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八王後第一任:阿拉貢的凱瑟琳(2)
造化弄人,到英格蘭才剛剛半年,花好月圓前程似錦之時,阿瑟的生命在1502年春天戛然而止,16歲的西班牙公主凱瑟琳從英格蘭太子妃變成寡婦。凱瑟琳借養病為由沒有參加阿瑟的送葬,繼續留在拉德洛城堡。
亨利七世中年喪子,悲痛之餘,要考慮的首要大事仍然是國家穩定。阿瑟作為亨利七世精心營造的神話主角,他的早夭,意味著現在英格蘭王位的唯一繼承人是年僅10歲的小亨利,亨利七世不想過度宣揚英格蘭沒有成年繼承人這個事實,所以阿瑟的喪事辦得很低調。
阿瑟的母後伊麗莎白,在克製悲痛之餘,沒忘了遠離家鄉的兒媳。王後從倫敦派來一架蒙了黑紗的轎輦,將凱瑟琳從德洛城堡接回倫敦,安置在格林威治宮。
此時亨利七世和西班牙斐迪南二世夫婦之間展開了一連串的緊急公文來往。亨利七世和西班牙方麵首先需要確認凱瑟琳是否懷孕,如果她懷孕了,生個兒子,那麽作為英格蘭新太子的生母,她在英格蘭王室的位置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如果如果生個女兒、或者沒懷孕,那麽英格蘭王室裏就沒有她的位置。
1502年的春末夏初,西班牙大使館敦促亨利履行諾言,保證凱瑟琳得到作為先太子遺孀應得的封地與收入,以維持她應有的生活標準和社會地位,因為他們聽說凱瑟琳目前沒有收入,靠王後救濟度日,英格蘭甚至還有人建議她用首飾作抵押去借錢。伊莎貝拉一世告知亨利七世,既然他們的女兒確認沒有懷孕,那麽她就是自由身,可以在歐洲王室內重新擇婿,如果亨利七世不能確保凱瑟琳在英國王室的地位,那麽就讓他們的女兒搭下一班船回西班牙。
實際上西班牙方麵是在玩大膽遊戲。1499年法王路易十二登基,新君氣盛,勢不可擋,正在和西班牙爭奪意大利半島上那不勒斯王國的控製權,此時斐迪南和伊莎貝拉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英格蘭這個聯盟。
而亨利七世也有他自己的小算盤。
其一,他最大的擔憂仍然是英格蘭的國內穩定。阿瑟的死,難免讓國內前朝遺老遺少們感覺都鐸家王權不穩有空可鑽,而一旦內戰再起,亨利七世需要防止法蘭西方麵乘虛而入。其二,凱瑟琳嫁妝的20萬金幣西班牙方麵隻支付了一半,另一半原本是婚後支付,但阿瑟現在死了,西班牙不僅不支付這另一半,而且還要求亨利退還已支付的那一半。這其三就是凱瑟琳在西班牙的封地。
前麵說過,此時的西班牙是由斐迪南二世的阿拉貢王國和伊莎貝拉一世的卡斯提爾王國合二為一的,夫妻二人地位平等,都是君主,在王宮裏的寶座高度都一樣;況且他們的獨生子胡安(Juan,heredero de los Reyes Católicos)已於1497年19歲時病逝,隻有四個女兒成年。凱瑟琳的封號是“阿拉貢的凱瑟琳”,阿拉貢就是她的封地,也就是說,凱瑟琳如果生下男孩,這個孩子就是阿拉貢的繼承人。
總而言之,此時雙方都不想也不能打破昂格魯-西班牙聯盟。
阿瑟死後不久,威爾士親王這個王儲封號就轉封給年僅10歲的小亨利。到1503年2月,王後伊麗莎白生第三個兒子時產後並發症薨了,小王子埃德蒙也隻活了15個月。1503年6月25日,亨利七世與西班牙正式簽署文件,敲定17歲的凱瑟琳和11歲的小亨利之間的婚約。
然而,這個婚約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彼時的天主教教會法(迦南法,Canon Laws)禁止娶已故兄弟的妻子或嫁已故姐妹的丈夫,在天主教教會法中,這也屬於近親結婚,是聯姻障礙(Marriage impediments)之一。
也就是說,凱瑟琳是阿瑟的遺孀,按照天主教的法規,她不可以再嫁給阿瑟的親弟弟亨利,除非她和阿瑟的第一次婚姻沒有圓房(unconsummated marriage)。
