貧之宿,有先貴後賤之宿,有兼貧賤之宿,有富貴不終之宿,有忠孝之宿,有凶惡之宿。如此不可具載,其較略如此。為人生本有定命,張車子之說是也。苟不受神仙之命,則必無好仙之心,未有心不好之而求其事者也,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自古至今,有高才明達,而不信有仙者,有平平許人學而得仙者,甲雖多所鑒識而或蔽於仙,乙則多所不通而偏達其理,此豈非天命之所使然乎?
  
    夫道家寶秘仙術,弟子之中,尤尚簡擇,至精彌久,然後告之以要訣,況於世人,幸自不信不求,何為當強以語之邪?既不能化令信之,又將招嗤速謗。故得道之士,所以與世人異路而行,異處而止,言不欲與之交,身不欲與之雜。隔千裏,猶恐不足以遠煩勞之攻;絕軌跡,猶恐不足以免毀辱之醜。貴不足以誘之,富不足以移之,何肯當自衒於俗士,言我有仙法乎?此蓋周孔所以無緣而知仙道也。且夫周孔,蓋是高才大學之深遠者耳,小小之伎,猶多不閑。使之跳丸弄劍,逾鋒投狹,履登幢,擿盤緣案,跟掛萬仞之峻峭,遊泳呂梁之不測,手扛千鈞,足躡驚飆,暴虎檻豹,攬飛捷矢,凡人為之,而周孔不能,況過於此者乎?他人之所念慮,蚤虱之所首向,隔牆之朱紫,林下之草芥,匣匱之書籍,地中之寶藏,豐林邃藪之鳥獸,重淵洪潭之魚鱉,令周孔委曲其采色,分別其物名,經列其多少,審實其有無,未必能盡知,況於遠此者乎?聖人不食則饑,不飲則渴,灼之則熱,凍之則寒,撻之則痛,刃之則傷,歲久則老矣,損傷則病矣,氣絕則死矣。此是其所與凡人無異者甚多,而其所以不同者至少矣。所以過絕人者,唯在於才長思遠,口給筆高,德全行潔,強訓博聞之事耳,亦安能無事不兼邪?既已著作典謨,安上治民,複欲使之兩知仙道,長生不死,以此責聖人,何其多乎?吾聞至言逆俗耳,真語必違眾,儒士卒覽吾此書者,必謂吾非毀聖人。吾豈然哉?但欲盡物理耳,理盡事窮,則似於謗訕周孔矣。世人謂聖人從天而墜,神靈之物,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甚於服畏其名,不敢複料之以事,謂為聖人所不為,則人無複能之者也;聖人所不知,則人無複知之者也,不可笑哉?今具以近事校之,想可以悟也。完山之鳥,賣生送死之聲,孔子不知之,便可複謂顏回隻可偏解之乎?聞太山婦人之哭,問之,乃知虎食其家三人,又不知此婦人何以不徙去之意,須答乃悟。見羅雀者純得黃口,不辨其意,問之乃覺。及欲葬母,不知父墓所在,須人語之,既定墓崩,又不知之,弟子誥之,乃泫然流涕。又疑顏淵之盜食,乃假言欲祭先人,卜掇塵之虛偽。廄焚,又不知傷人馬否。顏淵後,便謂之已死。又周流七十餘國,而不能逆知人之必不用之也,而棲棲遑遑,席不暇溫。又不知匡人當圍之,而由其途。問老子以古禮,禮有所不解也。問郯子以鳥官,官有所不識也。行不知津,而使人問之,又不知所問之人,必譏之而不告其路,若爾可知不問也。下車逐歌鳳者,而不知彼之不住也。見南子而不知其無益也。諸若此類,不可具舉,但不知仙法,何足怪哉?又俗儒雲:聖人所不能,則餘人皆不能。則宕人水居,梁母火化,伯子耐至熱,仲都堪酷寒,左慈兵解而不死,甘始休糧以經歲,範軼見斫而不入,鱉令流屍而更生,少千執百鬼,長房縮地脈,仲甫假形於晨鳧,張楷吹噓起雲霧,未聞周孔能為斯事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2 15:03:00
317#
  俗人或曰:“周孔皆能為此,但不為耳。”
  
    吾答之曰:“必不求之於明文,而指之以空言者,吾便可謂周孔能振翮翻飛,翱翔八極,興雲致雨,移山拔井,但不為耳。一不以記籍見事為據者,複何限哉?必若所雲者,吾亦可以言周孔皆已昇仙,但以此法不可以訓世,恐人皆知不死之可得,皆必悉委供養,廢進宦而登危浮深,以修斯道,是為家無複子孫,國無複臣吏,忠孝並喪,大倫必亂,故周孔密自為之,而秘不告人,外讬終亡之形,內有上仙之實。如此,則子亦將何以難吾乎?亦又未必不然也。靈寶經有正機平衡飛龜授袟凡三篇,皆仙術也。吳王伐石以治宮室,而於合石之中,得紫文金簡之書,不能讀之,使使者持以問仲尼,而欺仲尼曰:‘吳王閑居,有赤雀銜書以置殿上,不知其義,故遠諮呈。’仲尼以視之,曰:‘此乃靈寶之方,長生之法,禹之所服,隱在水邦,年齊天地,朝於紫庭者也。禹將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今赤雀銜之,殆天授也。’以此論之是夏禹不死也,而仲尼又知之;安知仲尼不皆密修其道乎?正複使聖人不為此事,未可謂無其效也。人所好惡,各各不同,諭之以麵,豈不信哉?誠合其意,雖小必為也;不合其神,雖大不學也。好苦憎甘,既皆有矣,嗜利棄義,亦無數焉。‘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聚人曰財。’又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而昔已有禪之以帝王之位而不用,委之以四海之富而不願,蔑三九之官,背玉帛之聘,遂山林之高潔,甘魚釣之陋業者,蓋不可勝數耳。又曰:‘男女飲食,人之大欲存焉。’是以好色不可諫,甘旨可忘憂。昔有絕穀棄美,不畜妻妾,超然獨往,浩然得意,顧影含歡,漱流忘味者,又難勝記也。人情莫不愛紅顏豔姿,輕體柔身,而黃帝逑篤醜之嫫母,陳侯憐可憎之敦洽。人鼻無不樂香,故流黃鬱金、芝蘭蘇合、玄膽素膠、江離揭車、春蕙秋蘭,價同瓊瑤,而海上之女,逐酷臭之夫,隨之不止。周文嗜不美之菹,不以易太牢之滋味。魏明好椎鑿之聲,不以易絲竹之和音。人各有意,安可求此以同彼乎?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聖人有所不知,豈可以聖人所不為,便雲天下無仙!是責三光不照覆盆之內也。”
  

作者:映明月 回複日期:2009-6-12 17:23:00
318#
  來嘍~頂

作者:悟悟生活 回複日期:2009-6-12 17:33:00
319#
  今天一不小心發現了個很邪門的心理測試,結果當然很搞笑,但笑過之後,竟然連我這樣的天才都感覺很邪門兒!你說它怎麽就那麽準呢??——流燕飛魚
    現在,我隻能等著周六、周日看看我的願望能否實現,來驗證其準確性了。
    
    很邪門的心理測試,98%準確率,不信試試!很詭異喔!!
    人格測驗 : 每一個人隻能夠許一個願望 ...... 試試看 , 可是千萬不要作弊 , 不要先看結論 ! 你會對你的答案感到非常訝異 . 我們的腦海就像是一個降落傘一樣 ;當它在於開放的狀態下就能夠達到更好的運作 . 這是非常有趣的 ,但是你必須百分之百的遵守所有的指示 .
    
    *** 在開始本測驗之前請先許一個願望ba ***
    
    注意 ! 請依照順序來回答本問卷 .一共隻有4個問題 ,但是如果你在回答之前先偷看了結論 ,
    
    你就無法得到真正誠實的答案 .
    
    現在請慢慢的閱讀並且回答 .
    
    不要事先偷看
    請準備筆和紙來寫下你的答案 .
    
    在於問卷的最後你將會須要它來解讀你的人格
    
    這是一個非常誠實的問卷 ,它將會告訴你許多關於你 真正的自我 的事情 .
    
    *************************************************************
    請將以下的5種動物 , 依你對它們喜愛的順序排列:
    
    - 母牛 - 老虎 - 綿羊 - 馬 - 豬-
    
    *************************************************************
    
    請在於以下的每一句話之後寫出一個你對於它所感覺的形容詞 :
    
    - 狗 - 貓 - 老鼠 - 咖啡 - 海
    
    *************************************************************
    
    請想一些人 (這一些人必須認識你 ,
    並且對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人)
    請將這一些人與以下的顏色聯想在一起
    (不要重複名稱或顏色)
    每一個人隻能和一個顏色聯想而已 .
    
    - 黃色 - 橘紅色 - 紅色 - 白色 - 綠色
    
    *************************************************************
    
    最後 , 請寫下你的幸運號碼以及一個星期中你最喜歡的日子
    
    *************************************************************
    你已經寫好了嗎 ? 請確定你所寫出的答案是你內心真正的感受 這是你最後的機會來作出任何的更改. 現在請看以下的解說 :但是在閱讀之前請再度許下你之前所許的願望 . *************************************************************
    
    這將會解說你心目中許多重要事件的順位 : 牛 , 代表事業 老虎 , 代表自信 綿羊 , 代表愛情" target=_blank 愛情 馬 , 代表家庭 豬 , 代表金錢
    
    ************************************************************* -
    
    你對於 狗 的形容詞就是形容你自己本身的人格. - 你對於 貓 的形容詞就是形容你的伴侶的人格 . - 你對於 老鼠 的形容詞就是形容你的敵人的人格 . - 你對於 咖啡 的形容詞就是形容你對於性的看法 . - 你對於 海 的形容詞就是形容你對於你自己本身的人生的看法 .
    
    *************************************************************
    
    黃色 : 這是一位你永遠不會忘記的人 . 橘紅色 : 這是一位你永遠可以當他為 真正的朋友的人 . 紅色 : 這是一位你真正深愛的人 . 白色 : 這一位是你靈魂的雙胞胎 . 綠色 : 這是一位你終身難忘的人 .
    
    ***********************************************************你必須回帖並將此訊息寄出你幸福號碼的次數(也就是把這文章轉發的次數) , 之後你的願望將會在你所寫下的日子(一星期的日子) 實現 ! 信不信由你,嗬嗬。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2 22:52:00
321#
  時間過的好快呀,又到周末了,祝願大家周末愉快。開開心心過周末。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3 10:35:00
323#
  丹道修煉-舌頂上齶的位置與作用
    [舌頂上齶,是煉炁的起碼常識,但其原理,無人深究。人之上齶部位,有兩個小窩,伸進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稱為天池,此非針灸之穴位,乃屬修煉之關竅。其竅上通泥丸,泥丸即是大腦,為神炁會聚之所,其竅不閉,則漏神漏炁,修煉家言口開神炁散,即是此義。 故須]
     舌頂上齶,是煉炁的起碼常識,但其原理,無人深究。人之上齶部位,有兩個小窩,伸進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稱為“天池”,此非針灸之穴位,乃屬修煉之關竅。其竅上通泥丸,泥丸即是大腦,為神炁會聚之所,其竅不閉,則漏神漏炁,修煉家言“口開神炁散”,即是此義。
      故須舌尖反卷,上封此竅,抿口合齒,保養神炁。神炁相抱,則津液易滋,隨口咽下,灌溉五髒,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另外,舌頂上齶,還有接通任督二脈的作用,丹道術語稱為“上鵲橋”。
    
      還丹之時,大丹亦從此竅降下,倘不接通,則易外漏鼻竅而走失,謂之“玉柱雙垂”,毀人性命,不可不慎。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3 12:04:00
324#
  丹道修煉-修煉時間說
  [練功的時間,對於初學者來講,可以有所選擇,以便容易收到練功的效果。丹道認為子、午、卯、酉四正時,正是陰陽二炁相互消長的特別時機,因為子時純陰生陽,午時純陽生陰,卯、酉二時陰陽相勝。此時練功,便於體察陰陽二炁的動靜,兼又多在工作之餘,也便於]
    練功的時間,對於初學者來講,可以有所選擇,以便容易收到練功的效果。丹道認為子、午、卯、酉四正時,正是陰陽二炁相互消長的特別時機,因為子時純陰生陽,午時純陽生陰,卯、酉二時陰陽相勝。此時練功,便於體察陰陽二炁的動靜,兼又多在工作之餘,也便於自我安排。
  
    如果針對專習丹功來講,當以子、醜、寅三個時辰為要,因為子時一陽初升,醜時二陽來臨,寅時三陽開泰,皆為煉炁之特殊時辰。故應於子時練功,以俟陽炁之來複,則效驗易得;醜時乃為二陽來臨,更能得炁;如果子、醜二時不能保證起來煉功,寅時生出三陽,自身陽炁旺盛,這時一般人都會醒來一次 ( 即使不修道的人也有可能如此 ) ,就應當於寅時醒後即起,開始練功,以采取陽炁。否則此時醒而又臥,陽炁即散,不複為我所用,則修煉失去良好時機矣。
  
    古人所定時辰與節氣,是以中原地區為標準,如今是以北京時間為標準,這一時間,與其他偏遠地方存在不同的時差。練功者所在地區的時辰,應以太陽為準,而將時差計算在內,其他時辰,亦應當作相對正確的調整。
  
   但是對於丹道修煉來講,這僅僅隻是一個側麵,要知所有煉功時辰的確定,都不是固定不變的,丹書雲:“火候不用時,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成虛比。”“不易”之外,尚有“變易”,更有“中易”之“活”時辰,並非死法不變的,應當注意體會之。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3 14:14:00
325#
  丹道修煉-修煉和修德的關係
  【道家學說認為,人的先天真性,本與太虛同體,清靜潔白,空洞虛無。降生之後,產生種種後天妄心,如雲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礙,念想難除,妨害道修。修德的目的,從靜修的角度來講,是要培養個人謙虛、柔和、忘我、不爭的坦蕩胸懷,淨化心靈,去妄歸真,】
  道家學說認為,人的先天真性,本與太虛同體,清靜潔白,空洞虛無。降生之後,產生種種後天妄心,如雲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礙,念想難除,妨害道修。修德的目的,從靜修的角度來講,是要培養個人謙虛、柔和、忘我、不爭的坦蕩胸懷,淨化心靈,去妄歸真,再去下功,則入靜易而進功深,所謂:“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相反,若無修德之熔煉,則心神不清,性地不純,如此心態,去做修煉功夫,無異沙地造廈。
    所以修煉強調修德,“無德不養道”,乃與個人的修功息息相關,有德就有道,無德即失道,道以德為基,德高道更高。
  
   從社會意義上來說,提倡修德,使人與人之間形成團結、互助、真誠、和睦的關係,有益於社會風氣的好轉和生活環境的安定。
  
   道家修德,進一步還要求推誠萬物,“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提倡以好生之德,保護自然環境。
  
   因此道家修煉所提倡的修德,並不局限於狹隘的個人修煉,這種廣義的道德觀,體現了真實的道德價值,既有社會價值,又有個人價值,個人修德有益於社會,利濟他人就是升華自己。《老子》雲:“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出世的修真之學,與入世的為人之道,“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二者並不抵觸,而是互補協調的統一。
  
   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為,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3 16:03:00
326#
  丹道修煉—內丹三要
  [內丹術認為鼎爐(亦名玄牝)、藥物、火候是進行內丹術鍛煉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大要件,稱為內丹三要,這三個名稱都仿自外丹術。 鼎爐鼎爐包括鼎和爐,或混稱鼎器。原指外丹術冶煉時所用的鍋灶,被內丹術引用於自我鍛煉中。內丹術中的鼎爐是指任督脈上的幾個主要]
   內丹術認為鼎爐(亦名玄牝)、藥物、火候是進行內丹術鍛煉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大要件,稱為內丹三要,這三個名稱都仿自外丹術。
   鼎爐——鼎爐包括鼎和爐,或混稱鼎器。原指外丹術冶煉時所用的鍋灶,被內丹術引用於自我鍛煉中。內丹術中的鼎爐是指任督脈上的幾個主要部位。正如《中和集》中所指出的:“或問何謂鼎爐?曰:身心為鼎爐……今人外麵安爐立鼎者謬矣。”所以不可求諸於外。《悟真篇》說:“休泥丹灶費功夫,煉藥須求偃月爐,自有天然真火育,何須紫炭及吹噓。”這裏身體內的鼎爐,張紫陽名之曰偃月爐。在傳統丹經中,鼎爐有很多別名,如乾坤鼎器、坎離匡廓、玄關一竅、太乙神爐、神室黃房、混元丹鼎、玉爐金鼎、偃月爐、黃金室、威光鼎、東陽造化爐等。在丹經中用得比較多的是《周易》中乾坤兩卦表示鼎器,以乾為首,故為鼎;坤為腹,故為爐。實際上乾坤鼎爐,以及玄牝、穀神都是丹田的代名詞。丹田又分上中下三個丹田,具體位置,多數意見是,上丹田為兩眉之間的泥丸,中丹田為兩乳之間的絳宮,下丹田在臍或臍下。《金鼎大要》中認為:“內鼎者,即下丹田,在臍之下,臍後腎前。在道之士隻要認取下丹田之極處為準,是神器歸藏之府,方圓四寸,一名太中極。太中極者,言一身上下四身之中,又名太海者,以貯一身之血。故曰太海。”是說下丹田之部位比較大,方圓四寸,所以具體位置不能執著,因為師傳不同,練功者身體體質差異,要由練功者在實踐中,在方圓四寸的範圍內,自己來確定。
  
   三丹田中以下丹田為根本,因為,“一點元靈之氣,聚於臍下”,“天一元氣化生於此”。上丹田被認為在煉精化氣時,為還精補腦之處;在煉氣化神時,陽神上遷的地點;在煉神還虛時,為培育陽神之府。至於其各自作用,一般認為上丹田主神,中丹田主氣,下丹田主精。清劉一明《修真辨難》上說:“下丹田煉精化氣,中丹田煉氣化神,上丹田煉神還虛。”這是指在不同煉功階段,三丹田的應用,要有所側重。
  
   藥物——內丹學中藥物一語也仿自外丹術,但不是外丹術中所用的金石礦物。對此《悟真篇》指出:“修煉三黃及四神。”三黃指雄黃、雌黃、硫黃,四神是朱砂、水銀、鉛、硝,都是外丹的原料,而不是內丹藥物。內丹藥物是人體內的精氣神。精氣神及其理論不但為曆代醫學家所重視,並在醫療實踐中廣泛地應用,在內丹學中被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與物質基礎。故有三元、三才、三寶之說。如《悟真篇》中說:“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為精氣神之三物也。”《規中指南》中說:“采藥者采身中之藥也,身中之藥者,精氣神也。”《金丹大要》中亦說:“修煉金丹者,煉精氣神而已。”
  
   精——是一切精微有用的、滋養人體的物質,更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所以《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 《靈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人體各部分都含有精的成分,而各部組織都以精為基礎。
  
   氣——是充養人體的一種精微物質,或是人體髒器的功能活動,它的重要性,正如《難經•八難》中說的:“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由於氣分布部位以及它所反映出來的作用不同,故有多種不同的名稱。如稟受於先天的元氣,又稱原氣、真氣、真元之氣;得自於呼吸、飲食的,稱為後天之氣、呼吸之氣、水穀之氣,氣在陰分者即陰氣,氣在陽分者即陽氣,氣在表為衛氣,氣在脈中為營氣,氣在心為心氣,在肺為肺氣,在肝為肝氣,在脾為脾氣,在胃為胃氣,在腎為腎氣,在上焦為宗氣,在中焦為中氣,在下焦為元陰元陽之氣等。而它的根本在於元氣,元氣又在下丹田。《醫學源流論》中指出:“五髒有五髒的真精,此元氣之分體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經所謂丹田,《難經》所謂命門,《內經》所謂有七節之旁有小心。陰陽闔辟存乎此,呼吸出入係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髒皆潤,此中一線未絕,則生命一線未亡,皆賴此也。
  
   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包括思想活動和內在腑髒精氣的外在表現。《靈樞•本神》篇中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所以神是有物質基礎的,它是由男女“兩精”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且出生之後,其一切活動又必須依賴於後天的滋養,“故神者,水穀之精也”。
  
   精氣神三者在丹經著作中有多種名稱,各種代號,有時使人不知所指,據宋人翁葆光統計,精氣的代號有月魄、水虎、黑鉛、丹田、黃芽鉛、止弦金半斤、坎、庚、金等29個。神的代號有離、卯、木、日魂、姹女、真汞、火龍、金烏、朱砂、紅鉛、砂裏汞等37個。在以上種種代名詞中“精氣”往往合稱,而用得最多的是坎、離、鉛、汞、龍、烏、兔等。內丹中以三者為鍛煉對象。鍛煉的目的就在於調養精、氣、神。通過鍛煉,使在後天耗散的精、氣、神得到恢複、充實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正如明初朱權的《神隱》中所說的:“凡人修養攝生之道,各有其法,如平昔燕居之日,大概勿要損精、耗氣、傷神。此三者道家謂之全精、全氣、全神是也。三者既失,真氣耗散,體不堅矣,曷能擬於仙道哉。”所以內丹學更明確指出:“能固其精,寶其氣,全其神,三田精滿,五髒氣盈,然後謂之丹成。”《黃庭內景經》28章中說:“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隻是有的古人加上了神秘的外衣,使人難以捉摸而已。對此唐代呂純陽在詩中曾予以揭露:“精養靈根,氣養神,此真之外更無虛,神仙不肯說分明,迷了千千萬萬人。”(見《全唐詩》三八五卷) 在內丹學強調的精、氣、神,在先天本是一體,都是先天祖氣所化,所以《性命圭旨》中說:“大藥雖分精所神,三般原是一根生。”隻是“以其流行謂之氣,以其凝聚謂之精,以其妙用謂之神”。因為原是一體,所以在後天就能互相轉化與促進。張景嶽說:“人生之本,精與氣耳,精能生氣,氣亦生精,氣聚精盈則神旺,氣散精衰則神去。”(《類經》卷二八)在精、氣、神的轉化過程中,以何者起主導作用,古人有三說,即以氣為主者,以精為主者,以神為主者,但三者既互為用,相互促進,就不能簡單地劃分主次。徐春圃在《古今醫統大全》中就講了三者的相互促進轉化:“乾元之氣化為精,精反為氣,精者運於神,精益則神明,精固則神暢,神暢則性健。若精散則神疲,精疲則神去,神去則死。”《類證治裁》也說:“神生於氣,氣化於精,精化氣,氣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氣者神之寶,形者神之宅。”所以三者是不能分割的一個整體。在內丹學中,則精是基本,氣是動力,神是主導。由於精、氣、神能互相轉化,在內丹術中就把加強轉化,促進轉化,作為煉功的步驟與要求,如第一步以“煉精化氣”作為要求,第二步以“煉氣化神”作為要求,第三步以“煉神還虛”作為要求。對這三步轉化,稱為“煉形化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名之為“三華聚頂”。
  
   三火候——火候在內丹術中,視為不傳之秘,其原因有三:1.火候是功法中最重要的一項,正如《悟真篇》中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3 16:05:00
327#
  最重要的一項,正如《悟真篇》中說:“縱識朱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閑”,所以不肯輕傳;2.要真正掌握火候,必須具有《周易》圖卦的基本知識;3.每個煉功者其身體素質,煉功質量,實踐體會各不一樣,很難立一法而釋千疑。因此張紫陽說:“契論經歌講至真,不將火候著於文。”誠如《還丹複命篇》中說的“對人傳藥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的情況。實際上古人隻是強調對火候要“臨爐指點”,即現場指導,更強調自悟體會。
  
   火候,原指冶煉礦物以作丹藥過程中對火力大小、久暫的調節與掌握。內丹學中的火候則指整個修煉過程中,對意念或運用意念掌握呼吸的程序、法度。火即意念。柳華陽《金仙論證》中說:“火者神也,曰汞、曰日、曰烏、曰龍,皆我之真意也。”因此意念的掌握為火、汞、日、烏、龍為其代名詞。明玄同子《真詮》中說:“火候常在念頭上著力。”《金仙證論》中也指出:“凡小周天,始終全仗橐龠之風,以為金丹之權柄。”這裏橐龠就是指呼吸,念頭著力在呼吸上,即為火候。內丹術對火候的掌握運用,全是結合《周易》及其陰陽消長來指導的。具體表現在1.一陽生的時間;2.陽息、陰消與沐浴;3.陰陽消長的火候過程等。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3 17:52:00
328#
  丹道修煉-修煉方向說
  【方向問題,本與練功關係不大。丹道所煉者混元之炁,純陽之體,超越有形之上,本無方向之可言。丹經雲:震兌非東西,坎離不南北。 若對初學而言,為了容易入門,可以有所分別。練功的方向,一般朝向東方,因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向,麵向東方,以利采取生炁。】
    方向問題,本與練功關係不大。丹道所煉者混元之炁,純陽之體,超越有形之上,本無方向之可言。丹經雲:“震兌非東西,坎離不南北。”
  
    若對初學而言,為了容易入門,可以有所分別。練功的方向,一般朝向東方,因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向,麵向東方,以利采取生炁。
    其他如春季向東,以養肝髒,有肝病者可以依之;
  
    夏季向南,以利養心,有心病者可以依之;
  
    秋季向西,以利養肺,有肺病者可以依之;
  
    冬季向北,以利養腎,有腎病者可以依之。
  
    以及亥子二時麵向北方,寅卯二時麵向東方,巳午二時麵向南方,申酉二時麵向西方,辰時麵向東南方,戌時麵向西北方,醜時麵向東北方,未時麵向西南方,皆為合法。 
  

作者:裝一神 回複日期:2009-6-13 17:59:00
329#
  標記下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3 20:06:00
330#
  丹道修煉-最上乘天仙修煉法
  【此法以真心為主,以真炁為用,以三寶為基。外三寶(耳目口)不漏,內三寶(精氣神)自合,始得天人(外內)感應,先天一炁自然攝入身中。 人的肉體所有物質,皆屬後天陰濁,不能超凡入聖。惟先天純陽之炁,至靈至妙,杳冥莫測,恍惚難圖。雖曰外來,實由內孕】
  此法以真心為主,以真炁為用,以三寶為基。外三寶(耳目口)不漏,內三寶(精氣神)自合,始得天人(外內)感應,先天一炁自然攝入身中。
  
   人的肉體所有物質,皆屬後天陰濁,不能超凡入聖。惟先天純陽之炁,至靈至妙,杳冥莫測,恍惚難圖。雖曰外來,實由內孕。先天(元動力)若不借後天(物質),將何以招攝;後天若不得先天,亦不起變化。此乃無中生有,有裏含無;無因有孕之而成象,有因無點之而通靈。
  
   仙家妙用,雖著重采取先天一炁以為金丹之母,點化凡軀而成聖體,須知道法自然,非勉強作為可致也。
  
  第一步
  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呼吸相含,中和在抱。不搬運,不可持著;委誌清虛,寂而常照。
  
  第二步
  神守神宮,真炁自動;火入水中,水自化炁。熱力蒸騰,恍恍惚惚,似有形狀。此是藥物初生,不可遽采;倘或絲毫念起,真炁遂喪。
  
  第三步
  神守坤宮,真炁自聚。始則凝神於坤爐,煆煉陰精,化為陽炁上升;次則凝神於乾鼎,陽炁漸積漸厚,晶瑩晃耀,上下通明。此時內真外應,先天一炁從虛無中自然而來。非關存想,不賴作為。當先天炁來之候,泥丸生風,丹田火熾,周身關竅齊開,骨節鬆散,酥軟如綿,渾融如醉。
  
  第四步
  一神權分二用,上守玄關,下投牡府。杳杳冥冥之中,紅光閃爍,由腦部降落下丹田,自己身內真炁,立刻起而翕引,波翻潮湧,霞蔚雲蒸,甘露瓊漿,滴滴入腹。即此便是金液還丹。須要身如磐石,心若冰壺,方免走失。
  
  第五步
  神守黃庭,仙胎自結。朝朝暮暮,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十月胎圓,玄珠成象,三年火足,陰魄全銷。身外有身,顯則神彰於氣;形中無質,隱則氣斂於神。九載功完,形神俱妙;百千萬劫,道體常存。
  
   此篇不過五百四十字,包括全部丹法在內。無論南派、北派、東派、西派、陳希夷派、張三豐派,皆不出此範圍。隻有其他下品、旁門小術、江湖邪教等等,才與此法不符。
  
   觀前人所著丹經,多用喻言,滿紙異名,讀者頭混腦脹;而且條理不清,程序錯亂,使人無從下手。往年閱讀《道藏》五千四百八十卷,又道外的雜書、道書樹千卷,共計約近萬卷,皆未見有如此直接了當、簡易明白者。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3 22:51:00
331#
  丹道修煉-丹道修煉姿式說
  [道家修煉,非必盤坐。因為這是內在的功夫,並不取決於外在的形式。曾見有人盤坐一生,自我標榜道行不淺,結果仍然不免老病而死,皆因不悟內在丹訣之故。徒然追求外表形式,等於猴子撈月,執形而求,遠道千裏。 道家修煉,不拘外形,行、立、坐、臥、蹲、跪、]
    道家修煉,非必盤坐。因為這是內在的功夫,並不取決於外在的形式。曾見有人盤坐一生,自我標榜道行不淺,結果仍然不免老病而死,皆因不悟內在丹訣之故。徒然追求外表形式,等於猴子撈月,執形而求,遠道千裏。
  
    道家修煉,不拘外形,行、立、坐、臥、蹲、跪、趴,橫豎均可,而以四大威儀較為常見。丹經雲:“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抱臍下之珠,臥則調丹田之息。”
    行,可緩步徐行,措足坦途,神態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於體側;或雙手相疊,放於丹田。
  
    坐,可以盤坐,盤坐較為穩固;亦可兩腿放下坐於凳上,雙手相疊 (或掐訣),放於丹田,或手撫兩膝亦可。
  
    臥,可以平躺,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丹田;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丹田。
  
    以上各種姿勢,皆須注意頭脊正直,自然安適,以利氣血流通和放鬆入靜。
  
    試觀華山“睡仙”陳摶老祖,壽享一百一十八歲高齡,終生以睡功作為修煉手段,至今華山希夷洞內,猶存其臥功睡像。又如“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陽真人,麵對大海站功九年,人稱“鐵腳先生”,而入於大妙,功成道備,大著靈異。皆可證明, 道家修煉之成就,並不取決於一定盤腿打坐。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4 10:07:00
332#
  丹道修煉-丹道修煉從靜功入手
  [道家丹道修煉,貴乎煉炁。《黃帝內經素問》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種種氣的變化,可謂詳明,但是這裏所講的氣,均屬後天情誌所生之氣。 獨有一句,醫家不知,而為道家所秘,這就是]
    道家丹道修煉,貴乎煉炁。《黃帝內經素問》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種種氣的變化,可謂詳明,但是這裏所講的“氣”,均屬後天情誌所生之氣。
    獨有一句,醫家不知,而為 道家所秘,這就是——“靜則炁生”,這個“炁”,乃是 道家修煉所用的先天之炁。短短四個字,高度概括了 道家修煉的基本原理。蓋種種內情外感,傷人內炁, 道家寡欲,而抱神守靜。靜則內炁得養,生機蘊藏,自會再生真炁,而為丹本。真炁發生,自有景象,須親身體驗,非字麵可得。
  
