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尼達爾洞穴簡介(Shanidar Cave)

來源: 暗夜尋燈 2017-01-14 03:05:2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305 bytes)

中國人民族主義強烈。有損中國人民族自信心的人類進化史、民俗史、文化史和文明史等科學知識會被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或者歪曲。以至於科學網的小編對一些基本的人類學知識缺乏了解。鬧出“日本研究人員在台灣發現除北京猿人、爪哇猿人、印度尼西亞弗洛裏斯人之外的第四類猿人”這樣的笑話。

做為通俗意義上的人,我們都可以知道並區分什麽是人,什麽不是人;正如我們能分清楚蘋果和梨子一樣。早期西班牙殖民者到了美洲也承認那些當地土著者為人,與他們自己屬於同一類的人。但在征服美洲這些土著人類的過程中為著利益、榮譽和自豪,支撐著這些歐洲殖民者內心的巨大鼓舞力量的(文化和信念)是認為他們自己是具有高度文化的和文明的人,而土著人是化外之邦未開化的野蠻的民族。因而他們才是“上帝的子民”並為著證明給上帝看子民的表現,他們才有毅力和自信以及勇氣來完成他們的征服工作。為與他們這些低級的種族區分開來,文明一詞開始廣泛流行。雖然口語中罵人的話:“這家夥真不是人!”也僅僅隻是義憤之作;但潛意識裏還是要把自己和對方區分開來,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性和自信心。文化上我們是這樣區分各個社會間的文化和文明的,但要在科學上給人一個定義來描述什麽是人,還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最早在馬克思的那個時代,人們認為會製作並使用工具的動物就隻有人類,因而把具有這個特征的動物定義為人類。早期的古人類學家就是依據這樣的定義來命名演化上的人、猿人、古猿、 地猿等化石材料的。後來1960年代古德爾發現了黑猩猩也能製作並使用簡單的工具;其它的發現比如許許多多的動物如猴子、烏鴉等也能使用自然的物質或環境做為自己的工具,那麽人這一物種的定義,就又開始顯得複雜了。

於是人們開始以高度複雜的文化做為人的標識。

於是問題又來了。其它動物有文化嗎?動物行為學家馬上回答說,根據你說的高度複雜這兩個詞的區分,動物們肯定有文化或者雛形文化。就看複雜到什麽程度才能算是人了。

今天的社會演化論者依然使用早期“工具製作”這一標準來區別人、半人半猿和地猿這些在曆史的河流中出現過的人類。

這樣,沿用舊的標準,我們依然用生物學的二名法來命名發現的許多化石。著名的、研究比較透徹的這些人類,分別有:Homo habilis(能人)、Homo ergaster(匠人)、Homo erectus(直立人)、Homo floresiensis(佛洛裏斯人)、Homo heidelbergensis(海德堡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尼安德特人)、Homo sapiens(古代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現代智人)。

但是如果要沿用新的標準,以文化和行為為標誌,以新一派的社會生物學家為代表、《裸猿》和《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和未來》的作者們,希望把人歸類為猿屬下的另外一個物種。還有一些人,幹脆把早期的一些人,也叫做智人,比如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智人尼安德特種),我們如今的人類叫做智人現代種。

這些二名法和亞種的三名法所標注的各個名稱,依照生物學的原則,分明認為他們是不同的物種。你也許能說出他們之間那麽多的相似的特征,也許對你來講很難區分出來他們之間的不同。就如這種不同沒有梨子和蘋果之間那樣大的差別,讓你一下子能夠辨識出來什麽是梨子、什麽是蘋果。對的,蘋果是蘋果屬;梨子是梨屬;因而它們之間區別巨大。但是我同樣舉出蘋果屬的一些其它物種,對你來講,等你見到實物,你也就會發現他們之間那麽多的區別其實很小,相似性其實更多。比如我們栽培的食用蘋果和沙果。下邊這個圖,你認為它是蘋果還是沙果?

依據行為和高度複雜的文化這樣的定義,如何我們把尼安德特人定義為智人種的呢?