這條法律最早是古羅馬人建立的,當時是為了限製各大家族之間過於頻繁的相互通婚而造成血統混亂。(這條法律在新教已經作廢,但在天主教,即便是如今,娶已故兄弟的妻子仍然需要教區主教按具體情況審議後發放豁免書才行。)
因此,為了克服這個聯姻障礙,必須讓教皇確信凱瑟琳和阿瑟之間沒有夫妻之實。凱瑟琳本人和奶媽都作了證,發誓凱瑟琳和阿瑟婚後沒有圓房,教皇儒略二世(Pope Julius II)於1504年頒發了一道《教皇特許》,允許凱瑟琳和小亨利的婚姻合同生效。雖然書麵上的法律程序障礙解決了,但事實證明這是阿拉貢的凱瑟琳與亨利八世不幸婚姻的源頭。
凱瑟琳撒了謊是肯定的,阿瑟雖然不像弟弟亨利那麽好武,但曆史上並無記載他有任何長期或慢性健康問題。恰恰相反,曆史記錄中凡有外交使節在覲見阿瑟之後向他們的君主匯報時,都把阿瑟描述成一位風流倜儻、才華橫溢、思維敏捷的英俊少年。
都鐸後人將阿瑟描繪成體弱多病,其用意當然是想要證明阿瑟在婚後和凱瑟琳沒有性生活,加之凱瑟琳婚後六個月也沒懷上,這種說法也就漸漸被人接受。
但作為一對如漆似膠的年輕夫婦,婚後六個月沒有性生活這種說法簡直就是荒唐,尤其是在新婚之夜後的早上,阿瑟的侍傭們都聽見阿瑟說的那句誇耀的話:“快拿啤酒來,我昨晚與西班牙奮戰了一夜!”
凱瑟琳撒謊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不但沒有人責備她,反倒是每個人都在期待她撒這個謊。而出身於意大利貴族的教皇儒略二世頒發豁免也是必然的,因為此時席卷意大利半島的意大利戰爭(Italian Wars ,1494-1559)正打得熱鬧,意大利、法蘭西、西班牙都卷入其中,意大利和法蘭西也在爭奪米蘭公國和那不勒斯王國的控製權,儒略二世也需要繼續維持這個盎格魯-西班牙聯盟來保護意大利方麵的利益。
然而,天有不測之風雲。1504年11月24日,凱瑟琳的母後伊莎貝拉一世病逝了,二姐卡斯提爾的胡安娜和哈布斯堡的菲利普夫婦共同繼承了卡斯提爾王位。外號“哈布斯堡美男”的菲利普還從他母親(勃艮第女公爵瑪麗亞)那裏繼承了勃艮第公國,加之他父親是神聖羅馬皇帝麥克斯米連一世,他自己還是哈布斯堡所屬荷蘭的總督,所以此時的菲利普成了歐洲年輕一代中勢力最強大的君主,掌控著西班牙卡斯提爾、法國勃艮第、荷蘭和半個意大利。這時候胡安娜和菲利普已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奧地利的埃琳諾(Eleanor of Austria)六歲,小女兒伊莎貝拉三歲,都可以議婚了。
從1503年6月亨利七世和西班牙簽訂婚約,到1504年11月,短短一年半時間,局勢完全改變,阿拉貢的凱瑟琳原先具備的優勢不複存在,況且與阿瑟婚約合同的另一半嫁妝西班牙方麵也一直拖延,亨利七世開始後悔給英格蘭王位的唯一繼承人定下這門親事。當麥克斯米連一世暗示有意用孫女艾琳諾與英格蘭聯姻時,那是正中亨利七世下懷。

圖1:奧地利的艾琳諾(Eleanor of Austria),葡萄牙王後(1518-1521)和法蘭西王後(1530-1547)
1505年小亨利年滿14歲,到了法定成人年齡,可以自己決定婚姻,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請求父王亨利七世取消他與凱瑟琳的婚約。這年的6月27日,英格蘭王儲亨利宣布自己和阿拉貢的凱瑟琳婚約作廢,理由是婚約簽訂時自己未成年,無能力做判斷。至於這是小亨利自己的意思還是被老亨利逼迫這麽做的,無從驗證。
已年滿20的凱瑟琳再次陷入困境,但就在這個時候,凱瑟琳的心態發生了變化。經曆了這麽多風風雨雨、大起大落,凱瑟琳現在認為嫁給比自己小六歲的亨利、成為英格蘭王後不僅是她當仁不讓的神聖責任、更是她應得的權利!除了她本人,難道還能有別人比她更適合坐在英格蘭王後這個位置上嗎?!