    再者,修真過程之中,一切炁的變化,都要求對境無心,不假人為,方合先天,倘無持靜之訓煉,夾雜後天念想,謂之煉意不淨,功夫難以達到高層次。因此 道家修煉,須以靜功入手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4 12:04:00
333#
  丹道修煉—內丹之道
  【道祖為中國春秋戰國時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道教尊其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最初為春秋時的楚國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見司馬遷《史記老子傳》。但司馬遷當時對老子的身名事跡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說:或曰:老萊子,】
   內丹指以己身為爐灶,以自身中的精、氣為藥物,以神為運用,在己身中修煉,使精、氣、神聚凝不散而成為“仙丹”,稱為內丹。內丹之說,始於隋代蘇玄朗(青霞子)。但由於為外丹和服氣等所掩蓋,尚未顯現出它比其他養生法的優越性,經過幾百年的客觀實踐,外丹、服氣、符籙均不能實現道教所追求的“長生久視”的目的,於是大批高道才轉向早已有一定基礎的內丹術。內丹之道有相當高深和係統的理論基礎,它幾乎吸收了中國古代所有人體科學的學說和其他學說而組成其理論體係。
   內丹之道從傳統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出發,以取類比象的方法為說理方式,外究天地萬物生成之源及其外顯現象,比附於人體變幻莫測的生命現象,把人體比作外丹術中的鼎爐,以精、氣、神三寶為藥材,循一定的經絡即所謂的“小周天”和“大周天”,通過陰陽交會的作用,煉精、氣、神,返歸本源,與天地融為一體。精氣神凝聚而成的東西,據《參同契》說:“類如雞子,黑白相符,縱寬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髒,筋骨乃俱,彌曆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指的便是內丹,也叫“聖胎”。一旦結了“聖胎”即可成仙,“赴蟠桃,永續長生,達到天無圓缺,人無生死,無饑無餓,無欲無色,來去縱橫如意,壽活千歲,童顏不老”。
  
   唐末五代是內丹術發展的關鍵時期。五代時人陳摶著《無極圖》、《指玄篇》,係統闡述金丹大道。《無極圖》共分五圈,完整地闡述了內丹修煉的全部過程,即得竅、煉己、和合、得藥、脫胎五個階段。其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複元無極四段功夫,被後世奉為“真長生之秘訣”。宋元以來,內丹術大為盛行,張伯端集內丹養生理論之大成著《悟真篇》,講求修煉內丹的方法及其妙用,被奉為南派祖師。王重陽創道教全真派,修煉以內丹為首務,主張性命雙修,明心見性,以修性為先,被稱為北宗祖師。以後又有元代李道純創中派,明代陸潛虛創東派,清代李涵虛創西派。有關內丹的著述也日趨豐富,據《道藏》所收集的不下一百三十餘種,著名的如鍾離權的《靈寶畢法》,施肩吾的《鍾呂傳道集》,崔希範的《入藥鏡》,陳摶的《指玄篇》、《無極圖》,張伯端的《悟真篇》,尹真人的《性命圭旨》等。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4 15:12:00
334#
  丹道修煉-修真九要
  [少陽派的創立人為王玄甫,道經中稱之為少陽帝君。《金蓮正宗記》稱其為太上之傳人 (太上金母白雲帝君),號東華子,稱東華帝君或紫府少陽君,為道教北五祖之第一祖;又稱之為漢代人,生而奇表,幼具玄風,白雲上真喜而愛之,攜入山中,以青符玉篆,金科靈文,]
   修真之道乃天下第一件大事,亦天下第一件難事。以其至大至難,古人皆謂之天下希有之事。是事也,非深明造化、洞曉陰陽,存經久不易之誌,循序漸進者,不能行之。後世學人,不究此事為何事,未曾學道,即欲成道;未曾學人,即欲作仙。無怪乎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也。予自幼慕道,未遇正人,不辨是非,乃亂乃萃,幾乎受害。幸逢吾師龕穀老人,略聞香風,始知自己從前之錯,亦知天下道人大半皆錯。
  
    因述吾師之意,提其修真綱領,總為九條,名曰修真九要。其法由淺及深,自卑登高,為初學之人作個梯級。不論學道修道,依此九要,循序而入,終必深造自得,且能識的盲師明師,辨得邪道正道。縱不能行此天下希有之事,亦可以知有此天下希有之事,庶不至空過歲月,虛度一生矣。
  
  
   勘破世事第一要
  
    籲嗟!人生在世,如夢幻泡影,百年歲月,瞬息間耳。無常一到,縱有金穴銀山,買不得性命;孝子賢孫,分不了憂愁。若不及早打點,臨時手忙腳亂,閻王老子不肯留情,一失人身,萬劫沉淪。有誌於道者,須將這個關口急急打開,方有通衢大路。否則,塵緣不斷,妄想成道。
  
    雖身已出家,而心未曾出家,一舉一動,無非在世事上用功夫,一行一止,總是在人情上作活計,不特不能成道,而且無由聞道,何貴乎出家?古今來無數學人,多蹈此轍。所以學道者如牛毛,達道者如麟角。
  
    悟真雲:“試問堆金如岱嶽,無常買的不來無?”了道歌雲:“先將世事齊放下,後把道理細研精。”是言世事皆假,性命最真,欲知其真,先棄其假也。何則?一認其假,則心為假役,一假無不假,與道日遠,便不是自惜性命之人。不自惜性命,懸虛不實,空過歲月,老死而矣,何益於事?昔呂祖因一夢而群思頓脫,馬祖因悟死而成道最速,是葢先勘破世事而後修真。
  
    所以成真了道易於他人。況出家修行原係勘破世事而然。若未勘破而強出家,有名無實,本欲登天而反墜地,適以取敗,豈不枉費心機耶?吾願學人,不論在家出家,若欲辨切身大事,將世事先須嚐探一番。嚐探來,嚐探去,嚐探到沒一些滋味處,始知萬緣皆空,性命事大,從此把身外一切虛假之事一筆勾消。腳踏實地,尋師訪友,勇猛精進,為道忘軀,自然一誠格天,祖師暗中提攜,當有真人度引矣。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4 15:59:00
335#
  積德修行第二要
  
    悟真雲:“若非修行積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可知積德修行乃修道者之要務。倘離德以言道,便是異端邪說,旁門外道,差之多矣。故古之聖人,必先明道;古之賢人,必先積德。未有不明道而能聖,未有不積德而能賢。然欲希聖必先希賢,若欲成道必先積德。道德兩用,內外相濟,聖賢之學業得矣。
  
    道者,為己之事;德者,為人之事。修道有盡而積德無窮。自古及今,仙佛神聖成道之後,猶必和光同塵,積功累行,直待三千功滿,八百行完,方受天詔。況金丹大道為鬼神所忌,非大忠大孝之人不能知,非大賢大德之人不敢傳。即強傳而知之,鬼神不喜,勢必暗降災殃,促其壽數。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予自得龕穀仙留之旨,以大公為懷,每遇誌士,便欲接引。間或略示端倪,徐觀其後,未幾自滿自足,不能深入,竟至日久懈怠,誌氣盡喪。其慳貪煩惱,甚於常人。前後數人,俱皆如此。
  
    噫!此等之輩必是祖先無德,自己無行,以是始勤終怠,迷失真宗,而不可挽回矣。予因自不小心,失言匪人,亦屢遭魔障。幸喜無大關係,真寶未被竊去。有鑒於此,後遂結舌,不敢輕露圭角,是必待有大力者傾囊付之耳。世之學人方入門戶,直視神仙為至易之事,而遂騙化十方,罔知所忌。絕不思一絲一粒俱十方之血汗;一飲一啄皆眾生之苦力。或有以口頭禪籠人者;或有以假道法攝財者;或有以黃白術謀騙者;千方百計,不可枚數。異日欠下十分債賬,不知如何消化。
  
    古人謂:“兩隻角或有或無,一條尾千定萬定”者,必此輩歟?有誌斯道者,須當以德行為重,自立節操,不要糊塗作事,擔誤了前程。何為德?恤老憐貧、惜孤憫寡、施藥舍茶、修橋補路、扶危救困、輕財重義、廣行方便者是也。何為行?苦己利人、勤打塵勞、施德不望報,有怨不結讎,有功而不伐,有難而不懼,見義必為者是也。
  
    能積德,能立行,愈久愈力,德服鬼神,品超庸俗,高人一見,決定入目,大道有望。否則,不積一德,不修一行,妄想成道,偶遇高人,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自謂可以欺人,殊不知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矣。
  
    更有一等不務本分之流,作孽百端,朝酒肆而夕花鄉,口道德而心盜蹠,損人利己,千奇百怪,不知自悔,反怨自己無福無緣,乃毀謗丹經盡屬誑言。真地獄種子,當入異類,求其為人而不可得,何敢望仙乎。籲!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師傳成仙之事。不積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可不三思乎?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4 17:54:00
336#
  盡心窮理第三要
  
   《說卦傳》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可知盡性至命之學,全在窮理上定是非耳。窮理透徹,則性能全,命能保,直入無上至真之地;窮理恍惚,則命難修,性難了,終有到老落空之悔。
  
    今之學人,糊塗出家,糊塗學道,糊塗修行,生則既然糊塗,死時焉能亮淨?性命何事,而乃如此妄為耶!金丹之道,包羅天地之道也,竊奪造化之道也,至尊至貴,至神至妙,非容易而知。
  
    學人不想自己性命為何物,不辨祖師法言是何義,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妄想一言半語之妙,即欲成道,日則浪蕩打混,夜則高枕安眠,以丹經為無用之言,以子書為哄人之套。詐稱有道者,以錯引錯,妄冀成真者,以盲誘盲。即有一二信心之士,亦不過是走馬看花,何嚐深用心思,窮究實理。古人亦有謂“若還紙上尋真義,遍地都是大羅仙”之語,是特為不求師者而發,非言丹經子書為無用。
  
    後人不知古人之意,多借此為憑證,而即置經書於不問,大錯大錯。夫仙真法言,一字一意不敢妄發,一言半語盡藏妙義,不知費盡多少老婆心,為後人作階梯,與教門留眼目。而反毀之謗之,其罪尚可言乎!即後之高人賢士所作所為,總在古人範圍之中,究其實落,未必高過於古人。今之高人不哄學人,則古之仙真不誤後世也可知矣。吾勸有誌之士,取古人之法言,細窮細究,求師一決,通前達後,毫無一點疑惑,方可行持,慎誤自恃聰明,而有己無人;亦勿專聽梆聲,而任人誤己;至於不通文字之學人,亦須於俗語常言中,辨別實義。
  
    蓋俗語常言中有大道藏焉,特人未深思耳。如“沒體麵”,“沒人形”,“有竅道”,“好自在”,“顛三倒四”,“隨方就圓”、“隨機應變”、“沙裏淘金”、“無中生有”、“七死八活”、“有己無人”、“不知死活”、“不顧性命”、“隻知有己,不知有人”、“走三家不如守一家”、“禮下於人,必有所得”、“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此等語天機大露,何妨拈出一二,作個悟頭,朝參幕思。雖大理不明,而知識漸開,與道相近,亦不空過了歲月。
  
    此窮理之學,不論賢愚,人人可做,果能功夫不缺,日久自有所悟。但所悟者一己之私見,不得貿然下手。倘遇明師,必須徹始徹終,追究個清白,真知灼見,得心應手,方不誤事。若知前不知後,知後不知前,知陰不知陽,知陽不知陰,知體不知用,知用不知體,或知有為而不知無為,或知無為而不知有為,或見元關而不知藥生,或知藥生而不知老嫩,或知結丹而不知服丹,或知結胎而不知脫胎,或知文烹而不知武煉,或知武煉而不知文烹,或知陽火而不知陰符,或知進火而不知止足,或知溫養而不知抽添,毫發之差,千裏之失,未許成真。
  
    不但此也,且陰陽有內外,五行有真假。性命工夫兩段,先後二天各別,有真有假,有真中之假,有假中之真,有真中之真,有假中之假。此等機關究之不徹,即行之不到;辨之不清,即作之不成。是以呂祖三次還丹未成,後得崔公《入藥鏡》而始完功;紫清有夜半風雷之患,重複修持而方了事。如二翁者,神仙中之領袖,些子不明,猶有不虞,而況他人乎?學者須當三思之。

作者:ye_jinzhao 回複日期:2009-6-14 19:18:00
337#
  LZ走火入魔了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4 19:44:00
338#
  訪求真師第四要
  
   古仙雲:“若無師指人知的,天上神仙無住處。”又《悟真》雲:“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
  
   誠哉性命之學,必有師傳,非可妄猜私度而知,昔道光頓悟圓通,自知非向上事,後得遇杏林而成大道;上陽即得緣督之訣,不敢自足,猶必見青城而備火候;三豐嵩山苦曆十餘年,一無所得,後感鄭呂二仙指點,方知大事。雖世間微藝薄技,尚賴師傳而知,況性命大事,豈能無師而曉?蓋性命之道,乃竊陰陽、奪造化、轉生殺、扭氣機、先天而天弗違之道,鬼神不能測,蓍龜莫能占,得之者立躋聖位,直登彼岸,是天下第一件大事,是天下第一件難事,苟非聖師附耳低言,如何知之?
  
    獨是旁門三千六百,丹法七十二品,以邪害正,以假亂真,誰為盲師,誰為明師,甚難辨別。然辨別亦易,大凡高人出世,自命不凡,獨弦絕調,不濫交,不諂世,不同黨,不要名,不恃才,不謀利,不欺人,不怪誕,一言一語,俱有益於世道,一行一止,大有裨於聖教,貪、嗔、癡、愛而俱無,意、必、固、我而悉化,品節清高,人人所不能及,胸襟脫灑,個個所不能到。間或援引誌士,亦必千磨百折,試其真假,果其白玉無瑕,方肯指示端倪;如其非人,決不敢輕泄天機。此所以為明師也。
  
    若夫盲師無而為有,虛而為盈,不肯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或有指男女為陰陽者,或有以經粟為黍珠者,或有以爐火為外丹者,或有煉心腎為內丹者,或有以存想為凝神者,或有行子午為抽添者,或有轉轆轤為周天者,或有認頑空為無為者,或有以運氣為有為者,或有以忘形為修靜者,或有以煉睡為退陰者,或有服硫黃為進陽者,或有避五穀求延年者,諸如此類,不可勝數。
  
    此等之輩,功德不言,節操不立,身衲衣而腰錢囊,頭簪冠而心蛇蠍,見富貴而留心,遇困苦而忘道,飲酒啖肉,不顧十方血汗,喪名敗教,那知萬劫沉淪,行步時、隻在錢財上用功夫,舉動處、盡於衣食上費心思,一頭一拜,即收為徒,一茶一飯,即便傳道,借聖賢之門戶,而自欺欺世,竊仙佛之法言,而捏怪作妖,隻知一身飽暖,那管他人死活。
  
    學人若聽其言而不察其行,以有道目之,未有不入於網中而傷害性命者。況一惑其言,認假為真,固結不解,雖有高真聖師欲為提攜,亦無門可入。天下道人遭此難者,不一而足。緇黃之流,東走西遊,誰無幾宗公案?誰無幾句話頭?隻以口頭三味取人,則人人是佛,個個是仙。試問學道者千千萬萬,成道者能有幾人?大抵聖賢不常見,仙佛不多得,以其不常見、不多得,所以為高人。
  
    高人者,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豈得以口頭三昧為高人乎!當年予師秘授試金石一方,善識人之高低身份。若遇修行之人,以酒色財氣試之,而不能動者,必非凡品,更以《悟真》、《參同》詰之,而隨口應者,即是明師。屢試屢驗,百發百中,願以此法,共諸同人。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4 20:43:00
339#
  煉己築基第五要
  
   《沁園春》雲:“七返還丹,在人須先煉己待時。”《悟真篇》雲:“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
  
    蓋修真之道,還丹最易,煉己至難,若不煉己而欲還丹,萬無是理。夫還丹者,如房屋之梁柱;煉己者,如房屋之地基。未築地基,則梁柱無處建立;未曾煉己,則還丹不能凝結。
  
    學者得師口訣,急須煉己,煉己純熟,臨爐之際,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鉛汞相投,情性相合,自無得而複失之患。特以人自有生以來,陽極生陰,先天走失,後天用事,當年故物,盡非我有,加之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精漏、神昏、氣敗,將此幻身如破鍋爛甕相似。鍋破甕爛,盛不得水;人之身體衰敗,還不得丹,同是一理。故雖後天假物,非還丹藥料。
  
    然未還丹,尚藉賴以成功,而亦不可有損傷。古人雲:“若無此夢幻,大事何由辦?若還大事辦,何用此夢幻?”又雲:“不怕先天無真種,隻怕後天不豐光。”蓋後天足則先天可複,先天複則後天可化,煉己築基之功,豈可輕視乎!何為煉己?少貪無愛,煉己也;牢固陰精,煉己也;打煉睡魔,煉己也;苦己利人,煉己也;大起塵勞,煉己也;心地下功,全拋世事,煉己也;勇猛精進,以道為己任,煉己也;腳踏實地,步步出力,煉己也;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煉己也;披褐懷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煉己也。煉己之功居多,總以無己為歸著。
  
    老子雲:“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煉己煉到無己時,外其身而身存,後天穩當,基址堅固,先天真陽來複,混而為一。“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一時辰內管丹成矣。若為煉己,遽行一時之功,則後天不固,先天雖在咫尺,未許我有。蓋其鉛至而汞失迎,坎來而離不受,彼到而我不待也。噫!築基時須用橐龠,煉己時還要真鉛。煉己築基,豈易事哉!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4 22:01:00
341#
  和合陰陽第六要
  
   修真之道,金丹之道也;金丹之道,造化之道也;造化之道,陰陽之道也。《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是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相合,方能生育。金丹之道,惟采取先天真一之氣也。先天之氣,無形無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乃自虛無中來者。聖人以實而形虛,以有而形無。實而有者,真陰真陽;虛而無者,二八初弦之氣。初弦之氣即先天氣,此氣非陰陽交感,不能有象。
  
    若欲修金丹大道,舍此陰陽,別無他術矣。但陰陽不一,倘認假為真,徒勞心力,無益有損,不可不辨。男女之陰陽,塵世之陰陽也;心腎之陰陽,幻身之陰陽也;日月之陰陽,天地之陰陽也;冬至夏至,一年之陰陽也;朔旦望後,一月之陰陽也;子時午時,一日之陰陽也;二候四候,一時之陰陽也。凡此皆非金丹之陰陽。
  
    金丹陰陽,以我家為陰,以他家為陽;我為離,他為坎;離中一陰為真陰,坎中一陽為真陽。取坎填離,是以真陰求真陽,以真陽濟真陰也。且陰陽又有內外之別:內之陰陽,順行之陰陽,生身以後之事,後天也,人道也;外之陰陽,逆運之陰陽,生身以前之事,先天也,仙道也。內外陰陽皆無男女等相,非色非空,即色即空;非有非無,即有即無。若著色空有無之形,便非真陰真陽實跡矣。既知陰陽,須要調和相當,不多不少,不偏不倚,不急不緩,不有不無,不即不離,不躁不懦,或陽動而陰隨,或陰感而陽應,或陰中用陽,或陽中用陰,或借陰以全陽,或用陽以製陰,或以內之陰陽而助外,或以外之陰陽而濟內,內外合道,金丹自虛無中結就,取而服之,長生不死。
  
    《參同》雲:“同類易施功,非種難為巧。”《悟真》雲:“內藥還同外藥,內通外亦須通,丹頭和合類相同,溫養兩般作用。”三豐雲:“世間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順為凡,逆為仙,隻在中間顛倒顛。”調和陰陽之道,盡於此矣。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4 22:02:00
342#
  審明火候第七要
  
   古經雲:“聖人傳藥不傳火,火候從來少人知。”則是藥物易知,火候最難。蓋藥物雖難覓,若遇明師點破,真知灼見,現在就有,不待他求,所以易知。至於火候,有文烹、有武煉,有下手、有休歇,有內外、有先後,有時刻、有爻銖,有急緩、有止足,一步有一步之火候,步步有步步之火候,變化多端,隨時而行,方能有準。若差之毫發,便失之千裏。所以最難。
  
    何為火?煆煉之神功也;何為候?運用之時刻也。運用時刻在鴻濛將判、陰陽未分之際;煆煉神功在天人合發、有無不立之內。且有外火候、有內火候。外火候,攢簇五行,和合四象;內火候,沐浴溫養,防危慮險。雖內外二藥相同,而火候運用大異,不遇真師,焉能知的?夫攢簇五行,和合四象,是盜天地之生機、竊陰陽之祖氣,回鬥柄而轉天樞,開坤門而塞艮戶,其妙在乎積陰之下一陽來複之時。
  
    此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所謂一年隻有一月,一月隻有一日,一日隻有一時者是也。惟此一時,易失而難尋,易錯而難逢,得之則入於生道,失之則入於死道。聖人於此一時運動陰符陽火,拔天根而鑽月窟,破混沌而拈黍珠,回七十二候之要津,奪二十四節之正氣。水火相濟在此,金木交並在此,鉛汞相投在此,安身立命在此,出死入生在此。
  
    若過此時,陰陽分離,真者藏而假者用事,已落後天,不堪用矣。至於“曲江岸上月華瑩”,生藥之火候;“風信來時覓本宗”,采藥之火候;“水生二藥正真,若待其三不可進”,老嫩之火候;“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遠不堪嚐”,急緩之火候;“忽見現龍在田,須猛烹而急煉;但聞虎嘯入窟,宜倒轉以逆施”,用武之火候;“慢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用文之火候;“未煉還丹須急煉,煉了還須知止足”,溫養之火候;“隻因火力調和後,種得黃芽漸長成”,丹成之火候;“托心知,謹護持,照看爐中火候飛”,保丹之火候;此皆還丹之火候。
  
    若夫大丹火候,別有妙用,“受氣吉,防成凶”,結胎之火候;“混沌七日死複生,全憑侶伴調水火”,固濟之火候;“送歸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斯配當”,養胎之火候;“用鉛不得用凡鉛,用了真鉛也棄捐”,抽添之火候;“丹灶河車休矻矻,鶴胎龜息自綿綿”,沐浴之火候;“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防危之火候;“嬰兒是一含真氣,十月胎完入聖基”,胎成之火候;“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凡籠壽萬年”,脫胎之火候;此大丹始終之火候。
  
    更有內外兩用之火候,“凡俗欲求天上事,用時須要世間財”,采藥火候中之火候;“偃月爐中玉蕊生,朱砂鼎裏水銀平”,結丹火候中之火候;“第七日陽複起首,別妙用混合百神”,結胎火候中之火候;“有無俱不立,物我悉歸空”,脫胎火候中之火候;內外二丹火候之秘,於此盡矣。其中又有細微奧妙之處,是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臨時變通,非可以文字傳矣。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4 23:01:00
343#
  外藥了命第八要
  
    《悟真》雲:“休施巧偽為功力,認取他家不死方。”緣督子曰:“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曰他家,曰虛無,則知非一身所產之物。說到此處,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人得天賦之正氣,為萬物之靈,具此氣即具此理。氣者,命也;理者,性也。是性命者,天之所與也。天始與之,而天終奪之,此勢之所必有者。若以後天幻身之物與天爭權,總在造化規弄之中,焉能脫的造化?不有金液還丹之道,妄想保全性命,萬無是理。
  
    金液還丹之道,先天之道也。先天之道,包羅天地,運動陰陽,係天地之外機秘,故能了生死而避輪回,出凡塵而入聖基。但此機秘遠隔千裏,近在咫尺,可惜世人不肯認真,日遠日疏,絕不返顧,自送性命。若有誌士,窮究實理,忽的打破疑團,截然放下,直超彼岸,則赫赫金丹一日成,不待三年九載也。然丹成最易,而修煉甚難,使無虛實相應、陰陽變化、以術延命之道,而金丹不結。以術延命之道,乃奪天地造化之權,竊陰陽消息之機,轉生殺,扭鬥柄,先天而天弗違之道也。
  
    《陰符經》雲:“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莫能見。”《悟真》雲:“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蓋人自先天失散而後,真陽有虧,形雖男子,其中皆陰,倘執一己而修,不過涕唾津精氣血液,不過眼耳鼻舌身意,不過七情六欲、五蘊八識、三彭百穴,是以陰濟陰,命何由接,丹何由接?故《參同》雲:“牝雞自卵,其雛不全。”此其證也。
  
    夫丹經所謂外藥者,以其我家真陽失散於外,不屬於我,寄居他家,而以外名之。迷人不知,錯會他字、外字,或猜為禦女閨丹,或猜為五金八石,或猜為天地日月,或猜為雲霞草木,以及等等有形之物。殊不知真正大藥,非色非空,非有非無,乃鴻濛未判之始氣,天地未分之元仁,順則生人生物,逆則成仙作佛。
  
    聖人以法追攝,於一個時辰內結成一粒黍珠,號曰陽丹,又曰還丹,又曰金丹,又曰真鉛,以此真鉛點一己之陰汞,如貓捕鼠,霎時乾汞結為聖胎,此外藥之名所由有也。試細申之,“藥出西南是坤位,欲尋坤位豈離人。”外藥也;“初三日,震出庚,曲江岸上月華瑩。”外藥也;“金鼎欲留朱裏汞,玉池先下水中銀。”外藥也;“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陰。”外藥也;“偃月爐中玉蕊生,朱砂鼎內水銀平”,外藥也;“坎離之氣和合,黃芽自生”,外藥也;但藥本在外,如何得向內生?藥屬於他,如何得為我有?經雲:“五行順生,法界火坑;五行顛倒,大地七寶”。
  
    木本生火,今也火反生木;金本生水,今也水反生金;金木水火中藏戊己二土,和四象而配五行,一氣運用,複成一太極,火功到日,煉成一粒至陽之丹,取而服之,長生不死,與天地同春,與日月爭光,所謂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者此也。噫!萬兩黃金買不下,十字街前送至人。金丹大道,萬劫一傳,至尊至貴,得之者立躋聖位,不待他生後世,眼前獲佛神通,人何樂而不積德修道哉?
  
  
   內藥了性第九要
  
   《道德經》雲:“有欲以觀其竅,無欲以觀其妙。”此二語乃金丹大道之始終,古今學人之要訣。外藥不得,則不能出乎陰陽;內藥不就,則不能形神俱妙。
  
    上德者修內藥,而外藥即全;下德者修外藥,而內藥方就。外藥者漸法,內藥者頓法。外藥所以超凡,內藥所以入聖。“有欲觀竅者”外藥,竊奪造化之功,幻身上事;“無欲觀妙者”內藥,明心見性之學,法身上事。倘外藥已得,而不修內藥,即呂祖所謂“壽同天地一愚夫”耳。
  
    況大丹難得者外藥,外藥到手,即是內藥,聖胎有象,陰符之功,即在如此。《參同》雲:“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所謂“無欲觀妙”者此也。“無欲觀妙”者,無為之道,但無為非枯木寒灰,絕無一事之謂,其中有朝屯暮蒙、抽鉛添汞、防危慮險、固濟聖胎之功。所以融五行而化陰陽,以至道法兩忘,有無不立,十月霜飛,身外有身,極往知來,歸於真如大覺之地,即佛祖所謂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最上一乘之大道也。
  
    若非了命之後而遽行此功,根本不固,虛而不實,未曾在大造爐中煆煉出來,總然了得真如之性,若有一毫滲漏,難免拋身入身之患。後人不知古人立言之意,多以性理為不足貴,試問世間學人,有幾個能明涅槃之心乎?有幾個能見真如之性乎?涅槃心、真如性,淨倮倮、赤灑灑、圓陀陀、光灼灼,通天徹地,非可以後天人心血性而目之。
   
    古人亦有了性不了命,萬劫陰靈難入聖之語,是特為未修命而僅修性者言之。若已了命,焉得不修性?若不修性,則應物固執,空有家財而無主柄。若不修性,雖幻身已脫,而法身難脫。若不修性,隻可長生,而不能無生。若不修性,雖生身之初能了,而未生之前難全。內藥了性之功,所關最大,無窮的事業,皆要在此處結果,何得輕視性乎?吾願成道者,未修性之先,急須修命;於了命之後,急須了性。陰陽並用,性命雙修,自有為而入無為,至於有無不立、打破虛空,入於不生不滅之地,修真之能事畢矣。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9:27:00
345#
  卷 十 三 • 極 言
  
    或問曰:“古之仙人者,皆由學以得之,將特稟異氣耶?”抱樸子答曰:“是何言歟?彼莫不負笈隨師,積其功勤,蒙霜冒險,櫛風沐雨,而躬親灑掃,契闊勞藝,始見之以信行,終被試以危困,性篤行貞,心無怨貳,乃得升堂以入於室。或有怠厭而中止,或有怨恚而造退,或有誘於榮利,而還修流俗之事,或有敗於邪說,而失其淡泊之誌,或朝為而夕欲其成,或坐修而立望其效。若夫睹財色而心不戰,聞俗言而誌不沮者,萬夫之中,有一人為多矣。故為者如牛毛,獲者如麟角也。夫彀勁弩者,效力於發箭;涉大川者,保全於既濟;井不達泉,則猶不掘也;一步未至,則猶不往也。修塗之累,非移晷所臻;淩霄之高,非一簣之積。然升峻者患於垂上而力不足,為道者病於方成而誌不遂。千倉萬箱,非一耕所得;幹天之木,非旬日所長;不測之淵,起於汀瀅;陶朱之資,必積百千。若乃人退己進,陰子所以窮至道也。敬卒若始,羨門所以致雲龍也。我誌誠堅,彼何人哉?”
  
