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吉尼亞城——馬克吐溫的誕生之地

來源: 康尼 2019-09-24 15:00:2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424 bytes)

 美國內華達州有個維吉尼亞(Virginia)城,建於19世紀中。維吉尼亞城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這個城市太小,小到隻能稱它為一個小鎮甚至一條街;這個城市太老,無論哪一座建築,哪一個店鋪都是建於18多少多少年;這個城市太有名氣,它是美國最大(麵積)的國家曆史紀念之地,並享有“馬克?吐溫誕生之地”的美名;這個城市的曆史太沉重,有我的同胞,我的先輩留下的印跡。

這個城市的名氣始於礦產開發,最先發現這山區有銀礦石 的人是詹姆斯?芬尼(James Finney),他1859年出生在維吉尼亞州,因殺了人而逃跑到內華達州。後來人們為了不抹殺他的“發現”功勞,就用他的綽號“老維吉尼亞人”將這個城市命名為“維吉尼亞城”。

很難想象,這裏曾是“美國最富有的城市”。鼎盛時期,每天有45列火車從東西南北開到這個小鎮。人口從4千人上升到2.5萬,那時候洛杉磯才5千多人。走在木板鋪成的廊道上,我仿佛能找到一點19世紀的感覺,但卻怎麽也想象不出來百年前的輝煌。或許這地方太小,或許對輝煌的概念,今天和昨天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樣的認知局限很難逾越。30多年間,人們從這裏挖出來的銀子價值4億美金, 1898年人們淘完了這裏的銀子就紛紛離開了,今天小城的居民隻剩下800多人。小城書店裏有一張2011年城市居民集體合照,盡管人沒到齊,也足以讓我驚訝不已。這樣的事怕隻能發生在這個小城。

 1863年,塞姆朗?赫恩克?列門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即我們熟知的馬克?吐溫,隨哥哥到這裏。他先當礦工,後來在當地《企業報》當記者。在這裏他給自己起了個筆名馬克?吐溫,成為當地人頗感自豪的事。至今人們還保留著他工作過的地下室,他用過的桌子。馬克?吐溫的《在內華達州的維吉尼亞城》一書寫的就是這段生活。

 離主街不遠的地方有一塊牌子標示前方曾是中國城,站在坡上看下去其實就是一塊巴掌大的地方,現在什麽也沒有了。1875年有1331個中國人先後到了這裏,90%是男性。牌子上寫道:“ 在那段時期對他們(中國人)有偏見,因為他們奇異的裝束(那時候男人後麵都留著根長辮子)和習俗,整個社會都反對他們。他們應有的權利被剝奪了。 ”當他們找到鐵路上的工作時,隨時可以被其它族裔的人給替代。1859年的城市條文中甚至規定“中國人不可以向這個地區要求索賠”1870年的人口普查記錄,中國人在維吉尼亞城的職業為商人、礦工、勞工、洗衣工、廚師,還有賭徒和妓女。

 這塊牌子,為後人留下了曆史的見證。這其中的反思,對曾經被剝奪了權利的那些中國人來說,已經太遲了,但是他們的後人,今天的我們,踩在他們的肩膀上,享受著社會同等的權利。

 小城的邊上有一座山包,是當地的墓地,裏麵按宗教,族裔分段。當地人告訴我們一塊是中國人的地區,我們轉了一個圈也沒找到他們的墓碑。是沒有錢刻碑還是我們疏忽了?總之我沒能了卻自己的心願。

  這是個遠離大城市的小城,幾乎是隱藏在山穀之中。今天這裏以旅遊業為主,隻有夏天是旺季。我們去的時候是冬天,上午10點多鍾到城裏,大多數的店鋪還沒開門。這裏的人生活節奏緩慢,民風淳樸,人們在回答我的問題時,總是說得很細,很長,很滿。

 讓一個150多年的城市保持原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維修本身就相當費錢、費時、費力。當地人告訴我,這裏所有的建築都是私人擁有的,按道理說他們有權利改變,處置自己的財產。我問一個業主“如果有人想拆掉自己的老房,蓋一座現代化的建築,可以嗎?”她搖搖頭說:當然可以,但是這樣的事在這裏是不可能發生的。

我敬佩這裏的人。

他們每日享受著腳下的土地和頭上的藍天,我們終日在鋼筋水泥和高樓大廈包圍之中。他們在守護這個百年前的城市,我們沉浸在無法擺脫的信息和科技模式之中。他們緊貼著曆史和自然,我們在炫耀一個人造世界。

 

小城的牌子都不大。

右手邊的房子曾是旅店。

曾是有錢人的俱樂部。這裏有鬧鬼的傳說。

店鋪前的廊道。

紅磚樓房是馬克·吐溫博物館,他曾工作的地方。

馬克·吐溫的辦公桌。

地下印刷室。

牌子前方曾是中國城。

整個小山坡都是墓地。

150年的小教堂

無處不在的中國餐館,我沒進去。

圖片自網上。1877年在維吉尼亞城的中國勞工。

2011年小城居民合影。照片拍自當地書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