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隻要說出前兩個字,你大概就會補充出後兩個字。這是一個走到旅途中間,發覺青春不再、前景堪憂、死期將至的階段。於是,他們覺得一切都完了。買輛花裏胡哨的跑車。開始做些愚蠢的事。
這個老生常談的說法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它根本就不是真的。
實際上,幾乎根本就沒有中年危機存在的確鑿證據,隻有幾十年前做過的一些規模不大的試點研究,”芭芭拉·布拉德利·哈格蒂(Barbara Bradley Hagerty)在其新書《重新設想生活》(Life Reimagined)中寫道。大量研究表明,人在四五十歲時,可能會出現短暫的停滯,或是轉變,但這種轉變“可以是振奮人心的,而不是駭人聽聞”。
布拉德利·哈格蒂對一些將中年轉變為重生的人的特點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都打破了常規,因為“悶頭走下去就是死亡了”。他們選擇追求目標,而不是安逸生活。有明確的目標意識甚至能降低患上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風險。他們把伴侶關係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而事業往往會退居次要地位。
《重新設想生活》描述的中年根本不可怕,也一點都沒減速。中年變得像第二個重大的決策階段。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個性已經形成、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積累了一定的資源,並且因為根基已經牢固,有了承擔更大風險的機遇。
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描述的中年也正是這樣的。他寫道,人到中年,“播種已是過去,該收獲了;助跑已經完成,該跳躍了;準備已經做好,該冒險嚐試了。”
巴特接著表示,中年人能看到遠處的死神,但也會在尚有時日的時候,“適當加速”行動,爭取完成新的重大目標。
巴特幾十年前寫下的內容,放在眼下甚至更真實。人們保持健康和活力的時間延長了。我們的總統候選人分別是68、69和74歲。壽命的延長,改變了人生本身的敘事結構。
充滿活力的生活延長了,這也改變了人生的階段。最顯著的變化是出現了“奧德賽時期”。現在,20歲到30出頭的人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嚐試新的職業選擇、新的城市和新的伴侶。
然而,另一個深刻但卻更隱蔽的變化是,中年的形態變了。本來會被視作開始走下坡路的時期,現在成了一個潛在的轉折點——此刻,人們已經做好準備,可以充分利用。
此刻,你可以用不同的視角去回首早年的經曆。希望人到此時已經積累了一些智慧,正如心理學家定義的那樣,這意味著看待這個世界時更有同情心、同時理解截然相反的觀點、包容模棱兩可的現象、坦然應對生活中的小挫折。
人到中年,可能會從自己的各種決定中,觀察到貫穿始終的主題。你可能會開始看到,各種不同的信念都可以歸結到同一個意義和目標之上。你可能會發現,過往的經曆讓自己格外適合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到這時,你可能會有足夠明確的認識,讓某個終極目標成為生活真正的中心。
比如,林肯到中年時發現,在那之前的一切都是為他維護聯邦和終結奴隸製所做的準備。我們其他人沒有這麽宏偉的事業,但很多人都會讓生活有一個重心。他們要麽會全身心投入已有的責任,要麽會扛起新的責任。
不管怎樣,因為已經比較成熟,他們不太可能到中年時還受自負的蒙蔽。他們更有可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更有可能走出原有的處事方式。考慮到經受過別人怎樣的指摘,他們也就不會那麽在意別人的想法了。
在這個階段找到意義的人通常會意識到,沉住氣才能向上走。
他們會放下居高臨下的姿態,與自己能給予最多幫助的人直接接觸。他們也會接受,年輕時的某些光輝夢想不會實現,其他一些更注重人際關係的工作,原來更有成就感。
他們會達到一種平和,不是因為他們決定什麽都不做,而是因為他們已經做到了精力集中,心無旁騖。他們有足夠的自信和急切感對一些事情說不,這樣他們才能對其他事情說是。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年階段有些讓人歡欣鼓舞。人生的很多可能性這時都結束了,但限製往往也是解脫。人們可以更勇敢地抓住剩下的可能性,更深入地投入其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