    抱樸子曰:“俗民既不能生生,而務所以煞生。夫有盡之物,不能給無已之耗;江河之流,不能盈無底之器也。凡人利入少而費用多者,猶不供也,況無錙銖之來,而有千百之往乎?人無少長,莫不有疾,但輕重言之耳。而受氣各有多少,多者其盡遲,少者其竭速。其知道者補而救之,必先複故,然後方求量表之益。若令服食終日,則肉飛骨騰,導引改朔,則羽翮參差,則世閒無不信道之民也。患乎升勺之利未堅,而鍾石之費相尋,根柢之據未極,而冰霜之毒交攻。不知過之在己,而反雲道之無益,故捐丸散而罷吐納矣。故曰非長生難也,聞道難也;非聞道難也,行之難也;非行之難也,終之難也。良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必巧也。明師能授人方書,不能使人必為也。夫修道猶如播穀也,成之猶收積也。厥田雖沃,水澤雖美,而為之失天時,耕鋤又不至,登稼被壟,不穫不刈,頃畝雖多,猶無獲也。凡夫不徒不知益之為益也,又不知損之為損也,夫損易知而速焉,益難知而遲焉,人尚不悟其易,安能識其難哉?夫損之者如燈火之消脂,莫之見也,而忽盡矣。益之者如苗禾之播殖,莫之覺也,而忽茂矣。故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至億也。若能愛之於微,成之於著,則幾乎知道矣。”
  
    或問曰:“古者豈有無所施行,而偶自長生者乎?”抱樸子答曰:“無也。或隨明師,積功累勤,便得賜以合成之藥。或受秘方,自行治作,事不接於世,言不累於俗,而記著者止存其姓名,而不能具知其所以得仙者,故闕如也。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者也,猶複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穀而諮涓子,道養則資玄素二女,精推步則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後,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該秘要,窮道盡真,遂昇龍以高躋,與天地乎罔極也。然按神仙經,皆雲黃帝及老子奉事太乙元君以受要訣,況乎不逮彼二君者,安有自得仙度世者乎?未之聞也。”
  
    或曰:“黃帝審仙者,橋山之塚,又何為乎?”抱樸子答曰:“按荊山經及龍首記,皆雲黃帝服神丹之後,龍來迎之,群臣追慕,靡所措思,或取其幾杖,立廟而祭之;或取其衣冠,葬而守之。列仙傳雲:黃帝自擇亡日,七十日去,七十日還,葬於橋山,山陵忽崩,墓空無屍,但劍舄在焉。此諸說雖異,要於為仙也。言黃帝仙者,見於道書及百家之說者甚多,而儒家不肯長奇怪,開異塗,務於禮教,而神仙之事,不可以訓俗,故雲其死,以杜民心耳。朱邑欒巴於公,有功惠於民,百姓皆生為之立廟祠。又古者盛德之人,身沒之後,臣子刊其勳績於不朽之器。而今世君長遷轉,吏民思戀,而樹德頌之碑者,往往有焉,此亦黃帝有廟墓之類也,豈足以證其必死哉?”
  
    或人問曰:“彭祖八百,安期三千,斯壽之過人矣。若果有不死之道,被何不遂仙乎?豈非稟命受氣,自有脩短,而彼偶得其多,理不可延,故不免於彫隕哉?”抱樸子答曰:“按彭祖經雲,其自帝嚳佐堯,曆夏至殷為大夫,殷王遣采女從受房中之術,行之有效,欲殺彭祖,以絕其道,彭祖覺焉而逃去。去時年七八百餘,非為死也。黃石公記雲:彭祖去後七十餘年,門人於流沙之西見之,非死明矣。又彭祖之弟子,青衣烏公、黑穴公、秀眉公、白兔公子、離婁公、太足君、高丘子、不肯來七八人,皆曆數百歲,在殷而各仙去,況彭祖何肯死哉?又劉向所記列仙傳亦言彭祖是仙人也。又安期先生者,賣藥於海邊,琅琊人傳世見之,計已千年。秦始皇請與語,三日三夜。其言高,其旨遠,博而有證,始皇異之,乃賜之金璧,可直數千萬,安期受而置之於阜鄉亭,以赤玉舄一量為報,留書曰,複數千載,求我於蓬萊山。如此,是為見始皇時已千歲矣,非為死也。又始皇剛暴而驁很,最是天下之不應信神仙者。又不中以不然之言答對之者也。至於問安期以長生之事,安期答之允當,始皇惺悟,信世閒之必有仙道,既厚惠遺,又甘心欲學不死之事,但自無明師也,而為盧敖徐福輩所欺弄,故不能得耳。向使安期先生言無符據,三日三夜之中,足以窮屈,則始皇必將烹煮屠戮,不免鼎俎之禍,其厚惠安可得乎?”
  

作者:旭Boy 回複日期:2009-6-15 9:41:00
346#
  各位師傅繼續啊.

手機上掌中天涯發帖回帖雙倍積分:wap.tianya.cn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10:23:00
347#
  或問曰:“世有服食藥物,行氣導引,不免死者,何也?”
  
    抱樸子答曰:“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藥及修小術者,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或但知服草藥,而不知還年之要術,則終無久生之理也。或不曉帶神符,行禁戒,思身神,守真一,則止可令內疾不起,風濕不犯耳。若卒有惡鬼強邪,山精水毒害之,則便死也。或不得入山之法,令山神為之作禍,則妖鬼試之,猛獸傷之,溪毒擊之,蛇蝮螫之,致多死事,非一條也。或修道晚暮,而先自損傷已深,難可補複。補複之益,未得根據,而疾隨複作,所以剋伐之事,亦何緣得長生哉?或年老為道而得仙者,或年少為道而不成者,何哉?彼雖年老而受氣本多,受氣本多則傷損薄,傷損薄則易養,易養故得仙也。此雖年少而受氣本少,受氣本少則傷深,傷深則難救,難救故不成仙也。夫木槿楊柳,斷殖之更生,倒之亦生,橫之亦生。生之易者,莫過斯木也。然埋之既淺,又未得久,乍刻乍剝,或搖或拔,雖壅以膏壤,浸以春澤,猶不脫於枯瘁者,以其根荄不固,不暇吐其萌芽,津液不得遂結其生氣也。人生之為體,易傷難養,方之二木,不及遠矣。而所以攻毀之者,過於刻剝,劇乎搖拔也。濟之者鮮,壞之者眾,死其宜也。夫吐故納新者,因氣以長氣,而氣大衰者則難長也。服食藥物者,因血以益血,而血垂竭者則難益也。夫奔馳而喘逆,或欬或滿,用力役體,汲汲短乏者,氣損之候也。麵無光色,皮膚枯臘,唇焦脈白,腠理萎瘁者,血減之證也。二證既衰於外,則靈根亦凋於中矣。如此,則不得上藥,不能救也。凡為道而不成,營生而得死者,其人非不有氣血也。然身中之所以為氣為血者,根源已喪,但餘其枝流也。譬猶入水之燼,火滅而煙不即息;既斷之木,柯葉猶生。二者非不有煙,非不有葉,而其所以為煙為葉者,已先亡矣。世人以覺病之日,始作為疾,猶以氣絕之日,為身喪之候也。唯怨風冷與暑濕,不知風冷暑濕,不能傷壯實之人也,徒患體虛氣少者,不能堪之,故為所中耳。何以較之,設有數人,年紀老壯既同,服食厚薄又等,俱造沙漠之地,並冒嚴寒之夜,素雪墮於上,玄冰結於下,寒風摧條而宵駭,欬唾凝沍於唇吻,則其中將有獨中冷者,而不必盡病也。非冷氣之有偏,蓋人體有不耐者耳。故俱食一物,或獨以結病者,非此物之有偏毒也。鈞器齊飲,而或醒或醉者,非酒勢之有彼此也。同冒炎暑,而或獨以暍死者,非天熱之有公私也。齊服一藥,而或昏瞑煩悶者,非毒烈之有愛憎也。是以衝風赴林,而枯柯先摧;洪濤淩崖,而拆隙首頹;烈火燎原,而燥卉前焚;龍碗墜地,而脆者獨破。由茲以觀,則人之無道,體已素病,因風寒暑濕者以發之耳。苟能令正氣不衰,形神相衛,莫能傷也。凡為道者,常患於晚,不患於早也。恃年紀之少壯,體力之方剛者,自役過差,百病兼結,命危朝露,不得大藥,但服草木,可以差於常人,不能延其大限也。故仙經曰: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神農曰:百病不愈,安得長生?信哉斯言也。”
  
    或問曰:“所謂傷之者,豈非淫欲之閒乎?”抱樸子曰:“亦何獨斯哉?然長生之要,在乎還年之道。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者也。若年尚少壯而知還年,服陰丹以補腦,采玉液於長穀者,不服藥物,亦不失三百歲也,但不得仙耳。不得其術者,古人方之於冰杯之盛湯,羽苞之蓄火也。且又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沈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積傷至盡則早亡,早亡非道也。是以養生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凡食過則結積聚,飲過則成痰癖。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廣誌遠願,不欲規造異巧。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不露臥星下,不眠中見肩,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則傷心,甘多則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傷者,亦不便覺也,謂久則壽損耳。是以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製;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流行榮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然後先將服草木以救虧缺,後服金丹以定無窮,長生之理,盡於此矣。若有欲決意任懷,自謂達識知命,不泥異端,極情肆力,不營久生者,聞此言也,雖風之過耳,電之經目,不足諭也。雖身枯於流連之中,氣絕於紈綺之閒,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養生之事哉?不惟不納,乃謂妖訛也。而望彼信之,所謂以明鑒給矇瞽,以絲竹娛聾夫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11:16:00
348#
  卷 十 四 • 勤 求
  
    抱樸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故血盟乃傳,傳非其人,戒在天罰。先師不敢以輕行授人,須人求之至勤者,猶當揀選至精者乃教之,況乎不好不求,求之不篤者,安可衒其沽以告之哉?其受命不應仙者,雖日見仙人成群在世,猶必謂彼自異種人,天下別有此物,或呼為鬼魅之變化,或雲偶值於自然,豈有肯謂修為之所得哉?苟心所不信,雖令赤鬆王喬言提其耳,亦當同以為妖訛。然時頗有識信者,複患於不能勤求明師。夫曉至要得真道者,誠自甚稀,非倉卒可值也。然知之者,但當少耳,亦未嚐絕於世也。由求之者不廣不篤,有仙命者,要自當與之相值也。然求而不得者有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世閒自有奸偽圖錢之子,而竊道士之號者,不可勝數也。然此等複不謂挺無所知也,皆複粗開頭角,或妄沽名,加之以伏邪飾偽,而好事之徒,不識其真偽者,徒多之進問,自取誑惑,而拘製之,不令得行,廣尋奇士異人,而告之曰,道盡於此矣。以誤於有誌者之不少,可歎可恚也。或聞有曉消五雲、飛八石、轉九丹、冶黃白、水瓊瑤、化朱碧、凝霜雪於神爐、采靈芝於嵩嶽者,則多而毀之曰,此法獨有赤鬆王喬知之,今世之人而雲知之者,皆虛妄耳。則淺見之家,不覺此言有詐偽而作,便息遠求之意。悲夫,可為慨歎者也!淩晷飆飛,暫少忽老,迅速之甚,諭之無物,百年之壽,三萬餘日耳。幼弱則未有所知,衰邁則歡樂並廢,童蒙昏耄,除數十年,而險隘憂病,相尋代有,居世之年,略消其半,計定得百年者,喜笑平和,則不過五六十年,咄嗟滅盡,哀憂昏耄,六七千日耳,顧眄已盡矣,況於全百年者,萬未有一乎?諦而念之,亦無以笑彼夏蟲朝菌也。蓋不知道者之所至悲矣。裏語有之:人在世閒,日失一日,如牽牛羊以詣屠所,每進一步,而去死轉近。此譬雖醜,而實理也。達人所以不愁死者,非不欲求,亦固不知所以免死之術,而空自焦愁,無益於事。故雲樂天知命,故不憂耳,非不欲久生也。姬公請代武王,仲尼曳杖悲懷,是知聖人亦不樂速死矣。俗人見莊周有大夢之喻,因複競共張齊死生之論。蓋詭道強達,陽作違抑之言,皆仲尼所為破律應煞者也。今察諸有此談者,被疾病則遽針灸,冒危險則甚畏死。然末俗通弊,不崇真信,背典誥而治子書,若不吐反理之巧辨者,則謂之樸野,非老莊之學。故無骨殖而取偶俗之徒,遂流漂於不然之說,而不能自返也。老子以長生久視為業,而莊周貴於搖尾塗中,不為被網之龜,被繡之牛,餓而求粟於河侯,以此知其不能齊死生也。晚學不能考校虛實,偏據一句,不亦謬乎?且夫深入九泉之下,長夜罔極,始為螻蟻之糧,終與塵壤合體,令人怛然心熱,不覺咄嗟。若心有求生之誌,何可不棄置不急之事,以修玄妙之業哉?其不信則已矣。其信之者,複患於俗情之不蕩盡,而不能專以養生為意,而營世務之餘暇而為之,所以或有為之者,恒病晚而多不成也。凡人之所汲汲者,勢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雖高官重權,金玉成山,妍豔萬計,非我有也。是以上士先營長生之事,長生定可以任意。若未昇玄去世,可且地仙人閒。若彭祖老子,止人中數百歲,不失人理之懽,然後徐徐登遐,亦盛事也。然決須好師,師不足奉,亦無由成也。昔漢太後從夏侯勝受尚書,賜勝黃金百斤,他物不可勝數。及勝死,又賜勝家錢二百萬,為勝素服一百日。成帝在東宮時,從張禹受論語。及即尊位,賜禹爵關內侯,食邑千戶,拜光祿大夫,賜黃金百斤。又遷丞相,進爵安昌侯。年老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百斤,錢數萬。及禹疾,天子自臨省之,親拜禹床下。章帝在東宮時,從桓榮以受孝經。及帝即位,以榮為太常上卿。天子幸榮第,令榮東麵坐,設幾杖。會百官及榮門生生徒數百人,帝親自持業講說。賜榮爵關內侯,食邑五千戶。及榮病,天子幸其家,入巷下車,抱卷而趨,如弟子之禮。及榮薨,天子為榮素服。凡此諸君,非能攻城野戰,折衝拓境,懸旌效節,祈連方,轉元功,騁銳絕域也。徒以一經之業,宣傳章句,而見尊重,巍巍如此,此但能說死人之餘言耳。帝王之貴,猶自卑降以敬事之。世閒或有欲試修長生之道者,而不肯謙下於堪師者,直爾蹴迮,從求至要,寧可得乎?夫學者之恭遜驅走,何益於師之分寸乎?然不爾,則是彼心不盡;彼心不盡,則令人告之不力;告之不力,則秘訣何可悉得邪?不得已當以浮淺示之,豈足以成不死之功哉?亦有人皮膚好喜,而信道之誠,不根心神,有所索欲,陽為曲恭,累日之閒,怠慢已出。若值明智之師,且欲詳觀來者變態,試以淹久,故不告之,以測其誌。則若此之人,情偽行露,亦終不得而教之,教之亦不得盡言吐實,言不了則為之無益也。陳安世者,年十三歲,蓋灌叔本之客子耳,先得仙道。叔本年七十皓首,朝夕拜安世曰,道尊德貴,先得道者則為師矣,吾不敢倦執弟子之禮也。由是安世告之要方,遂複仙去矣。夫人生先受精神於天地,後稟氣血於父母,然不得明師,告之以度世之道,則無由免死,鑿石有餘焰,年命已凋頹矣。由此論之,明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可不崇之乎?可不求之乎?”
  
    抱樸子曰:“古人質正,貴行賤言,故為政者不尚文辨,修道者不崇辭說。風俗衰薄,外飾彌繁,方策既山積於儒門,而內書亦鞅掌於術家。初學之徒,即未便可授以大要。又亦人情以本末殷富者為快。故後之知道者,幹吉容嵩桂帛諸家,各著千所篇,然率多教誡之言,不肯善為人開顯大向之指歸也。其至真之訣,或但口傳,或不過尋尺之素,在領帶之中,非隨師經久,累勤曆試者,不能得也。雜猥弟子,皆各隨其用心之疏密,履苦之久遠,察其聰明之所逮,及誌力之所能辨,各有所授,千百歲中,時有盡其囊枕之中,肘腋之下,秘要之旨耳。或但將之合藥,藥成分之,足以使之不死而已,而終年不以其方文傳之。故世閒道士,知金丹之事者,萬無一也。而管見之屬,謂仙法當具在於紛若之書,及於祭祀拜伏之閒而已矣。夫長生製在大藥耳,非祠醮之所得也。昔秦漢二代,大興祈禱,所祭太乙五神,陳寶八神之屬,動用牛羊穀帛,錢費億萬,了無所益。況於匹夫,德之不備,體之不養,而欲以三牲酒餚,祝願鬼神,以索延年,惑亦甚矣。或頗有好事者,誠欲為道,而不能勤求明師,合作異藥,而但晝夜誦講不要之書,數千百卷,詣老無益,便謂天下果無仙法。或舉門扣頭,以向空坐,烹宰犧牲,燒香請福,而病者不愈,死喪相襲,破產竭財,一無奇異,終不悔悟,自謂未篤。若以此之勤,求知方之師,以此之費,給買藥之直者,亦必得神仙長生度世也。何異詣老空耕石田,而望千倉之收,用力雖盡,不得其所也。所謂適楚而道燕,馬雖良而不到,非行之不疾,然失其道也。或有性信而喜信人,其聰明不足以校練真偽,揣測深淺;所博涉素狹,不能賞物。後世頑淺,趣得一人,自譽之子,雲我有秘書,便守事之。而庸人小兒,多有外讬有道之名,名過其實,由於誇誑,內抱貪濁,惟利是圖,有所請為,輒強喑嗚,俛仰抑揚。若所知寶秘乃深而不可得之狀。其有所請,從其所求,俛仰含笑,或許以頃後,故使不覺者,欲罷而不能,自謂事之未勤,而禮幣之尚輕也。於是篤信之心,尤加恭肅,賂以殊玩,為之執奴仆之役,不辭負重涉遠,不避經險履危,欲以積勞自效,服苦求哀,庶有異聞。而虛引歲月,空委二親之供養,捐妻子而不恤,戴霜蹈冰,連年隨之,而妨資棄力,卒無所成。彼初誠欺之,末或慚之,懵然體中,實自空罄短乏,無能法以相教,將何法以成人乎?餘目見此輩不少,可以有十餘人。或自號高名,久居於世,世或謂之已三四百歲,但易名字,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11:18:00
349#
  詐稱聖人,讬於人閒,而多有承事之者,餘但不喜書其人之姓名耳。頗遊俗閒,凡夫不識妍蚩,為共吹揚,增長妖妄,為彼巧偽之人,虛生華譽,歙習遂廣,莫能甄別。故或令高人偶不留意澄察,而但任兩耳者,誤於學者,常由此輩,莫不使人歎息也。每見此曹,欺誑天下,以規勢利者,遲速皆受殃罰,天網雖疏,終不漏也。但誤有誌者可念耳。世人多逐空聲,鮮能校實。聞甲乙多弟子,至以百許,必當有異,便載馳競逐,赴為相聚守之徒,妨工夫以崇重彼愚陋之人也。而不複尋精,彼得門人之力。或以致富,辨逐之雖久,猶無成人之道,愚夫故不知此人不足可事,何能都不與悟,自可悲哉!夫搜尋仞之壟,求幹天之木;漉牛跡之中,索吞舟之鱗,用日雖久,安能得乎?嗟乎!將來之學者,雖當以求師為務,亦不可以不詳擇為急也。陋狹之夫,行淺德薄,功微緣少,不足成人之道,亦無功課以塞人重恩也。深思其趣,勿令徒勞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11:54:00
350#
  抱樸子曰:“諸虛名之道士,既善為誑詐,以欺學者;又多護短匿愚,恥於不知,陽若以博涉已足,終不肯行求請問於勝己者,蠢爾守窮,麵牆而立;又不但拱默而已,乃複憎忌於實有道者而謗毀之,恐彼聲名之過己也。此等豈有意於長生之法哉?為欲以合致弟子,圖其財力,以快其情欲而已耳。而不知天高聽卑,其後必受斯殃也。夫貧者不可妄雲我富也,賤者不可虛雲我貴也,況道德之事實無,而空養門生弟子乎?凡俗之人,猶不宜懷妒善之心,況於道士,尤應以忠信快意為生者也,雲何當以此之亻敝然函胸臆閒乎?人自不能聞見神明,而神明之聞見己之甚易也。此何異乎在紗幌之外,不能察軒房之內,而肆其倨慢,謂人之不見己。此亦如竊鍾棖物,鏗然有聲,惡他人聞之,因自掩其耳者之類也。而聾瞽之存乎精神者,唯欲專擅華名,獨聚徒眾,外求聲價,內規財力,患疾勝己,乃劇於俗人之爭權勢也。遂以唇吻為刃鋒,以毀譽為朋黨,口親心疏,貌合行離,陽敦同誌之言,陰挾蜂蠆之毒,此乃天人所共惡,招禍之符檄也。夫讀五經,猶宜不恥下問,以進德修業,日有緝熙。至於射禦之粗伎,書數之淺功,農桑之露事,規矩之小術,尚須師授以盡其理,況營長生之法,欲以延年度世,斯與救恤死事無異也。何可務惜請受之名,而永守無知之困,至老不改,臨死不悔,此亦天民之篤暗者也。令人代之慚悚,為之者獨不顧形影也。為儒生尚當兀然守樸,外讬質素,知而如否,有而如無,令庸兒不得盡其稱,稱而不問不對,對必辭讓而後言。何其道士之人,強以不知為知,以無有為有,虛自衒燿,以圖奸利者乎?迷而不知返者,愈以遂往,若有以行此者,想不恥改也。吾非苟為此言,誠有為而興,所謂疾之而不能默然也。徒湣念愚人,不忍見嬰兒之投井耳。若覽之而悟者,亦仙藥之一草也,吾何為哉!不禦苦口,其危至矣,不俟脈診而可知者也。”
  
    抱樸子曰:“設有死罪,而人能救之者,必不為之吝勞辱而憚卑辭也,必獲生生之功也。今雜猥道士之輩,不得金丹大法,必不得長生可知也。雖治病有起死之效,絕穀則積年不饑,役使鬼神,坐在立亡,瞻視千裏,知人盛衰,發沈祟於幽翳,知禍福於未萌,猶無益於年命也,尚羞行請求,恥事先達,是惜一日之屈,而甘罔極之痛,是不見事類者也。古人有言曰,生之於我,利亦大焉。論其貴賤,雖爵為帝王,不足以此法比焉。論其輕重,雖富有天下,不足以此術易焉。故有死王樂為生鼠之喻也。夫治國而國平,治身而身生,非自至也,皆有以致之也。惜短乏之虛名,恥師授之蹔勞,雖日不愚,吾不信也。今使人免必死而就戮刑者,猶欣然喜於去重而即輕,脫炙爛而保視息,甘其苦痛,過於更生矣。人但莫知當死之日,故不暫憂耳。若誠知之,而刖劓之事,可得延期者,必將為之。況但躬親灑掃,執巾竭力於勝己者,可以見教之不死之道,亦何足為苦,而蔽者憚焉。假令有人,恥迅走而待野火之燒爇,羞逃風而致沈溺於重淵者,世必呼之為不曉事也,而鹹知笑其不避災危,而莫怪其不畏實禍,何哉?”
  
    抱樸子曰:“昔者之著道書多矣,莫不務廣浮巧之言,以崇玄虛之旨,未有究論長生之階徑,箴砭為道之病痛,如吾之勤勤者也。實欲令迷者知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墜井引綆,愈於遂沒。但惜美疢而距惡石者,不可如何耳。人誰無過,過而能改,日月之蝕,睎顏氏之子也。又欲使將來之好生道者,審於所讬,故竭其忠告之良謀,而不飾淫麗之言,言發則指切,筆下則辭痛,惜在於長生而折抑邪耳,何所索哉?”
  
    抱樸子曰:“深念學道藝養生者,隨師不得其人,竟無所成,而使後之有誌者,見彼之不得長生,因雲天下之果無仙法也。凡自度生,必不能苦身約己以修玄妙者,亦徒進失幹祿之業,退無難老之功,內誤其身,外沮將來也。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13:43:00
351#
  卷 十 五 • 雜 應
  
    或曰:“敢問斷穀人可以長生乎?凡有幾法,何者最善與?”抱樸子答曰:“斷穀人止可息肴糧之費,不能獨令人長生也。問諸曾斷穀積久者雲,差少病痛,勝於食穀時。其服術及餌黃精,又禹餘糧丸,日再服,三日,令人多氣力,堪負擔遠行,身輕不極。其服諸石藥,一服守中十年五年者及吞氣服符飲神水輩,但為不饑耳,體力不任勞也。道書雖言欲得長生,腸中當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又雲,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穀者智而不壽,食氣者神明不死。此乃行氣者一家之偏說耳,不可便孤用也。若欲服金丹大藥,先不食百許日為快。若不能者,正爾服之,但得仙小遲耳,無大妨也。若遭世荒,隱竄山林,知此法者,則可以不餓死。其不然也,則無急斷,急既無可大益。又止人中斷肉,聞肥鮮之氣,皆不能不有欲於中心。若未便絕俗委家,岩棲岫處者,固不成遂休五味,無致自苦,不如莫斷穀而節量饑飽。近有一百許法,或服守中石藥數十丸,便辟四五十日不饑,練鬆柏及術,亦可以守中,但不及大藥,久不過十年以還。或辟一百二百日,或須日日服之,乃不饑者。或先作美食極飽,乃服藥以養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還食穀,當以葵子豬膏下之,則所作美食皆下,不壞如故也。洛陽有道士董威輦,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陳子敘共守事之,從學道積久,乃得其方,雲以甘草、防風、莧實之屬十許種搗為散,先服方寸匕,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輒更服散,氣力顏色如故也。欲還食穀者,當服葵子湯下石子,乃可食耳。又赤龍血青龍膏作之,用丹砂曾青水,以石內其中,複須臾,石柔而可食也。若不即取,便消爛盡也。食此石以口取飽,令人丁壯。又有引石散,以方寸匕投一鬥白石子中,以水合煮之,亦立熟如芋子,可食以當穀也。張太元舉家及弟子數十人,隱居林慮山中,以此法食石十餘年,皆肥健。但為須得白石,不如赤龍血青龍膏,取得石便可用,又當煮之,有薪火之煩耳。或用符,或用水,或符水兼用。或用乾棗,日九枚,酒一二升者。或食十二時氣,從夜半始,從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止。或春向東食歲星青氣,使入肝;夏服熒惑赤氣,使入心;四季之月食鎮星黃氣,使入脾;秋食太白白氣,使入肺;冬服辰星黑氣,使入腎。又中嶽道士郗元節食六戊之精,亦大有效。假令甲子之旬,有戊辰之精,則竟其旬十日,常向辰地而吞氣,到後甲複向其旬之戊也。甘始法,召六甲六丁玉女,各有名字,因以祝水而飲之,亦可令牛馬皆不饑也。或思脾中神名,名黃裳子,但合口食內氣,此皆有真效。餘數見斷穀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輕色好,堪風寒暑濕,大都無肥者耳。雖未見數十歲不食者,然人絕穀不過十許日皆死,而此等已積載而自若,亦何疑於不可大久乎?若令諸絕穀者專羸,極常慮之,恐不可久耳。而問諸為之者,無不初時少氣力,而後稍丁健,月勝一月,歲勝一歲,正爾,可久無嫌也。夫長生得道者,莫不皆由服藥吞氣,而達之者而不妄也。夫服藥斷穀者,略無不先極也。但用符水及單服氣者,皆作四十日中疲瘦,過此乃健耳。鄭君雲:本性飲酒不多,昔在銅山中,絕穀二年許,飲酒數鬥不醉。以此推之,是為不食更令人耐毒,耐毒則是難病之候也。餘因此問山中那得酒?鄭君言,先釀好雲液勿壓漉,因以桂附子甘草五六種末合丸之,曝乾,以一丸如雞子許,投一鬥水中,立成美酒。又有黃帝雲液泉法,以糵米及七八種藥合之,取一升,輒內一升水投中,如千歲苦酒之內水也。無知盡時,而味常好不變,飲之大益人。又符水斷穀,雖先令人羸,然宜兼知者,倘卒遇荒年,不及合作藥物,則符水為上矣。有馮生者,但單吞炁,斷穀已三年,觀其步陟登山,擔一斛許重,終日不倦。又時時引弓,而略不言語,言語又不肯大聲。問之雲,斷穀亡精費氣,最大忌也。餘亦屢見淺薄道士輩,為欲虛曜奇怪,招不食之名,而實不知其道,但虛為不啖羹飯耳。至於飲酒,日中鬥餘,脯臘台甫棗栗雞子之屬,不絕其口。或大食肉而咽其汁,吐其滓,終日經口者數十斤,此直是更作美食矣。凡酒客但飲酒食脯而不食穀,皆自堪半歲一歲而不蹙頓矣,未名絕穀耳。吳有道士石春,每行氣為人治病,輒不食,以須病者之愈,或百日,或一月乃食。吳景帝聞之曰,此但不久,必當饑死也。乃召取鎖閉,令人備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餘,春顏色更鮮悅,氣力如故。景帝問之,可複堪幾時?春言無限,可數十年,但恐老死耳,不憂饑也。乃罷遣之。按如春言,是為斷穀不能延年可知也。今時亦有得春之法者。”
  
    或問不寒之道。抱樸子曰:“或以立冬之日,服六丙六丁之符,或閉口行五火之炁千二百遍,則十二月中不寒也。或服太陽酒,或服紫石英朱漆散,或服雄丸一,後服雌丸二,亦可堪一日一夕不寒也。雌丸用雌黃、曾青、礬石、磁石也。雄丸用雄黃、丹砂、石膽也。然此無益於延年之事也。”
  
    或問不熱之道。抱樸子曰:“或以立夏日,服六壬六癸之符,或行六癸之炁,或服玄冰之丸,或服飛霜之散。然此用蕭丘上木皮,及五月五日中時北行黑蛇血,故少有得合之者也。唯幼伯子王仲都,此二人衣以重裘,曝之於夏日之中,周以十爐之火,口不稱熱,身不流汗,蓋用此方者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14:21:00
352#
  或問辟五兵之道。抱樸子答曰:“吾聞吳大皇帝曾從介先生受要道雲,但知書北鬥字及日月字,便不畏白刃。帝以試左右數十人,常為先登鋒陷陣,皆終身不傷也。鄭君雲,但誦五兵名亦有驗。刀名大房,虛星主之;弓名曲張,氐星主之;矢名彷徨,熒惑星主之;劍名失傷,角星主之;弩名遠望,張星主之;戟名大將,參星主之也。臨戰時,常細祝之。或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或丙午日日中時,作燕君龍虎三囊符。歲符歲易之,月符月易之,日符日易之。或佩西王母兵信之符,或佩熒惑朱雀之符,或佩南極鑠金之符,或戴卻刃之符,祝融之符。或傅玉劄散,或浴禁蔥湯,或取牡荊以作六陰神將符,符指敵人。或以月蝕時刻,三歲蟾蜍喉下有八字者血,以書所持之刀劍。或帶武威符熒火丸。或交鋒刃之際,乘魁履罡刂,呼四方之長,亦有明效。今世之人,亦有得禁辟五兵之道,往往有之。”
  
    或問隱淪之道。抱樸子曰:“神道有五,坐在立亡其數焉。然無益於年命之事,但在人閒無故而為此,則致詭怪之聲,不足妄行也。可以備兵亂危急,不得已而用之,可以免難也。鄭君雲,服大隱符十日,欲隱則左轉,欲見則右回也。或以玉台丸塗人身中;或以蛇足散,或懷離母之草,或折青龍之草,以伏六丁之下;或入竹田之中,而執天樞之壤;或造河龍石室,而隱雲蓋之陰;或伏清泠之淵,以過幽闕之徑;或乘天一馬以遊紫房;或登天一之明堂;或入玉女之金匱;或背輔向官,立三蓋之下;或投巾解履、膽煎及兒衣符,子居蒙人,青液桂梗,六甲父母,僻側之膠,駮馬泥丸,木鬼之子,金商之艾,或可為小兒,或可為老翁,或可為鳥,或可為獸,或可為草,或可為木,或可為六畜,或依木成木,或依石成石,依水成水,依火成火,此所謂移形易貌,不能都隱者也。”
  