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發現,就是膻尼達爾洞穴尼安德特人的埋葬死者的方式。

尼安德特人,做為一種生活在30萬年前到2萬8千年前的一種智能生物,有什麽證據能證明他們也是非常高智商的有複雜文化的物種呢?

膻尼達爾洞穴位於伊拉克阿比爾省的紮各羅斯山脈的高地上,地點臨近紮伯河上遊河穀。紮伯河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兩河流域的提格裏斯河的上遊,為提格裏斯河提供最豐沛水量的支流。這點可以證明中華文化中指鹿為馬的文化所謂“大河沒水小河幹”的荒謬。小河紮伯河再由其它幾隻小河共同注入大河提格裏斯河,把提格裏斯河變成為一個大河,是不爭的事實。

膻尼達爾洞穴總共發現有10具尼安德特人遺骨和35具陶器發明前的新石器人類遺骨。前邊9具尼安德特人遺骨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的羅爾夫-索羅基(Ralph Solecki)在1957 ~ 1961年間發現的。這些遺骨統統分布於莫斯特文化層。

所謂莫斯特文化,指的是中舊石器時期的那些智能種類所掌握的從大石上取得石頭片(flake)的技術。不要小看這種製作石片的技術,它需要掌握確切的岩石種類,也需要一定的目力和手力掌握砍砸的準確性。石片主要用於肉食切割技術,類似今天的刀具的功能。掌握這些切割,不僅僅是手部力量的肌肉演變,同時也是智能的發展演化需要;這是可以媲美今天的電腦技術的進步和革新的。另外,莫斯特文化不僅僅指製造石片技術,也指對尖狀物和刮削物的工具製造技術。

膻尼達爾遺骨編號從1到10;1號遺骨由許多傷痕表明生前得到過同伴很長時間的照顧;4號遺骨上由幾種植物的花粉和分布的區域表明死者可能得到過葬禮的儀式。當然也有一種反方意見認為這些花也可能是另外的動物帶進洞穴的。

在年代上,4號,6、7、8號被測定是7~8萬年前的遺骨。1、3、5號埋葬於較上層一點,是6萬年前的遺骨。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這些遺骨屬於同一生活時間段內的。10號遺骨是在後來分析整理時發現屬於不同個體的。

膻尼達爾洞穴位於地質板塊斷裂帶內;地震發生頻繁。考古層序表明接連不斷的從內部洞穴頂端落下的石塊使得遺骨之間的圖層沉積關係很難確定。落石部分屬於較近的年代而其它地層部分屬於較為古老的年代。

4號遺骨大約30 ~ 45歲的年紀。本身對土壤中花粉的分析是為了分析古代氣候;但是對於周遭土壤花粉的分析和遺骨上的堆積的花粉種類與密度表明,這些花,起碼表明是這些植物的上半部分,是有意放置在遺骨上的;否則密度和種類不會如此大大高於周圍的土壤樣品。而且這些植物的種類,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具有治療力量的,不僅能夠利尿(diuretic)、興奮、止血(astringent)、而且還有消炎功能(anti-inflammatory)。所以有人認為4號遺骨可能是尼安德特人中的薩滿。花粉分別屬於8種植物,它們是:蓍草(Yarrow)、矢車菊(Cornflower)、短舌匹菊(Bachelor’s Button)、薊門花(St. Barnaby’s Thistle)、千裏光(Ragwort or Groundsel)、葡萄風信子(Grape Hyacinth)、麻黃(joint pine, Woody Horsetail)和蜀葵(Hollyhock)

但是近年來,也有反方的意見認為,這些花是由今天也很常見的一種沙鼠樣的齧齒類動物帶進來的。波斯長爪沙鼠(Persian jird)也是今天常見的一種喜歡在窩裏儲存大量種子和花的動物(Klein, 2002,194)。這樣四號遺骨上堆積的花粉就有可能是這樣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由尼安德特人的文化行為造成的(Cameron, 2004,220)。這種解釋也能夠說明為什麽其它9具遺骨上沒有發現這樣的文化活動現象。

