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的湯顯祖和幹的翻譯 --- 作者 尼克 發表於2013-09-01 出處《上海書評》
“While singing in the company of others, when the Master found a song attractive, he always asked to hear it again before joining in.”乍看以為是說KTV包房,敢情是翻譯《論語》段子:“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二流原創碰上二流翻譯,指不定得啥獎呢。真讓人耿耿於懷。翻譯是個再創作的過程。如果把這麽一句由中文翻譯來的英文呈現在一個中國人麵前,生生讓他再譯回中文,真不知道會出啥結果。把這句英文扔到Google翻譯器裏,看能出啥妖蛾子,原來是:“雖然在別人的公司,當法師發現一首歌的吸引力唱歌,他總是問再次聽到它之前加入。”居然“法師”都出來了,真是與時俱進,但勉強算句人話。要是把中文原文在Google翻譯器裏涮一下,那出來的就根本不是人話了。還有人做過另一個有趣的實驗,在Google翻譯器裏輸入“寶馬香車夜光杯”,從中文翻成英文,英文再翻成日文,日文再韓文,最後再轉回中文,出來的意思可差了十萬八千裏,但除了原文,所有翻譯的句子裏開頭都有“BMW”仨字母,瞧人家這品牌做的,古代民意被現代營銷手段強奸。由此我們可以定義一個新的翻譯概念:收斂(convergence),就是說經曆一串鏈接(cascaded)翻譯,出來的意思是不是與原意接近。對於什麽是“寶馬”,不同語言有不同解讀,但對於什麽是BMW,那是不會有歧義的。要不信,您自己試試。
寶琳·基爾南(Pauline Kiernan)是研究莎士比亞的另類專家,在牛津大學拿了博士學位後留校教了幾年書,三四年前出了本書《鹹濕莎士比亞》(Filthy Shakepeare),轟動了莎翁研究界。上海有位手快的鹹濕才子小白在原書平裝本剛出來時就寫了篇長文“好色的哈姆雷特”,向中國讀者推介。這本奇書的特色就是從莎士比亞的每部作品裏都能看出黃段子,而且對版本和旁征材料考證翔實,每次看完一段,都讓我會心地小小地淫笑三兩下不等,並自然地聯想起小時候頭一次聽年長的同學以類似的表情朗讀“仙人洞,在險峰”等時的感覺。欣賞任何文藝作品從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流學界認為寶琳的這本書屬於“淫者見淫”,書名應該改為《鹹濕的寶琳》(Filthy Pauline)。但我倒不這麽看,從莎翁的每篇作品裏都能看出黃段子,那是功夫,至少代表了一種新角度、新解釋。哪怕是一家之言,供大家一笑,也有它存在的價值。不排除這書有過度解讀的可能性,但即使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大家至少可以把它當作幽默的材料,茶餘飯後消遣一下也挺好。有趣應該是生活的常態。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