    或問:“魏武帝曾收左元放而桎梏之,而得自然解脫,以何法乎?”抱樸子曰:“吾不能正知左君所施用之事。然曆覽諸方書,有月三服薏苡子,和用三五陰丹,或以偶牙陽胞,或以七月七日東行跳脫蟲,或以五月五日石上龍子單衣,或以夏至日霹靂楔,或以天文二十一字符,或以自解去父血,或以玉子餘糧,或合山君目,河伯餘糧,浮雲滓以塗之,皆自解。然左君之變化無方,未必由此也。自用六甲變化,其真形不可得執也。”
  
    或問曰:“為道者可以不病乎?”抱樸子曰:“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藥,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但患居人閒者,誌不得專,所修無恒,又苦懈怠不勤,故不得不有疹疾耳。苦徒有信道之心,而無益己之業,年命在孤虛之下,體有損傷之危,則三屍因其衰月危日,入絕命病鄉之時,招呼邪氣,妄延鬼魅,來作殃害。其六厄並會,三刑同方者,其災必大。其尚盛者,則生諸疾病,先有疹患者,則令發動。是故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凡庸道士,不識此理,恃其所聞者,大至不關治病之方。又不能絕俗幽居,專行內事,以卻病痛,病痛及己,無以攻療,乃更不如凡人之專湯藥者。所謂進不得邯鄲之步,退又失壽陵之義者也。餘見戴霸華他所集金匱綠囊崔中書黃素方及百家雜方五百許卷。甘胡呂傅周始甘唐通阮南河等,各撰集暴卒備急方,或一百十,或九十四,或八十五,或四十六,世人皆為精悉,不可加也。餘究而觀之,殊多不備,諸急病甚尚未盡,又渾漫雜錯,無其條貫,有所尋按,不即可得。而治卒暴之候,皆用貴藥,動數十種,自非富室而居京都者,不能素儲,不可卒辦也。又多令人以針治病,其灸法又不明處所分寸,而但說身中孔穴榮輸之名。自非舊醫備覽明堂流注偃側圖者,安能曉之哉?餘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別病名,以類相續,不相雜錯,其救卒參卷,皆單行徑易,約而易驗,籬陌之閒,顧眄皆藥,眾急之病,無不畢備,家有此方,可不用醫。醫多承襲世業,有名無實,但養虛聲,以圖財利。寒白退士,所不得使,使之者乃多誤人,未若自閑其要,勝於所迎無知之醫。醫又不可卒得,得又不肯即為人使,使腠理之微疾,成膏肓之深禍,乃至不救。且暴急之病,而遠行借問,率多枉死矣。”
  
    或問:“將來吉凶,安危去就,知之可全身,為有道乎?”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15:04:00
354#
  抱樸子曰:“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占風氣,布籌算,推三棋,步九宮,檢八卦,考飛伏之所集,診訞訛於物類,占休咎於龜筴,皆下術常伎,疲勞而難恃。若乃不出帷幕而見天下,乃為入神矣。或以三皇天文,召司命司危五嶽之君,阡陌亭長六丁之靈,皆使人見之,而對問以諸事,則吉凶昭然,若存諸掌,無遠近幽深,鹹可先知也。或召六陰玉女,其法六十日而成,成則長可役使。或祭致八史,八史者,八卦之精也,亦足以預識未形矣。或服葛花及秋芒麻勃刀圭方寸匕,忽然如欲臥,而聞人語之以所不決之事,吉凶立定也。或用明鏡九寸以上自照,有所思存,七日七夕則見神仙,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一示之後,心中自知千裏之外,方來之事也。明鏡或用一,或用二,謂之日月鏡。或用四,謂之四規鏡。四規者,照之時,前後左右各施一也。用四規所見來神甚多。或縱目,或乘龍駕虎,冠服彩色,不與世同,皆有經圖。欲修其道,當先暗誦所當致見諸神姓名位號,識其衣冠。不爾,則卒至而忘其神,或能驚懼,則害人也。為之,率欲得靜漠幽閑林麓之中,外形不經目,外聲不入耳,其道必成也。三童九女節壽君,九首蛇軀百二十官,雖來勿得熟視也。或有問之者,或有訶怒之者,亦勿答也。或有侍從暐曄,力士甲卒,乘龍駕虎,簫鼓嘈嘈,勿舉目與言也。但諦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見,則起再拜也。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陽,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八卦,以神龜為床,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雲為衣,重疊之冠,鋒鋋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窮奇,後從三十六辟邪,雷電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於仙經中也。見老君則年命延長,心如日月,無事不知也。”
  
    或問堅齒之道。抱樸子曰:“能養以華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齒三百過者,永不搖動。其次則含地黃煎,或含玄膽湯,及蛇脂丸、礬石丸、九棘散。則已動者更牢,有蟲者即愈。又服靈飛散者,則可令既脫者更生也。”
  
    或問聰耳之道。抱樸子曰:“能龍導虎引,熊經龜咽,燕飛蛇屈鳥伸,天俛地仰,令赤黃之景,不去洞房,猿據兔驚,千二百至,則聰不損也。其既聾者,以玄龜薰之,或以棘頭、羊糞、桂毛、雀桂成裹塞之;或以狼毒冶葛,或以附子蔥涕,合內耳中,或以蒸鯉魚腦灌之,皆愈也。”
  
    或問明目之道。抱樸子曰:“能引三焦之昇景,召大火於南離,洗之以明石,慰之以陽光,及燒丙丁洞視符,以酒和洗之,古人曾以夜書也。或以苦酒煮蕪菁子令熟,曝乾,末服方寸匕,日三,盡一鬥,能夜視有所見矣。或以犬膽煎青羊、班鳩、石決明、充蔚百華散,或以雞舌香、黃連、乳汁煎注之。諸有百疾之在目者皆愈,而更加精明倍常也。”
  
    或問登峻涉險、遠行不極之道。抱樸子曰:“惟服食大藥,則身輕力勁,勞而不疲矣。若初入山林,體未全實者,宜以雲珠粉、百華醴、玄子湯洗腳,及虎膽丸、朱明酒、天雄鶴脂丸、飛廉煎秋芒、車前、澤瀉散,用之旬日,不但涉遠不極,乃更令人行疾,可三倍於常也。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蹻道有三法:一曰龍蹻,二曰虎蹻,三曰鹿盧蹻。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裏,則以一時思之。若晝夜十二時思之,則可以一日一夕行萬二千裏,亦不能過此,過此當更思之,如前法。或用棗心木為飛車,以牛革結環劍以引其機,或存念作五蛇六龍三牛交罡而乘之,上昇四十裏,名為太清。太清之中,其氣甚罡刂,能勝人也。師言鳶飛轉高,則但直舒兩翅,了不複扇搖之而自進者,漸乘罡刂炁故也。龍初昇階雲,其上行至四十裏,則自行矣。此言出於仙人,而留傳於世俗耳,實非凡人所知也。又乘蹻須長齋,絕葷菜,斷血食,一年之後,乃可乘此三蹻耳。雖複服符,思五龍蹻行最遠,其餘者不過千裏也。其高下去留,皆自有法,勿得任意耳。若不奉其禁,則不可妄乘蹻,有傾墜之禍也。”
  
    或曰:“老子篇中記及龜文經,皆言藥兵之後,金木之年,必有大疫,萬人餘一,敢問辟之道。”抱樸子曰:“仙人入瘟疫秘禁法,思其身為五玉。五玉者,隨四時之色,春色青,夏赤,四季月黃,秋白,冬黑。又思冠金巾,思心如炎火,大如鬥,則無所畏也。又一法,思其發散以被身,一發端,輒有一大星綴之。又思作七星北鬥,以魁覆其頭,以罡指前。又思五髒之氣,從兩目出,周身如雲霧,肝青氣,肺白氣,脾黃氣,腎黑氣,心赤氣,五色紛錯,則可與疫病者同床也。或禹步呼直日玉女,或閉氣思力士,操千斤金鎚,百二十人以自衛。或用射鬼丸、赤車使者丸、冠軍丸、徐長卿散、玉函精粉、青年道士熏身丸、崔文黃散、草玉酒、黃庭丸、皇符、老子領中符、赤須子桃花符,皆有良效者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16:17:00
355#
  有本書很好大家有空看看~
  1 《中華道藏》簡介
  
   《道藏》是曆代道教經典文獻之集大成者。所收典籍廣泛,內容宏富,既有道教經典論著、科教方術、仙道史傳,又包括了古代醫藥養生、天文史地、諸子百家;既是道門研修的經典依據,也是研究傳統文化的珍貴文獻資料,為道教宮觀所珍藏。
   盛事修典是中華民族的優良
  傳統,唐宋金元明曆代高道,曾多次發起編修《道藏》,恩蔭後昆。方今國祚昌隆,科教振興,中國道教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華夏出版社三家共同籌劃。仰承玄門千秋功業,獲國家宗教事務局批準,聯合全國百名專家學者,組織編修整理了這部道教文獻總集——《中華道藏》。
   《中華道藏》以明《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以外的經書又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歸類。全藏分為三洞真經、四輔真經、道教論集、道教眾術、道教科儀、仙傳道史和目錄索引七大部類。各部類所收經書。按道派源流和時代先後編排次序。
   《中華道藏》按現代人閱讀習慣和圖書整理規則進行編修,全藏分為兩種體例,一為點校,即對保存完整的藏書加以新式標點並進行必要的校勘;二為合校和補缺,即在點校的基礎上,對殘缺的藏書以數種殘卷相互校補,以合成完整的版本,同時增補了數十種原藏未收的明以前的道經。
   《中華道藏》用繁體字重新錄排,古體豎版,文字清晰,全藏分為四十九冊,每冊約100萬字。全藏既有分冊目錄,又有總目錄,並附目錄索引、引用書目錄索引、人名經名索引等,既符合現代規範,又有古書風骨,還能適應信息化發展的要求。            
   《中華道藏》已於2004年1月正式出版。
  

作者:映明月 回複日期:2009-6-15 18:06:00
356#
  :-O來了,蓋個印章。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19:39:00
357#
  談道教修行
  道教旨在奉天行道,本道立教,以教化世人,源遠流長,雖自漢始,然開道垂統,承先啟後,上成千代之統,下通萬事之變,窮源肇始自羲黃,集大成於老子,道尊而貴德,利物濟人。大道始自無極無始,垂象於太極太一,由一生二,二生三,複從三化育萬物,生生不息,本自然之妙理,陰陽合德,無為而無不為,無生而無不生,無有而無不有,通造化之奧妙,與天合一,與虛渾一,為全真境界,以淨化世人,聖化世界為究極目的。
  
   故在三官感應妙經言,東極天界救苦門庭有一長樂世界,隻有天堂無地獄,此救苦地上乃是好修行之處,能使人出離地獄,免遭四生六道輪回生死,永離苦難,徑往人天,超生淨土,快樂無量,一去一來無掛無礙,此即是青華長樂淨土---東極妙嚴宮,特別強調東方長生極樂淨土。俗語言:日出東方,日落西方。故東方長生淨土法門專司度生又度死之救度工作,乃是在世信仰求解脫之最佳法門,亦是百歲後靈魂往生長樂淨土之最佳法門。許多人沒有深入了解,謂隻求在世感應保庇之現實,信仰者百歲之後靈魂沒有寄托之處,因其不知有一方便接引之淨土法門。此法門道藏經中即有詳細之記載。
  
   現代人生活大多緊張忙碌,想要抽出很多時間來修持是很困難的,尤其想要修至大羅天仙,成仙得道,更是談何容易。然人生百歲一晃即過,一但過世靈魂則隨業緣去四生六道輪回,流浪生死。在《三官感應妙經》及《太乙救苦護身妙經》中即有記載,東極長樂界救苦門庭,即是淨土,修此法門乃是太一(乙)法門,在世有修持此太乙法門,有信仰太乙,思念太乙,一但百歲則感應道交,隨即被接引至東極妙嚴宮,受蓮花化身,以蓮花為父母,以蓮花為體,可在那兒再修持上去,以九色蓮花座定品位,由下品修至中品、上品,再近一層修至大羅天仙之果位。
  
   試看道藏三洞四輔十二部經中,每言到接引、拔度、超渡之事皆要仰仗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因他是元始祖氣妙化之九陽之精。故元始天尊謂老君曰此聖最尊最貴、最聖最靈,並具有最無上之道心,其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最能代表道之真心、真慈、真仁,以大慈悲心,平等心來救度眾生得以離苦得樂,令他們凡有所求,必能如願,如求健康長壽,得健康長壽,求官得官,求子得子,求福得福,求定得定,求道得道,求仙得仙,求度得度,隻求你能誠信,必有靈驗。
  
   太乙救苦天尊因係無上道果之應化身,具有大自在神通力,無量大智慧力,能為人破厄破難、破邪破魔,並能為人解除一切病苦,故有太乙醫王之稱號。在天則稱太乙福神,在世稱為大慈仁者,在地獄稱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稱為獅子明王,在水府稱為洞淵帝君。因其具有廣大神通力,十方救苦天尊及十殿冥王皆其所化,故可自由出入遨遊天上人間地府水府,凡舉一切度生度死之救度工作其皆能為,隻要尋聲即隨機赴感,故又尊稱太乙尋聲救苦天尊。
  
   太一即太乙,又稱元始祖氣,玄元一氣,乃無極之先,萬物之根源,靜為無極,動為太極,故物物含有此太乙之氣又稱太乙含真氣,簡稱物物一太極。一能通天透地,舉凡無極界,太極界,三千大千世界,水府,地獄無處不到,既能貫徹萬物萬象萬事,亦為無為而無所不為之原動力。太乙救苦天尊即是太始太乙玄元一氣之妙化,因見眾生受苦輪回報對無了時,特具大慈仁心在元始天尊前發清靜心,廣大願,謹遵元始教旨,普渡群生離苦得樂,隻要眾生持念,思念太乙救苦天尊聖號,自然以心印心與太乙道力相印,實時感應,始萬邪不入,萬禍不侵,萬難不生,誦之萬遍,福祿綿延,吉祥萃泰,壽命永保遐年。
  
   在世能抱自己之一與太乙救苦天尊之一相印,即能化塵世為蓮邦,清靜無染,因心淨而國土淨。臨終前不忘思念太乙救苦天尊,則實時被接引往生青華長樂世界──東極妙嚴宮中,永脫生死輪回之苦。
  

作者:淡淡的悸動 回複日期:2009-6-15 20:17:00
358#
  前來頂下!!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21:22:00
359#
  淺談下法術神通的傳授
  有很多道友對道門的法術神通之類十分感興趣,希望得到明師指點,學會一二。這種渴望學習的心情令人感動。但我們總是說法術神通不可能隨便學到,必須要有德行的積累和心性的磨練,才有可能得到師父的傳授。
  
  為什麽這樣說呢?其實理由是十分簡單的。
  
  
  
  首先,我們既然想學法術神通,就都是相信法術神通的真實性,相信法術神通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相信法術神通是超出尋常生活的東西。既然如此,如果一個心術不正的人學會了法術神通,他就可以輕易的利用法術神通來禍害眾生,這豈不是十分糟糕的事情嗎?祖師留下法術神通,本來是為方便開化眾生,如果為心術不正的人所得,那就與祖師的慈悲心背道而馳了。所以,有機會學到法術神通的人,都必須是有德行的好人。再者,平常人在遇到逆境的時候都容易心境不安,產生貪嗔癡等種種煩惱,並容易在這種煩惱無明的困擾中做出種種不妥的事情。所以,一個要學法術神通的人,隻是有德行的好人還不夠,他必須有心性的涵養,在遇到各種事情的時候心境都能保持清靜平和,才不至於在某些逆境中濫用、誤用法術神通。這就要求想學法術神通的人必須認真磨練自己的心性。
  
  
  
  其次,任何一個社會團體都有其存在規則,社會有道德規範和法律法規,黑社會也有江湖規矩。會法術神通的人也是一個圈子,這其中必然有該圈子的規則。如果一個人不能遵循該圈子的規則,那麽必然要遭受懲罰。好比一些允許公民持有槍支的國家,也對持有資格做出嚴格的限定,對持有人進行嚴密的製約,假如一個社會槍支泛濫而無所約束,那必然造成動蕩不安的混亂狀態。法術神通這種圈子也是如此,何況其間高人比比皆是,如果違背遊戲規則,自然有人出來收拾。所以,沒有一定自我約束能力的人是不可以掌握法術神通的,不然就會自找麻煩,而且可能累及自己的眷屬和師門。
  
  
  
  再次,法術神通有時候是自找麻煩。一方麵,除了前麵說的圈子的遊戲規則之外,還可能要麵對邪道中人和精怪的幹擾,這對自己的修行非常不利。另一方麵,運用法術神通,其實就是用自己的德行與力量去改變世界。而世界本身有它的規律——或者說天道——比如因果律,個人以一己之力與天道相爭,很顯然自己處於下風,這就會極大地損耗自己的福報和功德。古來很多祖師大德不用法術神通,都有這層考慮。
  
  
  
  所以,法術神通是不可能不計較學習者的資質而公開傳授的,其基礎必然是德行的積累和心性的磨練。而即使有德行的積累和心性的磨練,也還需要遇到明師指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法術神通都是小術而非大道,真正樂於學習道教的人實在是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性命修習、積行累功上,如果耽著於法術神通,最後可能成就十分微小,這就有負自己與道經師三寶的一場殊勝因緣了。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21:56:00
360#
  “以人為本”建構當代道教教義
  道教的教義思想,就是以“道”作為信仰的核心,並且通過“道”來解釋神和人的關係,說明宇宙和社會的形成、演化的過程;並且圍繞著對“道”的信仰而產生了道教自身的科儀和修煉方法,以及規定了對道教徒的規戒等。 愛彌爾•塗爾幹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指出“宗教是一種與既與眾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聖事物有關的信仰與儀軌所組成的統一體係,這些信仰與儀軌將所有信奉它們的人結合在一個被稱為‘教會’的道德共同體之內”1。愛彌爾•塗爾幹在其對宗教的定義中,強調了人在宗教構成要素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信仰、儀軌還是教會都是以人為基礎的,因為,信仰是人的信仰;儀軌也離不開入的操作和遵行,“教會”缺少了人,至多也就是毫無生氣經典和建築。因此,人在宗教中所占的地位應該是主要的。這裏的“人”包括教會中的神職人員以及信徒。
  
  對於道教教團來說,人的作用也是同樣的重要。如果我們以宗教儀式作為共同的行為,以得道成仙作為共同的目標,將信仰道教的人群作為一個社會群體來分析的話,處於道教這個社會群體中的人就自然而然的分為兩類,一類是道教教職人員,另一類則是普通的道教信徒。道教教職人員無疑是這個群體的核心,在這個群體中起主導的作用,而信徒則是這個群體中的普通個體,他們在這個信仰群體中,在教職人員的引領下,追逐得道成仙的理想。這裏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無論是作為核心的道教教職人員,還是作為普通個體的道教信徒,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有對“道”的信仰,同時其自身也是處於一定社會曆史階段中的人。 既然信仰道教的教職人員,是道教信仰群體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那麽,不同時代的道教教職人員對於“道”的理解,對於道教教義的理解是否會一樣呢?不同時代的道教信徒在道教教義中希望得到的對其生活、工作乃至人際交往的方法是否一樣呢?下麵,我就對這個問題結合道教初創時期道教教義的建立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首先,對於不同時代的道教教職人員來說,對道的理解的深度有一定的區別,這個區別,一方麵是社會的發展對教職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麵也是作為社會群體成員的教職人員吸引信徒的需要。道教早期經典,《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2中,羅列了許多因為不守“道”而產生的如“天地不和,陰陽失度,冬雷夏霜,水旱不調,萬物乾陸,華葉枯燥;國家不和,君臣相詐,強弱相陵,夷狄侵境,兵鋒交錯,天下擾禳,民不安居;室家不和,父不慈愛,子無孝心,大小忿錯,更相怨望,積怨含毒,鬼亂神錯,家致敗傷。”為了解決教區內存在的這些問題,正一盟威道在其所治理的教區內大力推行道教的倫理道德,減輕刑罰,以誠信教民,反對欺詐,依靠宗教道德、鬼神觀念來教化道民。如具體的措施有3:“春夏禁殺”、“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後行刑”、“又使自隱,有小過者,當循道百步,則罪除”、“禁酒”等措施,這些措施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在正一盟威道教區內由於人為的原因所帶來的各種矛盾。 今天的道教徒則必須適應當代社會先進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心理學的成果,對於社會中類似於這種矛盾的處理應有一個新的提高。張繼禹道長在其《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一書中,認為在人類社會中,各種環境問題、社會問題的產生,主要原因是“人類因科學技術的強大和自我意識的膨脹,忽略了大自然本身固有的規律,背離了老子所說的大道,對自然無止境的掠奪,到頭來隻為自己挖掘了一座座難以跨越的陷阱。現代人類隻有改變觀念,采取新的發展模式,才能真正地避免走向毀滅,重造輝煌的未來。這當然是老於‘道法自然’的思想,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4。在《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一書中不僅僅對於提出了道教徒對當代社會環境保護問題的主張,對於天人合一的環境觀、身心並重的健康觀、濟世利物的宗教生活都提出了當代道教教職人員的新的看法。這種對道教教義進行現代化的闡釋的結果,必然使道教教團更加主動的去關心當代社會和當代的信徒的需求,從而使教理教義更能為現代的信徒所理解,接受。 第二,對於不同時代的道教信徒來說,由於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對自身、社會、世界的認識不斷提高,道教信徒需要用道教教義去處理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各種關係,也就對道教教義提出了新的要求。早期的道教,在引導信徒處理人與入、人與社會的關係采用了什麽方法呢?《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22:01:00
361#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中說“下古世薄多愚淺,但愛色之樂,淫於邪偽,以成耳目,淫溢女色,精神勃亂,貪惜貨賂,沴氣發上,自生百病。至於黃帝以來,民多機巧,服牛乘馬,貨賂為官,稍稍欲薄。盡於五帝,夏商周三代,轉見世利,秦始五霸,更相克害,有賊死者,萬億不可勝數。”5這一段文字,指出了由於社會的發展,沒有正確的思想的引導,從而出現了“民多機巧”“精神勃亂”“買官鬻爵”,甚至“相互殺戮”的醜惡現象,導致“賊死者,萬億不可勝數”。可以說,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百姓生活於水生火熱之中,由於社會的複雜,產生了“民多機巧”的現象,使人心隔閡。這時候,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安定的生活和人與人之間誠信。祖天師張道陵適時的在這一時期於巴蜀地區展開傳教。在傳教的內容上,通過向民眾宣傳道教教義,在此基礎上以廉恥治人,建立誠信的入際關係。麵對巴蜀百姓厭惡戰爭,渴望安定團結的生活,正一盟威道在傳教的同時,適時在教區內建立了一定管理機構,以宗教的規戒作為教區內百姓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使巴蜀地區在那戰爭頻繁的年代中,儼然成為一個民心向往之處,以至“韓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從子午穀奔之者數萬家”6。 在當代社會中,由於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巨大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的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同時,各種新事物的出現,也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也要麵對更多的問題,我們的信徒作為這樣一個社會中的一分子,同樣也要麵對這樣的問題。在碰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信徒就需要在自己的所信仰的教義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譬如,我們的信徒在工作中就要處理自己與為其工作的企業主之間的關係,以及家庭關係、鄰裏關係、買賣關係;乃至於如:邪教、恐怖主義、核戰爭、毒品等的出現,都使我們的信徒必須麵對,並且按照自己的信仰給予解釋,得到正確的答案,明確自己正確的態度。我們有義務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各種事件和出現的新事物,積極主動的用道教的教義對其進行解釋,才能使道教緊扣時代發展的脈絡。同時,挖掘、發展道教的教義思想來幫助信教群眾正確的處理在工作、生活、交際中碰到的各種關係,引導我們的信徒趨利避害,才能體現道教在信徒中的教化功能。在社會中的淨化功能。 第三,曆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帶動了人的思維能力、認識能力的提高,道教必須應對外部環境的進化,以提高道教與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的對話能力以及道教為信徒服務的能力。據王純五先生考證,祖天師張道陵能“齊水脈”,能從“鹹石出露”查知鹽井的位置。張道陵曾經親自率領其弟子,恢複井鹽生產,以利民生。唐代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22:43:00
362#
  《元和郡縣圖誌》卷三十三《劍南道•陵州》中說“陵井者,本沛國張道陵所開,故以‘陵’為號。”又說“陵井,縱廣三十八丈,深八十丈餘,益部鹽井甚多,此井最大。”可見,正一盟威道將自己的度人傳教活動與巴蜀地區百姓的利益相結合。當時的道教教職人員參加各種生產活動,在生產活動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也是傳道的一種方式。而作為道教教職人員這種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為民眾服務,也必須是著眼於民眾的需要。同時,教職人員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夠解決道教信徒在生產、生活上碰到的一些困難。 二次大戰後科學技術和文化的迅猛發展與道教在科技、文化上的觀念停滯不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社會上科學家層出不窮與道教人才凋零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上的這些對比,並不是說道教要走科技的道路。但是,道教作為一個宗教,畢竟是需要有人信仰才有活力。人們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正在不斷提高,一個與社會實際、人類思維水平、科學發展相比嚴重滯後的信仰怎麽可能在當今社會讓人們信仰它?一個與當代社會格格不入的宗教教義思想怎麽才有和當代的信徒展開對話?一個無法讓人信仰,無法與人展開對話的宗教又怎麽能為人服務呢?因此,作為當代的道教,要與社會同步,要與信徒進行對話,發展自己的教團,就必須借鑒當代社會先進的文化成果發展自己的教義思想,使道教教義思想合乎當代人的思維,與當代社會的文化處與同一水平線上。 第四,在今天,人們的思想呈現多元化的時代,道教應該融合其他文化,發展教義思想,與社會發展保持一致,並凸現自己的個性,兼容並蓄。厚積薄發向來是道教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早期的道教創立,更是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巴蜀地區文化、宗教信仰中的一些內容。據王純五先生《天師道二十四治考》中所說,道教的三官信仰來源於氐羌;道教的五方星鬥特別是北鬥崇拜來源於巴蜀的五鬥崇拜;道教繼承了神仙家思想和巴蜀的養生方術將其發展為自己的煉養方式中的一部分;道教也承襲了古代巴蜀民間用符咒驅邪、用符水治病巫術。“巴蜀先民曆史悠久的原始宗教信仰、神仙方術、巫風醮儀、教團組織和民俗祭日等等,均位道教的創建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和信眾基礎。”7 現今在各種文化思潮的影響下,人的思想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這就對道教教義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道教要成為一個能為社會中多數人接受的宗教,就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其實在中國古代長期以來都是儒、釋、道三家並立和相互融合。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便是這樣一位人物,他被人稱為“列仙之儒”,傳言他遇道言道,遇儒言儒,因知識廣博,成為一代高道,甚至受到明王室的重視。當代的中國社會文化更為豐富多彩,各種新興文化夾雜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為中華傳統文化所包容,同時也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對於道教來說,必須順應這一變化,積極主動的吸收其他文化發展的新的成果,適時的對自己的教義進行一些變化,畢竟在當代社會中,我們所麵對的信徒的思想、思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甚至可以設想,如果道教想要在外國人中廣泛傳播,恐怕教義的改革程度還要大。但是,吸收他人的文化成果,並不是要否認道教的教義思想,相反,我們則應該在諸多的文化思潮中突出自己的個性,即:對“道”的信仰,對清靜無為實踐,因為這畢竟是我們的立宗之本。 在當代的中國社會,開放已經成為發展的一大趨勢,改革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中國加入WTO以後,改革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發展的空間也會進一步拓展。道教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有勇氣麵對這種變化的結果,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發展自我,勇敢的應對社會文化和人們思維的提高,適時的結合人類所創造的新的文化成果發展自己的教義,“太上”才能永遠“活”在我們的身邊。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5 23:15:00
363#
  十年如夢雀飛南,百般流離仍思北,
  千山難隔日落西,萬種苦水流向東。
  風雪漫天誌衝懷,傲氣總被雪打埋,
  試問落魄何所以,羽翼未豐怎打開。
  遙望明月思家鄉,物是人非更斷腸,
  今作浮萍品淒涼,恩恩怨怨負滄桑。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8:43:00
365#
  卷 十 六 • 黃 白
  
