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樸茨茅斯(二)—— 嘉吉的故事

    樸茨茅斯小鎮,頭頂輝煌的戰績,同時也背負沉重的黑奴曆史。在河岸邊的綠草地上,有一塊紀念那段曆史的小銅牌。自1645年第一位非洲奴隸被賣到樸茨茅斯,這個小鎮就成了買賣非洲黑奴的主要口岸,直至18世紀。

     2003年,小鎮在城建施工時,發現了13具黑人遺骸。接著,發現附近有八個墓地,無一例外地被確認為非洲血統。人們這才意識到,他們腳下曾是非洲奴隸的墓地。這是曆史的傷口,是遠沒愈合的傷口。時至今日,人們還在不斷地尋找,反思。2010年當地政府出資十萬元,在鎮上建立了“被遺忘的樸茨茅斯非洲墓地紀念園”,園子很小,卻很顯眼。觸動自己的傷口,牢記曆史的教訓,不躲閃,不排斥,正是他們對曆史的態度。

      在小鎮黑奴曆史中,有一個曾經逃到這裏的23歲女奴,奧納·瑪麗·嘉吉(Ona Marie Judge)引起我的興趣。不僅因為她是從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家逃出來的奴隸,更因為她的故事引人深思。

       嘉吉生於1773年,是混血黑人,她父親是英國白人,契約奴隸。母親是華盛頓妻子瑪莎第一任丈夫的黑奴,由於那丈夫死無遺囑,財產的三分之一就順理成章地歸了瑪莎,其中85名奴隸,算是她的部份嫁妝,跟著到了華盛頓家,這裏就有嘉吉的母親。瑪莎1759年嫁給華盛頓,那時候,嘉吉還沒出生。根據華盛頓家鄉弗吉尼亞州的法律,奴隸生的孩子隨母親的身份,嘉吉一生下來就注定終身為奴。她10歲那年被帶到瑪莎孫女那裏當陪童,後來成了瑪莎的貼身奴隸。

      1789年,喬治·華盛頓到首都紐約市上任總統,隨身帶了七名奴隸,嘉吉是其中一個,那年她16歲。不到一年,首都就搬遷到費城(Philadelphia),因為首都需要整體規劃建設,預計花十年的時間。這一搬不要緊,當時奴隸製在紐約市是合法的,可在費城就另說了。費城屬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人家那州覺悟高,十年前就立了《逐步廢除奴隸製法》。自美國13個州宣布獨立後,人家第一個通過“逐步解放奴隸的法規”,也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民主國家,在廢除奴隸製上製定了法規。

       法律規定,隻要奴隸主每年登記,他們的奴隸還是終身為奴。沒有登記,不在冊的,一律視為自由人。自法律施行之日起,奴隸生的子女,由原來終身為“奴隸”改為“契約仆人”,直至28歲。再有,但凡跟隨主人自外州來的奴隸,隻要在本州連續居住六個月以上,便可獲得自由。

       從這條法律看,當時的目的是不再增加奴隸的數量,從新出生到外麵來的,兩個源頭都堵死了。隨著自然死亡,28歲的上限,數量隻減不增,終有一天,奴隸會不存在了。今天來看“逐步”法自然很保守,但在當時已經比沒有強了。

       怎麽辦呢?人家這地界兒正在“廢奴”。不僅華盛頓本人,就是政府官員裏,蓄奴的大有人在。除了賓夕法尼亞州的居民,這法規誰也不能改動。最終,聯邦司法部門經過縝密的研究,解釋,豁免了所有在費城工作的國會議員,也就是說,這些議員奴隸主,不受“逐步”法的約束,依然可以蓄奴。當時的聯邦,比今天的聯合國還要鬆散,權力非常有限。在各州分治狀態下,議員隻代表他們各自的“小國”,不屬於費城的長久居民,這好像是說得過去。但是司法部,行政部門,包括總統,對不起,不能豁免。因為職能部門的人員和總統是為民服務的,總得起個表率作用,要求總該嚴格一點吧。

