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幾乎都買在臨海城市,一向比較關注颶風。有命名颶風時,通常會在坦裏寫點什麽,提醒一下,對悲劇哀歎一下,對保險擔憂一下。唯有一次字間慌恐,發生在2022年。在發現颶風線路改變,我有房會被颶風直穿的前一夜,給房客發的短信是:快跑,什麽也別管。第二天午時左右,5級颶風LAN橫掃而過。
我不會通靈也不會用指掐算,更沒有招風起浪的本領。謎底其實很簡單,就是看了幾個指標,知道它們的關聯會產生什麽後果,正值月圓時(潮汐海浪最大),9月南部大西洋/墨西哥灣及白天登錄的海水溫度(溫度越高越易集聚颶風水勢),及夜間尚有二級颶風的風力(颶風一路走來勢力越來越大,成無可阻擋之勢)。
還有一事,我一直不願多說。疫情後的事,相信大多人還沒遺忘,那是地主們艱難的時期。記得我在每月初會寫一貼,講一下自己的收租情況,共度時艱。最後一次的貼,發在月前,那貼寫了心理,表達了可能由此而生動亂的隱憂,記得最後寫的是:地主們兀自保護好自己。貼發在上午,傍晚時從電視上看到明尼阿浦利斯發生了警察與示威者的武裝衝突。那天後,衝突在全美幾大城市蔓延開來。看電視時,我挺害怕,決定再也不寫。(因為擔心有人認為我預言了此事,參與了謀劃。哈哈。)
當然沒有,我喜靜深居簡出,別說謀劃,在美國連認識的人也屈指可數。謎底也很簡單:純屬巧合。在疫情發生後我看了《鼠疫》,雖是小說,卻寫得極好,作者認真參考了史事,讓我了解到瘟疫發生後各個階段民眾的心態,我也正好對心理學比較感興趣,對心理有所了解,感覺到可能會發生什麽。但不知道具體會發生什麽,隻感覺那不是我等能夠掌控的洪浪,唯有在大浪中保護好自己和家人。
好書之所以稱得上好,確實能幫助讀者了解和判斷事物,包括之後人們報複性消費(當然,書裏沒寫卻可推知此後又將如何,國家不可能有如此財力一直養著大批人,大筆消費,終將無以為繼,產生新困境。),也都出現了。
曆史事件,都有“導火索”,但導火索本身並不是炸彈。對人們津津樂道的導火索,並由此爭得麵紅耳赤,我總是不解。
這大概是我不怎麽喜歡爭論,也不喜歡聽帶有武斷結論的原因。我喜歡事實和數據,喜歡看之後的每一個變化,變化可能改變結果,有些會改變方向,有些不能。一個複雜的事件,一種力量可能隻夠影響結果,而非徹底改變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