    抱樸子曰:神仙經黃白之方二十五卷,千有餘首。黃者,金也。白者,銀也。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隱之雲爾。或題篇雲庚辛,庚辛亦金也。然率多深微難知,其可解分明者少許爾。世人多疑此事為虛誕,與不信神仙者正同也。餘昔從鄭公受九丹及金銀液經,因複求受黃白中經五卷。鄭君言,曾與左君於廬江銅山中試作,皆成也。然而齋潔禁忌之勤苦,與金丹神仙藥無異也。俗人多譏餘好攻異端,謂予為趣欲強通天下之不可通者。餘亦何為然哉!餘若欲以此輩事,騁辭章於來世,則餘所著外篇及雜文二百餘卷,足以寄意於後代,不複須此。且此內篇,皆直語耳,無藻飾也。餘又知論此曹事,世人莫不呼為迂闊不急,未若論俗間切近之理,可以合眾心也。然餘所以不能已於斯事,知其不入世人之聽,而猶論著之者,誠見其效驗,又所承授之師非妄言者。而餘貧苦無財力,又遭多難之運,有不已之無賴,兼以道路梗塞,藥物不可得,竟不遑合作之。餘今告人言,我曉作金銀,而躬自饑寒,何異自不能行,而賣治躄之藥,求人信之,誠不可得。然理有不如意,亦不可以一概斷也。所以勤勤綴之於翰墨者,欲令將來好奇賞真之士,見餘書而具論道之意耳。夫變化之術,何所不為。蓋人身本見,而有隱之之法。鬼神本隱,而有見之之方。能為之者往往多焉。水火在天,而取之以諸燧。鉛性白也,而赤之以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而為鉛。雲雨霜雪,皆天地之氣也,而以藥作之,與真無異也。至於飛走之屬,蠕動之類,稟形造化,既有定矣。及其倏忽而易舊體,改更而為異物者,千端萬品,不可勝論。人之為物,貴性最靈,而男女易形,為鶴為石,為虎為猿,為沙為黿,又不少焉。至於高山為淵,深穀為陵,此亦大物之變化。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為嫌金銀之不可以異物作乎?譬諸陽燧所得之火,方諸所得之水,與常水火,豈有別哉?蛇之成龍,茅糝為膏,亦與自生者無異也。然其根源之所緣由,皆自然之感致,非窮理盡性者,不能知其指歸,非原始見終者,不能得其情狀也。狹觀近識,桎梏巢穴,揣淵妙於不測,推神化於虛誕,以周孔不說,墳籍不載,一切謂為不然,不亦陋哉?又俗人以劉向作金不成,便雲天下果無此道,是見田家或遭水旱不收,便謂五穀不可播殖得也。成都內史吳大文,博達多知,亦自說昔事道士李根,見根煎鉛錫,以少許藥如大豆者投鼎中,以鐵匙攪之,冷即成銀。大文得其秘方,但欲自作,百日齋便為之,而留連在官,竟不能得,恒歎息言人閒不足處也。又桓君山言漢黃門郎程偉,好黃白術,娶妻得知方家女。偉常從駕出而無時衣,甚憂。妻曰,請致兩端縑。縑即無故而至前。偉按枕中鴻寶,作金不成。妻乃往視偉,偉方扇炭燒筩,筩中有水銀。妻曰,吾欲試相視一事。乃出其囊中藥,少少投之,食頃發之,已成銀。偉大驚曰,道近在汝處,而不早告我,何也?妻曰,得之須有命者。於是偉日夜說誘之,賣田宅以供美食衣服,猶不肯告偉。偉乃與伴謀撾笞伏之。妻輒知之,告偉言,道必當傳其人,得其人,道路相遇輒教之;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偉逼之不止,妻乃發狂,裸而走,以泥自塗,遂卒。近者前廬江太守華令思,高才達學,洽聞之士也,而事之不經者,多所不信。後有道士說黃白之方,乃試令作之,雲以鐵器銷鉛,以散藥投中,即成銀。又銷此銀,以他藥投之,乃作黃金。又從此道士學徹視之方,行之未百日,夜臥即便見天文及四鄰了了,不覺複有屋舍籬障。又妾名瑤華者已死,乃見形,與之言語如平生。又祭廟,聞廟神答其拜,床似動有聲。令思乃歎曰,世閒乃定無所不有,五經雖不載,不可便以意斷也。然不聞方伎者,卒聞此,亦焉能不驚怪邪?又黃白術亦如合神丹,皆須齋潔百日已上,又當得閑解方書,意合者乃可為之,非濁穢之人,及不聰明人,希涉術數者所辨作也。其中或有須口訣者,皆宜師授。又宜入於深山之中,清潔之地,不欲令凡俗愚人知之。而劉向止宮中作之,使宮人供給其事,必非齋潔者,又不能斷絕人事,使不來往也,如此安可得成哉?桓譚新論曰:史子心見署為丞相史,官架屋,發吏卒及官奴婢以給之,作金不成。丞相自以力不足,又白傅太後。太後不複利於金也,聞金成可以作延年藥,又甘心焉,乃除之為郎,舍之北宮中,使者待遇。寧有作此神方可於宮中,而令凡人雜錯共為之者哉?俗閒染繒練,尚不欲使雜人見之,見之即壞,況黃白之變化乎?凡事無巨細,皆宜得要。若不得其法,妄作酒醬醋羹臛猶不成,況大事乎?餘曾諮於鄭君曰:“老君雲,不貴難得之貨。而至治之世,皆投金於山,捐玉於穀,不審古人何用金銀為貴而遺其方也?”鄭君答餘曰:“老君所雲,謂夫披沙剖石,傾山漉淵,不遠萬裏,不慮壓溺,以求珍玩,以妨民時,不知止足,以飾無用。及欲為道,誌求長生者,複兼商賈,不敦信讓,浮深越險,乾沒逐利,不吝軀命,不修寡欲者耳。至於真人作金,自欲餌服之致神仙,不以致富也。故經曰,金可作也,世可度也,銀亦可餌服,但不及金耳。”餘難曰:“何不餌世閒金銀而化作之,作之則非真,非真則詐偽也。”鄭君答餘曰:“世閒金銀皆善,然道士率皆貧。故諺雲,無有肥仙人富道士也。師徒或十人或五人,亦安得金銀以供之乎?又不能遠行采取,故宜作也。又化作之金,乃是諸藥之精,勝於自然者也。仙經雲,丹精生金。此是以丹作金之說也。故山中有丹砂,其下多有金。且夫作金成則為真物,中表如一,百煉不減。故其方曰,可以為釘。明其堅勁也。此則得夫自然之道也。故其能之,何謂詐乎?詐者謂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以雞子白化銀,銀黃如金,而皆外變而內不化也。夫芝菌者,自然而生,而仙經有以五石五木種芝,芝生,取而服之,亦與自然芝無異,俱令人長生,此亦作金之類也。雉化為蜃,雀化為蛤,與自然者正同。故仙經曰,流珠九轉,父不語子,化為黃白,自然相使。又曰,朱砂為金,服之昇仙者,上士也;茹芝導引,咽氣長生者,中士也;餐食草木,千歲以還者,下士也。又曰,金銀可自作,自然之性也,長生可學得者也。玉牒記雲:天下悠悠,皆可長生也,患於猶豫,故不成耳。凝水銀為金,可中釘也。銅柱經曰:丹沙可為金,河車可作銀,立則可成,成則為真,子得其道,可以仙身。黃山子曰:天地有金,我能作之,二黃一赤,立成不疑。龜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古人豈欺我哉?但患知此道者多貧,而藥或至賤而生遠方,非亂世所得也。若戎鹽鹵鹹皆賤物,清平時了不直錢,今時不限價直而買之無也。羌裏石膽,千萬求一斤,亦不可得。徒知其方,而與不知者正同,可為長歎者也。有其法者,則或饑寒無以合之,而富貴者複不知其法也。就令知之,亦無一信者。假令頗信之,亦已自多金銀,豈肯費見財以市其藥物,恐有棄係逐飛之悔,故莫肯為也。又計買藥之價,以成所得之物,尤有大利,而更當齋戒辛苦,故莫克為也。且夫不得明師口訣,誠不可輕作也。”夫醫家之藥,淺露之甚,而其常用效方,便複秘之。故方有用後宮遊女,僻側之膠,封君泥丸,木鬼子,金商芝,飛君根,伏龍肝,白馬汗,浮雲滓,龍子丹衣,夜光骨,百花醴,冬鄒齋之屬,皆近物耳,而不得口訣,猶不可知,況於黃白之術乎?今能為之者,非徒以其價貴而秘之矣,此道一成,則可以長生。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凡方書所名藥物,又或與常藥物同而實非者,如河上奼女,非婦人也;陵陽子明,非男子也;禹餘糧,非米也;堯漿,非水也。而俗人見方用龍膽虎掌、雞頭鴨蹠、馬蹄犬血、鼠尾牛膝,皆謂之血氣之物也;見用缺盆覆盆、釜钅曆大戟、鬼箭天鉤,則謂之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8:46:00
366#
  鐵瓦之器也;見用胡王使者、倚姑新婦、野丈人、守田公、戴文浴、徐長卿,則謂人之姓名也。近易之草,或有不知,玄秘之方,孰能悉解?劉向作金不成,無可怪之也。及得其要,則複不煩聖賢大才而後作也,凡人可為耳。劉向豈頑人哉,直坐不得口訣耳。今將載其約而效之者,以貽將來之同誌焉。當先取武都雄黃,丹色如雞冠,而光明無夾石者,多少任意,不可令減五斤也。搗之如粉,以牛膽和之,煮之令燥。以赤土釜容一鬥者,先以戎鹽石膽末薦釜中,令厚三分,乃內雄黃末,令厚五分,複加戎鹽於上。如此,相似至盡。又加碎炭火如棗核者,令厚二寸。以蚓螻土及戎鹽為泥,泥釜外,以一釜覆之,皆泥令厚三寸,勿泄。陰乾一月,乃以馬糞火煴之,三日三夜,寒,發出,鼓下其銅,銅流如冶銅鐵也。乃令鑄此銅以為筩,筩成以盛丹砂水。又以馬屎火煴之,三十日發爐,鼓之得其金,即以為筩,又以盛丹砂水。又以馬通火煴三十日,發取搗治之。取其二分生丹砂,一分並汞,汞者,水銀也,立凝成黃金矣。光明美色,可中釘也。

作者:單刷女生宿舍 回複日期:2009-6-16 9:15:00
367#
  我是練武的。。對道 沒什麽理解
  不過從小聽師傅說過 道、 武 、禪 最後的境界是殊途同歸的
  都是突破人類對自己身體控製的極限進入新的境界
  武 分幾個階段 明勁- 暗勁-化勁 化勁之後便很難有突破了,恐怕縱觀曆史也沒有幾個能突破化勁 到達 坐化抱丹 的境界之人
  其實武學所謂 抱丹 也正是 道所謂的 金丹大成
  據說抱丹之後 還有一層 就是“打破虛空 可見神明”
  到了這一層 身體會發生變化 毛發新生 牙齒 皮膚再次發育
  佛祖釋迦摩尼 通過 禪道 的到達了這種境界 相傳釋迦摩尼 就是 四十顆牙齒。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10:00:00
368#
  △作丹砂水法
  
    治丹砂一斤,內生竹筩中,加石膽消石各二兩,覆薦上下,閉塞筩口,以漆骨丸封之,須乾,以內醇苦酒中,埋之地中,深三尺,三十日成水,色赤味苦也。
  
    △金樓先生所從青林子受作黃金法
  
    先鍛錫,方廣六寸,厚一寸二分,以赤鹽和灰汁,令如泥,以塗錫上,令通厚一分,累置於赤土釜中。率錫十斤,用赤鹽四斤,合封固其際,以馬通火煴之,三十日,發火視之,錫中悉如灰狀,中有累累如豆者,即黃金也。合治內土甌中,以炭鼓之,十煉之並成也。率十斤錫,得金二十兩。唯長沙桂陽豫章南海土釜可用耳。彼鄉土之人,作土釜以炊食,自多也。
  
    △治作赤鹽法
  
    用寒鹽一斤,又作寒水石一斤,又作寒羽涅一斤,又作白礬一斤,合內鐵器中,以炭火火之,皆消而色赤,乃出之可用也。
  
    △角裏先生從稷丘子所授化黃金法
  
    先以礬水石二分,內鐵器中,加炭火令沸,乃內汞多少自在,攪令相得,六七沸,注地上成白銀。乃取丹砂水曾青水各一分,雄黃水二分,於钅曆中加微火上令沸,數攪之,令相得,複加炭火上令沸,以此白銀內其中,多少自在,可六七沸,注地上凝,則成上色紫磨金也。
  
    △治作雄黃水法
  
    治雄黃內生竹筩中一斤,輒加消石二兩,覆薦上下,封以漆骨丸,內醇大醋中,埋之深三尺,二十日即化為水也。作曾青水方,及礬石水同法,但各異筩中耳。
  
    △小兒作黃金法
  
    作大鐵筩成,中一尺二寸,高一尺二寸。作小鐵筩成,中六寸,瑩磨之。赤石脂一斤,消石一斤,雲母一斤,代赭一斤,流黃半斤,空青四兩,凝水石一斤,皆合搗細篩,以醯和,塗之小筩中,厚二分。汞一斤,丹砂半斤,良非半斤。取良非法用鉛十斤內鐵釜中,居爐上露灼之,鉛銷,內汞三兩,早出者以鐵匙抄取之,名曰良非也。攪令相得,以汞不見為候,置小筩中,雲母覆其上,鐵蓋鎮之。取大筩居爐上,銷鉛注大筩中,沒小筩中,去上半寸,取銷鉛為候,猛火炊之,三日三夜成,名曰紫粉。取鉛十斤於鐵器中銷之,二十日上下,更內銅器中,須鉛銷,內紫粉七方寸匕,攪之,即成黃金也。欲作白銀者,取汞置鐵器中,內紫粉三寸已上,火令相得,注水中,即成銀也。
  
    △務成子法
  
    作鐵筩長九寸,徑五寸,搗雄黃三斤,蚓螻壤等分,作合以為泥,塗裹使徑三寸,匱口四寸,加丹砂水二合,覆馬通火上,令極乾,內銅筩中,塞以銅合蓋堅,以黃沙築上,覆以蚓壤重泥,上無令泄,置爐炭中,令有三寸炭,筩口赤,可寒發之,雄黃皆入著銅筩,複出入如前法。三斤雄黃精,皆下入著筩中,下提取與黃沙等分,合作以為爐,爐大小自在也。欲用之,置爐於炭火中,爐赤,內水銀,銀動則內鉛其中,黃從傍起交中央,注之於地,即成金。凡作一千五百斤,爐力即盡矣。此金取牡荊赤黍酒漬之,百日,即柔可和也。如小豆,服一丸,日三服,盡一斤,三蟲伏屍,百病皆去,盲者視,聾者聞,老者即還年如三十時,入火不灼,百邪眾毒、冷風暑濕、不能侵入;盡三斤,則步行水上,山川百神,皆來侍衛,壽與天地相畢。以杼血朱草煮一丸,以拭目眥,即見鬼及地中物,能夜書;以白羊血塗一丸,投水中,魚龍立出,可以取也;以青羊血丹雞血塗一丸,懸都門上,一裏不疫;以塗牛羊六畜額上,皆不疫病,虎豹不犯也;以虎膽蛇肪塗一丸,從月建上以擲敵人之軍,軍即便無故自亂,相傷殺而走矣;以牛血塗一丸以投井中,井中即沸,以投流水,流水則逆流百步;以白犬血塗一丸,投社廟舍中,其鬼神即見,可以役使;以兔血塗一丸,置六陰之地,行廚玉女立至,可俟六七十人也;以鯉魚膽塗一丸,持入水,水為之開一丈,可得氣息水中以行,冒雨衣不霑也;以紫莧煮一丸,含咽其汁,可百日不饑;以慈石煮一丸,內髻中,以擊賊,白刃流矢不中之,有射之者,矢皆自向也;以六丁六壬上土並一丸,以蔽人中則隱形,含一丸,北向以噴火,火則滅;以庚辛日申酉時,向西地以一丸擲樹,樹木即日便枯;又以一丸,禹步擲虎狼蛇蝮,皆即死;研一丸以書石即入石,書金即入金,書木入木,所書皆徹其肌理,削治不可去也。卒死未經宿,以月建上水下一丸,令入咽喉,並含水噴死人麵,即活。以狐血鶴血塗一丸,內爪中,以指萬物,隨口變化,即山行木徙,人皆見之,然而實不動也。凡作黃白,皆立太乙、玄女、老子坐醮祭,如作九丹法,常燒五香,香不絕。又金成,先以三斤投深水中,一斤投市中,然後方得恣其意用之耳。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10:17:00
369#
  你好單刷女生宿舍 ,看你的寫的這段話,你應從練武中悟出一些對身體上的一些感應。要論一般修煉者來說,練一些基本練功也能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如果像你從小就練武,身旁還有位師傅指導,就不要半途而廢,好好努力,達到更高的境界~有誌者事竟成【握手】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11:01:00
370#
  或問登山之道。抱樸子曰:“凡為道合藥,及避亂隱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禍害。故諺有之曰,太華之下,白骨狼藉。皆謂偏知一事,不能博備,雖有求生之誌,而反強死也。山無大小,皆有神靈,山大則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入山而無術,必有患害。或被疾病及傷刺,及驚怖不安;或見光影,或聞異聲;或令大木不風而自摧折,岩石無故而自墮落,打擊煞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墮落坑穀;或令人遭虎狼毒蟲犯人,不可輕入山也。當以三月九月,此是山開月,又當擇其月中吉日佳時。若事久不得徐徐須此月者,但可選日時耳。凡人入山,皆當先齋潔七日,不經汙穢,帶昇山符出門,作周身三五法。又五嶽有受殃之歲,如九州之地,更有衰盛,受飛符煞炁,則其地君長不可作也。按周公城名錄,天下分野,災之所及,可避不可禳,居宅亦然,山嶽皆爾也。又大忌不可以甲乙寅卯之歲,正月二月入東嶽;不以丙丁巳午之歲,四月五月入南嶽;不以庚辛申酉之歲,七月八月入西嶽;不以戊巳之歲,四季之月入中嶽;不以壬癸亥子之歲,十月十一月入北嶽。不須入太華霍山恒山太山嵩高山,乃忌此歲,其嶽之方麵,皆同禁也。又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讬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試人,唯不能於鏡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鏡徑九寸已上,懸於背後,則老魅不敢近人。或有來試人者,則當顧視鏡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顧鏡中故如人形。若是鳥獸邪魅,則其形貌皆見鏡中矣。又老魅若來,其去必卻行,行可轉鏡對之,其後而視之,若是老魅者,必無踵也,其有踵者,則山神也。昔張蓋蹋及偶高成二人,並精思於蜀雲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著黃練單衣葛巾,往到其前曰,勞乎道士,乃辛苦幽隱!於是二人顧視鏡中,乃是鹿也。因問之曰:汝是山中老鹿,何敢詐為人形。言未絕,而來人即成鹿而走去。林慮山下有一亭,其中有鬼,每有宿者,或死或病,常夜有數十人,衣色或黃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後郅伯夷者過之宿,明燈燭而坐誦經,夜半有十餘人來,與伯夷對坐,自共樗蒲博戲,伯夷密以鏡照之,乃是群犬也。伯夷乃執燭起,佯誤以燭燼爇其衣,乃作燋毛氣。伯夷懷小刀,因捉一人而刺之,初作人叫,死而成犬,餘犬悉走,於是遂絕,乃鏡之力也。上士入山,持三皇內文及五嶽真形圖,所在召山神,及按鬼錄,召州社及山卿宅尉問之,則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來試人。其次即立七十二精鎮符,以製百邪之章,及朱官印包元十二印,封所住之四方,亦百邪不敢近之也。其次執八威之節,佩老子玉策,則山神可使,豈敢為害乎?餘聞鄭君之言如此,實複不能具知其事也。餘師常告門人曰:“夫人求道,如憂家之貧,如愁位之卑者,豈有不得耶?但患誌之不篤,務近忘遠,聞之則悅,倔倔前席,未久,則忽然若遺,毫釐之益未固,而丘山之損不已,亦安得窮至言之微妙,成罔極之峻崇乎?”
  
    抱樸子曰:“入山之大忌,正月午,二月亥,三月申,四月戌,五月未,六月卯,七月甲子,八月申子,九月寅,十月辰未,十一月己醜,十二月寅。入山良日:甲子、甲寅、乙亥、乙巳、乙卯、丙戌、丙午、丙辰,已上日大吉。”抱樸子曰:“按九天秘記及太乙遁甲雲,入山大月忌:三日、十一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三十日;小月忌:一日、五日、十三日、十六日、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以此日入山,必為山神所試。又所求不得,所作不成。不但道士,凡人以此日入山,皆凶害,與虎狼毒蟲相遇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11:44:00
372#
  抱樸子曰:“天地之情狀,陰陽之吉凶,茫茫乎其亦難詳也,吾亦不必謂之有,又亦不敢保其無也。然黃帝太公皆所信仗,近代達者嚴君平司馬遷皆所據用,而經傳有治曆明時剛柔之日。古言曰,吉日惟戊。有自來矣。王者立太史之官,封拜置立,有事宗廟,郊祀天地,皆擇良辰;而近才庸夫,自許脫俗,舉動所為,恥揀善日,不亦戇愚哉?每伺今入山,不得其良時日交,下有其驗,不可輕入也。按玉鈐經雲,欲入名山,不可不知遁甲之秘術,而不為人委曲說其事也。而靈寶經雲,入山當以保日及義日,若專日者大吉,以製日伐日必死,又不一一道之也。餘少有入山之誌,由此乃行學遁甲書,乃有六十餘卷,事不可卒精,故鈔集其要,以為囊中立成,然不中以筆傳。今論其較略,想好事者欲入山行,當訪索知之者,亦終不乏於世也。遁甲中經曰,欲求道,以天內日天內時,劾鬼魅,施符書;以天禽日天禽時入名山,欲令百邪虎狼毒蟲盜賊,不敢近人者。出天藏,入地戶。凡六癸為天藏,六己為地戶也。又曰,避亂世,絕跡於名山,令無憂患者,以上元丁卯日,名曰陰德之時,一名天心,可以隱淪,所謂白日陸沈,日月無光,人鬼不能見也。又曰,求仙道入名山者,以六癸之日六癸之時,一名天公日,必得度世也。又曰,往山林中,當以左手取青龍上草,折半置逢星下,曆明堂入太陰中,禹步而行,三祝曰,諾皋大陰,將軍獨聞,曾孫王甲,勿開外人;使人見甲者,以為束薪;不見甲者,以為非人。則折所持之草置地上,左手取土以傅鼻人中,右手持草自蔽,左手著前,禹步而行,到六癸下,閉氣而住,人鬼不能見也。凡六甲為青龍,六乙為逢星,六丙為明堂,六丁為陰中也。ⅴⅵ比成既濟卦,初一初二跡不任九跡數,然相因仍一步七尺。又雲,一尺合二丈一尺,顧視九跡。又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後,次複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一步也。次複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從左足並,是二步也。次複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畢矣。凡作天下百術,皆宜知禹步,不獨此事也。”
  
    抱樸子曰:“靈寶經曰,所謂寶日者,謂支幹上生下之日也,若用甲午乙巳之日是也。甲者,木也。午者,火也。乙亦木也,巳亦火也,火生於木故也。又謂義日者,支幹下生上之日也,若壬申癸酉之日是也。壬者,水也。申者,金也。癸者,水也。酉者,金也,水生於金故也。所謂製日者,支幹上克下之日也。若戊子己亥之日是也。戊者,土也。子者,水也。己亦土也,亥亦水也,五行之義,土克水也。所謂伐日者,支幹下克上之日,若甲申乙酉之日是也。甲者,木也。申者,金也。乙亦木也,酉亦金也,金克木故也。他皆仿此,引而長之,皆可知之也。”
  
    抱樸子曰:“入名山,以甲子開除日,以五色繒各五寸,懸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凡九字,常當密祝之,無所不辟。要道不煩,此之謂也。”
  
    抱樸子曰:“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兒而獨足,走向後,喜來犯人。人入山,若夜聞人音聲大語,其名曰蚑,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一名熱內,亦可兼呼之。又有山精,如鼓赤色,亦一足,其名曰暉。又或如人,長九尺,衣裘戴笠,名曰金累。或如龍而五色赤角,名曰飛飛,見之皆以名呼之,即不敢為害也。”
  
    抱樸子曰:“山中有大樹,有能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名曰雲陽,呼之則吉。山中夜見火光者,皆久枯木所作,勿怪也。山中夜見胡人者,銅鐵之精。見秦者,百歲木之精。勿怪之,並不能為害。山水之閒見吏人者,名曰四徼,呼之名即吉。山中見大蛇著冠幘者,名曰升卿,呼之即吉。山中見吏,若但聞聲不見形,呼人不止,以白石擲之則息矣;一法以葦為矛以刺之即吉。山中見鬼來喚人,求食不止者,以白茅投之即死也。山中鬼常迷惑使失道徑者,以葦杖投之既死也。山中寅日,有自稱虞吏者,虎也。稱當路君者,狼也。稱令長者,老狸也。卯日稱丈人者,兔也。稱東王父者,麋也。稱西王母者,鹿也。辰日稱雨師者,龍也。稱河伯者,魚也。稱無腸公子者,蟹也。巳日稱寡人者,社中蛇也。稱時君者,龜也。午日稱三公者,馬也。稱仙人者,老樹也。未日稱主人者,羊也。稱吏者,獐也。申日稱人君者,猴也。稱九卿者,猿也。酉日稱將軍者,老雞也。稱捕賊者,雉也。戌日稱人姓字者,犬也。稱成陽公者,狐也。亥日稱神君者,豬也。稱婦人者,金玉也。子日稱社君者,鼠也。稱神人者,伏翼也。醜日稱書生者,牛也。但知其物名,則不能為害也。”
  

作者:05238 回複日期:2009-6-16 12:00:00
373#
  jh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12:20:00
374#
  或問隱居山澤辟蛇蝮之道。抱樸子曰:“昔圓丘多大蛇,又生好藥,黃帝將登焉,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眾蛇皆去。今帶武都雄黃,色如雞冠者五兩以上,以入山林草木,則不畏蛇。蛇若中人,以少許雄黃末內瘡中,亦登時愈也。蛇種雖多,唯有蝮蛇及青金蛇中人為至急,不治之,一日則煞人。人不曉治之方術者,而為此二蛇所中,即以刀割所傷瘡肉以投地,其肉沸如火炙,須臾焦盡,而人得活。此蛇七八月毒盛之時,不得咬人,而其毒不泄,乃以牙咬大竹及小木,皆即燋枯。今為道士人入山,徒知大方,而不曉辟之之道,亦非小事也。未入山,當預止於家,先學作禁法,思日月及朱雀玄武青龍白虎,以衛其身,乃行到山林草木中,左取三口炁閉之,以吹山草中,意思令此炁赤色如雲霧,彌滿數十裏中。若有從人,無多少皆令羅列,以炁吹之,雖踐蛇,蛇不敢動,亦略不逢見蛇也。若或見蛇,因向日左取三炁閉之,以舌柱天,以手撚都關,又閉天門,塞地戶,因以物抑蛇頭而手縈之,畫地作獄以盛之,亦可捉弄也。雖繞頭頸,不敢咬人也。自不解禁,吐炁以吹之,亦終不得複出獄去也。若他人為蛇所中,左取三口炁以吹之,即愈不複痛。若相去十數裏者,亦可遙為作炁,呼彼姓字,男祝我左手,女祝我右手,彼亦愈也。介先生法,到山中住,思作五色蛇各一頭,乃閉炁以青竹及小木板屈刺之,左徊禹步,思作吳蚣數千板,以衣其身,乃去,終亦不逢蛇也。或以乾薑附子帶之肘後,或燒牛羊鹿角薰身,或帶王方平雄黃丸,或以豬耳中垢及麝香丸著足爪甲中,皆有效也。又麝及野豬皆啖蛇,故以厭之也。又雲日鳥及蠳龜,亦皆啖蛇。故南人入山,皆帶蠳龜之尾,雲日之喙以辟蛇。蛇中人,刮此二物以塗其瘡,亦登時愈也。雲日,鴆鳥之別名也。又南人入山,皆以竹管盛活蜈蚣,蜈蚣知有蛇之地,便動作於管中,如此則詳視草中,必見蛇也。大蛇丈餘,身出一圍者,蜈蚣見之,而能以炁禁之,蛇即死矣。蛇見蜈蚣在涯岸間,大蛇走入川穀深水底逃,其蜈蚣但浮水上禁,人見有物正青,大如綖者,直下入水至蛇處,須臾蛇浮出而死。故南人因此末蜈蚣治蛇瘡,皆登愈也。”
  
    或問曰:“江南山穀之閒,多諸毒惡,辟之有道乎?”抱樸子答曰:“中州高原,土氣清和,上國名山,了無此輩。今吳楚之野,暑濕鬱蒸,雖衡霍正嶽,猶多毒蠚也。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實水蟲也,狀如鳴蜩,狀似三合杯,有翼能飛,無目而利耳,口中有橫物角弩,如聞人聲,緣口中物如角弩,以氣為矢,則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發瘡,中影者亦病,而不即發瘡,不曉治之者煞人。其病似大傷寒,不十日皆死。又有沙虱,水陸皆有,其新雨後及晨暮前,跋涉必著人,唯烈日草燥時,差稀耳。其大如毛發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裏,其所在如芒刺之狀,小犯大痛,可以針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行動也。若不挑之,蟲鑽至骨,便周行走入身,其與射工相似,皆煞人。人行有此蟲之地,每還所住,輒當以火炙燎令遍身,則此蟲墮地也。若帶八物麝香丸、及度世丸、及護命丸、及玉壺丸、犀角丸、及七星丸、及薺苨,皆辟沙虱短狐也。若卒不能得此諸藥者,但可帶好生麝香亦佳。以雄黃大蒜等分合搗,帶一丸如雞子大者亦善。若已為所中者,可以此藥塗瘡亦愈。父咀赤莧汁,飲之塗之亦愈。五茄根及懸鉤草葍藤,此三物皆可各單行,可以搗服其汁一二升。又射工蟲冬天蟄於山穀間,大雪時索之,此蟲所在,其雪不積留,氣起如灼蒸,當掘之,不過入地一尺則得也,陰乾末帶之,夏天自辟射工也。若道士知一禁方,及洞百禁,常存禁及守真一者,則百毒不敢近之,不假用諸藥也。”
  
    或問:“道士山居,棲岩庇岫,不必有絪縟之溫,直使我不畏風濕,敢問其術也?”抱樸子曰:“金餅散、三陽液、昌辛丸、葷草耐冬煎、獨搖膏、茵芋玄華散、秋地黃血丸,皆不過五十日服之而止,可以十年不畏風濕。若服金丹大藥,雖未昇虛輕舉,然體不受疾,雖當風臥濕。不能傷也。服此七藥,皆謂始學道者耳。姚先生但服三陽液,便袒臥冰上,了不寒振。此皆介先生及梁有道臥石上,及秋冬當風寒,已試有驗,秘法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13:01:00
375#
  道教一代宗師張三豐最為著名仙道作品《無根樹》丹詞。
  【http://hi.baidu.com/langjinyue/blog/index/3】
   明.張三豐 著(二十四首)
   (一)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蕩去漂來不自由。
  無邊無岸難泊係,常在魚龍險處遊。
  肯回頭,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
   (二)
  無根樹,花正微,樹老重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傅與修真作樣幾。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藥醫。
  訪名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
   (三)
  無根樹,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
  煙花寨,酒肉林,不犯葷腥不犯淫。
  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
  打開門,說與君,無花無酒道不成。
  
   (四)
  
  無根樹,花正孤,借問陰陽得類無。
  雌雞卵,難抱雛,背了陰陽造化爐。
  女子無夫為恕女,男子無妻是曠夫。
  歎迷途,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
   (五)
  無根樹,花正偏,離了陰陽道不全。
  金隔木,汞隔鉛,陽寡陰孤各一邊。
  世上陰陽配男女,生子生孫代代傳。
  順為凡,逆為仙,隻在中間顛倒顛。
   (六)
  無根樹,花正新,產在坤方坤是人。
  摘花戴,采花心,花蕊層層豔麗春。
  時人不達花中醒,一訣天機值萬金。
  借花名,作花舟;句句敲爻說得真。
   (七〕
  無根樹,花正繁,美貌嬌容賽粉團。
  防猿馬,劣更頑,掛起娘生鐵麵顏。
  提出青龍真寶劍,摘盡牆頭朵朵鮮。
  趁風帆、滿載還,怎肯空行過寶山。
  
