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學前,已經認識大幾百個漢字了。剛開始識字的小孩都有很強的閱讀的欲望,我會在家裏偷偷翻父母的專業書看,是看但不能讀。喜歡翻到有圖示的頁麵,靠圖文雙模態去蒙語義。我媽倒是早早買了一套《十萬個為什麽》放家裏,明知是way overshoot。這不能怪她,當時中國就幾乎沒有少兒讀物。她後來又去新華書店給我買了已經停刊了的《兒童文學》的舊期刊和1966年少兒出版社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 《講故事》叢書。為了滿足我,我家還訂了一份《人民畫報》,彩色的。至今還記得,每一期對我都是big treat。
《兒童文學》創刊於大饑荒後的1963年。當時匱乏的物質生活讓印刷品成了奢侈品,給成年人讀的報刊雜誌都不多,哪顧得上兒童讀物。當時全國的兒童刊物隻有上海的《少年文藝》一家。文革一來,出版了10期的《兒童文學》就停刊了,一停就是十年。直到1977年,《兒童文學》才得以重新出版。
1965年全國期刊出版共有790種。文革爆發後,期刊數急劇下跌,到1969年跌至最低穀,全國期刊出版僅有20種;1971年開始恢複到72種,其中文學、藝術類有3種,1972年共有194種,其中文學、藝術類有20種,以後幾年逐年上升,但始終未能恢複到文革前的水平。
書籍的出版狀況大體相似,1965年全國出版書籍共12566種,其中文學、藝術類有3727種;文革爆發後,書籍出版量腰斬,1966年全國出版書籍種類大約隻有1965年的一半,而1967年至1969年全國出版書籍種類還不到1965年的六分之一;從1971年開始,書籍出版種類逐年上升,但是同樣也沒能恢複到文革前的水平。
我中學時代最喜愛的科普雜誌《航空知識》,創辦於1958年。大饑荒時期,居然因為缺紙而停刊。有印數億本毛選的紙,就是沒紙印刷少兒和科普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