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Homans 小夥的萬字長文基本介紹了。這是 H 小夥的“滿麵陽光”:
補幾個遺漏。
一月六日暴力衝擊國會的行為不是“臨時起意”,這個“Stop the Steal”文化是有基礎的。介紹馬先生一篇中說到馬先生說美國是“共和”,並不一定要“民主”。馬先生的原話是:“I know the Democrats want to play a game with our republic. They keep calling it a democracy. ‘And to the democracy for which it stands,’” he recited mockingly. “Come on, really? Come on, man!”
這裏,他在拿“國旗誓言”類比:
“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
這種強調“共和”並不一定要靠票選的“民主”,是一種種族主義的暗語: “我們”贏是“有素質”的人在投票;“我們”不贏是“沒有素質”的人在“胡亂投票”。就在2020年大選期間,一位網上很有影響力的油管中文博主做了一期節目,開講選舉不非得是“一人一票”,而可以是有“更多社會貢獻”的個體能十票百票千票的“更有責任”。當時聽著令本老漢很錯愕,“Is he on drugs,*_*?”。本老漢的第一聯想,是“人民日報”於1969年6月7日登的一篇奇文“毛主席手中的那張選票”。這位中文博主號稱是“保守派”,這也就對上號了,太祖也是經典的保守派。全線徹底的保守回到秦始皇秦大帝,*_*。
是,一人一票的係統裏確實出過希特勒,但那是對民主係統的一個挑戰,不是對民主係統的否定。這種對一人一票的“係統性”發難,是2008年奧巴馬高票當選的一種反應,對美國曆史上頭一位黑人總統的反應。
“共和”並不一定要靠票選的“民主”,是此次“Stop the Steal”的根基。所以必須把“偷竊”找出來。在“文化上”定了是“偷竊”之後,沒有證據隻能是說搜尋的不給力。法律上沒路就是“陰謀在弄壞法律”。
至於1月6日的暴力問題,H小夥也列出了個例。比如:
從那以後,巴士之旅(2020年大選後的“Stop the Steal”活動)就被描繪成一部預言起義的編年史。它的發言人,通常是當地政客和共和黨活動家,在舞台上的勸告中多次援引暴力。 “我開玩笑地告訴茶黨的一些人,看,如果在 7 月 4 日,每個保守派都去槍殺一名自由派,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國家的所有問題,”當地茶黨活動家兼縣專員鮑勃·卡瓦諾 (Bob Cavanaugh) 在2020年12 月,告訴在北卡羅來納州一次集會中的人們。
(還有那位新墨西哥州的堅定縣專員格裏芬先生)
三天後(指1月6日那天),格裏芬出現在國會大廈外的人群中。那個月晚些時候,他被聯邦調查局逮捕,起因是非法進入限製區域,同時在他在縣委員會會議上發誓要攜帶槍支參加拜登的就職典禮後,(他現在說他打算帶槍隻是為了自衛。)但格裏芬早在大選前就一直在發表類似的聲明。 “我得出的結論是,唯一優秀的民主黨人是死去的民主黨人。” 他在此前一年的5 月一次演講中就如此悅眾,然後補充說:“我是從政治意義上說的。” 川普同學轉發了該段視頻。
另外一大類 H小夥原文中沒包括進來的是“Stop the Steal”中兩個重要參與者的介紹。一個是那位“My Pillow Guy”,Lindell 先生。他的事兒,網上很多,雖然很網紅,但尚未能為“運動”做出任何實質性的貢獻。還有一位是名女律師,Cleta Mitchell。
米切爾女士在幹的也是目的先行的運作,她把選舉公器上的官員分為“朋友或是對手”。雖如此,她的操作是監督係統與利用係統。既不是枕頭同學的那種純噪音,或是新墨西哥州的格裏芬先生那種“正義的破壞”。米切爾女士類的參與,可以是對民主選舉的一種促進機製,民主黨一方也應該有類似的運作。
離美國2022年的中期選舉還有兩個半月。在幾個州的選舉中,川普同學加持的共和黨候選人(大多是“2020總統大選是偷竊”的擁躉)在參選州長與州務卿(他認為有了州長與州務卿他才能“不被偷”,按他的“邏輯”,選舉成了“偷來”與“偷去”,*_*)。結果在不久的將來會揭曉。
We will see.
後注:關於美國的政治運作,真正關心的朋友,應該試著讀英語的報道。不是每一個英語報道都是第一手,但第一手的報道一定是英語的,畢竟是美國的選舉。中文的信息,“Lost in Translation”一定會發生,包括本老漢的這個翻譯係列。
謝謝朋友們跟讀。
再附上原文鏈接:How ‘Stop the Steal’ Captured the American Right - The New York Times (ny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