   (八)
  無根樹,花正曇,卸了重開有定期。
  鉛花亂,癸盡時,依舊西園花滿枝。
  對月才經收拾去,又向朝陽補納衣。
  這玄機,世罕知,須共神仙仔細推。
   (九)
  無根樹,花正開,偃月爐中摘下來。
  延年壽,滅病災,好接良朋備法財。
  從茲可成天上寶,一任群迷笑我呆。
  勸賢才,休賣乖,不遇名師莫強猜。
   (十)
  無根樹,花正圓,結果收成滋味全。
  如朱橘,似彈丸,護守提防莫放閑。
  學此草木收頭法,複命歸根還本原。
  選靈地,結道庵,會合先天了大還。
   (十一)
  無根樹,花正亨,說到無根卻有根。
  三才竅,二五精,天地交時萬物生。
  日月交時寒暑順,男女文時孕始成。
  甚分明,說與君,猶恐相逢認不真。
   (十二)
  無根樹,花正佳,對景忘情玩月華。
  全精旺,耀眼花,莫在園中錯揀瓜。
  五金八石皆為假,萬草千方總是差。
  金蛤蟆,王老鴉,認得真時是作家。
   (十三)
  無根樹,花正多,遍地開時隔愛河。
  難攀拆,怎奈何,步步行行龍虎窩。
  采得黃花歸洞去,紫府題名永不磨。
  笑嗬嗬,白雲阿,準備天梯上大羅。
   (十四)
  無根樹,花正香,鉛鼎溫溫現寶光。
  金橋上,望曲江,月星分明見太陽。
  吞服烏肝並兔髓,換盡塵埃舊肚腸。
  名利場,恩愛鄉,再不回頭空自忙。
   (十五)
  無根樹,花正鮮,符火相煎汞與鉛。
  臨爐際,景現前,采取全憑渡法船。
  匠牛高強牢把舵,一任洪波海底翻。
  過三關,透泥丸,早把通身九竅穿。
   (十六)
  無根樹,花正濃,認取真鉛正祖宗。
  精氣神,一鼎烹,女轉成男老變童。
  欲向西方擒白虎,先往東家伏青龍。
  類相同,好用功,外藥通時內藥通。
   (十七)
  無根樹,花正嬌、天應星兮地應潮。
  屠龍劍,縛虎絛,運轉天罡斡鬥杓。
  鍛煉一爐真日月;掃盡三千六百條。
  步雲霄,任逍遙,罪垢凡塵一筆消。
   (十八)
  無根樹、花正嬌。海浪淘天月弄潮。
  銀河路,透九霄,磋影橫空泊鬥梢。
  摸著織女支機石,踏遍牛郎駕鵲橋。
  入仙曹,膽氣豪,盜得瑤池王母桃。
   (十九)
  無根樹,花正雙,龍虎登壇戰一場。
  鉛投汞,配陰陽,法象玄珠無價償。
  此是家園真種子,返老還童壽命長。
  上天堂,極樂方,免得輪回見閻王。
   (二十)
  無根樹,花正齊,月裏栽培片晌時。
  拿雲手、步雲梯,采取先天第一技。
  飲酒戴花神氣爽,笑煞仙翁醉似泥。
  托心知,謹護持,惟恐爐中火候曇。
   (二十一)
  無根樹,花正黃,產在中央戊已鄉。
  東家女,西舍郎,配合夫妻人洞房。
  黃婆勸飲醒醐酒,每日醺蒸醉一場。
  這仙方,返魂漿,起死回生是藥王。
   (二十二)
  無根樹,花正明,月魄天心逼日魂。
  金烏髓,玉兔精,二物擒來一處烹。
  陰火陽符分子午,沐浴加臨卯酉時。
  守黃庭,養穀神,男子懷胎笑煞人。
   (二十三)
  無根樹,花正紅,摘盡紅花一樹空。
  空即色,色即空,識破真空在色中。
  了了真空色相滅,法相長存不落空。
  號圓通,稱大雄,九祖超升上九重。
   (二十四)
  無根樹,花正無,無相無形難畫圖。
  無名姓,卻聽呼,擒入中間造化爐。
  運起周天三昧人,鍛煉真空返太無。
  謁天都,受天符,才是男兒大丈夫。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14:20:00
378#
  △入山符
  
    抱樸子曰:“上五符,皆老君入山符也。以丹書桃板上,大書其文字,令彌滿板上,以著門戶上,及四方四隅,及所道側要處,去所住處,五十步內,辟山精鬼魅。戶內梁柱,皆可施安。凡人居山林及暫入山,皆可用,即眾物不敢害也。三符以相連著一板上。意謂爾非葛氏。”
  
    抱樸子曰:“此符亦是老君入山符,戶內梁柱皆可施。凡人居山林及暫入山,皆宜用之也。”
  
    抱樸子曰:“此是仙人陳安世所授入山辟虎狼符,以丹書絹二符,各異之。常帶著所住之處,各四枚。移涉當拔收之以去,大神秘也。開山符以千歲虆名山之門,開寶書古文金玉,皆見秘之。右一法如此,大同小異。”
  
    抱樸子曰:“此符是老君所戴,百鬼及蛇蝮虎狼神印也。以棗心木方二寸刻之,再拜而帶之,甚有神效。仙人陳安世符矣。”
  
    △入山佩帶符
  
    此三符,兼同著牛馬屋左右前後及豬欄上,辟虎狼也。或問曰:“昔聞談昌,或步行水上,或久居水中,以何法乎?”抱樸子曰:“以蔥涕和桂,服如梧桐子大七丸,日三服,至三年,則能行水上也。鄭君言但習閉氣至千息,久久則能居水中一日許。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刻以為魚,而銜之以入水,水常為人開,方三尺,可得炁息水中。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徹末,以角盛米置群雞中,雞欲啄之,未至數寸,即驚卻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為駭雞犀。以此犀角著穀積上,百鳥不敢集。大霧重露之夜,以置中庭,終不沾濡也。此犀獸在深山中,晦冥之夕,其光正赫然如炬火也。以其角為叉導,毒藥為湯,以此叉導攪之,皆生白沫湧起,則了無複毒勢也。以攪無毒物,則無沫起也。故以是知之者也。若行異域有蠱毒之鄉,每於他家飲食,則常先以犀攪之也。人有為毒箭所中欲死,以此犀叉刺瘡中,其瘡即沫出而愈也。通天犀所以能煞毒者,其為獸專食百草之有毒者,及眾木有刺棘者,不妄食柔滑之草木也。歲一解角於山中石閒,人或得之,則須刻木色理形狀,令如其角以代之,犀不能覺,後年輒更解角著其處也。他犀亦辟惡解毒耳,然不能如通天者之妙也。或食六戊符千日,或以赤班蜘蛛及七重水馬,以合馮夷水仙丸服之,則亦可以居水中,隻以塗蹠下,則可以步行水上也。頭垢猶足以使金鐵浮水,況妙於茲乎?”
  
    或問:“為道者多在山林,山林多虎狼之害也,何以辟之?”抱樸子曰:“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黃神越章之印,其廣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則虎狼不敢近其內也。行見新虎跡,以印順印之,虎即去;以印逆印之,虎即還;帶此印以行山林,亦不畏虎狼也。不但隻辟虎狼,若有山川社廟血食惡神能作福禍者,以印封泥,斷其道路,則不複能神矣。昔石頭水有大黿,常在一深潭中,人因名此潭為黿潭。此物能作鬼魅,行病於人。吳有道士戴昺者,偶視之,以越章封泥作數百封,乘舟以此封泥遍擲潭中,良久,有大黿徑長丈餘,浮出不敢動,乃格煞之,而病者並愈也。又有小黿出,羅列死於渚上甚多。山中卒逢虎,便作三五禁,虎亦即卻去。三五禁法,當須口傳,筆不能委曲矣。一法,直思吾身為朱鳥,令長三丈,而立來虎頭上,因即閉氣,虎即去。若暮宿山中者,密取頭上釵,閉炁以刺白虎上,則亦無所畏。又法,以左手持刀閉炁,畫地作方,祝曰,恒山之陰,太山之陽,盜賊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閉以金關,因以刀橫旬日中白虎上,亦無所畏也。或用大禁,吞三百六十氣,左取右以叱虎,虎亦不敢起。以此法入山,亦不畏虎。或用七星虎步,及玉神符、八威五勝符、李耳太平符、中黃華蓋印文、及石流黃散,燒牛羊角,或立西嶽公禁山符,皆有驗也。闕此四符也。”
  
    此符是老君入山符,下說如文。又可戶內梁柱皆施之。凡人居山林及暫入,皆可用之。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14:49:00
379#
  卷 十 八 • 地 真
  
    抱樸子曰:“餘聞之師雲,人能知一,萬事畢。知一者,無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之能知也。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金沈羽浮,山峙川流,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存之則在,忽之則亡,向之則吉,背之則凶,保之則遐祚罔極,失之則命彫氣窮。老君曰: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一之謂也。故仙經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思一至饑,一與之糧;思一至渴,一與之漿。一有姓字服色,男長九分,女長六分,或在臍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絳宮金闕中丹田也,或在人兩眉閒,卻行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也。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傳其姓名耳。一能成陰生陽,推步寒暑。春得一以發,夏得一以長,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不可以六合階,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昔黃帝東到青丘,過風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以劾召萬神,南到圓隴陰建木,觀百靈之所登,采若乾之華,飲丹巒之水;西見中黃子,受九加之方,過崆峒,從廣成子受自然之經;北到洪隄,上具茨,見大隗君黃蓋童子,受神芝圖,還陟王屋,得神丹金訣記。到峨眉山,見天真皇人於玉堂,請問真一之道。皇人曰:子既君四海,欲複求長生,不亦貪乎?其相覆不可具說,粗舉一隅耳。夫長生仙方,則唯有金丹;守形卻惡,則獨有真一,故古人尤重也。仙經曰:九轉丹,金液經,守一訣,皆在昆侖五城之內,藏以玉函,刻以金劄,封以紫泥,印以中章焉。吾聞之於先師曰:一在北極大淵之中,前有明堂,後有絳宮;巍巍華蓋,金樓穹隆;左罡右魁,激波揚空;玄芝被崖,朱草蒙瓏;白玉嵯峨,日月垂光;曆火過水,經玄涉黃;城闕交錯,帷帳琳琅;龍虎列衛,神人在傍;不施不與,一安其所;不遲不疾,一安其室;能暇能豫,一乃不去;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少欲約食,一乃留息;白刃臨頸,思一得生;知一不難,難在於終;守之不失,可以無窮;陸辟惡獸,水卻蛟龍;不畏魍魎,挾毒之蟲;鬼不敢近,刃不敢中。此真一之大略也。”
  
    抱樸子曰:“吾聞之於師雲,道術諸經,所思存念作,可以卻惡防身者,乃有數千法。如含影藏形,及守形無生,九變十二化二十四生等,思見身中諸神,而內視令見之法,不可勝計,亦各有效也。然或乃思作數千物以自衛,率多煩難,足以大勞人意。若知守一之道,則一切除棄此輩,故曰能知一則萬事畢者也。受真一口訣,皆有明文,歃白牲之血,以王相之日受之,以白絹白銀為約,剋金契而分之,輕說妄傳,其神不行也。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所以白刃無所措其銳,百害無所容其凶,居敗能成,在危獨安也。若在鬼廟之中,山林之下,大疫之地,塚墓之閒,虎狼之藪,蛇蝮之處,守一不怠,眾惡遠迸。若忽偶忘守一,而為百鬼所害。或臥而魘者,即出中庭視輔星,握固守一,鬼即去矣。若夫陰雨者,但止室中,向北思見輔星而已。若為兵寇所圍,無複生地,急入六甲陰中,伏而守一,則五兵不能犯之也。能守一者,行萬裏,入軍旅,涉大川,不須卜日擇時,起工移徙,入新屋舍,皆不複按堪輿星曆,而不避太歲太陰將軍、月建煞耗之神,年命之忌,終不複值殃咎也。先賢曆試有驗之道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15:04:00
380#
  抱樸子曰:“玄一之道,亦要法也。無所不辟,與真一同功。吾內篇第一名之為暢玄者,正以此也。守玄一複易於守真一。真一有姓字長短服色目,玄一但此見之。初求之於日中,所謂知白守黑,欲死不得者也。然先當百日潔齋,乃可候求得之耳,亦不過三四日得之,得之守之,則不複去矣。守玄一,並思其身,分為三人,三人已見,又轉益之,可至數十人,皆如己身,隱之顯之,皆自有口訣,此所謂分形之道。左君及薊子訓葛仙公所以能一日至數十處,及有客座上,有一主人與客語,門中又有一主人迎客,而水側又有一主人投釣,賓不能別何者為真主人也。師言守一兼修明鏡,其鏡道成則能分形為數十人,衣服麵貌,皆如一也。”
  
    抱樸子曰:“師言欲長生,當勤服大藥,欲得通神,當金水分形。形分則自見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靈地祇,皆可接見,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
  
    抱樸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然長生養性辟死者,亦未有不始於勤,而終成於久視也。道成之後,略無所為也。未成之閒,無不為也。采掘草木之藥,劬勞山澤之中,煎餌治作,皆用筋力,登危涉險,夙夜不怠,非有至誌,不能久也。及欲金丹成而昇天,然其大藥物,皆用錢直,不可卒辦。當複由於耕牧商販以索資,累年積勤,然後可合。及於合作之日,當複齋潔清淨,斷絕人事。有諸不易,而當複加之以思神守一,卻惡衛身,常如人君之治國,戎將之待敵,乃可為得長生之功也。以聰明大智,任經世濟俗之器,而修此事,乃可必得耳。淺近庸人,雖有誌好,不能克終矣。故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則能治國也。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養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即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之於既逝之後。民難養而易危也,氣難清而易濁也。故審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氣。然後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卻焉,年命延矣。”
  
    抱樸子曰:“師言服金丹大藥,雖未去世,百邪不近也。若但服草木及小小餌八石,適可令疾除命益耳,不足以禳外來之禍也。或為鬼所冒犯,或為大山神之所輕淩,或為精魅所侵犯,唯有守真一,可以一切不畏此輩也。次則有帶神符。若了不知此二事以求長生,危矣哉。四門而閉其三,盜猶得入,況盡開者邪?”
  

作者:映明月 回複日期:2009-6-16 19:17:00
382#
  俺又來學習來了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20:42:00
383#
  何 謂 三 界 十 方 ?
  【三 界 者 有 三 : 一 以 時 間 而 言 , 分 為 無 極 界 、 太 極 界 、 與 現 世 界 ; 一 以 空 間 而 言 , 分 為 天 界 、 地 界 、 與 水 界 ; 一 以 道 境 而 言 , 分 為 欲 界 、 色 界 、 與 無 色 界 。 皆 稱 為 「 三 界 」 也 。 十 方 者 , 乃 為】
  三 界 者 有 三 : 一 以 時 間 而 言 , 分 為 無 極 界 、 太 極 界 、 與 現 世 界 ; 一 以 空 間 而 言 , 分 為 天 界 、 地 界 、 與 水 界 ; 一 以 道 境 而 言 , 分 為 欲 界 、 色 界 、 與 無 色 界 。 皆 稱 為 「 三 界 」 也 。 十 方 者 , 乃 為 東 方 、 南 方 、 西 方 、 北 方 、 東 北 方 、 東 南 方 、 西 南 方 、 西 北 方 、 上 方 、 下 方 , 為 十 方 天 也 。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21:28:00
384#
  何 謂 四 恩 三 有 ?
  【道 教 以 報 恩 為 重 , 故 以 四 恩 應 報 。 四 恩 者 : 一 天 地 恩 , 二 君 主 恩 , 三 父 母 恩 , 四 師 長 恩 。 凡 此 四 者 , 皆 宜 回 向 以 報 之 。 三 有 者 : 一 有 情 者 , 二 有 識 者 , 三 有 緣 者 。 凡 此 三 者 , 道 皆 應 親 之 。 所】
  道 教 以 報 恩 為 重 , 故 以 四 恩 應 報 。 四 恩 者 : 一 天 地 恩 , 二 君 主 恩 , 三 父 母 恩 , 四 師 長 恩 。 凡 此 四 者 , 皆 宜 回 向 以 報 之 。 三 有 者 : 一 有 情 者 , 二 有 識 者 , 三 有 緣 者 。 凡 此 三 者 , 道 皆 應 親 之 。 所 以 「 四 恩 三 有 」 為 信 道 者 , 須 念 念 不 忘 之 也 。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22:26:00
385#
  何 謂 三 皈 五 戒 ?
  【三 皈 者 : 皈 依 道 , 皈 依 經 , 皈 依 師 , 為 皈 依 三 寶 也 ; 五 戒 者 : 一 戒 殺 生 , 二 戒 偷 盜 , 三 戒 邪 淫 , 四 戒 妄 語 , 五 戒 違 真 ( 酒 肉 ) 。 此 三 皈 五 戒 為 學 道 者 入 道 之 初 , 首 要 遵 守 之 規 律 也 。】
  三 皈 者 : 皈 依 道 , 皈 依 經 , 皈 依 師 , 為 皈 依 三 寶 也 ; 五 戒 者 : 一 戒 殺 生 , 二 戒 偷 盜 , 三 戒 邪 淫 , 四 戒 妄 語 , 五 戒 違 真 ( 酒 肉 ) 。 此 三 皈 五 戒 為 學 道 者 入 道 之 初 , 首 要 遵 守 之 規 律 也 。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22:43:00
386#
  何 謂 三 業 與 六 根 及 六 塵 ?
  【三 業 者 : 身 業 、 口 業 、 意 業 , 謂 身 口 意 三 者 所 起 作 用 之 業 也 。 六 根 者 : 眼 根 、 耳 根 、 鼻 根 、 舌 根 、 心 根 、 意 根 , 謂 此 六 官 能 生 六 識 之 根 , 故 謂 六 根 。 六 塵 者 : 色 、 聲 、 香 、 味 、 觸 、 法 , 謂】
  三 業 者 : 身 業 、 口 業 、 意 業 , 謂 身 口 意 三 者 所 起 作 用 之 業 也 。 六 根 者 : 眼 根 、 耳 根 、 鼻 根 、 舌 根 、 心 根 、 意 根 , 謂 此 六 官 能 生 六 識 之 根 , 故 謂 六 根 。 六 塵 者 : 色 、 聲 、 香 、 味 、 觸 、 法 , 謂 此 六 境 , 能 由 六 根 而 染 塵 汙 , 故 謂 六 塵 也 。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22:47:00
387#
  何 謂 三 障 與 十 惡 ?
  【三 障 者 : 魔 障 、 業 障 、 災 障 也 。 一 、 因 貪 嗔 癡 等 之 惑 , 而 生 魔 障 。 二 、 因 五 逆 十 惡 之 業 , 而 成 業 障 。 三 、 因 三 災 八 難 之 遭 , 而 見 災 障 。 十 惡 者 : 口 有 四 惡 : 綺 語 , 妄 言 , 惡 口 , 兩 舌 。 心 有 三】
  三 障 者 : 魔 障 、 業 障 、 災 障 也 。 一 、 因 貪 嗔 癡 等 之 惑 , 而 生 魔 障 。 二 、 因 五 逆 十 惡 之 業 , 而 成 業 障 。 三 、 因 三 災 八 難 之 遭 , 而 見 災 障 。 十 惡 者 : 口 有 四 惡 : 綺 語 , 妄 言 , 惡 口 , 兩 舌 。 心 有 三 惡 : 貪 , 嗔 , 癡 。 身 有 三 惡 : 殺 , 盜 , 淫 。 合 為 十 惡 也 。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6 23:12:00
388#
  何 謂 萬 法 宗 壇 ?
  【道 教 原 有 四 派 法 壇 , 龍 虎 山 天 師 派 是 為 正 一 玄 壇 , 茅 山 三 茅 君 派 則 為 上 清 法 壇 , 閣 皂 山 葛 仙 翁 派 稱 為 靈 寶 玄 壇 , 西 山 許 旌 陽 派 號 為 淨 明 法 壇 。 後 因 三 山 甚 少 傳 世 , 元 時 天 師 奉 旨 領 天 下 道】
  道 教 原 有 四 派 法 壇 , 龍 虎 山 天 師 派 是 為 正 一 玄 壇 , 茅 山 三 茅 君 派 則 為 上 清 法 壇 , 閣 皂 山 葛 仙 翁 派 稱 為 靈 寶 玄 壇 , 西 山 許 旌 陽 派 號 為 淨 明 法 壇 。 後 因 三 山 甚 少 傳 世 , 元 時 天 師 奉 旨 領 天 下 道 教 事 , 故 三 山 法 籙 均 收 歸 龍 虎 山 天 師 府 , 乃 改 正 一 玄 壇 , 為 「 萬 法 宗 壇 」 , 至 今 仍 之 。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7 8:02:00
389#
  卷 十 九 • 遐 覽
  
    或曰:“鄙人麵牆,拘係儒教,獨知有五經三史百氏之言,及浮華之詩賦,無益之短文,盡思守此,既有年矣。既生值多難之運,亂靡有定,幹戈戚揚,藝文不貴,徒消工夫,苦意極思,攻微索隱,竟不能祿在其中,免此壟畝;又有損於精思,無益於年命,二毛告暮,素誌衰頹,正欲反迷,以尋生道,倉卒罔極,無所趨向,若涉大川,不如攸濟。先生既窮觀墳典,又兼綜奇秘,不審道書,凡有幾卷,願告篇目。”
  
    抱樸子曰:“餘亦與子同斯疾者也。昔者幸遇明師鄭君,但恨弟子不慧,不足以鑽至堅極彌高耳。於時雖充門人之灑掃,既才識短淺,又年尚少壯,意思不專,俗情未盡,不能大有所得,以為巨恨耳。鄭君時年出八十,先發鬢班白,數年閒又黑,顏色豐悅,能引強弩射百步,步行日數百裏,飲酒二鬥不醉。每上山,體力輕便,登危越險,年少追之,多所不及。飲食與凡人不異,不見其絕穀。餘問先隨之弟子黃章,言鄭君嚐從豫章還,於掘溝浦中,連值大風。又聞前多劫賊,同侶攀留鄭君,以須後伴,人人皆以糧少,鄭君推米以恤諸人,己不複食,五十日亦不饑。又不見其所施為,不知以何事也。火下細書,過少年人。性解音律,善鼓琴,閑坐,侍坐數人,口答諮問,言不輟響,而耳並料聽,左右操弦者,教遣長短,無毫釐差過也。餘晚充鄭君門人,請見方書,告餘曰:要道不過尺素,上足以度世,不用多也。然博涉之後,遠勝於不見矣。既悟人意,又可得淺近之術,以防初學未成者諸患也。乃先以道家訓教戒書不要者近百卷,稍稍示餘。餘亦多所先見,先見者頗以其中疑事諮問之。鄭君言:君有甄事之才,可教也。然君所知者,雖多未精,又意在於外學,不能專一,未中以經深涉遠耳,今自當以佳書相示也。又許漸得短書縑素所寫者,積年之中,合集所見,當出二百許卷,終不可得也。他弟子皆親仆使之役,采薪耕田,唯餘尫羸,不堪他勞,然無以自效,常親掃除,拂拭床幾,磨墨執燭,及與鄭君繕寫故書而已。見待餘同於先進者,語餘曰,雜道書卷卷有佳事,但當校其精粗,而擇所施行,不事盡諳誦,以妨日月而勞意思耳。若金丹一成,則此輩一切不用也。亦或當有所教授,宜得本末,先後淺始,以勸進學者,無所希準階由也。鄭君亦不肯先令人寫其書,皆當決其意,雖久借之,然莫有敢盜寫一字者也。鄭君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禮記尚書教授不絕。其體望高亮,風格方整,接見之者皆肅然。每有諮問,常待其溫顏,不敢輕銳也。書在餘處者,久之一月,足以大有所寫,以不敢竊寫者,政以鄭君聰敏,邂逅知之,失其意則更以小喪大也。然於求受之初,複所不敢,為斟酌時有所請耳。是以徒知飲河,而不得滿腹。然弟子五十餘人,唯餘見受金丹之經及三皇內文枕中五行記,其餘人乃有不得一觀此書之首題者矣。他書雖不具得,皆疏其名,今將為子說之,後生好書者,可以廣索也。
  
    道經有三皇內文天地人三卷、元文上中下三卷、混成經二卷、玄錄二卷、九生經、二十四生經、九仙經、靈卜仙經、十二化經、九變經、老君玉曆真經、墨子枕中五行記五卷、溫寶經、息民經、自然經、陰陽經、養生書一百五卷、太平經五十卷、九敬經、甲乙經一百七十卷、青龍經、中黃經、太清經、通明經、按摩經、道引經十卷、元陽子經、玄女經、素女經、彭祖經、陳赦經、子都經、張虛經、天門子經、容成經、入山經、內寶經、四規經、明鏡經、日月臨鏡經、五言經、柱中經、靈寶皇子心經、龍蹻經、正機經、平衡經、飛龜振經、鹿盧蹻經、蹈形記、守形圖、坐亡圖、觀臥引圖、含景圖、觀天圖、木芝圖、菌芝圖、肉芝圖、石芝圖、大魄雜芝圖、五嶽經五卷、隱守記、東井圖、虛元經、牽牛中經、王彌記、臘成記、六安記、鶴鳴記、平都記、定心記、龜文經、山陽記、玉策記、八史圖、入室經、左右契、玉曆經、昇天儀、九奇經、更生經、四衿經十卷、食日月精經、食六氣經、丹一經、胎息經、行氣治病經、勝中經十卷、百守攝提經、丹壺經、岷山經、魏伯陽內經、日月廚食經、步三罡六紀經、入軍經、六陰玉女經、四君要用經、金雁經、三十六水經、白虎七變經、道家地行仙經、黃白要經、八公黃白經、天師神器經、枕中黃白經五卷、白子變化經、移災經、厭禍經、中黃經、文人經、涓子天地人經、崔文子肘後經、神光占方來經、水仙經、屍解經、中遁經、李君包天經、包元經、黃庭經、淵體經、太素經、華蓋經、行廚經、微言三卷、內視經、文始先生經、曆藏延年經、南闊記、協龍子記七卷、九宮五卷、三五中經、宣常經、節解經、鄒陽子經、玄洞經十卷、玄示經十卷、箕山經十卷、鹿台經、小僮經、河洛內記七卷、舉形道成經五卷、道機經五卷、見鬼記、無極經、宮氏經、真人玉胎經、道根經、候命圖、反胎胞經、枕中清記、幻化經、詢化經、金華山經、鳳網經、召命經、保神記、鬼穀經、淩霄子安神記、去丘子黃山公記、王子五行要真經、小餌經、鴻寶經、鄒生延命經、安魂記、皇道經、九陰經、雜集書錄、銀函玉匱記金板經、黃老仙錄、原都經、玄元經、日精經、渾成經、三屍集、呼身神治百病經、收山鬼老魅治邪精經三卷、入五毒中記、休糧經三卷、采神藥治作秘法三卷、登名山渡江海敕地神法三卷、趙太白囊中要五卷、入溫氣疫病大禁七卷、收治百鬼召五嶽丞太山主者記三卷、興利宮宅官舍法五卷、斷虎狼禁山林記、召百裏蟲蛇記、萬畢高丘先生法三卷、王喬養性治身經三卷、服食禁忌經、立功益筭經、道士奪筭律三卷、移門子記、鬼兵法、立亡術、練形記五卷、郤公道要、角裏先生長生集、少君道意十卷、樊英石壁文三卷、思靈經三卷、龍首經、荊山記、孔安仙淵赤斧子大覽七卷、董君地仙卻老要記、李先生口訣肘後二卷。凡有不言卷數者,皆一卷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7 9:07:00
390#
  其次有諸符,則有自來符、金光符、太玄符三卷、通天符、五精符、石室符、玉策符、枕中符、小童符、九靈符、六君符、玄都符、黃帝符、少千三十六將軍符、延命神符、天水神符、四十九真符、天水符、青龍符、白虎符、朱雀符、玄武符、朱胎符、七機符、九天發兵符、九天符、老經符、七符、大捍厄符、玄子符、武孝經燕君龍虎三囊辟兵符、包元符、沈羲符、禹蹻符、消災符、八卦符、監乾符、雷電符、萬畢符、八威五勝符、威喜符、巨勝符、采女符、玄精符、玉曆符、北台符、陰陽大鎮符、枕中符、治百病符十卷、厭怪符十卷、壺公符二十卷、九台符九卷、六甲通靈符十卷、六陰行廚龍胎石室三金五木防終符合五百卷、軍火召治符、玉斧符十卷,此皆大符也。其餘小小,不可具記。”抱樸子曰:“鄭君言符出於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於神明,符皆神明所授。今人用之少驗者,由於出來曆久,傳寫之多誤故也。又信心不篤,施用之亦不行。又譬之於書字,則符誤者,不但無益,將能有害也。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七與士,但以倨勾長短之閒為異耳。然今符上字不可讀,誤不可覺,故莫知其不定也。世閒又有受體使術,用符獨效者,亦如人有使麝香便能芳者,自然不可得傳也。雖爾,必得不誤之符,正心用之。但當不及真體使之者速效耳,皆自有益也。凡為道士求長生,誌在藥中耳,符劍可以卻鬼辟邪而已。諸大符乃雲行用之可以得仙者,亦不可專據也。昔吳世有介象者,能讀符文,知誤之與否。有人試取治百病雜符及諸厭劾符,去其簽題以示象,皆一一據名之。其有誤者,便為人定之。自是以來,莫有能知者也。”
  
    或問:“仙藥之大者,莫先於金丹,既聞命矣,敢問符書之屬,不審最神乎?”抱樸子曰:“餘聞鄭君言,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受之四十年一傳,傳之歃血而盟,委質為約。諸名山五嶽,皆有此書,但藏之於石室幽隱之地,應得道者,入山精誠思之,則山神自開山,令人見之。如帛仲理者,於山中得之,自立壇委絹,常畫一本而去也。有此書,常置清潔之處。每有所為,必先白之,如奉君父。其經曰,家有三皇文,辟邪惡鬼,溫疫氣,橫殃飛禍。若有困病垂死,其信道心至者,以此書與持之,必不死也。其乳婦難艱絕氣者持之,兒即生矣。道士欲求長生,持此書入山,辟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皆不敢近人。可以涉江海,卻蛟龍,止風波。得其法,可以變化起工。不問地擇日,家無殃咎。若欲立新宅及塚墓,即寫地皇文數十通,以布著地,明日視之,有黃色所著者,便於其上起工,家必富昌。又因他人葬時,寫人皇文,並書己姓名著紙裏,竊內人塚中,勿令人知之,令人無飛禍盜賊也。有謀議己者,必反自中傷。又此文先潔齋百日,乃可以召天神司命及太歲,日遊五嶽四瀆,社廟之神,皆見形如人,可問以吉凶安危,及病者之禍祟所由也。又有十八字以著衣中,遠涉江海,終無風波之慮也。又家有五嶽真形圖,能辟兵凶逆,人欲害之者,皆還反受其殃。道士時有得之者,若不能行仁義慈心,而不精不正,即禍至滅家,不可輕也。
  
    其變化之術,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記,本有五卷。昔劉君安未仙去時,鈔取其要,以為一卷。其法用藥用符,乃能令人飛行上下,隱淪無方,含笑即為婦人,蹙麵即為老翁,踞地即為小兒,執杖即成林木,種物即生瓜果可食,畫地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廚,興雲起火,無所不作也。其次有玉女隱微一卷,亦化形為飛禽走獸,及金木玉石,興雲致雨方百裏,雪亦如之,渡大水不用舟梁,分形為千人,因風高飛,出入無閒,能吐氣七色,坐見八極,及地下之物,放光萬丈,冥室自明,亦大術也。然當步諸星數十,曲折難識,少能譜之。其淮南鴻寶萬畢,皆無及此書者也。又有白虎七變法,取三月三日所殺白虎頭皮,生扆血、虎血,紫綬,履組,流萍,以三月三日合種之。初生草似胡麻,有實,即取此實種之,一生輒一異。凡七種之,則用其實合之,亦可以移形易貌,飛沈在意,與墨子及玉女隱微略同,過此不足論也。”
  
    遐覽者,欲令好道者知異書之名目也。鄭君不徒明五經、知仙道而已,兼綜九宮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讖記,莫不精研。太安元年,知季世之亂,江南將鼎沸,乃負笈持仙藥之撲,將入室弟子,東投霍山,莫知所在。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7 10:42:00
391#
  卷 二 十 • 袪 惑
  
