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費罐子中的美國
旅行的時候,我們容易看出當代社會小費製的起源。在外國,付小費的服務通常是並非企業雇員的人提供的附加服務,或作為自由職業者(比如擦鞋童)提供的服 務。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裏,一個自稱導遊的人帶一群觀光客參觀可能獲得小費的回報。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街頭頑童會提出為你保護一輛停在街上的車 以換取小費。
在以上兩個例子中,結論很清楚:如果你不付錢的話,就別怪我不客氣。對於大部分小費來說,其潛台詞就是薄薄麵紗下的敲詐行為:假如那些有產者不理會半失業 者的要求,他們可能就要倒黴,或者他們的東西就要遭殃。因此,小費實際上最早是防止被遺忘的窮苦人訴諸暴力的一種方式;這是一種特權階層遵守的社會合同, 他們既害怕又瞧不起不如他們幸運的人們,並且他們知道自己所在的階級沒能夠做到公平。
然而美國的小費製有更多微妙的不同。在美國,收小費的人們從事的職業門類在不斷增加。雇主們把收小費的人看作生意的一大福音:這些人既不需要福利計劃、不 需要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資、也不必買失業保險。他們實際上是公司的客人,他們必須謹慎行事以換取顧客好心的金錢獎賞。當然這種獎賞數額可以很可觀。雖然 是灰色收入,但是小費實際上是規定相當嚴格的一筆錢:一份賬單的15%到20%,一杯酒一塊錢;而且,其本質是強製性的:不付小費的結果是被當眾羞辱甚至 拳打腳踢。小費的比例千差萬別,取決於種族和階級因素。長相討喜的年輕白人男子往往被派到餐館和酒吧裏人人想去、接觸顧客機會多、小費收入豐厚的工作崗位 上去,而中美洲來的移民就被派到小費數目拾人牙慧的在後麵的工作崗位。
在美國,你需要付小費給:侍者、調酒師、出租車司機、旅館服務員、咖啡師、三明治藝術家、代客停車服務員、外套寄存服務員、發型師、理發師、司機、女按摩 師、美足師、脫衣舞娘、遛狗的、酒店服務員、門房,等等。收小費的工作通常是為某個人或某一群人提供的非常容易量化的服務。這類工作常常和“奢侈的”服務 聯係在一起(一杯濃咖啡可以在家裏自己製作,所以你外出購買的時候需要付小費)。從這個角度來說,小費製是消費者出於內疚而支撐起來的。
與此同時,舉例來說,每天走同一條線路的公共汽車司機收不到小費,雖然他(或她)也努力工作來服務公眾。警察也不收小費,除了拍馬屁者給“兄弟會”【1】 捐款換回來一張警察提供的表明優惠待遇的貼貼紙之外。公務員也不收小費。收小費的人提供的都是個人化的、隱私性的服務。
因此,奢侈的服務是症結所在。付小費是顧客的義務:顧客在付了服務費(全部給了企業)之外,還得以小費形式付工資給服務人員。
如果你試圖在美國討論一下小費製,馬上就會遇到下麵這種藐視和傲慢的口吻:“我付很多小費,因為我(曾經)在服務業工作(過)。”就像退伍軍人那樣,“服 務業從業人員”也像邪教那樣緊密地團結成一個派係:他們都體驗過仆役工作的真正性質,他們都有過有辱人格的痛苦經曆。同一戰壕的戰友惹人注目地付很多小費 是為了表示敬意和尊重。服務意味著俯首貼耳,但是也意味著高貴的犧牲。服務行業的工作者依照我們每個人不同的蛋黃醬請求,高貴地製作出三明治。幾乎所有美 國人都在服務行業幹過;許多人一輩子都在其中打轉。
給這些服務行業的同誌們付小費的行為,其意義遠遠超過金錢本身。這是一份捐贈或跪拜;是對收小費者一種謙卑的姿態,目的在於認識到他們工作的侮辱性質,洗 淨這種侮辱,且在精神上與他們同在。在緊張的一頓飯過後,侍者們在收到豐厚小費時的微笑和同誌情誼對於付小費者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那天晚上他可以睡個好 覺了。那不勒斯街頭頑童的暴力暗示依然隱含在這一互動過程中,隻是現在他更覺得正義和果報是命中注定。
就像施舍窮人會讓人自我膨脹一樣,"付很多小費"(百分之二十或更多)也是一個人體麵與否的標尺。人們常常對自己付小費的行為自吹自擂。在美國,小費付的 少是最缺乏魅力的行為。老人、信教的人和不懂禮數的外國人才那麽做。相反,在歐洲的有些地方,如果你在咖啡店裏付小費的話,咖啡師感到你在侮辱他(她), 且覺得困惑:你當他(她)是乞丐嗎?或者你是某個愛炫耀、到處撒錢的花花公子?當然,這些人從來沒看過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好家夥》 (Goodfellas),裏麵的一個六十年代的黑幫分子為展示自己生猛的男子氣概而濫發小費。
