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從新聞中讀到,北京的六環路建成通車。該路全長188公裏,貫通8個區縣,和北京對外放射性的十條高速公路都有接口。讀後的感慨是:真是個了不起的工程。
至此,北京的城市快速道路,完成了從二環到六環的擴展。從太座帶回的全新交通旅遊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從二環到六環的五個框框:從裏到外,一個比一個大,從市中心擴展到郊區,甚至到了當年的遠郊區。我想,大概不能再建七環,再向外擴大了。因為再大,就大出北京,進天津了。大的超出了想象,就回過頭來看看小的;因為我更感興趣的,是北京的老城。
圖中最裏麵的一環是二環路;二環內,是老城區,是真正老北京們生活戰鬥的地方。二環路,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把北京老城牆拆除建地鐵後,在地鐵上新建的環形路,基本上沿著當年北京城牆的走向。所以,如果城牆還在,就不會有現在的二環。問題是,既然是沿城牆修的第一條環路,為什麽把路定名為二環,而不是一環呢?北京有沒有一環?在哪呢?
在北京城區內,特別是內城,確實存在一個或幾個環路,盡管無人把它定名為一環。它是以故宮為中心,以南北和東西嚴格對稱的四條大街形成的環路。先看最靠近故宮的。
從天安門前的長安街沿紅牆向西幾百米,有一座帶有三座拱門的街口(對麵就是新建的那個大雞蛋,國家歌舞大劇院),叫南長街。由街口向北,過西華門(故宮西門,也是我家所在),就是北長街。走過北長街,就走到故宮的北端。再向東拐,是景山前街。街一側是故宮護城河,一側是三座門和景山公園。中點在故宮後門和景山前門。繼續向東,走完路的另一半後,向南拐,是北池子大街。它和北長街平行、等長,在故宮的東側。北池子和南池相接的地方,是東華門,故宮的東門。再往南走,就是南池子大街,和南長街等長、平行。離大街南口不遠,有明清兩朝皇家檔案館,叫皇史宬,知道的人不多。等穿過街南端的另一個三座拱門後,就回到天安門東側的長安街。右拐往西,走過與從天安門到南長街相等的路,就回到了初始的天安門。
這是北京街道最裏麵、最中心的一環。它隻包括了故宮、護城河、端門天安門,中山公園和文化宮,還有為數很少的民居。實際上它就是皇宮的一條隔離帶。從交通、商業、城市發展看,把它定義為北京的一環路,顯然很有局限性。事實上,也沒有人這樣做。更多的老北京,甚至不知道這幾條街的具體所在;我知道,因為我的家、我的中小學都在這個環路上;因為我在這個環路上曾經生活過十五年。
我小的時候,北京有一條公共汽車線路,叫“4路環行”。它遠遠早過“二環路”這個概念,應該是北京環路概念的始祖。它所行進的街道,是北京城內很著名和繁華的大街,是方方正正的一條環形路。如果,真要在老城區內劃出一條對交通,商業,文化、民居都有重要影響的環路,非它莫屬。大概也就是這個原因,市政設計者們才把拆城牆後的環城路,定名為二環。
讓我們還是以天安門為始點,沿“4路環行”的線路,看看它能否稱得起北京第一環的美名。
4路環行有天安門這一站。沿長安街往西,經過南長街,六部口,到西單。長安街是北京最中心、最重要的街道:西邊這一側,有人大會堂,中山公園,中南海,電報大樓;西單則是北京重要的商業和文化中心。從西單往北到西四,又一個商業中心。如果到了西四就立刻往東,會遇到中南海和北海,在擴建北海大橋前,道路並不暢通。所以,“4路環行”就沿西四北大街繼續向北,到平安裏後,再向東行。這條路是現在的平安大道的一部分。途經廠橋、什刹海、北海後門、地安門西大街,就進入了東城區。地安門內外大街在北京南北的中軸線上,往南一公裏到景山公園後門,那時的北京少年宮就在那。小時候,沒少去;小學四五年級時,是少年宮圖書館的學生管理員,一周至少去一次。沿地安門大街往北一公裏,是鼓樓和鍾樓,貨真價實的北京名勝,老北京沒人不知道的。地安門外大街上有什刹海的進出口。從後門橋邊的小路往西,就到了什刹海東岸。王府、名人故居不提也罷,那個和“銀錠觀山”,一直是老百姓們喜聞樂見的。
