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問題何在?

來源: 慕容青草 2018-06-02 18:32:4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350 bytes)

維根斯坦與他的師傅羅素及師爺懷特海(這爺仨據說誰也不服誰)是上世紀最積極有成效的一支哲學大師。今天被稱為歐美的所謂分析哲學(順便提一下,這個名詞本身是對哲學的分析特性的一個極大誤導)主要是延續維根斯坦的所謂語言哲學的思維方式。但是,雖然維根斯坦關於語言哲學的理論對世界哲學以及上世紀的所謂後現代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它的片麵性也對主流哲學界產生了目前仍然明顯可見的負麵影響。

與維羅懷爺仨大約同期對專業哲學界乃至主流社會文化有著重大影響的的另外兩支哲學為胡塞爾的現象學,海德格爾及薩特爾的存在主義這一支,以及尊崇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這一支。從人類哲學發展的角度來看,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的哲學除了給不論是專業的還非專業的哲學人員帶來哲學上的虛幻以及對黑格爾及之前的哲學誤解之外,沒有任何積極的成果。當人們提及他們的哲學時,似乎除了曾經因他們在哲學界的名望而產生的光環之外,沒有任何可以在哲學發展的邏輯鏈上能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標記,人們用來稱謂他們的隻有那些喜歡皇帝新衣的人才熱衷使用的“很難懂”三個字;而薩特爾的存在主義不但對專業哲學而且對人類文明來說都具有災難性的影響,及負麵影響之深遠超出了辯證唯物主義(比較形象的表現是,上世紀中葉發生在法國的文化大革命對世界文化的負麵影響遠超過同時期發生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至於辯證唯物主義,鑒於在中文社區的敏感性,這裏就不多加評論了。

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對專業哲學的發展所產生的至今仍非常明顯的負麵影響與上麵提到的那兩支所產生的負麵影響的最大不同點在於,上麵那兩支的負麵影響主要來自那些代表人物自身的哲學,是因為他們的哲學本身缺乏可以帶動哲學發展的生命力或他們的哲學所具有的虛幻及消極因素所導致的負麵影響,但是維根斯坦哲學本身是積極而且可以開花結果富有成效的,而它所產生的負麵效果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內在的盲目消極的因素在專業化了哲學發展中一種表現而已。這是因為,維根斯坦的理論本身確實彌補了之前的西方主流哲學上一個缺陷,但是當維根斯坦宣稱他的理論就是哲學的所有之後,專業哲學界不但就信以為真了,而且這種信以為真之後的影響一直到現在仍然是專業哲學界的一個普遍的思維方式。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當維根斯坦宣稱他的語言哲學就是哲學的全部之後,那些信以為真的不是小學生,不是中學生,不是大學生,不是整天教導大中小學生們要學會獨立思考的教師們,而是整天教導教師們及全世界的學者們如何獨立思考的專業哲學界的諸多所謂權威們。這樣的另大中小學生們都會感到錯愕的戲碼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中一再地在主流哲學界上演著,當辯證唯物主義者及所謂的非黑格爾現象學者還有海德格爾主義者們聲稱黑格爾的辯證法就是對形而上學的全麵否認時,整個專業哲學界就信以為真了,而且信了一個多世紀;當胡塞爾說現象學的意義在於意向對意識的影響而不是黑格爾對現象學的論述時,整個專業哲學界就信以為真了。

這裏還有兩個非常有趣的插曲。今天人們一提起分析哲學時,在維根斯坦之前還會首先提到他的老師羅素,人們會說羅素奠定了所謂通過對語言分析來解決哲學問題的分析哲學。而事實是,當羅素聽到用所謂的語言分析來取代傳統哲學時說,他被那種說法給嚇到了(dumfounded)。另一個插曲是,今天一提到分析哲學,人們必提所謂的維也納學派,認為他們是分析哲學的真正推手,而維也納學派則把維根斯坦推為他們的掌門,但是維根斯坦聲稱他從來就不是什麽維也納學派的人。

你看,與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爾爭相把名頭往自己身上攬,辯證唯物主義者號稱自己是唯一正確的哲學不同,所謂的語言分析哲學的開山鼻祖似乎是別人硬給加冕的。尤其是羅素,他顯然對於用語言分析取代哲學的說法持完全否定的態度的。而維根斯坦雖然是用語言分析取代哲學的倡導者,但是卻不願承認自己與被認為是分析哲學的主要代表的維也納學派有半毛關係。

順便提一下,羅素和維根斯坦在哲學家中也屬於一種另類,他二人非富即貴,都是豪門出身。

那麽,回到本文的題目來,什麽是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它的問題又何在呢?