人們爭先恐後地吹噓自己付小費的英雄事跡,全然不顧一大批幾乎沒收入的勞動者不得不七拚八湊、乞求工資背後固有的和明顯的不公。然而在收小費的雇員們中依 然未見有真正造反的。在我們一門心思想中彩票、想通過《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2】一夜成名的文化中,雇員們不願放棄等待某位沙特酋長(僅僅因為一杯好喝的冰沙)給他們派發一百萬美元小費的機會。當然還有些明顯的、額外 的好處:紋身調酒師都是壞男孩型性感人物,能夠決定哪位顧客得到服務、何時得到服務。經理還給了他們不少免費飲料的配額,他們可以贈送給小費付得高的顧 客,或是可能上床的性伴侶。因此,調酒師專橫、不民主的權威讓常去酒吧的人都希望得到他們的青睞。
除了作為一種剝削性的商業模式之外,小費製還有許多其它目的:或者是對服務行業的同誌表達戰友之情,或者是資產階級為扼殺起義雖不情願但不得不義務做的付 出。小費能夠免除罪孽和不道德,所以還具有宗教性質。小費是沒良心的人為他們沉溺於奢侈享受的不道德行為而付出的內疚費。付小費既是一種支配性行為(在金 錢中展示權力),也是一種服從性行為(以金錢方式向服務人員致敬)。所有這一切都很色情且讓人興奮,從而解釋了小費製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小費製這一令人困惑的、活躍的、和高度變態的社會模型讓我們同時成為奴隸和主人。服務行業的模式還延伸進入臥室,成了當代色彩的強調口交和“服務”性伴 侶。這一現象是跨文化的。在後工業時代【3】的西方社會,服務行業擁有最多的工作機會:美國,這個把大部分工業出口到更便宜的世界上其它地方且在農業上實 現了機械化的國家,80%的工作機會在服務業。事實上,美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更接近徹底的二元對立:一邊是資產階級或所謂的“中產階級”;另一邊是 服務業。
不過即便這種二元對立也是模糊的。中產階級是一個所有美國人都能貼上的標簽,可能除了少數自稱有錢人的饒舌歌手外。比如,股神巴菲特【4】很有可能自稱中 產階級。政客們在他們的重要演說中總是要迎合一個虛構的中產階級。在美國,中產階級的本意(資本所有者、富人、不是貴族出生的有錢人)已經被拿掉了,變成 用來代指社會地位在中間的人,介於最有錢的那個人和最窮的那個人之間的所有人。在美國,除了那兩個人之外,所有人都是中產階級。
當然,是否中產階級的決定性因素並非一個人銀行賬號上的餘額,而是一套價值觀念。這是一個對自己行為的後果很關切的社會團體。在人們的階級意識更為高漲的 時期,“中產階級”曾經是一種侮辱性的說法。法國的無產階級鄙視那些為了某種想象的未來而出賣現在的人,稱他們為“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行為包括了投資 股票、買保險、擁有房產、崇拜工作、熱愛科學,以及盡管有錢依然厲行節約。簡言之,非宗教的新教主義。對於立足於當下此刻的無產階級來說,健康飲食、節 製、得體有禮,和通情達理的行為都是中產階級的作派;無產者不會擔心利率和“將來的一毛錢”【5】這類問題。
對於中產階級來說,比他們地位低和地位高的階級(有遺產、有頭銜的貴族)都是不道德的;因為他們鄙視工作、看不上新教倫理,並且他們毫無愧疚地追求醉酒和 奸淫那類感官刺激。 貧窮的或者從未發生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或社會都以縱情聲色著稱;而在經濟上發達的地方,放蕩的尋歡作樂並不常見。在美國人的概念裏,這些地方不可理喻; 他們覺得那裏的人們是野蠻、殘酷和瘋狂的。美國的外交政策的本質就是要麽通過資本主義把人們變成美國人,要麽殺掉他們。他們死了也比(不能像美國人那樣) 活著強。
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英國內戰一樣,是一次新教的、共濟會【6】的、資產階級的革命。就如同美國和以色列宣傳的中東暴力事件一樣,美國革命是一次社會 宗教的感知的大衝撞。一方麵,加爾文主義【7】的資本家們崇拜勤奮的工作;另一方麵,和神職人員結盟的地主階級則把工作視為人類的詛咒。當共濟會的力量獲 勝之際,以增長為導向的強調工作的意識形態也盛行起來。
當年美國的資本家都是奴隸主,主要通過剝削奴隸(強製他們勞動,且不付工錢)來積攢財富。但是他們高度尊重勞動的概念。他們標榜自己個人很勤勉;從傑斐遜 【8】和華盛頓【9】的成就來看,他們中的有些人確實很勤勉。這些人的革命為美國奠定了基礎;從很多方麵看來,美國至今依然是一個囚犯勞動營。