但是如果說4號遺骨的埋葬不是文化活動造成的,那麽為什麽它周圍的土層比起其它地方顯得如此鬆散呢?而且其遺骨的布置也部分顯示的是胎兒姿勢。在考古學界,一般認為這種胎兒姿勢的埋葬方式貫穿了整個史前曆史的埋葬方式。(Louwe Kooijmanset al. 1989.324)

那這樣子,爭論的焦點就集中在了這些遺骨,是有意埋葬(interred)還是無意死亡在那裏呢?如果尼安德特人是具有複雜文化的物種,那麽其它的考古發現也一定具有這種埋葬的方式吧?對比以色列的卡夫紮洞穴(Qafzeh)、敘利亞的迪迪瑞亞洞穴(Dederiyeh cave)、法國的聖賽薩利(Saint-Cesaire)等類似的考古發現,反方意見的代表者羅伯特-噶吉特(1989,1999)爭議說,膻尼達爾洞穴中的7具成人遺骨、一具青少年和一具兒童遺骨是在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時間內,被分別落下的巨石埋葬的。不但膻尼達爾洞穴的遺骨如此,其它大部分在在西南亞洲和歐洲發現的遺骨也是如此。而且遺骨的碎裂方式和四散的方式,支持這種說法。但是要勾勒出當時許多遺骨旁的沉積物的具體情形和背景環境,也是非常困難的。要得出一個大致沉積物的環境框架,就要比較大致相同時代的但是隻有一米厚沉積物的拉沙佩勒奧聖(La Chapelle-aux-Saints)的考古發現。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所有的遺骨也都是埋在坍塌的基礎之上或自然凹陷的部分。因而許多人都同意除了3號,4號,其他1號、2號、5 ~ 9號也都是在原位置被坍塌石塊擊中;所以不具備被埋葬的特點。

這麽說來,3號和4號就不是在原地被砸死而留存在那裏的了?膻尼達爾洞穴的首要發掘者羅爾夫-索羅基認為4號遺骨的周圍的花粉分布表明:

1.      4號的身下有麻黃編織物的痕跡

2.      4號的位置處於鬆軟的沉積地

3.      嬰兒狀的埋葬身軀

4.      埋葬非常淺表

另外,巴塞羅那大學的久奧-吉爾豪(Joao Zilhao)反駁說,­­­你無法做出結論說這些遺骨是埋葬以後被落石砸碎四散還是活著的時候被砸碎四散埋沒的。更何況把其它考古地的遺骨也歸類為被落石砸死埋沒,未免牽強。因為在10萬年以前的考古發現中,你不可能找到完整而沒有四散分布的化石遺骨(當然南方古猿的露西和匠人男孩兒特爾卡納除外)。把晚舊石器以前明顯帶有埋葬痕跡的其它考古發現都說成是自然形成的未免難於接受。

不讚成羅伯特-嘎吉特的還有斯坦福大學的理查德-科林說,尼安德特人的埋葬方式相比較10萬年前的早期智人,還是非常簡單的;幾乎是沒有或者非常少量的隨葬物品並不是說他們就沒有埋葬的儀式或者埋葬的活動。“缺乏證據並不代表證據不存在”。(absence of evidence does not constitute evidence of absence)。這隻僅僅表明還沒有實際保留的證據。舞蹈、吟唱、祈禱等活動如何能夠保存下來? 從膻尼達爾洞穴反映出來的其它諸如健康照顧、組員的互相關心都是具有現代人類意義的人性行為。

膻尼達爾洞穴遺骨表現的現代人類的行為特征都有哪些呢?

