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本體論的邏輯缺陷

來源: 慕容青草 2017-02-02 14:17:2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8005 bytes)

謹以此文獻給在哲學課堂裏受著古典文獻煎熬的學生們J---R Dai

 

黑格爾的哲學以它的本體論而著稱。而黑格爾的本體論被有些人稱為是轉化生成的本體論(Ontology of Becoming)。而黑格爾並非象古希臘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兩次進入同一條河”那樣地以詩歌的形式提出他的轉化生成的哲學理念,而是通過尋找哲學的起點方式,用了洋洋萬字的論述推導出這一概念的。但正是在這洋洋萬字的推導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黑格爾本體論的邏輯缺陷。為了找出黑格爾本體論的邏輯缺陷,這裏有必要來與大家一起複習一下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是如何通過對哲學起點的探索來認識有與無的意義的。這樣做所麵臨的一個挑戰就是黑格爾的論述風格,因為黑格爾論述問題時不喜歡擇要而論或平鋪直敘,而是習慣於鋪展很廣甚至繞著彎子來說話。他的這一風格曾引來包括他同時期比他稍年輕些的哲學家叔本華在內的其他人的不滿,叔本華甚至為此而對黑格爾的哲學進行過嚴厲的抨擊[1]。黑格爾用複雜的語言進行長篇大論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人們不但不容易理解他的論述,更不容易看出他的論述邏輯上的任何不足之處來。因此,為了要更好地理解黑格爾的論證並體會他的論證邏輯可能麵對的挑戰,我們不但有必要按照黑格爾的邏輯線條將黑格爾的論述簡化為一些要點,而且還需要在複習的過程中將他的論述邏輯中所存在的含糊之處點出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不但更好地理解黑格爾的有與無以及它們之間的統一和轉化的真正內涵及其在黑格爾哲學中的地位,而且對於它們在一般哲學中價值也又較清楚的認識。

本文接下來對於黑格爾《邏輯學》的討論將以該網站的英譯本為參照[2]。本文所引用的《邏輯學》的內容在該書中具體位置及網上的鏈接都將標示在後麵的尾注裏。

既然黑格爾要通過對於哲學的起點的探索來推出純無與純有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那麽從邏輯上來說,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哲學是否有起點。在這個問題上黑格爾的處理是相當含糊的,這一構成了他的本體論的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一個缺陷。他的思路是將哲學的起點轉化為邏輯的起點來進行討論:

然而,對於什麽是哲學的真正方法的解釋屬於邏輯的範圍;因為哲學的方法是以邏輯的內容的內在自我運動的形式出現在意識中。

     ……

……如果說早期的哲學原理主要感興趣的是抽象思維的內容,那麽隨著哲學本身的發展,它的注意力開始包括思維的另一邊即認知過程的特點,這意味著主觀的行為也已經被理解為客觀真理的一部分,這就需要將哲學的方法與內容結合起來,形式與原理結合起來。所以哲學原理本身也應該是起點,而且思維的內容的起點的也應該是思維的過程的起點。

(英譯版:

§ 62[3]

........

However, the exposition of what alone can be the true method of philosophical science falls within the treatment of logic itself; for the method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form of the inner self-movement of the content of logic.

……..

§ 90[4]

…….If earlier abstract thought was interested in the principle only as content, but in the course of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 has been impell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other side, to the behaviour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 this implies that the subjective act has also been grasped as an essential moment of objective truth, and this brings with it the need to unite the method with the content, the form with the principle. Thus the principle ought also to be the beginning, and what is the first for thought ought also to be the first in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黑格爾的邏輯學的一個出發點就是他之前發表的在對於康德的現象與自在體理論揚棄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象學理論[5]。他上麵在第§ 90裏提到的主觀行為是客觀真理的一部分就是他的現象學理論的一部分。黑格爾先是在上麵的第一段裏指出哲學的方法一定屬於邏輯的範圍,然後在上麵的第二段裏黑格爾指出方法與內容是統一的,這樣就暗含了哲學的起點應該是邏輯或邏輯學的起點。在接下來的幾段黑格爾更是明確地指出他所討論的哲學的起點其實就是邏輯的起點:

我們在這裏(即對於哲學起點的討論---作者注)隻需考慮邏輯的起點是如何發生的;這個起點的兩邊是已知的,也就是或者是作為mediated(推論的)結果,或者是作為一般意義上的起點即可直接感受性(immediacy)。

……

之所以是邏輯的起點是因為它是產生在思想中的元素因而是自由和自為的,是純粹的知道。

邏輯是純科學,也就是說,他自身發展的整個範圍內都是純知識。

……

但是一個沒有任何預設前提的起點本身必須是一個可直接感受的immediately),因此它的唯一的確定特性就是它將是邏輯的起點,是思想自身的起點。

(英譯版:

.......