       為了守住自家的奴隸,華盛頓打擦邊球,玩起了輪換遊戲。每當臨近六個月的時候,他就把總統府的奴隸帶出賓夕法尼亞州,哪怕是幾天時間,或者換一批新人來費城,總之哪個奴隸都不能讓他住滿六個月。嘉吉在跟隨華盛頓夫婦期間,屬於“高級”奴隸,幹的是輕省活兒,出門做客她也總是陪著去。因此她認識不少人,視野也開闊,她知道北方各地都在廢奴。1796年5月,華盛頓決定回老家維吉尼亞州的維農山莊避暑,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任職期滿。他夫人瑪莎也決定這次回去將嘉吉送給她要出嫁的孫女當奴隸,據說這孫女脾氣相當火爆。5月21日,趁主人吃晚餐時,嘉吉逃離了華盛頓家。  

      沒有任何征兆,她要到哪兒去?是通陸路還是水路?沒人知道。三天後,費城的報紙上登出了“尋人啟事”,通知所有船長不許嘉吉上船,並獎賞十塊美金,在當時,這可是不少的一筆錢。

      其實嘉吉早有準備,她在給主人收拾行李的時候,也悄悄為自己打理好行裝。她知道一旦離開費城往南走,自己的命運就難以改變。她先躲到朋友家裏,然後秘密地搭船到了樸茨茅斯小鎮。她的目的隻有一個,往北逃,往廢奴的地方逃。南奴北逃,南方抓,北方幫的角逐,曾一發不可收拾,持續了幾十年,直到南北戰爭爆發。

       帶走嘉吉的船長,常年走費城到樸茨茅斯之間的航線,究竟他知不知道嘉吉是逃跑的奴隸,是總統家的奴隸,至今都是謎。他從來沒有承認過,因為協助奴隸逃跑在當時可以判死罪,這是打死也不能說的事。

      那年夏天嘉吉在樸茨茅斯小鎮的街上被參議員的女兒認出來了,她們曾在費城見過麵。等華盛頓知道這事已經是9月份了,他寫信給財政部長,要求將嘉吉抓回來。財政部長請小鎮上的海關官員去辦。官員回複說,他見到嘉吉,但是她不願意回去。違背她意願的事是不能做的。並且警示財政部長,如果要綁架她的話,恐怕會引起當地民眾騷亂。另外,嘉吉表示,她同意自願返回,但有一個條件,即華盛頓夫婦死後一定要釋放她。這個條件沒被接受。嘉吉是瑪莎的陪嫁財產,華盛頓無權決定。

       當時華盛頓可以通過法律程序將嘉吉抓回來。1793年他簽署過一份“逃亡奴隸法”,其中規定,一個州不能解除其他州逃出來的奴隸,並且應當事人要求,要將人交出來。這條法律是當時的“妥協條款”,目的是為了蓄奴的南方與廢奴的北方可以和睦相處。華盛頓沒敢這麽做,因為那會留下永遠的記錄。身為總統,此事隻好暫緩,但他沒有放棄。

       1799年8月,華盛頓退位兩年多,他寫信給侄子,請他幫忙抓回嘉吉。這侄子到了樸茨茅斯小鎮,找到嘉吉。這時嘉吉已跑出來三年多,嫁給了小鎮上的一位海員,還生了個孩子,自然是不同意回維吉尼亞州。軟的不行就來硬的,這侄子決定綁架。晚餐時他把計劃透露給樸茨茅斯鎮上的參議員,三年前,就是這位參議員的女兒認出嘉吉的。此時北方各州對蓄奴越來越反感,這位參議員悄悄通知嘉吉,讓她躲起來。綁架失敗。四個月後,華盛頓去世,事情就此了結。

       華盛頓遺囑,死後釋放他名下所有的奴隸。但是問題遠沒那麽簡單,單就雙方名下的奴隸通婚,就很麻煩。屬於兩個人各自的“資產”結婚了,華盛頓沒有權利釋放瑪莎的陪嫁奴隸,瑪莎隻有使用她前夫1/3資產的權利,沒有“再分配”的權利。瑪莎死後,遺產繼承的問題折騰了45年才結清。

