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VD,可以說無感(淡味?),但VD對人體作用/影響很大,不能說與任何性、經都無關,但又確實難以歸經。

來源: 欲千北 2020-08-29 20:46:3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9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欲千北 ] 在 2020-08-29 21:09:2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看過這篇麽?fuz2020-08-29 17:39:50

“五味是指中藥的辛、酸、甘、苦、鹹5種不同的藥味。中藥五味大多通過味覺反應而確定,但又不限於此,部分是根據藥物臨床功效的歸類確定。…… ”

辛:發汗,解熱,活血,調節腸胃道平滑肌,擴張血管,抗血栓,等等。

酸:止瀉,止血,消炎,抗菌,等等。

甘:糖,蛋白等機體所需營養物,有“補”的功能。

苦:能瀉,抗菌,抗炎,解熱,利膽,止咳,平喘,等等。

鹹:含鈉鉀鈣鎂等無機鹽,碘。軟堅、散結、潤下、壯陽。

除以上屬於五味的中藥外,還有一些中藥屬於“淡味”,例如茯苓、豬苓等。無確切對應化學成分。

以上論述參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中藥藥理學》, 主編 沈映君,陳長勳,2013年1月第5次印刷, p11。

據此,可以說按中醫理論無法確定VD的性味歸經,或許屬於 “淡味”。淡味, 就是不屬於五味,淡味的藥理意義是什麽,該書沒有說,定義不清楚。VD的生理作用廣泛複雜,作用是多方麵的,經典理論難以對VD歸經。我認為是古經典碰到新問題,經典失效了。

當一個中藥的味覺與功能/成分不匹配時,如何性味歸經?比如一味藥味道酸,有補的功能,但沒有止瀉,止血,消炎,抗菌等功能。是算“甘”還是算“酸” ,該書沒有討論。我認為是由於作者站在實事求是的立場,在經典框架內的討論難以進行。該書坦率承認,中藥五味學說有局限性(p11)。這與那些認為中醫理論博大精深,唯經典是從的立場大相徑庭。那兩位主編在教科書中實事求是的態度,我敬佩。

所有跟帖: 

扯遠了。那個“無感”,有兩重意思,一是感官,二是體驗。服了VD,你覺得寒熱溫涼,還是血脈賁張? -fuz- 給 fuz 發送悄悄話 fuz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9/2020 postreply 20:52:37

再說了,你家VD算中藥? -fuz- 給 fuz 發送悄悄話 fuz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9/2020 postreply 20:54:24

這不正好說明性味歸經有局限麽?中醫經典理論隻適用於中藥?隻能內循環? -欲千北- 給 欲千北 發送悄悄話 欲千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9/2020 postreply 21:00:1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