§ 91[6]

Here we have only to consider how the logical beginning appears; the two sides from which it can be taken have already been named, to wit, either as a mediated result or as a beginning proper, as an immediacy.

.......

§ 93

The beginning is logical in that it is to be made in the element of thought that is free and for itself, in pure knowing.

§ 94

Logic is pure science, that is, pure knowledge in the entire range of its development.

.......

§ 98

…… But if no presupposition is to be made and the beginning itself is taken immediately, then its only determination is that it is to be the beginning of logic, of thought as such……

)

黑格爾的這種處理方法會給讀者帶來這樣的疑問:既然這是一部討論邏輯學的書,為什麽不直接討論邏輯的起點而要繞個彎子從哲學的起點來過渡到邏輯的起點?黑格爾這樣做對他來說有一個便利,那就是他可以借助當時的曆史背景來很自然地引出哲學的起點這個議題:

隻是在近代思想家們才意識到找到哲學的起點的難處,並且對於為什麽困難以及如何解決這一困難的可能性進行了探討。。。

(英文版[7]

§ 88

It is only in recent times that thinkers have become aware of the difficulty of finding a beginning in philosophy, and the reason for this difficulty and also the possibility of resolving it has been much discussed...…

)

這一看來並不起眼的便利對於黑格爾來說恐怕並非隻是順便之舉而是特意而為。我們知道,如果要討論不論是邏輯的起點還是哲學的起點,首先麵臨的一個問題應該是邏輯(哲學)是否有起點?思維縝密的黑格爾恐怕是考慮到這個問題的,但是顯然他沒有找到一個邏輯嚴格的答案或者他可能根本找不到這樣一個邏輯嚴格的答案。因此,在這一點上他不得不采取一些繞彎子的做法將它含糊過去。上麵提到的用曆史的背景來引出這個問題是他的這個含糊措施的一部分,在接下來的§ 89裏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這個含糊措施的下一步:

當然,哲學的原理本身也表達了這樣一個起點,不過不是作為主觀的起點而是作為客觀的起點,是一切的起點。

(英文版[8]

§ 89

The principle of a philosophy does, of course, also express a beginning, but not so much a subjective as an objective one, the beginning of everything……

這句話表麵上看似乎暗含了哲學存在起點的理由,並通過將哲學的起點等同於一切的起點來從語氣上確認這一起點的存在,但是在隨後的討論中雖然他確實解釋和反思了曆史上有關如何尋找這一起點的不同說法,卻從未嚴格論證這一起點一定是存在的。他在後麵的第§ 95到§ 116[9]似乎以嚴格的邏輯從正反兩麵論證了邏輯學的起點是存在的,但實際上他的所有論證都是建立在邏輯學的起點一定存在的這個預設的前提之下的,隻不過在這個前提下找到了他的邏輯學的起點,那就是純無與純有的統一體。所以說,黑格爾對於邏輯學(哲學)的起點的論證的第一個邏輯漏洞就是他沒有真正證明這個起點一定是存在的,而這個漏洞也決定了日後他的本體論在應用中的缺陷。

在這裏有必要補充一下黑格爾在引言中關於他的《邏輯學》是沒有預設前提假設的論述:

沒有哪個學科象邏輯學那樣地需要直接以它的考察對象而不是一些預設來開始的。在任何一個其它的每一個學科裏,考察對象和學科的方法彼此之間是不同的;而且學科的內容本身也不構成它的絕對的開端,而是依賴於與之相關的其它各方麵的材料。所以哲學學科可以定義的形式或大家共同接受的內容來作為它們的基礎,前提和方法,並運用一般的推理來建立它們的一般概念和基本定論。