前邊提到了膻尼達爾一號遺骨上的傷痕。科學家通過檢查膻尼達爾一號的骨骼發現其頭骨有暴力所致的碎裂並且因此會導致其右半部身子的缺陷和左眼的功能喪失。膻尼達爾洞穴一號有可能先天右臂萎縮或者兒童時受過疾病或者創傷所致右手殘廢,也可能是後天截肢並是個瘸子,整個身體畸形。右腳的蹠骨和右臂的許多骨骼都有骨折恢複的痕跡;也許這點,對他的跛行有所幫助。全身所有其它的傷也都有恢複的痕跡,並且沒有受傷感染的痕跡,顯示這些傷痕在他活著的時候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

膻尼達爾洞穴一號的年齡大概35 ~ 45歲;這相當於人類的80歲。如果沒有他人的照顧,活到這個歲數顯然是不可能的。

尼安德特人的社會能夠照顧病號和老人,這就會延長他們的壽命。為傷、病、老提供照顧是一項沉重的社會負擔。這意味著尼安德特人的社會紐帶更加深化緊密。這在人類演化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

在膻尼達爾洞穴一號身上並不是第一個看到受傷被照顧到恢複的。膻尼達爾洞穴三號患有退化性關節病。這會導致行動不便、疼痛。另外在其左邊第9根肋骨間發現有部分恢複的創傷性傷口。傷口是由石器的尖狀物或者石片的刃狀物造成。這是現今僅有的三具具有這樣創傷性傷口的尼安德特人遺骨。另外兩具分別來自法國的聖賽薩利(Saint-Cesaire)遺址和以色列的斯克胡洞穴遺址(Skhul Cave)

這說明在更新世的采集狩獵群體中,相互的戰爭與暴力也時有發生。最新的研究表明膻尼達爾洞穴三號在受傷後至少存活了幾個星期;而且刺傷物還在肋骨間存留。從刺傷的角度來看,不可能是自我傷害;顯然是意外或者他人有意所為。也有人提出從受傷的情形來看,刺傷物有可能是遠距離飛來的拋擲物。如果真是如此,依照年代來講,那個時候已經有現代人類進入西亞,這將會是首例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衝突的實例。

在所有的西亞及歐洲的尼安德特人遺骨中,有關病理和受傷的情形可以大致分作五類:骨折、外力創傷、退化性疾病、發育不全與病菌感染。比較同時代的現代人類,尼安德特人的高發的骨折和外力創傷(比如尖狀物的刺傷)表明他們同現代人類有著不同的狩獵風格。(Klein,1999,475)這或許表明他們必須相當靠近獵物或者大多是單槍匹馬地狩獵。一位叫希亞的學者“同帶刀的狼”相比,尼安德特人自然會收到身體上邊的損失。這或許表明他們的文化和技術更在減損身體保護和增加身體受傷和裂口上,顯得徒勞無益。雖然傷口很多,但許多尼安德特人的複原都幾乎沒有或者不存在任何感染的痕跡。這更表明他們對傷病者提供的照顧。

在退化性疾病上,關節炎是重要的疾病,普遍發生在老年的尼安德特人口中。

對尼安德特人的牙齒琺琅質的發育不全的了解和分析,從琺琅質的光影條紋和溝回中可以看到他們在牙齒發育階段承受了多大的壓力。(Ogilvie et al., 1989,25)在對669個尼安德特人的牙齒進行分析中,75%的個體都經曆了某種程度的發育不全(hypoplasia)。營養缺乏是發育不全甚至掉牙的主要原因。這些表明,尼安德特人經曆了營養不平衡的飲食、食物短缺、外力受傷和疾病纏身。與同時代的現代人類相比,這更能加強現存的一種理論,即現代人的到來,競爭驅趕並滅絕了當時的尼安德特人。

最後在介紹這篇文章的時候稍微介紹一下膻尼達爾洞穴二號。

膻尼達爾洞穴二號是一位成年男子,很明顯他是由於落石下來砸死的不幸者,頭骨與身子骨都被粉碎。但是證據表明膻尼達爾洞穴二號經曆過了一種儀式來給他送葬:一小堆石頭和用黑曜石做好的尖狀物放置在他的墳頭上,並且在埋藏地生起了一堆大大的火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