移民們來到美國,把這裏稱為“機遇王國”,典型地說明他們是衝著賺錢的希望來的,而不是什麽開明的社會價值觀或生活質量。你如果去布魯克林 (Brooklyn),那裏的樓房和火車會提醒你:在工業化時期,紐約市本質上是外國紡織工人的集中營。當年那些紡織工人和今天服務業不那麽引人注目的雇 員們一樣,工資極低。
他們當年也是因為想到機會而平靜下來的。小費罐子裏的機會工資有點神秘、包含未知、實際上帶有迷幻效果;因而比冰冷、生硬的薪水支票更有吸引力。那個小費 罐子也因此成了工人們不抵抗的象征。在當代社會,巨量的、貧窮的服務業“中產階級”人士們引人注目地互相交換慷慨的小費,從而支撐起一種自我恭賀和假裝有 錢人的狂歡;這種狂歡必須結束。隻要人們對模糊的“果報罐子”【10】收入的幻想依然汙染了大氣,就沒有人能夠接受一支沒有薪水的勞動大軍通過他們同事的 內疚感來補償收入這一事實所包含的極端的不公正。
你能否想象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在匹茲堡那些臉上滿是煙塵和汙垢的鋼鐵工人們,把自己的工資拿來付給工友,而他們的工廠老板卻在叫窮?這就是現在在我們幻想經 濟學的旋轉木馬上環形拉動的現狀。當第一位咖啡師拒絕他不當班的同事用加重的手勢表達出的無憂無慮的慷慨時,整個臭氣洶天的小費製度將崩潰成一個愚蠢的小 土堆,露出其賣身契的本質。
{原文作者:伊恩·斯文諾尼爾斯,原文發表於雅各賓雜誌網站}
【譯注】
- 1.兄弟會(fraternal order)是一個男子與男子發展朋友或兄弟關係的社會團體,致力於其成員在智力、體力、和社交方麵的發展。此處指警察接受捐款的慈善組織。
- 2.《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是福斯廣播公司從2002年起主辦的美國大眾歌手選秀賽,英國電視節目《流行偶像》(Pop Idol)的美國版。中國的所謂“超級女聲”什麽的都是模仿這一節目。
- 3. 後工業(post-industrial)社會是一個社會科學名詞,指始於六十年代的西方工業社會轉型出現的社會現象,該詞最早出自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 (Daniel Bell)的著作《後工業社會的來臨》(1973)(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 4. 沃倫·愛德華·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1930年生),美國投資家、企業家、及慈善家,一般人稱他為股神。他2010年個人財富排名全球第三。
- 5. 將來的一毛錢(slow dime),出處是口語“現在的五分錢勝過將來的一毛錢(a fast nickle beats a slow dime)”。 說的是貨幣的時間價值問題,也就是說,在生意買賣中,把貨物變成現金的時機宜早不宜遲。
- 6. 共濟會(masonic)出現於18世紀英國的具有宗教特點的兄弟會組織,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秘密組織,宣揚博愛和慈善,追求完美人生。共濟會成員包括眾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
- 7. 加爾文主義(Calvinism)是16世紀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和實踐的統稱。
- 8. 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年-1826年),美國第三任總統(1801年─1809年)。同時也是《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國開國元勳中最具影響力者之一。
- 9. 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年-1799年),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殖民地軍的總司令,1789年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 10. 果報罐子(karma jar),這裏指的是小費罐子因為是其它服務行業同誌的血汗錢來支撐,而有了因果循環的味道。
本譯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非商業轉載請注明譯者、出處,並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