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哲學發展的一粒毒藥丸

來源: 慕容青草 2016-04-19 15:23:4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015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慕容青草 ] 在 2016-04-20 19:07:4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哲學上一個最為常用的名詞就是主義(ism詞綴),而且幾乎是一個從來不需要解釋永遠都可以使用的概念。它的意思就是它的作用:給哲學理論或思想打標簽。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或物除了有專有的名字之外,常會被打上各種不同的標簽,而標簽的作用就是通過給對象分類而幫助人們了解識別各種不同的對象。比如,到商場去,人們會按照包裝上的標簽來判斷商品的品牌產地等信息。哲學上的主義就是用來作為標簽幫助人們了解曆史上不同哲人的哲學的特點。

但是,非常遺憾地,也非常諷刺地,當人們開始把不同哲人的哲學打上主義的標簽後,出現了兩種非常負麵的現象使得主義的使用早已成為哲學發展的最大毒藥丸。首先,曆史上人們對於主義的使用極為混亂。比如,康德與黑格爾都批判過別人是唯心主義(idealism的一種中文翻譯,也可翻譯為理想主義),然後別人再批他們是唯心主義。第二,與前麵一種現象密切相關的是,很多吃哲學飯的人不去踏踏實實地研讀前人的哲學,而熱衷於用不同的主義來介紹哲學。比如,講到德國的哲學家時,他們會煞有介事地說黑格爾是最後一位德國浪漫主義哲學家,盡管黑格爾的哲學語言被他的同胞叔本華罵為最無聊最枯燥的語言。這種不去關心每個哲學家的哲學的真正的價值而是給熱衷於給一類哲學家戴上所謂德國浪漫主義者之類的帽子隻能帶給那些發明這些帽子人以虛幻的光環,誘使社會大眾把對哲學的注意力集中到可以用來賣弄的虛名詞上,而不是哲學真正的內在價值。

上麵舉出的兩種負麵效果背後的本質是一回事:用簡單偷懶的方式來代替真正嚴肅的哲學研究發展,用虛幻的名詞給人們戴上背離哲學真正價值的光環。遺憾的是,曆史上的真正有水平的哲學大家們也都未能識破隱藏在主義背後的虛幻的本質,甚至還樂此不疲地為這種實際上貶低他們自身價值而抬高一些不願真正探究哲學深意的懶惰的哲學評論者的價值的社會實踐背書。。。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