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命的記錄,有人用影像,有人用音韻,我卻更傾向於用味道記錄生活過的每一個地方,似乎隻有味道才凝聚了煙火人間的活色生香。隻是那些被複刻的味道裏,多多少少總帶著過客的認知,雖算不上百分百的地道,卻記錄了那個時段在那個地域生活的我,對於當地菜式的接受和理解,四喜烤麩就是我記憶中本幫菜的頭牌。
一提起本幫菜的濃油赤醬醇厚鮮美,腦海中立刻如過電影般閃過一幀幀畫麵,糖醋小排、紅燒劃水、油爆河蝦、毛蟹炒年糕、草頭圈子、熏魚、醬鴨、目魚大烤,溫蟹、醉蝦……連盛菜盤子上的店名都那麽清晰,唯一模糊的是盛四喜烤麩的盤子,因為無論是大飯店還是小餐館,隻要四喜烤麩一上桌,一定都是好吃的。
那年頭位於小南國和鷺鷺酒家的風頭正勁,剛到上海時正趕上吃大閘蟹的季節,平日裏連吃魚都嫌麻煩的我筷子直接伸向毛蟹炒年糕裏一片片裹滿醬汁的年糕,濃油赤醬,蠻好;至於鷺鷺酒家,糟門腔和四喜烤麩一端上來就令人折服。在四川待了十八年,涼拌菜裏沒紅油的吃法還是第一次見。且不提那味料的調製,單是四喜烤麩裏層次分明的綿軟和脆嫩就令人驚豔,一見鍾情。
見川妹子被四喜烤麩吸引,同事們七嘴八舌地獻計獻策,烤麩是一定的,烤麩靠夫嘛;香菇不能少;木耳也是要的,脆;花生的脆和韌勁都要;金針菜要的,鮮;當季鮮筍也可以要的,清脆……究竟是我不識數還是本地人的私房版本太多?以江南四季豐富的物產,集齊同事們口中的原料並不困難,隻是分明是“四喜”,取舍的原則倒令人為難。最終被一位廚齡較長的同事道破天機 – 濃油赤醬的味道,綿軟脆爽的口感層次,想要燒出鮮得來掉眉毛的四喜烤麩,原料不要超過六種就好。
那以後謹記這個不超過六種原料的原則,燒出來的烤麩不含一點兒葷腥,竟也能鮮得不要不要。在那個地方生活過的歲月,也許會被時光的流逝淡淡地褪去了色彩,被那個地方浸潤過的味蕾,卻牢牢地,久久地鎖住記憶,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