但是,邏輯學正相反,它不能以任何上述形式的思考以及思維規律來作為它的前提條件,因為所有這些都是它自身的內容因而必須在它自身內部建立起來。不僅是這個學科的方法,就連這個學科內的概念本身都屬於作為這個學科的研究結果的內容;我們無法預先定義什麽是邏輯,有關這個知識首先應該出現在這個學科整體的理論之中。類似地,在這個學科裏最基本的一點是將思維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理解性的思維作為邏輯的考察對象;邏輯的概念必須是在這探索過程中產生因而不能預先設定。所以,本引言沒有打算建立邏輯學的概念或預先設定它的方法,盡管可能看起來象是這樣;這裏僅是通過一些說理和對曆史的反思及解釋來使得這門學科的起點更容易被一般的思維所理解。

      (英譯版[10]

§ 33

In no science is the need to begin with the subject matter itself, without preliminary reflections, felt more strongly than in the science of logic. In every other science the subject matter and the scientific method are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also the content does not make an absolute beginning but is dependent on other concepts and is connected on all sides with other material. These other sciences are, therefore, permitted to speak of their ground and its context and also of their method, only as premises taken for granted which, as forms of definitions and such-like presupposed as familiar and accepted, are to be applied straight-way, and also to employ the usual kind of reason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ir general concepts and fundamental determinations.

§ 34

Logic on the contrary, cannot presuppose any of these forms of reflection and laws of thinking, for these constitute part of its own content and have first to be established within the science. But not only the account of scientific method, but even the Notion itself of the science as such belongs to its content, and in fact constitutes its final result; what logic is cannot be stated beforehand, rather does this knowledge of what it is first emerge as the final outcome and consummation of the whole exposition. Similarly, it is essentially within the science that the subject matter of logic, namely, thinking or more specifically comprehensive thinking is considered; the Notion of logic has its genesis in the course of exposition and cannot therefore be premised. Consequently, what is premised in this Introduction is not intended, as it were, to establish the Notion of Logic or to justify its method scientifically in advance, but rather by the aid of some reasoned and historical explanations and reflections to make more accessible to ordinary thinking the point of view from which this science is to be considered.

在這一段裏他要說明的是邏輯是用來解釋所有存在的內容的,包括邏輯本身,因此對於邏輯的研究不能從任何先決諸如公理體係那樣的預設前提出發,而隻能運用邏輯本身一步步地展開論述。但是,本文前麵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黑格爾的《邏輯學》顯然是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假設的,那就是邏輯(哲學)的起點是存在的。

接下來我們一起擇要複習一下黑格爾如何(在隱含的起點一定存在的前提下)從正反兩麵來論證邏輯(哲學)的起點就是純無與純有的統一體的。首先,繼前麵§ 93所說的邏輯的起點是純知道(pure knowing)之後,他在§ 96,§ 97以及§ 99中指出,純知道隻包含單純的可直接感受性(immediacy)因而就是一個什麽都不包含的純有(pure being),因此邏輯的起點一定是一個純有(pure being)。

然後從§ 101到§ 116這幾節中,黑格爾進一步對於邏輯(哲學)的起點是什麽進行了論述,值得指出的是這個過程所進行的論證的邏輯是嚴格的。由於他的論述內容比較冗長,我這裏不引用原文而是將它簡化為如下的要點:

首先,在§ 101到§ 102中黑格爾先是借評論他人的觀點引出了一個類似於老子所說的“進到若退(《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尋找哲學起點的思路,也就是黑格爾在§ 102所說的“前進就是回到它的基礎(the advance is a retreat into the ground)”。按照這個思路,黑格爾從§ 102到§ 104論述了如何從一個任意點出發去找它的原因,然後再找原因的原因,一直推到最原始的起點為止。這樣找到的起點既是可直接感受的(immediate)又是可推論的(mediated),這是因為它如果能用來作為原因解釋其它的內容那麽它一定是直接感受的(immediate),但同時因為它是通過倒退回去找到的,那麽它一定又是可推論的(mediated)。§ 105和§ 106強調這樣找出的起點一定不是假設的而是實實在在的作為真實起點的邏輯內容。在後麵的§ 107, § 109, 以及§ 113到§ 116中黑格爾反複地使用了一個可以簡化為如下表達的反證邏輯:

