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2年春,美聯儲開啟加息步伐,什麽機會會出現,成為坦裏投資人類型的網友比較關心的話題。隨著加息的推進和各類市場的表現情況,一年前,大家就比較一致地認為商產可能會是機會。
對於部分不太明白的網友,可能覺得高深莫測。謎底其實挺簡單。
商貸的貸款期限通常是5-7年。到期後,必須重貸(或找到新貸款,或自己有現金把貸款滅了)。重貸時,兩個重要的因素可能改變。1,物業價值。2,貸款利率。
物業價值跟cap rate(即收入與支出)相關。利率高付貸高這一點相信所有人都懂。
這裏單說公寓樓。
顯然,公寓樓屬住宅類型,運作跟普通出租房差別不大,這點大家都懂,不同之處在貸款期限上。4家庭以內,可申請普通貸款,5家庭以上,則需商業貸款。利率大幅上漲後,還貸成本也就大幅上升,無力承受的業主則不得不選擇變賣產業,若嚴重到還不上貸款,銀行會強行收回,上市或拍賣。
目前,利率在很高位置,回推5-7年,買或重貸在17-19年的業主,必曆一次利率可能高達10%的重貸劫難。
所以機會裏所稱的“公寓樓或MFH”,是特指需用商業貸款的物業,即5單元以上。
有多大機會呢?我猜每個人心目中的“機會”概念並不一樣。買不到時,能買到便是機會,市場賣價下降,也是機會,用同樣價買到因租金上漲而cap rate更好的物業(地段發展或改善),亦是機會,而崩盤時用白菜價買到肉,可能才是部分人心目中的機會。就目前來看,崩盤類的機會並無顯狀。未來呢?變數還是挺多。
當這些概念清楚後,心細的人自己也能推導出,SFH和2-4家庭的投資房,若使用短期貸款,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這類房是否也會成為機會呢?這其實都由市場決定,市場有需求,銀行願貸款,作為買家撈到大便宜的“機會”就不大(你不買別人會買)。未來呢?也同樣有變數。
歸結一句,買家的機會是賣家給的。賣家身不由己時,才可能割肉出血相讓。目前,商貸投資人確實要經受一次考驗,能挺得過去的人過關。
我寫的這些,其實很多大佬都已經寫過,文字和表達的方式不同。我希望寫得最簡單易懂,卻不肯定是否說清楚了。
感歎一句,任何投資都有風險,風險控製得住,才不會陷入絕境。
風險控製猶如背在背上的氧氣瓶,平時看上去笨笨的無甚用處,隻有發生不測時,才會知道此為能救命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