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導彈)試驗

本文內容已被 [ becnned ] 在 2024-09-26 05:38:3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中國的導彈實驗應驗了上一周拜登總統在Quard的會議中講的,這是一種測試。這正是求什麽得什麽!

筆者首先要問的是測試什麽?第一應該可以肯定是和洲際導彈的本身有關。導彈硬體方麵的準備不用多說,發射的軟體部分,包括戰備的各個環節,命令的通暢,反應的時間,等等,猜想都應該是被測試的。第二,測試的是各國的反應(應了拜登總統的話)。這個部分一方麵有宣示的作用,另一方麵也是一種威懾的作用。

威懾(deterrence)是拜登總統的團隊一直在強調的。威懾本身不隻是一種讓對手感覺到力量的體現,更是一種讓對手沒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的騰挪。美國以多層麵多方位對中國威懾,是非常咄咄逼人的,有時是感到一種透不過氣來的壓力。筆者和大部分人的看法不同,中美之間的每一次對話,都不是以改善關係為目的的,而是對未來繼續下行的攤牌。這就是布林肯要的“可控性”。

聽說(筆者沒有做過求證)中國上一次這樣的試驗是在44年前的1980年。44年以來,是什麽使得中國人做第二次這樣的試驗,並且不像美國的測試是測試原有(現有)的裝備,而是試驗新的(現有)的裝備。

筆者認為,中國的總體戰略空間和44年前比,是被壓縮了。當然,這裏有另一個原因,就是44年前的今天,全球還處於美蘇的冷戰之中,美蘇冷戰的一個特點就是為對方留下足夠的騰挪空間和時間。這個類似於DMZ(非軍事區)的緩衝區,給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和時間。今天美國的戰略,已經和冷戰時期完全的不同,俄國沒有空間,中國同樣沒有空間。環顧中國四周,第一島鏈從一個原來的地理上的概念,變成了一個實際在運行的美日韓同盟;第二島鏈從原來一個美國的內海,擴展到Quard的印太戰略的實際操作(筆者認為Quard是美國人特地為印度精心設計準備的一個可具操作的平台,另文再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各國以單個國家的名義(而非NATO的名義)加入台灣海峽的自由航行(這個是最搞笑的一種安排)。目前來看,其中威脅最大的是美日韓同盟,但從長遠看,Quard的威脅更大且會更持久。

中國的洲際導彈的試射,是一種中國式的deterrence。無言但憑力量說話(借用布林肯的話)。首先,一下子把(除美日以外)在台海自由行的國家搞成打醬油的角色,也就是說,一旦中美因台灣問題或南海問題發生衝突,這些國家的軍艦不會再靠近台灣或南海,甚至不會出現。所以,中國的試射,從一個程度上做了一些警告。這種警告對美日的作用不大,因為中國和美日的對抗是一種生存的對抗,尤其是對日本。

這次導彈的試驗所伴隨的是另一個更大的“導彈”,是中國突然公布的降息降準,釋放一萬億人民幣。幾年前開始(業餘的)關注中國這方麵的動作,發現中國在金融領域的對抗性也是很強的。按理說,在美國聯準會已經開始降息的情況下,美元在一定程度上向中國流動是可預計的。但在前段時間大量美元資本流出中國的壓力下,中國政府的降息降準似乎給出的是一個不一樣的信號 – 難道是不希望美元資本進入中國嗎?剛剛讀到新聞,中國的中央政治局又開會大談股市,似乎也還是要阻擋美元資本流入,尤其是流入中國的股市。這個“導彈”會是一個“肉搏戰”,和那個實體的導彈不一樣,實體導彈反而是一個務虛。

中國在洲際導彈的試驗中,還是留有空間的,因為隻試驗了導彈中的載具,沒有試驗彈頭。哪一天中國將彈頭放在一起試驗,那麽戰爭就離我們不遠了。威懾(deterrence)並不是一個單向的詞匯。筆者認為,目前的中美關係比冷戰時美蘇關係來的更危險。因為那時候美國不願和蘇聯麵對麵的在戰場上見。但今天的美國似乎更願意和中國在戰場上見,雖然從布林肯到拜登嘴上都講要管控分歧,避免不可控。但這個“不可控”指的是美國的不可控,而非中國的不可控。優勢不就是在產生更多的對方所不可控中獲得的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