  • ABC(這裏的ABC是意義或內容或方法而不是名字),那麽我們就可以去找關於ABC的解釋,因而它就不是真正的起點。所以哲學的起點一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空無。

當然,上述反證邏輯的成立還需要一個前序鋪墊,那就是用邏輯解釋內容時不能用A=A的循環論證,因為那樣的論證給不出任何有意義的新信息。黑格爾已經在《邏輯學》前言[11]的§ 27完成了這一邏輯鋪墊。

在§ 108中黑格爾繼續前麵關於哲學的起點一定是純知道(pure knowing)因而一定是純有(pure being)的論述。這一節中的邏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強調當我們談論哲學是,最開始的時候它隻是一個完全沒有內容的空概念,這時我們的知道僅是一種沒有內容的純知道純知道(pure knowing),如果非要強調這種純知道的內容的話,那麽它的內容就是空洞的純有(pure being)。他這裏是從現象學的角度出發來看待哲學的起點。我個人認為他在這裏對於現象學的這種運用的合理性是值得存疑的。因為,即便是將意識的作用引入到我們對於哲學的起點的思考當中來的話,當我們選擇了“哲學”這個名字而不是“烤鴨”或者其它任何名字的話,我們在意識中已經賦予了這個名字的具體涵義,試圖將這個名字與它的涵義分割開來是違背有關語言的心理學原理的。

從 § 110到§ 112又是關鍵性的三節,在這三節中黑格爾依據前麵關於哲學的起點是空洞的純有的討論得出哲學的起點是純有與純無的統一體的結論。他在這三節的論述中主要邏輯依據有兩點:1)就是前麵的討論已經顯明哲學的起點既是純有又純無; 2)純無與純有是不同的;3)哲學的起點雖然是純無但是含有一步發展的種子或者說作為純無的起點實際上指向了下一步的發展。

應該說,黑格爾在這三節的論述不象他對於哲學的起點一定是空洞無物的論證那樣有著嚴格的邏輯。他在這三節中的論述其實是邏輯與文字遊戲的混合過程。首先,他在§ 110裏說了這樣一段話:

由於雖然還隻有無但將要成為非無的存在,這個起點不是純無,而是一個將要成為具體事物的無;所以,這個起點裏也已經包含了有。這個起點包含了有與無兩者,是有與無的統一體;或者說是一個同時是有的非有,同時是非有的有。

(英譯版:

As yet there is nothing and there is to become something the beginning is not pure nothing, but a nothing from which something is to proceed; therefore being, too, is already contained in the beginning. The beginning therefore contains both, being and nothing, is the unity of being and nothing; or is non-being which is at the same time being, and being which is at the same time non-being.

這裏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黑格爾用文字遊戲模糊焦點來替代嚴格論證的做法。當他在這段之前之後都反複用嚴格的邏輯論證或指出了哲學的起點是空洞的無或純有之後,當遇到如何從空洞的無進入到不空洞的有的關鍵點時,他居然采用說那個起點不是純無,且用文字上的模糊將別的地方所說的起點裏的純有(pure being)改成有(being)。在下麵的§ 110裏他繼續用文字遊戲來模糊焦點說,“在起點裏的無與有是不同的。”這與他在其它地方說哲學的起點是什麽都沒有的空洞的純有與純無而且在§ 134裏幹脆指出純有就是純無的說法在邏輯上是完全矛盾。而且黑格爾肯定意識到了這裏的矛盾,但是他沒有努力去從邏輯上解決這個矛盾,而是從文字上將別的地方用的純有(pure being)改成有(being)純無(pure nothing)改成無(nothing),然後再做出起點裏的有與無是不同的說法。這裏我們可以感受到黑格爾自己在試圖在理論上從空洞的無向非空洞的有跳躍時所經曆的內心掙紮。

而他在這幾段的掙紮裏麵所用到似乎合理的依據就是起點裏應該包含從無到有的因素。除了前麵§ 110中給出的相關表述之外,在§ 111中他又說:

因為起點指向其它地方---它是一個帶有作為指向其它的參照體非有;它隻是在邁向成為不是空的存有的路途之中的起點。

(英譯版:

for the beginning points to something else — it is a non-being which carries a reference to being as to an other; that which begins, as yet is not, it is only on the way to being.