維根斯坦哲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做前期維根斯坦哲學,其主要代表作是“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1]”,其核心思想是存在一個我們無法描述的世界,也就是今天一些對維根斯坦稍有了解的人喜歡說的那句,“對無法言說之物,應保持沉默(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另一部分叫做後期維根斯坦哲學,這時他已改變了他前期的看法,但是仍然認為語言哲學就是哲學的全部意義,其主要代表作是“Philosophical Invesigations[2]”。

他的前期哲學主要受到叔本華的影響。自康德提出自在界與現象界的區別之後,黑格爾與比他稍年輕些的最討厭黑格爾的德國同胞叔本華對這一區別從兩個不同的方麵做出了反應。黑格爾創立的現象學,從對意識的觀察出發考察現象是如何產生的,而叔本華則對現象本身做出了劃分,認為有些現象超出了我們所能描述的範圍。前期的維根斯坦認為叔本華是正確的,因而提出了“對無法言說之物,應保持沉默。”

不論前期的維根斯坦哲學還是後期的維根斯坦哲學不但是建立在對於人類語言作用的認真思考之上,而且是彌補了他之前的哲人們對於語言作用認識的一個空缺。這並不是說,維根斯坦之前的哲人們都不重視語言的作用,從古希臘開始,語言從來都是哲人們所重視的一個核心內容,這也其實也反映在亞裏士多德把他老師的辯證法誤解為與詭辯術同類這一點上。而維根斯坦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對語言分析在哲學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係統的研究。

但是,正如他的老師羅素認為的那樣,維根斯坦的語言分析哲學本身顯然不夠作為哲學整體的分量。遺憾的是,主流專業哲學界居然不這麽認為,這使得原本是哲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正常有積極意義的進步反而成為了過去半個多世紀直至今日仍延續著的對於主流哲學整體發展的一個阻礙,他的直接影響便是如Bryan Magee在他的哲普讀物《哲學故事[3]》中指出的那樣,“此後,英語世界的很多哲學理論便專門針對語言的分析,尤其是語言的意義,參考,以及真理”。我在前不久的兩篇文章中[4],[5]也相應地指出了今天的專業哲學界諸如把分析哲學作為哲學分析的定義以及試圖用所謂的一階邏輯的語言來表達哲學內容等現象。

那麽,為什麽說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是片麵的呢?很顯然,從Bryan Magee的口氣中可以看出,作為今天的哲評大軍的一員,他並不非常認同羅素的立場。羅素肯定有他的看法,我不知道他的理由是什麽,但是我認同他的判斷。而我這麽判斷自有我自己的理由。我的理由在於如果讀者有興趣讀了維根斯坦的“Philosophical Invesigations【2】”的話,你可以發現他對於語言的特點及功能的分析中明顯缺少兩個部分:1)對於複雜過程的抽象而產生的語言的新概念及關聯;2)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的功能[6]

按照黑格爾的現象學觀點,哲學本身也是一種現象,而哲學這種現象的理論部分顯然是由語言來構成的,因此,至少在哲學理論這部分,維根斯坦試圖在語言哲學與哲學整體之間找到嚴格的對應關係的努力似乎是有道理;盡管如此,由於他的語言哲學缺少了上述兩個部分,便使得他的語言哲學與哲學整體之間相差甚遠。至於完整的語言哲學是否可以等價於哲學整體這個問題的答案至少在我寫此文時並不明確,但是即便有那麽一種對應關係,也不會是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因為它缺少了上述兩點,而第一點的缺少尤為致命的缺陷。

維根斯坦語言哲學中所缺少的兩個基本要素恰恰都在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中明確地表達[7],[8]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無天地之始,常有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故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西方文明互補的例子。如果維根斯坦當初如黑格爾那樣讀了《道德經》,而且比黑格爾更好地理解了《道德經》,那麽他恐怕就會意識到他的語言哲學中缺陷了。

可惜,直至今日,盡管所謂的對比文化,對比哲學已經在形式上成為了一個專門的學科,人們對於中西方文明在遠古時期的互補性的了解基本上為零。去年我曾一再試圖給中文的哲學雜誌投稿討論老子哲學與西方哲學的互補性,但一律被打槍,因為今天中國的專業哲學雜誌界根本沒有人讀得懂我的文章。今天中國的專業哲學界裏了解中國古典哲學的基本上不懂西方哲學,了解西方哲學的基本上對中國古典哲學不屑一顧。即便有兩者都了解的,也沒有人真正讀懂了老子及古希臘的。。。。。。

 

 

 

[1]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by Ludwig Wittgenstein (1921), original language: German, Project Gutenberg’s release 2010, contributor, Bertrand Russell, Transl. C. K. Ogden, Produced by Jana Srna, Norbert H. Langkau, url: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5740/5740-pdf.pdf

[2] Philosophical Invesigations, by Ludwig Wittgenstein (1953), original language: German, Transl. G. E. M. Anscombe, pub. Basic Blackwell Ltd, 1958, 108 Cowley Road, Oxford, OX4 1JF, UK

[3]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by Bryan Magee, ed. Neil Lockley, Pub. DK, New York, 2001, pp 206.

[7]戴榕菁:《解密老子道德經(上)》,Bloomington,IN:Authorhouse 2011年,ISBN: 9781456729325

[8]解譯《道德經》需要理性分析,url: http://www.hkshp.org/modernhumanities/201512/2015-12-19dai_rong_qing.htm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