    抱樸子曰:“凡探明珠,不於合浦之淵,不得驪龍之夜光也。采美玉,不於荊山之岫,不得連城之尺璧也。承師問道,不得其人,委去則遲遲冀於有獲,守之則終已竟無所成,虛費事妨功,後雖痛悔,亦不及已。世閒淺近之事,猶不可坐知,況神仙之事乎?雖聖雖明,莫由自曉,非可以曆思得也,非可以觸類求也。誠須所師,必深必博,猶涉滄海而挹水,造長林而伐木,獨以力劣為患,豈以物少為憂哉?夫虎豹之所餘,乃狸鼠之所爭也。陶朱之所棄,乃原顏之所無也。所從學者,不得遠識淵潭之門,而值孤陋寡聞之人,彼所知素狹,源短流促,倒裝與人,則靳靳不舍,分損以授,則淺薄無奇能,其所寶宿已不精,若複料其粗者以教人,亦安能有所成乎?譬如假穀於夷齊之門,告寒於黔婁之家,所得者不過橡栗縕褐,必無太牢之膳、錦衣狐裘矣。或有守事庸師,終不覺悟。或有幸值知者,不能勤求,此失之於不覺,不可追者也。知人之淺深,實複未易。古人之難,誠有以也。白石似玉,奸佞似賢。賢者愈自隱蔽,有而如無,奸人愈自衒沽,虛而類實,非至明者,何以分之?彼之守求庸師而不去者,非知其無知而故不止也,誠以為足事故也。見達人而不能奉之者,非知其實深而不能請之也,誠以為無異也。夫能知要道者,無欲於物也,不狥世譽也,亦何肯自摽顯於流俗哉?而淺薄之徒,率多誇誕自稱說,以厲色希聲飾其虛妄,足以眩惑晚學,而敢為大言。乃雲,已登名山,見仙人。倉卒聞之,不能清澄檢校之者,鮮覺其偽也。餘昔數見雜散道士輩,走貴人之門,專令從者作為空名,雲其已四五百歲矣。人適問之年紀,佯不聞也,含笑俯仰,雲八九十。須臾自言,我曾在華陰山斷穀五十年,複於嵩山少室四十年,複在泰山六十年,複與某人在箕山五十年,為同人遍說所曆,正爾,欲令人計合之,已數百歲人也。於是彼好之家,莫不煙起霧合,輻輳其門矣。
  
    又術士或有偶受體自然,見鬼神,頗能內占,知人將來及已過之事,而實不能有禍福之損益也。譬如蓍龜耳。凡人見其小驗,便呼為神人,謂之必無所不知。不爾者,或長於符水禁祝之法,治邪有效,而未必曉於不死之道也。或修行雜術,能見鬼怪,無益於年命。問之以金丹之道,則率皆不知也。因此細驗之,多行欺誑世人,以收財利,無所不為矣。此等與彼穿窬之盜,異途而同歸者也。夫讬之於空言,不如著之於行事之有徵也,將為晚覺後學,說其比故,可徵之偽物焉。
  
    昔有古強者,服草木之方,又頗行容成玄素之法,年八十許,尚聰明不大羸老,時人便謂之為仙人,或謂之千載翁者。揚州稽使君聞而試迎之於宜都。既至,而咽嗚掣縮,似若所知實遠,而未皆吐盡者。於是好事者,因以聽聲而響集,望形而影附,雲萃霧合,競稱歎之,饋餉相屬,常餘金錢。雖欒李之見重於往漢,不足加也。常服天門冬不廢,則知其體中未嚐有金丹大藥也。而強曾略涉書記,頗識古事。自言已四千歲,敢為虛言,言之不怍。雲已見堯舜禹湯,說之皆了了如實也。世雲堯眉八采,不然也,直兩眉頭甚豎,似八字耳。堯為人長大美髭髯,飲酒一日中二斛餘,世人因加之雲千鍾,實不能也,我自數見其大醉也。雖是聖人,然年老治事,轉不及少壯時。及見去四凶,舉元凱,賴用舜耳。舜是孤煢小家兒耳,然有異才,隱耕曆山,漁於雷澤,陶於海濱,時人未有能賞其奇者。我見之所在以德化民,其目又有重瞳子,知其大貴之相,常勸勉慰勞之。善崇高尚,莫憂不富貴,火德已終,黃精將起,誕承曆數,非子而誰!然其父至頑,其弟殊惡,恒以殺舜為事。吾常諫諭曰,此兒當興卿門宗,四海將受其賜,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俄而受禪,嚐憶吾言之有徵也。又雲:孔子母年十六七時,吾相之當生貴子,及生仲尼,真異人也,長九尺六寸,其顙似堯,其項似皋陶,其肩似子產,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雖然,貧苦孤微,然為兒童便好俎豆之事。吾知之必當成就。及其長大,高談驚人,遠近從之受學者,著錄數千人。我喜聽其語,數往從之,但恨我不學,不能與之覆疏耳。常勸我讀易雲,此良書也,丘竊好之,韋編三絕,鐵撾三折,今乃大悟。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麟死。孔子以問吾,吾語之,言此非善祥也。孔子乃愴然而泣。後得惡夢,乃欲得見吾。時四月中盛熱,不能往,尋聞之病七日而沒,於今仿彿記其顏色也。又雲:秦始皇將我到彭城,引出周時鼎。吾告秦始皇,言此鼎是神物也。有德則自出,無道則淪亡。君但修己,此必自來,不可以力致也。始皇當時大有怪吾之色,而牽之果不得出也。乃謝吾曰,君固是遠見理人也。又說漢高祖項羽皆分明,如此事類,不可具記。時人各共識之,以為戲笑。然凡人聞之,皆信其言。又強轉惛耄,廢忘事幾。稽使君曾以一玉卮與強,後忽語稽曰,昔安期先生以此物相遺。強後病於壽春黃整家而死。整疑其化去。一年許,試鑿其棺視之,其屍宛在矣。此皆有名無實,使世閒不信天下有仙,皆坐此輩以偽亂真也。
  

作者:映明月 回複日期:2009-6-17 12:48:00
392#
  閱讀完畢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7 13:50:00
393#
  成都太守吳文,說五原有蔡誕者,好道而不得佳師要事,廢棄家業,但晝夜誦詠黃庭、太清中經、觀天節詳之屬,諸家不急之書,口不輟誦,謂之道盡於此。然竟不知所施用者,徒美其浮華之說而愚人。又教之但讀千遍,自得其意,為此積久,家中患苦之,坐消衣食,而不能有異,己亦慚忿,無以自解,於是棄家,言仙道成矣。因走之異界深山中,又不曉采掘諸草木藥可以辟穀者,但行賣薪以易衣食,如是三年,饑凍辛苦,人或識之,而詭不知也。久不堪而還家,黑瘦而骨立,不似人。其家問之,從何處來,竟不得仙邪?因欺家雲,吾未能昇天,但為地仙也。又初成位卑,應給諸仙先達者,當以漸遷耳。向者為老君牧數頭龍,一班龍五色最好,是老君常所乘者,令吾守視之,不勤,但與後進諸仙共博戲,忽失此龍,龍遂不知所在。為此罪見責,送吾付昆侖山下,芸鋤草三四頃,並皆生細,而中多荒穢,治之勤苦不可論,法當十年乃得原。會偓佺子王喬諸仙來按行,吾守請之,並為吾作力,且自放歸,當更自修理求去,於是遂老死矣。初誕還雲,從昆侖來,諸親故競共問之,昆侖何似?答雲:天不問其高幾裏,要於仰視之,去天不過十數丈也。上有木禾,高四丈九尺,其穗盈車,有珠玉樹沙棠琅?坦逯?鰨?窶鈑窆嫌裉遙?涫敵穩縭籬f桃李,但為光明洞徹而堅,須以玉井水洗之,便軟而可食。每風起,珠玉之樹,枝條花葉,互相扣擊,自成五音,清哀動心。吾見謫失誌,聞此莫不愴然含悲。又見昆侖山上,一麵輒有四百四十門,門廣四裏,內有五城十二樓,樓下有青龍白虎,蜲蛇長百餘裏,其中口牙皆如三百斛船,大蜂一丈,其毒煞象。又有神獸,名獅子辟邪、三鹿焦羊,銅頭鐵額、長牙鑿齒之屬,三十六種,盡知其名,則天下惡鬼惡獸,不敢犯人也。其神則有無頭子、倒景君、翕鹿公、中黃先生、與六門大夫。張陽字子淵,浹備玉闕,自不帶老君竹使符左右契者,不得入也。五河皆出山隅,弱水繞之,鴻毛不浮,飛鳥不過,唯仙人乃得越之。其上神鳥神馬,幽昌、鷦明、騰黃、吉光之輩,皆能人語而不死,真濟濟快仙府也,恨吾不得善周旋其上耳。於時聞誕此言了了,多信之者。
  
    又河東蒲阪有項●都者,與一子入山學仙,十年而歸家,家人問其故。●都曰:在山中三年精思,有仙人來迎我,共乘龍而昇天。良久,低頭視地,窈窈冥冥,上未有所至,而去地已絕遠。龍行甚疾,頭昂尾低,令人在其脊上,危怖嶮巇。及到天上,先過紫府,金床玉幾,晃晃昱昱,真貴處也。仙人但以流霞一杯與我,飲之輒不饑渴。忽然思家,到天帝前,謁拜失儀,見斥來還,令當更自修積,乃可得更複矣。昔淮南王劉安昇天見上帝,而箕坐大言,自稱寡人,遂見謫守天廚三年,吾何人哉!河東因號●都為斥仙人。世多此輩,種類非一,不可不詳也。此妄語乃爾,而人猶有不覺其虛者,況其微茫欺誑,頗因事類之象似者而加益之,非至明者,倉卒安能辨哉?乃複有假讬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傳言已八千七百歲,時出俗閒,忽然自去,不知其在。其洛中有道士,已博涉眾事,洽煉術數者,以諸疑難諮問和,和皆尋聲為論釋,皆無疑礙,故為遠識。人但不知其年壽,信能近千年不啻耳。後忽去,不知所在。有一人於河北自稱為白和,於是遠近競往奉事之,大得致遺至當。而白和子弟,聞和再出,大喜,故往見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
  
    五經四部,並已陳之芻狗,既往之糟粕。所謂‘跡’者,足之自出而非足也。‘書’者聖人之所作而非聖也,而儒者萬裏負笈以尋其師;況長生之道,真人所重,可不勤求足問者哉?然不可不精簡其真偽也!餘恐古強、蔡誕、項●都、白和之不絕於世閒,好事者省餘此書,可以少加沙汰其善否矣。又仙經雲:仙人目瞳皆方。洛中見之白仲理者,為餘說其瞳正方,如此果是異人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7 14:22:00
394#
  附 錄
  
    ○抱樸子內篇佚文
  
    餘手校抱樸子,因繙檢群書所引見,往往有今本所無者。隨見隨錄,省並複重,得百四十五事。輒依本書大例,以其言神仙黃白事者,為內篇佚文。其餘駮難通釋,為外篇佚文。各一卷。長白繼昌。(明案此錄係嚴可均代輯,見鐵橋漫稿卷六,參全晉文卷一百一十七)
  
    葛仙翁為丹書符投江中,順流而下。次投一符,逆流而上。次又投一符,不上不下,停住,而水中向二符皆還就之。舊寫本北堂書鈔一百三。
  
    魏武帝以左慈為妖妄,欲殺之,使軍人收之。慈故欲見而不去。欲拷之,而獄中有七慈,形狀如一,不知何者為真。以白武帝。帝使人盡殺之。須臾,六慈盡化為劄,而一慈徑出,走赴羊群。舊寫本北堂書鈔一百四劄篇,又禦覽六百六。魏武收左慈,慈走入市。吏傳言慈一目眇,葛巾單衣。於是一市皆然也。禦覽七百四十。
  
    城陽郤儉少時行獵,墮空塚中饑餓。見塚中先有大龜,數數回轉,所向無常,張口吞氣,或俛或仰。儉亦素聞龜能導引,乃試隨龜所為,遂不複饑。百餘日,頗苦極。後人有偶窺塚中,見儉而出之。後竟能咽氣斷穀。魏王召禦覽作拘,又作棄。置土室中,閉試之,一年不食,顏色悅澤,氣力自若。藝文類聚七十七,禦覽七百二十,又九百三十一。
  
    吳世有姚光者,有火術。吳主躬臨試之。積荻數千束,光坐其上,又以數千束荻累之。因猛風燔之,火盡,謂光當已化為煙燼。而光恬然端坐灰中,振衣而起,把一卷書,吳主取而視之,不能解也。藝文類聚八十、又八十二。禦覽八百七十一,又一千。
  
    李南乘赤馬行,道逢他人乘白馬者,白馬先鳴,赤馬應之。南謂從者曰,彼白馬言汝今當見一黃馬左目盲者,是吾子,可令使駛,行相及也。從者不信。須臾行二裏,果逢所乘黃馬而左目盲。南之赤馬先鳴,而盲馬應之。問其子,疑作人。果向白馬子也。藝文類聚九十三,禦覽八百九十七。
  
    王業疏疑當作為字。荊州卒,白虎三頭匍匐於輀下。舊寫本北堂書鈔三十五,此據嚴氏覆校補。
  
    案使者甘宗全晉文一百十七宗作崇。所奏西域事雲,外國方士能神祝者,臨淵禹步吹氣,龍即浮出,其初出乃長十數丈。於是方士更一吹之,一吹則龍輒一縮。至長數寸,方士乃掇取著壺中。壺中或有四五龍,以少水養之,以疏物塞壺口。國常患旱災。於是方士聞餘國有少雨屢旱處,輒齎龍往賣之,一龍直金數十斤。舉國會斂以顧之直畢。乃發壺出一龍,著淵潭之中。因複禹步吹之,一吹一長,輒長數十丈,須臾而雲雨四集矣。藝文類聚九十六,禦覽十一,七百三十六,九百二十九。天陵偃蓋之鬆,大穀倒生之柏,皆為天齊其長,地等其久。藝文類聚八十八,此據嚴氏覆校補。
  
    薺麥大蒜,仲夏而枯。藝文類聚八十二,禦覽九百八十。若士所食,必此草也。又海中有蛤蜊螺蚌之類,未加煮炙,凡人所不能啖,況君子與若士乎?藝文類聚九十七,禦覽九百四十二。
  
    青雲芝生於名山之陰,大青石間。青蓋三重,上有雲氣覆之。味辛甘,以陰乾食之,令人壽千歲不老,能乘雲通天見鬼神。藝文類聚九十八。案此以下十九條疑仙藥篇佚文。
  
    黃龍芝生於神山之中,狀如黃龍。味辛甘,以四時采,陰乾治。日食一合,壽萬年,令人光澤。同上。
  
    金蘭芝生於名山之陰,金石之間。上有水蓋,莖出。疑作赤。入秋旬求之,飲其中水,壽千歲,耳目聰明。同上。
  
    蒼山岑石之中赤雲芝,狀如人豎,豎如連鼓。其色如澤,以夏采之。陰乾食之,令人乘雲,能上天觀見八極,通見神明,延壽萬年。同上。
  
    丹芝生於名山之陰,昆侖之山,大穀源泉,金石之中。同上。
  
    火芝常以夏采之,葉上赤,下莖青。赤鬆子服之,常在西王母前,隨風上下,往來東西。同上。
  
    人芝生名山之陰,青蓋白莖。治乾食,日半合,則使人壽,入水可久也。同上。
  
    月精芝秋生山陽石上,莖青上赤。味辛苦,盛以銅物,十月食之,壽萬歲。同上。
  
    黑芝生於山之陰,大穀中,白蓋赤莖。味甘,秋采之,陰乾。日食,令人身輕齒堅,與天地無極。同上。
  
    火芝案上已有火芝,疑有一誤。生於名山陽,其色黃澤,大如車蓋。同上
  
    金芝生於金石之中,青蓋莖。味甘辛,以秋取,陰乾治食。令人身有光,壽萬歲。同上。
  
    萬年芝令人不老,延壽九千。同上。
  
    夜光芝出於名山之陰,大穀源泉中金石閒。上有浮雲翔其上,有五色,有目如兩日。同上。
  
    白雲芝生於名山之陰,白石上,有白雲覆之,白蓋二重。味辛甘,小苦。以秋采之,陰乾治食,日一合,不中風雷,令人色澤光也。同上。
  
    雲母芝生於名山之陰,青蓋赤莖。味甘,以季秋竹刀采之,陰乾治食,使人身光,壽千歲,醮以牛脯。同上。
  
    葉芝生於名山之陽,及出央山大穀源泉水中。赤蓋白莖,上有兩葉三實。同上。葉當作華。
  
    鬼芝青蓋長莖,陰乾屑之,日食五合,所見神明,令人長生。同上。
  
    有自然之龍,有蛇蠋化成之龍。初學記三十、白孔六帖九十五、禦覽九百二十九。
  
    田地既有自然之鱓,而有荇莖芩根土龍之屬化為鱓。禦覽九百三十七,又一千引 { 艸琴 } 根化為蘚,當即此。
  
    龜蛇潛蟄則食氣,夏恣口而甚瘦,冬穴蟄而大肥。初學記三十。案對俗篇雲:龍蛇蛟螭狙猥鼉■,皆能竟冬不食。不食之時,乃肥於食時也。語意同而文全異。此當是佚文。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7 14:48:00
395#
  黃帝醫經有蝦蟆圖,言月生始二日,蝦蟆始生,人亦不可針灸其處。禦覽四。
  
    曆陽有彭祖仙室,請雨必得。禦覽十一。
  
    左元放言,金華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害。禦覽四十七。
  
    昆侖及蓬萊,其上鳥獸飲玉井,皆長生不死也。禦覽二十。井下脫泉字。
  
    上古無諡,始於周家耳。黃帝諡,蓋後人追為之。諡取其法法當作治世時行跡而已,非黃帝群臣之作也。俗人通自不信仙,寧肯以仙諡黃帝乎?禦覽五百六十二。
  
    吳景帝時,戍將於江陵又作廣陵掘塚,取板治城。後發一大塚,內有重閤石扉,皆樞轉開閉,四周徼道通事,當作車。且廣高可乘馬。又鑄銅為人數十枚,又作十數頭。長五尺,皆大冠衣,執劍列侍。靈坐皆刻銅人,背後石壁。言殿中將將下脫軍字。或言侍郎,似王公塚也。破其棺。棺中有人,鬢毛班白鮮明,麵體如生人。棺中有雲母,厚尺許,白玉璧三十雙以藉身又作屍。兵人舉出死人以倚塚壁。一玉長一尺,形似冬瓜,從死人懷中出墮地。兩耳及鼻孔中,皆有黃金,大如棗許。此等等當作則骨骸三字。有假物而不朽之效也。禦覽五百五十八,八百五,八百六,八百八,八百十,又八百十三。
  
    專心憑師,依法行道,濟身度世,利在永亨,事師盡敬,得道為期,承間候色也。不盡力明師道,有罪不可除也。學道得明師事之,害亂不得發也。禦覽六百五十九。
  
    道林子有五種屍解符,今太玄陰生符,及是一病解者。禦覽六百六十四。
  
    薛振,字季和,燕代人。周武王時,學道於鍾山北河,經七試而不過者,由淫泆鄙滯敗其試耳。禦覽六百六十六。郭文舉,河內軹縣人。入陸渾山學道,獨能無情,意不生也。同上
  
    範零子,少好仙道,如此積年。後遇司馬季主。季主同入常山,積七年,入石室當有脫文甕。季主出行,懇戒之曰,慎勿開。零子忽發視之。季主還,乃遣歸。後複召至,使守一銅匱,又戒勿發。零子複發之。季主乃遣之,遂不得道。同上。石室下脫北東角有石五字。
  
    馮良者,南陽人,少作縣吏。年三十為尉佐史,迎督郵,自恥無誌,乃毀車殺牛裂敗衣。尋去從師,受詩傳禮易,複學道術占候。遊十五年,乃還。州郡禮辟不就。詔特舉賢良高第。平道委此句有脫誤,平當作半。還家。年六十七,棄世東度入山,在鹿跡洞中。同上安丘望之,字仲都,京兆長陵人也。修尚黃老。漢成帝從疑作重。或此下有脫文。其道德,常宗師之。愈自損退。成帝詣之,若值望之章醮,則待事畢然後往。老子章句有安丘之學。望之忽病篤,弟子公沙都與與當作輿。於庭樹下,望之曉然病有痊。時冬月,鼻聞李香,開目則見雙赤李著枯枝。望之仰手承李,自墜掌中。因食李,所苦盡除,身輕目明,遂去,莫知何在也。同上
  
    家有三皇圖,必先齋戒百日,乃君至此句疑有脫誤。君至當作召致。天地五嶽社稷之神,後聖君命清虛小有真人,撰集上仙真籙,總名為上清一本作真正法,以慴萬邪。百年再授於人,須齋戒方得。禦覽六百六十七。案此條齋戒方得下複引三元品經靈寶赤書太素玉籙經雲雲,疑非抱樸子文,未敢錄之。李阿者,行道逢奔車,阿兩腳中車,腳即折。弟子古強一作古弼,誤。神仙傳作古強,祛惑篇亦有其人。見之驚怖。阿須臾取斷腳相續如故也。禦覽七百三十六。案此條疑是道意篇佚文。
  
    葛仙公每飲酒醉,常入門前陂中,竟日乃出。會從吳主到荊州,還大風,仙公船沒。吳主謂其已死。須臾從水上來,衣履不濕,而有酒色,雲昨為伍子胥召,設酒不能便歸,以淹留也。禦覽八百四十五。案首三語與釋滯篇異,非即彼文也。神仙傳載船沒事,亦與此文異。
  
    軫星逐鬼,張星拘魂,東井還魂也。禦覽八百八十六。
  
    伍被記八公造淮南王安,初為老公,不見通。須臾皆成少年。禦覽八百八十八。
  
    韓子治以地黃甘草,哺五十歲老馬,以生三駒,又百三十歲乃死。禦覽八百九十七。
  
    南方水牛,無冬夏常臥水中。禦覽八百九十九。
  
    以鸛血塗金丹一丸,內衣中,以指物,隨口變化。禦覽九百二十五。
  
    胡麻好者,一夕蒸之,如炊。須曝乾複蒸,細篩,白蜜和丸,如雞子大,日二枚。一年,顏色美,身體滑;二年,白發黑;三年,齒落更生;四年,入水不濡;五年,入火不燋;六年,走及奔馬。或蜜水和作餅如糖狀,炙食一餅。禦覽九百八十九。
  
    中經曰:鉤吻狼毒,太陰之精氣,主殺,故入口令人死。禦覽九百九十。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7 15:25:00
396#
  ○抱樸子內篇序
  
    洪體乏超逸晉書作進趣。之才,偶好無為之業。假令奮翅則能淩厲玄霄,騁足則能追風躡景,猶故晉書無此字。欲戢勁翮於鷦鷯晉書作鷃。之群,藏逸跡於跛驢之伍,豈況大塊稟我以尋常之短羽,造化假我於晉書作以。至駑之蹇足,以晉書無此字。自卜者審,不能者止。晉書有又字。豈敢力蒼蠅而慕衝天之舉,策跛鱉而追飛兔之軌,飾嫫母之陋醜晉書作篤陋,求媒揚晉書作陽。之美談,推沙礫之賤質,索千金於和肆哉!夫以晉書無此字。焦僥之步,而企及誇父之蹤,近才所以躓閡藏本作閔,晉書作礙。也。以晉書無此字。要離之羸,而強赴扛鼎之契,原校或作勢,晉書作勢。秦人所以斷筋也。是以望絕於榮華之途,而誌安乎窮否晉書作圮。之域。藜藿有八珍之甘,而晉書無此字。蓬蓽有藻棁之樂也。故權貴之家,雖咫尺弗從也。知道之士,雖艱遠必造也。
  
    考覽奇書,既不少矣,率多隱語,難可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尋究,自非篤勤,不能悉見也。道士淵晉書作宏。博洽聞者寡,而意斷妄說者眾。至於時有好事者,欲有所修為,倉卒不知所從,而意之所疑,又無可晉書作足。諮問。晉書無此字。今為此書,粗舉長生之理,甚至妙者,不得宣之於翰墨。蓋粗言較略,以示一隅。冀悱憤之徒省之,可以思過半矣,豈為暗塞必能窮微暢遠乎!聊論其所先舉原校:先舉一本作“先覺者”。晉書作“先覺者”。耳。
  
    世儒徒知服膺周孔,桎梏皆死,晉書無此四字。莫信神仙之事,謂為妖妄之說,見餘此書,晉書無“事”至“此”共十字。不特大笑之。晉書作“不但大而笑之”。又將謗毀真正,故不以合於此下舊衍“世字”,今校刪。餘所箸子書之數,而別為此一部,名曰內篇,凡二十卷,與外篇各起次第也。晉書“故不”至“第也”作“故予所著子,言黃白之事,名曰內篇,其餘駁難通釋,名曰外篇,大凡內外一百一十六篇”,蓋史家刪改之耳。雖不足以藏晉書“以藏”作“藏諸”名山石室,晉書無此二字。且欲緘之金匱,以示識者。晉書止此,無下三十一字。其不可與言者,不令見也。貴使來世好長生者,有以釋其惑,豈求信於不信者乎!謹序。藏本作葛洪稚川謹序。後人所增。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7 15:56:00
397#
  ○抱樸子外篇自敘
  
    抱樸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蓋古之有天下者也,後降為列國,因以為姓焉。洪曩祖為荊州刺史,王莽之篡,君恥事國賊,棄官而歸,與東郡太守翟義共起兵,將以誅莽,為莽所敗,遇赦免禍,遂稱疾自絕於世。莽以君宗強,慮終有變,乃徙君於琅邪。君之子浦廬,起兵以佐光武,有大功。光武踐祚,以廬為車騎,又遷驃騎大將軍,封下邳僮縣侯,食邑五千戶。開國初,侯之弟文,隨侯征討,屢有大捷。侯比上書為文藏本作文為,從舊寫本乙轉。訟功,而官以文私從兄行,無軍名,遂不為論。侯曰:弟與我同冒矢石,瘡痍周身,傷失右眼,不得尺寸之報,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乃自表乞轉封於弟。書至上請報。漢朝欲成君高義,故特聽焉。文辭不獲已受爵,即第為驃騎營立宅舍於博望裏,於今基兆石礎存焉。又分割租秩,以供奉吏士,給如二君焉。驃騎殷勤止之而不從。驃騎曰:此更煩役國人,何以為讓?乃讬他行,遂南渡江,而家於句容。子弟躬耕,以典籍自娛。文累使奉迎驃騎,驃騎終不還。又令人守護博望宅舍,以冀驃騎之反,至於累世無居之者。
  
    洪祖父學無不涉,究測精微,文藝之高,一時莫倫,有經國之藏本作史,從舊寫本改。才。仕吳,曆宰海鹽臨安山陰三縣,入為吏部侍郎、禦史中丞、廬陵太守、吏部尚書、太子少傅、中書、大鴻臚、侍中、光祿勳、輔吳將軍,封吳壽縣侯。洪父以孝友聞,行為士表,方冊所載,罔不窮覽。仕吳五官郎、中正,建城南昌二縣令,中書郎、廷尉平、中護軍、拜會稽太守未辭,而晉軍順流,西境不守。博簡秉文經武之才,朝野之論,僉然推君,於是轉為五郡赴警。大都督給親兵五千,總統征軍,戍遏疆場。天之所壞,人不能支,故主欽若,九有同賓。藏本作實,從舊寫本改。君以故官赴除郎中,稍遷至大中大夫,曆位大中正、肥鄉令,藏本無正字,肥作肐,從舊寫本補改。縣戶二萬,舉州最治,德化尤異,恩洽刑清,野有頌聲,路無奸跡,不佃公田,越界如市,秋毫之贈,不入於門,紙筆之用,皆出私財,刑厝而禁止,不言而化行。以疾去官,發詔見用為吳王郎中令,正色弼違,進可替不,舉善彈枉,軍國肅雍。遷邵陵太守,卒於官。
  
    洪者,君之第三子也。生晚,為二親所嬌饒,不早見督以書史。年十有三,而慈父見背,夙失庭訓,饑塞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蕩盡,農隙之暇無所讀。乃負笈徒步行借,又卒於一家,少得全部之書。益破功日伐薪賣之,以給紙筆,就營田園處,以柴火寫書。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藝文。常乏紙,每所寫,反覆有字,人鮮能讀也。年十六,始讀孝經論語詩易。貧乏無以遠尋師友,孤陋寡聞,明淺思短,大義多所不通。但貪廣覽,於眾書乃無不暗誦精持,曾所披涉,自正經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雜文章,近萬卷。既性闇善忘,又少文,意誌不專,所識者甚薄,亦不免惑。而著述時猶得有所引用,竟不成純儒,不中為傳授之師。其河洛圖緯,一視便止,不得留意也。不喜星書、及算術、九宮、三棋、太一、飛符之屬,了不從焉,由其苦人而少氣味也。晚學風角、望氣、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粗知其旨,又不研精。亦計此輩率是為人用之事,同出身情,無急以此自勞役,不如省子書之有益,遂又廢焉。案別錄藝文誌,眾有萬三千二百九十九卷,而魏代以來,群文滋長,倍於往者,乃自知所未見之多也。江表書籍,通同不具。昔欲藏本作故,從舊寫本改。詣京師,索奇異,而正值大亂,半道而還,每自藏本作具,從舊寫本改。歎恨。今齒近不惑,素誌衰穨,但含損之又損,為乎無為,偶耕藪澤,苟存性命耳。博涉之業,於是日沮矣。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7 17:19:00
398#
  洪之為人也,(有脫文)而騃野,性鈍口訥,形貌醜陋,而終不辯自矜飾也。冠履垢弊,衣或繿縷,而或不恥焉。俗之服用,俄而屢改。或忽廣領而大帶,或促身本作身促,從意林乙轉。而修袖,或長裾曳地,或短不蔽腳。洪期於守常,不隨世變,言則率實,杜絕嘲戲,不得其人,終日默然。故邦人鹹稱之為抱樸之士,是以洪著書,因以自號焉。洪稟性尫羸,兼之多疾,貧無車馬,不堪徒行,行亦性所不好。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遊過差,故遂撫筆閑居,守靜蓽門,而無趨從之所。藏本作趨所之從,今從舊寫本改。至於權豪之徒,雖在密跡,而莫或相識焉。衣不辟寒,室不免漏,食不充虛,名不出戶,不能憂也。貧無僮仆,籬落頓決,荊棘叢於庭宇,蓬莠塞乎階霤,披榛出門,排草入室,論者以為意遠忽近,而不恕藏本作怒,從舊寫本改。其乏役也。不曉謁有脫文。以故初不修見官長,至於吊大喪,省困疾,乃心欲自勉強,令無不必至,而居疾少健,恒複不周,每見譏責於論者,洪引咎而不恤也。意苟無餘,而病使心違,顧不媿己而已,亦何理於人之不見亮乎?唯明鑒之士,乃恕其信抱樸,非以養高也。
  
    世人多慕豫親之好,推闇室藏本作至,從舊寫本改。之密,洪以為知人甚未易,上聖之所難,浮雜之交,口合神疕,舊寫本作離。無益有損,雖不能如朱公叔一切絕之,且必須清澄詳悉,乃處意焉。又為此見憎者甚眾而不改也。馳逐苟達,側立勢門者,又共疾洪之異於己而見疵毀,謂洪為泬物輕俗。而洪之為人,信心而行,毀譽皆置於不聞。藏本置作之,舊寫本作毀譽之皆如不聞,今從盧本。至患近人,或恃其所長而輕人所短。洪忝為儒者之末,每與人言,常度其所知而論之,不強引之以造彼所不聞也。及與學士有所辯識,每舉綱領,若值惜短,難解心義。藏本作家,從舊寫本改。但粗說意之與向,使足以發寤而已,不致苦理,使彼率不得自還也。彼靜心者存舊寫本存字空白,疑是衍文。詳而思之,則多自覺而得之者焉。度不可藏本無不字,從舊寫本補。與言者,雖或有問,常辭以不知,以免辭費之過也。
  
    洪性深不好幹煩官長,自少及長,曾救知己之抑者數人,不得已藏本無已字,從舊寫本補。有言於在位者。然其人皆不知洪之恤也,不忍見其陷於非理,密自營之耳。其餘雖親至者,在事秉勢,與洪無惜者,終不以片言半字少累之也。至於糧用窮匱,急合湯藥,則喚求朋類,或見濟,亦不讓也。受人之施,必皆久久漸有以報之,不令覺也。非類則不妄受其饋致焉。洪所食有旬日之儲,則分以濟人之乏,若殊自不足,亦不割己也。不為皎皎之細行,不治察察之小廉。村裏凡人之謂舊寫本謂字空白,疑有誤。良守善者,用舊寫本用字空白,疑有誤。時或齎酒餚候洪,雖非儔匹,亦不拒也。後有以答之,亦不登時也。洪嚐謂史雲不食於昆弟,華生治潔於昵客,蓋邀名之偽行,非廊廟之遠量也。洪尤疾無義之人,不勤農桑之本業,而慕非義之奸利。持鄉論者,則賣選舉以取謝。有威勢者,則解符疏以索財。或有有字當誤,舊寫本空白。罪人之賂,或當作而。枉有理之家,或為逋逃之藪,而饗亡命之人,疑作入。或挾使民丁以妨本作妨以,從下文乙轉。公役,或強收錢物以求貴價,或占錮市肆,奪百姓之利,或割人田地,劫孤弱之業,愡恫官府之閒,以窺掊克之益,內以誇妻妾,外以釣名位,其如此者,不與交焉。由是俗人憎洪疾己,自然疏絕。故巷無車馬之跡,堂無異誌之賓,庭可設雀羅,而幾筵積塵焉。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7 18:57:00
399#
  洪自有識以逮。將老,口不及人之非,不說人之私,乃自然也。雖仆豎有其所短所羞之事,不以戲之也。未嚐論評人物之優劣,不喜訶譴人交舊寫本作又人。之好惡。或為尊長所逼問,辭不獲已,其論人也,則獨舉彼體中之勝事而已。其論文也,則撮其所得之佳者,而不指摘其病累。故無毀譽之怨。貴人時或問官吏民甲乙何如。其清高閑舊寫本作賢。能者,洪指說其快事;其貪暴闇塞者,對以偶不識悉。洪由此頗見譏責,以顧護太多,不能明辯臧否,使皂白區分,而洪終不敢改也。每見世人有好論人物者,比方倫匹,未必當允,而褒貶與奪,或失準格。見譽者自謂已分,未必信德也;見侵者則恨之入骨,劇於血讎。洪益以為戒,遂不複言及士人矣。雖門宗子弟,其稱兩皆以付邦族,不為輕乎當作平,舊寫本作評。其價數也。或以譏洪。洪答曰:我身在我者也,法當易知。設令有人問我,使自比古人,及同時令我自求輩,則我實不能自知可與誰為匹也,況非我安可為取而。評定之耶?漢末俗弊,朋黨分部,許子將之徒,以口舌取戒,爭訟論議,門宗成讎。故汝南人士無複定價,而有月旦之評。魏武帝深亦疾之,欲取其首,爾乃奔波亡走,殆至屠滅。前鑒不遠,可以得師矣。且人之未易知也,雖父兄不必盡子弟也。同乎我者遽是乎?異於我者遽非乎?或有始無卒,唐堯公旦仲尼季劄,皆有不全得之恨,無以近人信其嘍嘍管見熒舊寫本作螢。燭之明,而輕評人藏本作人評,從舊寫本乙轉。物,是皆賣賣字疑舊寫本空白。彼上聖大賢乎?
  