在黑格爾之後的哲學界不但普遍接受了黑格爾這裏的看似是邏輯論證的說明,而且還將它的表述作為了黑格爾的所謂辯證邏輯的核心內容,而人們接受這種說明的理由是它符合自然與社會所發生的實際。問題是,不但黑格爾這樣的說明在邏輯上是不嚴格的,最多隻能算是基於構建理論需要的權宜之計而已,而且後人們用所謂的自然與社會的經驗來證實黑格爾的這個所謂的辯證哲學的核心思想的做法本身與黑格爾在引言的§ 34中提到的邏輯學不能以預設的經驗內容為前提的說法是矛盾的。如果我們堅持嚴格地不違背形式邏輯的話,那麽當黑格爾遇到無法從空洞的開端跳躍到不空洞的存在時,他應該醒悟到:這表明他的邏輯前提有漏洞,應該推到從來。而我在前麵也已經指出了他的邏輯漏洞就是他沒有能夠證明他所要尋求的哲學的起點是存在的,那是他的整本《邏輯學》的致命缺陷。

那麽如果我們堅持黑格爾在這裏的處理是邏輯上不妥的又該如何解釋後人所說的他的這種起點中含有生成不空洞的種子的理由符合自然與社會的現實這一點呢?這裏要注意兩點:1)問題並不出在用一個看似空洞的起點可以含有未來的種子這種命題來解釋自然或社會,因為正如人們用自然和社會的現實來接受黑格爾的處理方法這一點本身表麵的,那樣的命題是對於自然和社會的抽象,而不是如黑格爾試圖表明的是由純粹的邏輯所產生的結果。但是,如果我們允許直接從實際經驗裏抽象出一個邏輯前提然後運用到邏輯學之中的話,那麽就與黑格爾在前言第§ 34中說的邏輯學的內容隻能依靠邏輯自身的運行而不能預設前提的說法相矛盾。另外,這個命題顯然在形式邏輯上與黑格爾在其它地方用嚴格的邏輯論證或指出的哲學的起點是純無與純有的統一的結論相矛盾;

2)現實經驗中的看似空洞的起點內含有非空的未來發展的種子的現象並不符合黑格爾在其它地方通過嚴格的邏輯推出的純無或純有的起點的邏輯。因為,相應的現實經驗對應的隻是看似空無的起點,而不是邏輯上嚴格的絕對的空無的起點。當你把這些經驗抽象為絕對空無的起點中含有未來發展的種子的命題時,實際上人為地創造了一個作為嚴格意義上的邏輯來使用的命題。因此,黑格爾在§ 110到§ 112的處理方法實際上是人為地引入了一個預設的邏輯:“哲學的起點是含有純有的純無和含有純無的純有,是兩者的統一”。我這裏之所以將他在§ 110到§ 112的有(being)和無(nothing)改回到(pure being)和(pure nothing)純無是因為離開了這三節之後黑格爾又恢複了把哲學的起點看成是純有與純無的統一體的做法,並在此基礎上得出被很多人認為是黑格爾哲學的基石的轉為(becoming)的概念。

在§ 110到§ 112這個關鍵性處理完成之後,黑格爾似乎想要擺脫自己的掙紮,因而如前麵提到的,在§ 113到§ 116中他又回到用嚴格的邏輯對哲學的起點一定是空的論證之中,這樣使得他之後在§ 121和§ 122中所做的哲學起點應該是空無的結論顯得要比直接從§ 110到§ 112來下這一結論要自然的多。§ 117到§ 120是他底氣十足地反駁其他人的觀點,在這一點黑格爾是有的放矢的,因為他所反駁的觀點不是我們目前所麵臨的問題,我們就沒有必要在這裏討論了。

接下來值得一看的是黑格爾在《邏輯學》的第一卷第一部第一節的第一章的A到C(§ 132到§ 134[12])這三節的內容。在其中的A他說道:

有,純有,沒有任何進一步的細節。在它的不確定的直接可感受性中它隻與自己相同……有,不確定的直接可感受的,實際上是無,而且不比無多也不比無少。

(英譯版:

Being, pure being, without any further determination. In its indeterminate immediacy it is equal only to itself…Being, the indeterminate immediate, is in fact nothing, and neither more nor less than nothing.

