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不愛看書的女兒有點開竅,開始閱讀書籍,包括倫理哲學方麵的。我也跟著她讀了一些,由此接觸到一些哲學大家有名的哲學難題。其中有電車難題(TrolleyProblem)。它是英國哲學家Philippa Foot 菲利帕·福特在 1967提出的,到現在一直還在引發大家的思考和爭論。
出於好奇,在過去半年時間裏我問了身邊20多個人包括小孩,青少年,如我的大叔大媽,電車問題(和原版的電車問題已經稍有不同了):一輛電車開到一個岔路口,刹車失靈,前麵有兩個軌道,有五個無辜的人綁在其中一條軌道上要自殺;另外一個軌道綁了一個要自殺的人。電車車按照正常路線是要走那個有5個人的軌道。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
你有兩種選擇:
A 什麽也不做,讓電車按照正常路線碾壓過這五個人。
B 拉下操縱杆,電車換道,壓過另一條軌道上的那個人。
大部分的人(80%)想都沒有想就喊出來他們的回答-選擇B。我的同事們(大叔們)就都是異口同聲的選B。剩下的有拒絕回答的,有說出自己的不安和難為,做了很痛苦的選擇。 有幾個impressive 的回答:1)既然那五個人都不想活了我還不如一下成全他們,比成全一個功德大。。。,這是第一個念頭,所以會選A。但是多想一下,這麽多的命在一個軌道上,所以還是選B。2)每天世界有無數的天災人禍發生,我不想多管閑事,隻是做好我的工作所以選A 。 3)這個選擇太痛苦,假想這些軌道上的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我能做什麽,還是救更多的孩子選擇比較好,所以選B。 (忘了反問,如果綁在另一個軌道的一個人是最愛的孩子,那怎麽選?)。
這個電車問題的最終是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和道義義務主義deontology觀點間衝突和平衡。功利主義的原則是在別無其它更好的選擇情況下,犧牲少數的生命或利益以贏得大多數的生命或利益是最好的選擇和結果。而道義義務主義是即使初衷和結果是好的,但主動導致一個生命死亡是不對的。所以電車問題從某種意義上是一個道德悖論,無論做什麽選擇都是不好的結果,對錯難定。從我的實驗樣本回答看,大多數人都是受功利主義觀念主宰,少數服從多數。在麵對痛苦的選擇時大家觀念相似可能比較少衝突,可是也許應該有更多不同的觀念,護衛少數人利益?
這個電車問題在1976提出,9年後美國哲學家Judith J. Thomson托馬斯再次引發辯論。這次的版本是刹車實靈的電車隻有一個軌道,軌道上有5個人,那時電車正好在你站的天橋經過,你知道如果一個重重的東西擋在電車前,它就會停。正好你旁邊有個胖人。C)你可以把那個胖人推下天橋讓電車停下,救下那5個人,D)或什麽也不做,5個人被壓死。這個場景下,托馬斯實驗的人大多數選擇D)。再看C的選擇,其結果和1967的版本選B的結果一樣:一人死5人活,但這種情況下是救五人的命,和直接殘害一命的選擇。所以雖然相同的結果,但是達到結果的過程讓大家在道德上很難過去。結果和達到結果的過程在決策過程中一樣重要。
電車問題裏的讓我們道德膠著難定的情況看起來很不可能,可仔細想想其實在我們的曆史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事件。曆史的比如最近全家看了Oppenheimer奧佩海默電影,正好再次讓我重溫二戰原子彈的曆史。在Truman總統批準使用第一顆原子彈Little Boy在Hiroshima高空引爆,至少80000人口煙飛魂散瞬間從地球消失,然後是第二個在Nagasaki。結果是日本以保留天皇為條件投降。1945年9月2號,日本天皇正式在受降書簽字,戰爭終於結束了。這個不就是電車問題大規模的運用嗎?電車在這裏就是那個烽火不斷導致家破人亡的戰爭。 看到Oppenheimer去見總統,說他覺得自己手上沾滿血,他是在自己的道德底線中掙紮難已!現實的比如遇到孕婦難產, 隻能保嬰兒或者保媽媽,如果你是醫生或嬰兒的爸爸孕婦的先生那做什麽選擇?新冠大疫期間醫生麵對有限的吸氧機和無數的病人如何選擇?以後有可能路上都是無人駕駛車,但遇到緊急路況如何下決定是保護自己車上人的安全還是大多數行人的安全?有可能把道德倫理判斷規則編入電腦或人工智能機器程序嗎?人類有可能相信機器的倫理意識嗎?
再者其實如果真的有如電車問題的緊急問題出現,任何遇到的人根本沒有時間權衡思量可以做什麽,全憑當時的思維,覺悟 和意念,所謂一念定乾坤。而任何時刻的我們的思維和想法都是平時遇到的觀察到讀到的人和事,加不斷的思考訓練而形成的。如電車一樣的哲學道德難題看似與我們生活實際很遠,可它們正是我們靈魂拷問道德對話思考訓練的利器。這樣在社會和生活中有類似的情況和難題出現,我們知道用什麽原則如何決策作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