    昔大安中,石冰作亂,六州之地,柯振葉藏本作鎮業,從舊寫本改。靡,違正黨逆,義軍大都督邀洪為將兵都尉,累見敦迫。既桑梓恐虜,禍深憂大,古人有急疾之義。又畏軍法,不敢任誌。遂募合數百人,與諸軍旅進。曾攻賊之別將,破之日,錢帛山積,珍玩蔽地。諸軍莫不放兵收拾財物,繼轂連擔。洪獨約令所領,不得妄離行陣。士有摭得眾者,洪即斬之以徇。於是無敢委杖。而果有伏賊數百,出傷諸軍。諸軍悉發,無部隊,皆人馬負重,無複戰心,遂致驚亂,死傷狼藉,殆欲不振。獨洪軍整齊轂張,無所損傷,以救諸軍之大崩,洪有力焉。後別戰,斬賊小帥,多獲甲首,而獻捷幕府。於是大都督加洪伏波將軍。例給布百匹,諸將多封閉之,或送還家。而洪分賜將士,及施知故之貧者。餘之十匹,又徑以市肉酤酒,以饗將吏。於時竊擅一日之美談焉。
  
    事平,洪投戈釋甲,徑詣洛陽,欲廣尋異書,了不論戰功。竊慕魯連不受聊城之金,包胥不納存楚之賞,成功不處之義焉。正遇上國大亂,北道不通,而陳敏又反於江東,歸塗隔塞。會有故人譙國嵇君道,本作居道,從意林及晉書改,下放此。見用為廣州刺史,乃表請洪為參軍,雖非所樂,然利可避地於南,故黽勉就焉。見遣先行催兵,而君道於後遇害,遂停廣州,頻為節將見邀用,皆不就。永惟富貴可以漸得,而不可頓合,其閒屑屑亦足以勞人。且榮位勢利,譬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絕,赫赫者滅,有若春華,須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憂懼兢戰,不可勝言,不足為也。且自度性篤嬾而才至短,以篤嬾而禦短才,雖翕肩屈膝,趨走風塵,猶必不辦,大致名位而免患累,況不能乎?未若修鬆喬之道,在我而已,不由於人焉。將登名山,服食養性,非有廢也。事不兼濟,自非藏本作不,從舊寫本改。絕棄世務,則曷緣修習玄靜哉?且知之誠難,亦不得惜問而與人議也。是以車馬之跡,不經貴勢之域;藏本作貴世之域,從舊寫本改。片字之書,不交在位之家。又士林之中,雖不可出,而見造之賓,意不能拒,妨人所作,不得專一。乃歎曰,山林之中無道也。而古之修道者,必入山林者,誠欲以違遠讙譁,使心不亂也。今將遂本誌,委桑梓,適嵩嶽,以尋方平梁公之軌。先所作子書內外篇,幸已用功夫,聊複撰次,以示將來雲爾。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7 20:15:00
400#
  洪年十五六時,所作詩賦雜文,當時自謂可行於代。本脫於代二字,從意林補。至於弱冠,更詳省之,殊多不稱意,天才未必為增也,直所覽差廣,而覺妍媸之別。於是大有所製,棄十不存一。今除所作子書,但雜尚餘百所卷,猶未盡損益之理,而多慘憤,不遑複料護之。他人文成,便呼快意。餘才鈍思遲,實不能爾。作文章每一更字,輒自轉勝,但患嬾,又所作多,不能數省之耳。
  
    洪年二十餘,乃計作細碎小文,妨棄功日,未若立一家之言,乃草創子書。會遇兵亂,流離播越,有所亡失,連在道路,不複投筆十餘年,至建武中乃定,凡著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頌詩賦百卷,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又撰俗所不列者為神仙傳十卷,又撰高尚藏本作上,今從舊寫本。不仕者為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伎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別有目錄。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閒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洪見魏文帝典論藏本作典目,從舊寫本改。自敘,末藏本作未,從舊寫本改。及彈棋擊劍之事,有意於略說所知,而實不數少所便能,不可虛自稱揚,今將具言,所不閑焉。
  
    洪體鈍性駑,寡所玩好,自總發垂髫,有脫句。又擲瓦手搏,不及兒童之群,未曾鬥雞鶩走狗馬。見人博戲,了不目眄,或強牽引觀之,殊不入神,有若晝睡。是以至今不知棋局上有幾道,樗蒲齒名。亦念此輩末伎,亂意思而妨日月,在位有損政事,儒者則廢講誦,凡民則忘稼穡,商人則失貨財。至於勝負未分,交爭都市,心熱於中,顏愁於外,名之為樂,而實煎悴。喪廉恥之操,興爭競之端,相取重貨,密結怨隙。昔宋閔公吳太子致碎首之禍,生叛亂之變,覆滅七國,幾傾天朝,作戒百代,其鑒明矣。每觀戲者,慚恚交集,手足相交,醜詈相加,絕交壞友,往往有焉。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多召悔吝,不足為也。仲尼雖有晝寢之戒,以洪較之,洪實未許其賢於晝寢。何者,晝寢但無益,而未有怨恨之憂,鬥訟之變。聖者猶韋編三絕,以勤經業,凡才近人,安得兼修。惟諸戲盡不如示一尺之書,故因本不喜而不為,蓋此俗人所親焉。
  
    少嚐學射,但力少不能挽強,若顏高之弓耳。意為射既在六藝,又可以禦寇辟劫,及取鳥獸,是以習之。昔在軍旅,曾手射追騎,應弦而倒,殺二賊一馬,遂以得免死。又曾受刀楯及單刀雙戟,皆有口訣要術,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與不曉者對,便可以當全獨勝,所向無前矣。晚又學七尺杖術,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學,知之譬如麟角鳳距,何必用之?過藏本脫過字,從舊寫本補。此已往,未之或知。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7 21:43:00
401#
  洪少有定誌,決不出身。每覽巢許子州北人石戶二薑兩袁法真子龍之傳,嚐廢書前席,慕其為人。念精治五經,著一部子書,令後世知其為文儒而已。後州郡及車騎大將軍辟,皆不就。薦名琅邪王丞相府。昔起義兵,賊平之後,了不修名,詣府論功,主者永無賞報之冀。晉王應天順人,撥亂反正,結皇綱於垂絕,修宗廟之廢祀,念先朝之滯賞,並無報以勸來。洪隨例就彼。庚寅詔書,賜爵關中侯,食句容之邑二百戶。竊謂藏本作詔,從舊寫本改。討賊以救桑梓,勞不足錄,金紫之命,非其始願,本欲遠慕魯連,近引田疇,上書固辭,以遂微誌。適有大例,同不見許。昔仲由讓應受之賜,而沮為善。醜虜未夷,天下多事,國家方欲明賞必罰,以彰憲典,小子豈敢苟潔區區之懦誌,而距弘通之大製,故遂息意而恭承詔命焉。
  
    洪既著自敘之篇。或人難曰:昔王充年在耳順,道窮望絕,懼身名之偕滅,故自紀終篇。先生以始立之盛,值乎有道之運,方將解申公之束帛,登穆藏本作枚,從舊寫本改。生之蒲輪,耀藻九五,絕聲昆吾,何憾芬芳之不揚,而務老生之彼務。洪答曰:夫二儀彌邈,而人居若寓,以朝菌之耀秀,不移晷而殄瘁,類春華之暫榮,未改旬而凋墜,雖飛飆之經霄,激電之乍照,未必速也。夫期頤猶奔星之騰煙,藏本作炯,從舊寫本改。黃發如激箭之過隙,況或未萌藏本作明,從舊寫本改。而殞籜,逆秋而零瘁者哉?故項子有含穗之歎,揚烏有夙折之哀。曆覽遠古逸倫之士,或以文藝而龍躍,或以武功而虎踞,高勳著於盟府,德音被乎管弦,形器雖沈鑠於淵壤,美談飄颻而日載,故雖千百代,猶穆如也。餘以庸陋,沈抑婆娑,用不合時,行舛於世,發音則響與俗乖,抗足則跡與眾迕,內無金張之援,外乏彈冠之友,循塗雖坦,而足無騏驎,六虛雖曠,而翼非大鵬,上不能鷹揚匡國,下無以顯親垂名,美不寄於良史,聲不附乎鍾鼎。故因著述之餘,而為自敘之篇,雖無補於窮達,亦賴將來之有述焉。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7 22:09:00
402#
  ○校刊抱樸子內篇序
  
    道家宗旨,清淨衝虛而已。其弊或流為權謀,或流為放誕,無所謂金丹仙藥、黃白玄素、吐納導引、禁祝符■之術也。秦漢方士,絕不附會老子。即依讬黃帝,亦非道家之說。漢書藝文誌以黃帝諸篇,分屬道家神仙,蓋本七略。七略又本於別錄。劉子政固誦習鴻寶,篤信神仙者,而典校秘書,仍別方技於諸子之外,不相殽也。
  
    東漢之季,桓帝好神仙,祠老子。張陵之子衡,使人為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都習。神仙之附會道家,實昉於此。抱樸子內篇,古之神仙家言也。雖自以內篇屬之道家,然所舉仙經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種,絕無道家諸子。且謂老子泛論較略,莊子文子關尹喜之徒,祖述黃老,永無至言,去神仙千億裏。尋其旨趣,與道家判然不同。又後世學仙者,奉魏伯陽為正宗。是書偶及伯陽內篇之名,並無一語稱述,惟神仙傳中言參同契假爻象以說作丹之意而已。是稚川之學,匪特與道家異,並與後世神仙家無幾微之合。
  
    餘嚐謂漢之仙術,元與黃老分途。魏晉之世,玄言日盛,經術多歧。道家自詭於儒,神仙遂溷於道。然第假借其名,不易其實也。迨及宋元,乃緣參同爐火而言內丹,煉養陰陽,混合元氣,斥服食胎息為小道,金石符祝為旁門,黃白玄素為邪術,惟以性命交修,為穀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訣。其說旁涉禪宗,兼附易理,襲微重妙,且欲並儒釋而一之。自是而漢晉相傳神仙之說,盡變無餘,名實交溷矣。然則葛氏之書,墨守師傳,不矜妙悟。譬之儒者說經,其神仙家之漢學乎!
  
    孫伯淵漕司,篤好古義,兼綜九流,以明刻抱樸子及天一閣鈔本錯亂脫誤,手自校讎,複屬餘與顧澗●各以家藏諸本,參證他書,覆校數過,伯淵敘錄篇目,將以刊行。餘因舉神仙與道家者流,古今分合之故,論次為序,覽者或有考焉。嘉慶十七年七月甲戌桐城方維甸撰。
  
    按:明刻抱樸子於內篇之後,附入別旨一篇,專論吐納導引,與內篇本意不合,辭義亦甚淺近,不似晉人手筆。考之稚川自敘,本無此書。隋唐諸誌,皆不著錄。惟宋史藝文誌道家有抱樸子別旨二卷。注雲,不知作者。亦不謂為稚川所著也。晚出之書,元不可信。且今本五百六十餘言,不盈一卷,並非宋元舊本。故削去之,不複附於篇末雲。維甸又跋。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9:17:00
403#
  ○葛洪撰述書目表
  
    抱樸子內篇二十卷抱樸子內篇序。抱樸子外篇自敘。隋誌作二十一卷。今存。
  
    抱樸子外篇五十卷自敘。隋誌作三十卷,並雲梁有五十一卷。今存。
  
    碑頌詩賦百卷自敘。晉書本傳頌作誄。仙苑編珠引陳馬樞道學傳同。
  
    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自敘。本傳作檄移章表。
  
    神仙傳十卷自敘。本傳。今存。
  
    隱逸傳十卷自敘。本傳。
  
    兵事方伎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自敘。本傳作方伎雜事。
  
    金匱藥方一百卷本傳。
  
    玉函方一百卷
  
    抱樸子雜應篇。疑即前金匱藥方。
  
    肘後要急方四卷本傳。雜應篇作救卒方三卷。隋誌作肘後方六卷。舊唐誌作肘後救卒方四卷。四庫全書目錄作肘後備急方八卷。今存。道藏正一部肘後備急方八卷,誤題作葛仙翁。
  
    神仙服食藥方十卷隋誌。
  
    太清神仙服食經五卷新唐誌。
  
    服食方四卷唐釋法琳辨正論卷九。
  
    玉函煎方五卷隋誌。
  
    黑發酒方一卷崇文總目。通誌略。
  
    渾天論晉書天文誌。文廷式補晉書藝文誌。(簡稱補晉誌)
  
    幕阜山記一卷補晉誌。潮說補晉誌。略見於外篇佚文。
  
    兵法孤虛月時秘要法一卷新唐誌。
  
    陰符十德經一卷新唐誌。
  
    抱樸子軍術補晉誌。雲此外篇中佚篇也,嚴可均全晉文輯得四十二條。今別錄其目。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9:57:00
404#
  金木萬靈訣一卷宋誌通誌略。今存道藏洞神部眾術類。蓋刪改金丹篇而成。太清玉碑子一卷宋誌。葛洪與鄭思遠問答。今存道藏洞神部眾術類。
  
    大丹問答一卷今存道藏洞神部眾術類。
  
    還丹肘後訣三卷今存道藏洞神部眾術類。
  
    四家要訣一卷通誌略。集劉向、陵陽子、抱樸子、狐剛子所記煉丹事。
  
    抱樸子養生論一卷宋誌。今存道藏洞神部方法類。
  
    稚川真人校證術一卷今存道藏洞神部眾術類。
  
    神仙金汋經三卷通誌略不著撰人。今存道藏洞神部眾術類。
  
    嚴可均曰:抱樸子養生論,前半即地真篇也,後半與極言篇相輔。稚川真人校證術是後人所演。
  
    神仙金汋經三卷,其中下二卷,即金丹篇也。見鐵橋漫稿
  
    卷六代繼蓮龕為抱樸子敘。
  
    孫詒讓劄迻十抱樸子微旨條雲:
  
    金汋經,晉宋間人依傅抱樸子假讬為之。
  
    要用字苑一卷舊唐誌。顏氏家訓書證篇作字苑。馬國翰有輯佚本。
  
    史記鈔十四卷新唐誌。
  
    漢書鈔三十卷隋誌。
  
    後漢書鈔三十卷舊唐誌。
  
    良吏傳十卷本傳。
  
    集異傳十卷本傳。
  
    西京雜記六卷舊唐誌。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子部十二雲:舊本或題漢劉歆撰,或題晉葛洪撰,實則梁吳均撰。但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子部七考定為葛洪作。今存。
  
    漢武內傳一卷隋誌不著撰人。文廷式補晉誌雲:日本見在書目題葛洪,今從之。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子部七考定為晉葛洪撰。今存道藏洞真部記傳類。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10:30:00
405#
  老子道德經序訣二卷舊唐誌。
  
    修撰莊子十七卷釋法琳辨正論。補晉誌。
  
    喪服變除一卷隋誌。
  
    遯甲肘後立成囊中秘一卷隋誌。
  
    登涉篇作囊中立成。
  
    遯甲返覆圖一卷隋誌。
  
    遯甲要用四卷隋誌。
  
    遯甲秘要一卷隋誌。
  
    遯甲要一卷隋誌。
  
    三元遯甲圖三卷舊唐誌。
  
    龜決二卷隋誌。
  
    周易雜占十卷隋誌。
  
    抱樸君書隋誌集部。
  
    序房內秘術一卷隋誌稱葛氏撰。新唐誌。或即葛洪。
  
    太一真君固命歌一卷宋誌。
  
    抱樸子別旨一篇通誌略。今存道藏太清部。蓋後人掇輯吐納導引之訣而成,殆與胎息術相類。
  
    胎息要訣一卷通誌略。
  
    胎息術一卷補晉誌。
  
    郭文傳補晉誌。明案:郭文,字文舉,河內軹人。與葛
  
    洪同時亦遭世亂而隱者。先洪卒。見晉書隱逸本傳。
  
    五金龍虎歌一卷崇文總目。
  
    五嶽真形圖文一卷崇文總目。
  
    老子戒經一卷通誌略。
  
    關中記一卷宋誌。玉海引中興書目。
  
    馬陰二君內傳一卷宋誌。
  
    隱淪雜訣一卷宋誌。明案抱樸子雜應篇答問隱淪之道,或為雜訣之所本。
  
    元始上真眾仙記一卷宋誌。今存道藏洞真部譜■類。劉師培讀道藏記雲:此書“次行題葛洪枕中記五字,中誌各仙官位號及治所,即今所傳枕中記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11:50:00
408#
  明案: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另有枕中記一卷,言養生接命之術,與眾仙記內容迥異。通誌略著錄唐孫思邈枕中記一卷,未知孰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枕中書一卷,舊本題晉葛洪撰。考隋、唐、宋藝文誌但有墨子枕中記及枕中素書,而無葛洪枕中書。此本(枕中書)一名元始上真眾仙記。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十九謂枕中書提到許穆與許玉斧,而洪當長於穆,許玉斧更其後輩,二人之去世,洪皆不及見,安得取而著之書中。是枕中書(上真眾仙記)之“不出於(葛)洪亦明矣”。餘先生之說是。
  
    抱樸子玉策記補晉誌。
  
    明案:此蓋抱樸子引玉策記,非葛洪所撰之玉策記也。徐堅初學記卷二十九狐第十三條引抱樸子玉策記曰:“狐及狸狼,皆壽八百歲,滿三百歲暫變為人形”。正是抱樸子對俗篇引玉策記之語(參校敦煌殘卷文字)。遐覽篇已著錄玉策記一卷,足徵葛洪曾見其書。而初學記始誤以玉策記屬抱樸子。嚴可均鐵橋漫稿卷六雲此記恐後人依讬之書。亦不確。餘意並非後人有意假讬,實乃唐人徐堅輩誤題耳。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12:39:00
409#
  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係。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製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誌》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隻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作者:yxsx 回複日期:2009-6-18 13:08:00
411#
  對修習很有幫助的資料,謝謝學者翰文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13:23:00
412#
  《史記》的介紹
    《史記》用精練的幾行字介紹了莊子,說他著書十餘萬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蹠》、《胠篋》等篇,都是用來攻擊孔子的學說,從而辨明老子的主張的。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蹠》、《說劍》等。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14:41:00
413#
  莊子的品質
    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比孟軻的年齡略小,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棱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汙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曆,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的熱烈,所以他才恨的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其實就是對現實情形過於黑暗汙濁的一種強烈的覺醒與反彈。
    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15:10:00
414#
  
  莊子語錄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便會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識,便會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名是相互傾軋的原因;智是相互鬥爭的手段。兩者是凶器,是不可以盡行的。)
    3、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隻能保全生命。現在這個時代,僅僅可以避開刑戮。幸福不過像羽毛那樣輕,不知怎樣才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5、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泉水幹了,好多魚被困在陸地上,相互用嘴吐氣,用吐沫相互沾濕,但是比不上從前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閑,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稱善我生存的,也同樣稱善我的死亡。
    7、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盜蹠的門徒問盜蹠說:“做大盜的也有法則嗎?”盜蹠回答說:“無論哪個地方都怎麽會沒有法則呢?憑空猜想屋裏儲藏著多少財物,這就是聰明;帶頭先進入屋裏的,就是勇;最後退出屋子的,就是義;酌情判斷是否動手的,就是智;分贓均等的,就是仁。這五種不具備而成為大盜的,天下是決不會有的。”)
    8、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9、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10、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11.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莊子•列禦寇》
    12.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係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15:39:00
415#
  莊子所持的宇宙和人的關係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係和意識形態的限製,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也具有終極的意義。而且還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萬世不竭”,就是數學裏的極限思想。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16:23:00
416#
  莊子的哲學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麽,規定什麽,而是要去掉什麽,忘掉什麽,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遊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隻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麵。《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麽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隻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 “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製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隻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17:35:00
417#
  莊子的地位
    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是最為適應創造力的需要,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規矩嚴整與佛家的禁欲嚴峻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塊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然的,而反對人為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
    莊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既是一位有著鮮明特色的偉大哲學家,又富於詩人的氣質。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動形象而幽默詭異的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思想,這種寓言的方式使莊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著水一般的整體性。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莊子一生潔身自愛始終過著清貧的隱居生活,他繼承並發揚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是驚世駭俗的哲學大家,也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奇葩。曾經“莊周夢蝶”,他分不情夢境和現實的差距。他與時人惠子有“安知魚樂”的精彩辯論。相傳,莊子妻子過世時,他鼓盆而歌。莊子的寓言有汪洋恣肆的想象,縝密精微的哲理,生動細膩,揮灑自如。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象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製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麵,還是文學語言方麵,他都給予了我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18:37:00
418#
  莊子對後人的影響
    後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製、寫作技巧上受《莊子》影響的,可以開出很長的名單,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論,就有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
    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成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詔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微妙元通真君”。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18:51:00
419#
  關於莊子的典故和寓言
    視權貴如腐鼠
    《莊子•秋水》載: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隻鳥,其名為鵷雛,您可聽說過?這鵷雛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隻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鵷雛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知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是貧窮,不是潦倒
    《莊子•山木》載:一次,莊子身穿粗布補丁衣服,腳著草繩係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說:“先生怎如此潦倒啊?”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則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後羿、蓬蒙再世,也無可奈何。可要是在荊棘叢中,它們則隻能危行側視,怵懼而過了,這並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乃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現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怎麽可能呢?’”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20:00:00
420#
  巧論三劍,一言興邦
    戰國時代,趙國的趙文王特別喜歡劍術。投其所好的劍士們紛紛前來獻技,以至宮門左右的劍士達三千人之多。他們日夜在趙文王麵前相互拚殺。每年為此而死傷的人數以百計,但趙文王仍興趣不減、好之不厭。於是,民間尚劍之風大盛,俠客蜂起,遊手好閑之徒日眾,耕田之人日益減少,田園荒蕪,國力漸衰。其他諸侯國意欲乘此機會攻打趙國。
    太子趙悝為此憂慮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將國破家亡,為別國所製。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悅大王之意,又能止劍士相鬥者?吾將賞賜千金。”左右異口同聲說:”莊子可擔此任。”太子問:“莊子是什麽人?”一大臣答:“莊子是個隱士。其才足可經邦,其能足可緯國,其辯可以起死回生,其說可以驚天動地。如能請他前來,定能順大王之意,又能救民於水火。”於是,太子便派使者帶上千金去請莊子。
    莊子見了使者,聽明來意,說道:“此事何難,竟值千金之賞?”堅辭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見太子,問太子道:“太子賜我莊周千金大禮,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聞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為您的學生們一路上來的開銷。先生不收下,我趙悝還敢說什麽呢?”莊子說:“聽說太子想要用我莊子的地方,是欲絕棄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勸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則下有負太子,我也會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討大王之歡心,下又使太子稱心,我在趙國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後,莊子身穿儒服來見太子。太子便帶他去見趙文王。文王長劍出鞘,白刃相待。莊子氣宇軒昂,神色蕭然。入殿門不趨,見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紹您來,欲以什麽教給寡人?”莊子道:“臣聞大王好劍,故特以劍術拜見大王。”王說:“您的劍術有何特長?”莊子說:“臣之利劍鋒利無比,臣之劍技天下無雙,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文王聽了,大為欣賞,讚道:“天下無敵矣!”道:“夫善舞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大王給機會,讓我得以一試。”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幾天,在館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後,再請先生獻技比劍。”於是,趙文王以比劍選擇高手,連賽七天,死傷者六十餘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讓他們持劍恭候於殿下,請莊子來一決雌雄。莊子欣然前來,趙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顯身手,一試鋒芒。”莊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趙文王問:“不知先生要持什麽樣的劍?長短何如?”莊子答:“臣持什麽劍都可以。不過臣有三劍,專為大王所用。請允許我先言後試。”大王點頭,道:“願聞三劍究竟何樣?”莊子道:“此三劍分別是: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大王好奇相問:“天子之劍何樣?”莊子道:“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國、泰山為愕,以晉、衛兩國為背,以周、宋兩國為首,以韓、魏兩國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勃海,係以恒山,製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按之無下,揮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維。此刻一出,匡正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謂天子劍也。”
    文王聽後,茫然若失。又問:“諸侯之劍何如?”莊子道:“諸侯之劍,以智勇之士為鋒,以清廉之士為愕,以賢良之士為背,以忠聖之士為首,以豪傑之士為把。此劍直之亦不見前,舉之亦不見上,按之亦不見下,揮之亦不見旁。上效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動,四海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此乃諸侯劍也。”文王聽了,頻頻點頭。
    文王接著問:“庶人之劍又如何?”莊子道:“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濃眉長須者所持也。他們衣服前長後短,雙目怒光閃閃,出語粗俗不堪,相擊於大王之前,上斬脖頸,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劍,無異於鬥雞,─旦不慎,命喪黃泉,於國事無補。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卻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深感遺憾!”趙文王聽了,馬上起身牽莊子雙手上殿。命廚師殺雞宰羊,好酒好菜款待莊子。趙文王繞桌三圈。莊子見了,道:“大王且請安坐定氣,臣劍事已奏完畢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趙文王自聽莊子暢論三劍後,三月未出宮門。自此戒絕好劍之痛,一心治理國家。那些劍土自覺再無出頭之日,個個心懷憂懼,不久都紛紛逃散或自殺了。

作者:泡在海裏的森林 回複日期:2009-6-18 20:15:00
421#
  樓主發的帖子裏有多少是你自己的東西那?
  
  樓主說丹道可以自學,一句話就知道你根本是個外行。
  
  樓主在自己的群裏既然說自己修完了大道,你知道丹法的最後一招是什麽嘛?你如果練完最後一招,也不會在這裏嘮叨了。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18 21:13:00
424#
  人生本如是迷茫嗎
    一天,莊子靠椅而坐,仰天而歎,沮喪得如失魂落魄一樣。弟子侍立在旁,說:“先生為何噓歎?人之形體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嗎?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嗎?”莊子道:“問得好。而今我喪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麽?弟子愚鈍,實不明白。”莊子道:“天下萬物,都是彼此相對。故沒有彼就沒有此,沒有你就沒有我,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誰使成這樣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嗎?道又是什麽樣子?骨骼、五腑六髒,遍存於一身,自我究是什麽?我與誰親近些呢?都喜歡它們,還是有所偏愛?如此,則百骨九竅、五腑六髒彼此有臣妾關係嗎?如果皆是臣妾,這些臣妾之間到底是相互製約呢?或是輪流為君臣呢?難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嗎?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氣,成就形體,不知不覺中精力就耗盡了。天天與外物爭鬥摩擦,精神耗盡象馬飛奔一樣,而自己卻不能製止,不亦太可悲了?終身忙碌而不見成功,頹然疲役而不知歸宿,可不哀邪!雖說身體不死,有何益處?心神也隨身體消亡,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時,本來就這樣茫然嗎?亦或隻我獨覺迷茫而別人都不迷茫嗎?”

作者:炎黃一子 回複日期:2009-6-18 21:26:00
425#
  
  這一段十分叫人沉思~
  
  

所有跟帖: 

回複:回複:回複:回複:[評論]道學(丹道)之同修共悟 -yanlan- 給 yanlan 發送悄悄話 yanlan 的博客首頁 (137976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17:02:5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