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買房,拚的不隻是工資,更是有沒有爸媽的托舉

加拿大貸款協會近日發布了一份最新住房調查報告,數據顯示——70%的年輕人表示,如果沒有外部幫助,他們根本攢不出首付這並不令人驚訝,反而驗證了我這麽多年在一線工作中看到的現實。在我經手的年輕買家中,真正靠自己攢夠首付的鳳毛麟角,特別是在華人家庭裏,父母資助幾乎成了“默認操作”。有時候,不僅是幫一把,簡直是全款“托底”。

 

我自己也深刻體會到了時代的變化。

 

2005年,我在多倫多第一次買房,平均房價大約28萬加幣。那時隻需要準備五六萬首付,加上一點交易稅和律師費,攢足五六萬就能上車。那時候一個年薪4萬左右的年輕人,省吃儉用還能湊齊首付,貸款也能批下來。雖然也覺得房子貴,可現在回頭看,真是天堂價格。

 

而到了2025年6月,多倫多的平均房價雖然和2022年高峰期相比,跌幅不少,但依然高達110萬加幣。20%的首付就是22萬,加上4%左右的房產轉讓稅、律師費等雜七雜八的支出,總共差不多要準備27萬塊現金。如果不靠父母,隻靠自己攢,絕對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攢到的。同時還得有18萬左右的稅前年薪才又可以能申請到足夠的貸款。這個門檻對大部分的千禧一代、Z世代來說,簡直像天文數字。

 

在這種壓力下,父母的援助,成了絕大多數年輕人能夠實現“買房夢”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華人家庭,這份支持往往不僅體現在金錢上,更是文化上的一種“理所當然”。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是去年底,我陪一位客戶的女兒去簽一個獨立房樓花。她剛剛工作不久,在一家西人公司上班。那天她向老板請了假,說是去簽購房合同。她的同事聽說她要買獨立屋,都圍上來問她:“你是怎麽攢夠首付的?”她笑著說,“爸媽出的首付。”

 

同事們驚訝又羨慕:“你太幸運了,有這麽支持你的父母!”

我看到她說話的表情,臉上是擋不住的幸福與自豪。她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起點。

 

但並不是每位父母都這麽輕鬆。另外一位客戶的故事讓我始終忘不掉。她的女兒嫁給了一個加拿大本地西人。準備婚房時,男方父母分文未出,一切靠她和丈夫幾十年的積蓄。這位媽媽私下跟我傾訴:“我女兒如果找的是中國人,我們還能一起分擔。可現在,全靠我們老兩口,真的扛不動了。”

 

她或許不是抱怨孩子的選擇,隻是做母親太久了,心疼自己,也心疼女兒。她說那句話的時候,語氣裏是疲憊,也是心酸。

 

在跨文化婚姻中,這種不對等的購房壓力我見過很多次。無論是女兒還是兒子,隻要是華人父母,哪怕再節儉,都會咬咬牙幫孩子一把。而西人家庭,更多是希望孩子獨立。這沒有對錯,隻是兩種價值觀。但放在當下這樣一個房價被無限放大的現實中,有沒有家庭支持,真的完全不一樣。

 

那麽,為什麽房子會越來越貴?

 

核心原因其實並不複雜:政府花錢大手大腳,財政赤字不斷擴大,為了填補漏洞,不停印鈔,直接推高了通貨膨脹。物價漲了,資產價格自然飛升,房地產首當其衝。最終,受傷最深的,是這些還沒上車的年輕人。他們收入漲得慢、稅負高、貸款難。而房子,卻永遠跑在他們的能力前頭。

 

這就是現實,也是我每天都在麵對的場景。看到這份報告,我的腦海中忍不住回放起這二十年帶客戶看房、簽約、談貸款的每一個瞬間。無數個“爸媽掏錢”的故事,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一個世代在默默地托舉和犧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