在其中的B他說道:

無,純無:它隻是簡單地等同於自己,完全地空,缺乏所有的細節和內容---在它自身內的無區別性……所以,無與純有是同樣的確定性,或同樣地缺乏確定性,因而完全一樣。

            (英譯版:

Nothing, pure nothing: it is simply equality with itself, complete emptiness, absence of all determination and content — undifferentiatedness in itself…Nothing is, therefore, the same determination, or rather absence of determination, and thus altogether the same as, pure being.

          )

在C節裏他說道:

所以,純有和純無是一回事。真理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有進入---不僅是進入而是已經進入---無,而且無進入有。但是它們之間又同樣地不是無法區別的,相反地,它們不是完全一樣的,它們是絕對可以區分的,但它們又是無法分開的而是彼此瞬間消失在對方之中。因而它們的真理是一個進入另一個的瞬間消失的運動:轉成,一個彼此可以被區分的運動,而它們之間的差別也同樣地立即消失。

            (英譯版:

Pure Being and pure nothing are, therefore, the same. What is the truth is neither being nor nothing, but that being — does not pass over but has passed over — into nothing, and nothing into being. But it is equally true that they are not un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that,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not the same, that they are absolutely distinct, and yet that they are unseparated and inseparable and that each immediately vanishes in its opposite. Their truth is therefore, this movement of the immediate vanishing of the one into the other: becoming, a movement in which both are distinguished, but by a difference which has equally immediately resolved itself.

至此黑格爾實際上完成了他的所謂辯證邏輯中的關鍵性的人工邏輯的構建,後麵除了用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兩次進入同一條河”來為他的轉成(becoming)的理論來進行佐證可以被認為是這一構建工作的繼續之外,主要就是對於這裏的構建結果的運用了。

但是,雖然黑格爾對於哲學起點的尋找以及最後得出的關於純有(pure being),純無(pure nothing),和轉成(becoming)的理論被認為是黑格爾的本體論的核心也是他的邏輯學的基本,他在《邏輯學》一書中並沒有單純地從這個起點出發推導出任何內容來,盡管有無轉化的思想貫穿著他的整本書,後人也僅是將黑格爾的轉成(becoming)的理論當作一個理念來解釋現象或指導實踐,而無法用作邏輯推導的基本出發點。我們可以泛泛地用本體論的口吻說,轉化生成是宇宙間一切存在的基本,我們卻無法象推導公式那樣地單單從轉化生成來推出任何結論來,它隻能作為解釋現象的一個基本條件而已。

一個一開始似乎是要作為一切邏輯的起點的內容,最後隻能用作泛泛的哲學理念。而另一方麵,不論是要提出純有的概念還是純無的概念或是轉化生成的概念,都沒有必要以那種貌似嚴格的邏輯推理的方式來進行。不但可以象老子那樣以形而上的經驗抽象的方式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歸於無極”,“無有入無間”,“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樣直接表達出有與無的本體意義來,也可以將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那樣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我們甚至可以把黑格爾的建立在有無及相互轉化基礎上的本體論看成是將巴門尼德與柏拉圖關於有無的論述與赫拉克利特關於轉變的思想的結合。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前麵提到的黑格爾在推出他本體論結果的過程中所存在的邏輯缺陷。他的那些缺陷造成了兩個後果:1)日後人們在教導黑格爾的哲學時根本不需要用到他的那些關於有無轉化的本體論的冗長推理,而隻需要轉化生成(becoming)是宇宙間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作為一個命題告訴學生即可;而學生學習時也根本沒必要去理睬黑格爾撒費苦心用來推出這一哲學理念的洋洋萬字;2)日後黑格爾的哲學常被人批評導致一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結論也正是由於人們試圖將這個貌似有著嚴格的邏輯基礎的轉化生成的理念運用於超出泛泛理念的推理之中。