       華盛頓是開國之父,曆史上唯一經選舉團全票通過的總統,他反對奴隸製,可為什麽對嘉吉窮追不舍呢?為什麽還要蓄奴呢?同樣,《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托馬斯·傑斐遜,在反對奴隸製的同時,還有六百多奴隸。難道他們不懂《宣言》中“人生而平等,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意思嗎?當年這個立論基礎第一次提出來的時候,在弗吉尼亞的議員中就引起激烈地爭論,辯論了四天。反對派的問題很簡單,我們的奴隸怎麽辦?可見,他們懂,但是與今天人們的理解有很大的差距。這其中有認知的局限性,有利益衝突,還有人的多麵性。曆史上隻有偉人,沒有完人。

       奴隸是殖民地時期的主要經濟支撐,更是奴隸主的私人財產。如果為了一個道德理由,放棄自身利益,用自己的手掐死賴以生存的“經濟命脈”,這可不是拍拍腦袋就可以舉手讚成的事。他們鬧獨立的初衷是擺脫英國統治,主要的目的是“解放自己”。他們要按自己的意願過日子,要支配、保護自己的財產,要跟他們的英國“主子”掰了,要對英國皇室說No。這一切基於對起碼人性的理解,基於一個樸實的理念——“人生而平等”。然而,就是為了這麽一個並不高深的理念,他們除了要“解放自己”還要“解放別人”,而這些“別人”恰恰應該跟他們“掰了”,跟他們說No。

       這大概算是一場有悖常理的革命,在當時怎麽可能會經過幾次辯論,製定幾條法規就能解決呢?應該說,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自禁止買賣奴隸後,越來越多的人讚成解放奴隸,尤其是北方。但是與一群未“開化”的“野蠻人”平起平坐,允許他們享有同樣的公民權,這在當時是被廣泛排斥的。人們還不知道應該如何對待不同種族間的巨大鴻溝,那時候沒有“多元文化”的概念。即便是今天,這條鴻溝也還存在。我相信隻要有人的地方,就避免不了。

       既然“人生而平等”是至死不渝的建國理念,決不能違背,那麽黑奴這事總得給說圓了吧。於是有了這樣一種依據,他們把黑人定位在半人半獸的位置上。既然黑人不屬於“真正的人”,與我們的治國理念就沒有衝突了,這事不就說通了嗎?。再說,那時候人口統計,一個奴隸算五分之三的人,這不也說明沒把奴隸當“人”看嗎?。

       美國最高法院在1854年的“斯高特案”(一個黑奴的案件)中判定黑人在美國不是公民,不能享有公民權。高院是以七比二的投票結果通過的。再有,林肯是反對奴隸製的,否則怎麽會整出個南北戰爭呢?然而,在1860年競選的時候,他與競爭對手一致認為,解放後的奴隸應趕緊送回非洲。讓他們過自己的日子,不要與我們攪和在一起。種族差異隻有用種族隔離來解決,高等法院解釋為“分離並且平等”。今天看來這一切都匪夷所思,但曆史就是這樣的。

       自1860年林肯宣布廢除奴隸製,到2008年黑人貝拉克·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種族歧視已經有了本質的改變。然而,時至今日,人們還在麵對各種種族矛盾和文化衝突。在堅守立國之本的同時,人們始終在接受人性和理性的考驗、挑戰,我相信,這才是人類真正的希望。

 Portsmouth

 當年非洲的黑奴就是由此踏上這片土地的。

 岸邊的黑人紀念碑

 紀念園,非洲墓地紀念碑。

另一麵是女奴。

紀念園。

圖片自網絡。樸茨茅斯最近新發現的遺址所在地,它是新英格蘭地區唯一一座經過考察認證的18世紀非洲墳場。

   英聯邦的首都,佛吉尼亞州的威廉斯堡,”人生而平等“的理念第一次被提出來,爭論了四天。

 圖片自網絡。1983年世界高峰會談的首腦在此合影。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