進了東城,這環行通地安門東大街,接上“張自忠路”,取名為紀念抗戰的民族英雄。這條長街兩側多住北京的富商。老北京關於北京人分布的歌謠中“南貧北富,東貴西賤”的北富和東貴,就和是這個地區有關。比較著名的,段祺瑞的執政府和孫中山病逝時的居所,都在這條街上。從這條大街,在東四北大街向南拐,就進入了北京另一條著名的商業文化主街,穿過東四,一直到東單。
東四到東單,和西四到西單一樣,是老北京從南到北的又一條商業大街。東四附近的隆福寺街,是在當時最具有北京民俗文化的民居商業區,那裏的小吃店,個個充滿著北京風味,很多小點,別處吃不著。那時我父親周末回家,最喜歡的去處,就是隆福寺:奔那的很多舊書店去的。過了金魚胡同東口,就進入了東單地區。東單不同於其它商業中心的地方,在於它靠近東交民巷___當年外國使領館所在地,所以它散發著一種“洋”氣。這個地區沒有像北京五大商場(西單商場、王府井百貨大樓、東安市場、東四人民市場和地安門百貨商場)那樣規模的大商店,也沒有前門大柵欄那樣的名店群,卻占據了北京商業重地的一席,原因就在於它與眾不同的特色。現在人們給東單起名叫銀街,是有曆史淵源的。記得小時候過年節,總要到大菜市場買些“高檔”貨。那時有西單東單兩個著名的菜市場,母親總是說,去西單買吧,東單的貴。要說在國家統一牌價時都敢貴賣,現在還能不滾滾銀流?
東單路口就在長安街上。往東一站路,北京火車站:從1959年建成後,北京的大門非它莫數。“4路環行”是從東單路口往西的:第一站,王府井,我想用不著介紹了,沒人不知道那兒。接下來,右手邊是老北京飯店,曾是北京最高檔次的酒店兼國賓館;左手是國家的幾個大部。第二站,就接到了天安門的紅牆邊:右手是南河沿和南池子;值得一提的是這段紅牆內有條小河,叫菖蒲河。河邊是少見的鄉村自然風光,身處其境,真不相信鬧市近在咫尺。左邊就是曆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小時候紅領巾過隊日,沒少往這兒跑。不是在館內聽講解,就是在館外草坪上拔野草勞動----怎麽算也是根紅苗正了。
再往前走,回到天安門廣場。兩個公園,中山公園和文化宮;兩座大樓,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一個紀念碑,碑後麵是鬆樹林和大草地。後來,成了偉人的紀念堂。往南幾步路,就是前門和前門外大街:老北京的魂。
轉了一圈,看得出這條環路囊括了北京市區最重要的去處,應該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北京的“一環”。不知什麽原因,這個“4路環行”在文革中停開了。以後,再用4路這個名字,跑的卻是沿長安街從東到西的路。年輕一些的和新到北京的人,大多都不知它的存在。但“4路環行”不開了,並不意味著環路消失。在北京日益向外發展的今天,這條環路的商業、曆史和人文特色,更顯得寶貴。我在想,北京的旅遊當局,能否像世界其它著名的大城市一樣,開一個市區名勝的旅遊:也弄它他一些雙層巴士,沿老“4路環行”的路線,專人導遊解說,隨時上下遊客,定名“北京一環遊”,準賣座!
我呐,就免費轉讓這個專利了,算是一個老北京對故土的“貢獻”好了。
更多文章在我的博客“紅癡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