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月隨筆

本文內容已被 [ bymyheart ] 在 2013-10-03 09:36:4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風月隨筆
隻要是晴天,這個月的每天的月亮我都認真地看過,圓缺,陰晴,早晚。今天早晨那一彎月牙掛在頭頂,是殘月了,但非常的亮,周圍星光黯淡,想起月初時那個傍晚看見的桔黃色的新月與金星同輝。
披星戴月的日子輪換著 ,滾動著,這些時候太陽升起的越來越晚了,每天都比前一天晚幾分鍾。我收拾完了出去走路時已經是華燈初上,月亮大的時候走路好似有了一個伴兒,有時我會期待著有雲,那樣月亮就一會在雲裏,一會又露出臉來,忽明忽暗,端的是調皮地遊戲,在夜色裏行走比起以前在綠色裏行走有許多不一樣的情趣。
時而仰頭看月,猜想著到底是風動還是月移?是風吹還是雲飛?天上的這些博弈在幽藍到黑藍的天空上編寫著各種圖形和符號。
時而低頭看路,急急地走著,地上的影子被路燈的光線拉得一會兒修長,一會粗壯,沒有詩的日子,我無聊地想著風與月,雲與月是這樣的關聯,風動了雲,雲遮了月,月不緊不慢地移動。沒有太陽時風月成了天空的主角。
秋分以後天已漸漸地涼爽了,黑天的時候越來越長,不過現在我可以在夜色中行走,因為有街燈。
路還是挺黑的,即使有月在天。
花好月圓的中秋夜,看見了圓月,但連月餅也沒有弄來吃一下,隻是記起要給家人打電話,祝賀節日快樂。花好月圓畢竟不是常態,慶祝那些難得的美集聚在一起成了人們祈福的心願。


古字中觀
寫字寫得意趣盎然,從隸書延伸到篆書,那天讀帖,看見吳昌碩臨摹的石鼓文的墨跡,耳目一新,欣賞不已,心血來潮試著寫一篇篆體的心經,寫了好幾個小時,一筆一畫,重重疊疊,反反複複,寫著寫著體會到古字中運用最多的部分是我們生活基本元素,比如金木水火土,器皿,刀具,車馬,動物,人,男女,日月,農耕,狩獵,漁事祭祀,然後更複雜的概念就在這些最基本的東西上麵演繹添加。象形文字是中華文化的最初的表達,使用這個文字的人習性,禮儀,精神和文明都在這些字跡中表達,從具象到抽象的演繹。源於生活器物的照貓畫虎的文字,於是成就的文化也不是邏輯思辨先行的,唯物的文化浸透在我們的血脈中。在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更看出這種特質。
揣摸這些篆字,似乎有一條隱隱約約的線告訴我們從哪裏來,那些概念,文化的由來和延伸,變異,也意識到在綿長的歲月裏我們與自己的源頭離開了多遠。
我們原本是環境的一部分,自然的一部分,刀耕火種,飲食男女,快樂而辛苦地,有機地生活在陽光下,在粗礪的自然中討生活,勞作,生息,觀天象,察江河,事農事,累瓦結繩,做崇拜,祭祀,拜神,祭祖,求福避災。
而今現代生活使人越來越縹緲,脫離了土地,橫空出世的許多新概念已不不是基於物的形象,而是進入另一個維度的思考和實踐。銅鼎石刻留下的記事已遠遠不能滿足人活動和思考的要求。異化也使人越來越遠離了根性,我們不再是大地之子,常常是站在自然的對立麵,因為自己的貪婪而以為是生活的最大價值,我們變得支離破碎不再從整體的概念去看自己和世界。
回到這些古樸的字跡裏,尋根的感受爬滿了心頭,就像那些老樹伸向天空的枝椏,不管離地麵多遠,我們都離不開根的營養和綿延。
文字是文化最開始記錄的工具,又成為文化本身的重要組成。我們的祖先怎樣認識世界,價值觀,世界觀在每一個造出的文字上都有痕跡。那些古字體攜帶著上古的氣息和味道,朔本求源,揣摸著這些稚樸笨拙的原始的字體,幫我廓清滿腦子的浮雲八卦,認清生活和生命最基本的需要,原不是那麽囉嗦和龐雜。
清清淡淡地活人,才能看見山石之美好,日月之偉大,泥土之肥沃,莊稼之玄妙。在稚樸中參悟生命的玄機,宇宙的奧義。究竟之後時間的沉澱。
生活有機,味道才純正濃鬱,而不乖張輕浮。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