解除婚約後的凱瑟琳失去了繼續在英格蘭王宮居住的理由。凱瑟琳寫信給父親,討論如何能讓她繼續留在英格蘭。1507年斐迪南二世將凱瑟琳正式任命為西班牙駐英格蘭大使,而且是無期限任命,這樣即解決了去留問題,又解決了人手、住宿和經費問題。
凱瑟琳在四姐妹中雖然最小,但她頭腦冷靜,頗具魄力和手腕,她就這樣尷尬但卻堅韌地在英格蘭住著,編織著關係網,耐心等待機會,同時在每個公眾場合都充分顯示自己忠於英格蘭的立場。當時的外交界流傳凱瑟琳曾稱她因為熱愛英格蘭人民而選擇將英格蘭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對凱瑟琳來說,1505年到1509年這段磨練是為她日後做英格蘭王後的最佳準備。
到1509年4月,經曆了七個難熬的冬夏春秋,這個機會終於來了:老亨利駕崩,小亨利登基。
從小亨利毀約到老亨利駕崩這五年,也就是小亨利從14歲到19歲這段時間,兩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後人無從得知,我們隻知道老亨利駕崩後小亨利很快複原了與凱瑟琳的婚約,並在登基大典的一個月之前突然宣布舉行婚禮。
合理的解釋是:
首先,亨利八世和大他六歲的凱瑟琳之間的確是有感情的,亨利少年男兒,初上情場,架不住已經完全成熟的凱瑟琳的溫柔攻勢,拜倒在石榴裙下也是在所難免,推測起來,應該是從親情到愛情的發展過程,況且小叔子迷戀嫂子也算是人間老戲碼了。
其次,到了1508年,歐洲政治軍事局勢再度變化,意大利戰爭進入新階段,教皇儒略二世領頭組成的康布萊聯軍( League of Cambrai)將教宗國、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王國、阿拉貢王國、匈牙利王國以及意大利的費拉拉公國和法蘭西的薩伏伊公國都攬到同一麵大旗下,共同對抗威尼斯共和國。
亨利八世畢竟也是金雀花王室約克家的後裔,雖然是母係血統,但與他父親亨利七世不同,這一部分金雀花秉承讓他一直將法蘭西當作英格蘭最大的外敵,收複法蘭西失地是從小就刻在他記憶基盤上的,所以亨利八世此時要強化與西班牙君主斐迪南二世的聯盟也是符合邏輯的,還有什麽比聯姻更有效的聯盟呢?
凱瑟琳不葷不素地在英格蘭住了七年之後,終於在1509年6月11日如願嫁給小叔子亨利八世。婚禮規模很小,在格林威治的皇家小教堂舉行,隻有親朋好友參加。
1509年6月24日,陽光燦爛的仲夏日,23歲的凱瑟琳和差四天滿18的亨利八世在倫敦市民的歡呼聲中並肩步入西敏大教堂,加冕為英格蘭國王與王後。凱瑟琳終於如願,成了英格蘭王後,接下來就要看自己的肚皮是否爭氣了。
(待續)
————————————————————----
奧地利的艾琳諾郡主鞭長莫及,被姨母打敗,隻能重新擇婿,1518年20歲時嫁給了比自己大29歲姨父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 of Portugal),而曼努埃爾的兩任前妻分別是埃琳諾的大姨和小姨!這位葡萄牙國王先後娶了阿拉貢家的大姐和三姐,然後又娶了二姐的閨女。婚後第三年馬努埃爾一世去世,埃琳諾和他之間有一個女兒,即葡萄牙的瑪麗亞公主,後來成為全歐洲最富有但卻選擇終身不嫁的維賽烏女公爵(Maria, Duchess of Viseu)。埃琳諾孀居後回到娘家卡斯提爾國王的宮中居住,多年之後改嫁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又做了法國王後。
而阿拉貢王國最後在1516年斐迪南去世時由凱瑟琳二姐卡斯提爾的胡安娜夫妻倆繼承,阿拉貢和卡斯提爾這兩個小王國還是夫妻君主的複合王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