但是,最後必須指出,在推導過程中存在這邏輯缺陷的黑格爾邏輯學之所以能夠有後來世人們所見證的巨大影響力是因為黑格爾並非推出本文所討論的他的本體論的結論而已,而是將他的本體結論運用於他的那個將形而上學與邏輯學統一成邏輯學的努力中,雖然那個努力價值本身如同他的本體論一樣是值得存疑的,他在那個努力中對於千百年來人們所熟悉的一些形而上學的概念進行分析,並在分析中形成了一個被稱為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哲學方法。盡管黑格爾的辯證法也是有著很大的缺陷且飽受詬病,但是因為它在形式內容上的簡單(與黑格爾的理論本身的繁複冗長形成對比)而得到哲學界及非哲學界的廣泛接受和運用,對過去幾個世紀裏的地球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當然,黑格爾的本體論隻是黑格爾哲學的一部分。他的現象學突破了人類主觀與客觀在真理行程過程中的帷幔,盡管他的辯證邏輯不可避免地會因受到作為其基礎的本體論在推導過程中的瑕疵而存在缺陷,但是他的辯證邏輯與他的現象學一起幫助人們開始擺脫用簡單機械或線性的眼光看待社會問題,可惜的是他的那個時代還不具備真正的非線性動力學的語言,這也是他的所謂辯證法的局限性的一個重要原因;他關於絕對理念在自然與精神上的表現的論述也繼柏拉圖強調絕對理念之後再次引起世界對於絕對理念的意義的重視(盡管如他自己一再強調的,他的絕對理念的意義與柏拉圖的不同)。總之,黑格爾的哲學在人類哲學的發展史上有著裏程碑式的重大影響。

另外,由於黑格爾哲學在過去近兩個世紀裏的重大影響,本文所討論的黑格爾哲學所存在的邏輯缺陷也難以避免地對他之後的很多哲學家的思想產生一些負麵影響。從海德格爾和薩特爾這兩位存在主義哲學人物的理論中可以看出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本文所討論的黑格爾哲學的邏輯缺陷,因而雖然他們試圖通過對黑格爾的哲學進行一些修補以創出自己的哲學,本文所討論的缺陷卻是被他們無審核地接受的。。。

 

 

[1] THE BASIS OF MOKALITY, by A. Schopenhauer, 網上鏈接:http://www.archive.org/stream/basisofmorality00schoiala/basisofmorality00schoiala_djvu.txt

[2] Science of Logic, by G Hegel, original first published in 1812, 1813, 1816, translated by A. V. Miller, George Allen & Unwin, 1969,(全書)網上鏈接: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hl_index.htm

[3] Science of Logic, by G Hegel, 1816, translated by A. V. Miller, George Allen & Unwin, 1969, Introduction: General Notion of Logic,網上鏈接: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intro.htm#HL1_43, §62

[4] Science of Logic, by G Hegel, 1816, translated by A. V. Miller, George Allen & Unwin, 1969, Volume One-Book One: With What must Science Begin?, 網上鏈接: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begin.htm,§90

[5] Phenomenology of Mind, Hegel, 1807網上鏈接: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ph/phconten.htm

[6] Science of Logic, by G Hegel, 1816, translated by A. V. Miller, George Allen & Unwin, 1969, Volume One-Book One: With What must Science Begin?

, 網上鏈接: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begin.htm, §91,§93,§94,§98

[7] Science of Logic, by G Hegel, 1816, Volume One-Book One: With What must Science Begin?, 網上鏈接: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begin.htm,  §88

[8] Science of Logic, by G Hegel, 1816, Volume One-Book One: With What must Science Begin?, 網上鏈接: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begin.htm,  §89

[9] Science of Logic, by G Hegel, 1816, Volume One-Book One: With What must Science Begin?, 網上鏈接: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begin.htm,§95- §116

[10] Science of Logic, by G Hegel, 1816, Introduction: General Notion of Logic, 網上鏈接: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intro.htm#HL1_43,§33- §34

[11] Science of Logic, by G Hegel, 1816, Preface to the First Edition, 網上鏈接: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prefac.htm#HL1_31,§27

[12] Science of Logic, by G Hegel, 1816, Volume One-Book One-Section One-Chapter 1 Being, 網上鏈接: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being.htm#HL1_81,§132-§134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