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為什麽屢招非議-中醫自身問題和研究誤區(ZT)

來源: 楊別青 2017-01-15 18:02:3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5034 bytes)
   

中醫為什麽屢招非議-中醫自身問題和研究誤區(ZT)

作者:齊楠木(南泥灣)

幾年來關於中醫的是非功過爭議一直欲說還休,方舟子提出的中醫是偽科學的觀點引起了廣大網民的爭議。近期,張功耀教授和美國醫生王澄發布告別中醫的公開信並征集簽名,又將一些人對中醫的質疑推向了明處,他們接受電視采訪和參加辯論,反對或支持中醫的雙方各執一詞,中醫一時成為大眾的爭論熱點。

曆史上有過3次公開的廢除中醫的提法,1879年俞樾先生發表《廢醫論》,最早也最明確地提出了廢除中醫的主張。1913年,教育總長汪大燮公開提出廢除中醫中藥,胡適,汪精衛和魯迅等都是廢除中醫的提倡者,1929年,國民政府衛生部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通過餘岩、諸民誼等人提出的廢止中醫案,後因有人反對而終止。

張功耀,王澄和方舟子不是曆史上第一次提出廢除中醫,我們也無法斷定這是最後一次。誰提出什麽主張固然重要,根據什麽提出這樣的主張同樣重要。除了看看他們主張廢除中醫的依據是什麽?我們似乎還應該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屢招非議的總是中醫,而不是其它?古老而又頗受爭議的中醫自身到底有些什麽問題?

1.廢中醫主張的缺陷和合理之處

張功耀和王澄認為中醫糟粕太多,效果不顯著,方舟子則主張棄醫驗藥,他們都認為中醫應該退出國家醫療製度,在民間自生自滅。

方舟子廢除中醫的主要依據是認為中醫是偽科學,這個認定有很大爭議。從論證過程而言,判定是否科學與科學的定義有關,其中涉及幾個沒有定論的問題:古代各國科學是否有科學?中國古代有無科學?英國李約瑟博士寫的洋洋7卷《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其中的科學是否為方舟子定義的科學?科學有的定義還專指自然科學,不僅關於數學是否是科學存在著爭議,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律學、軍事學等等是否屬於科學也存在著長久的爭議。從邏輯上講,認定中醫不是科學也隻能說非科學,與偽科學不能畫等號。偽科學的一個特征是不能被證偽,中醫可以被證偽。關於中醫是否科學可以繼續爭議100年,但不是中醫存與廢的關鍵,作為治病救人的手段,是否有效和安全才是問題的關鍵。

王澄例舉了美國對針灸的研究結果(雙盲,對照加統計處理),我認為是目前相對比較全麵的針灸報告,概括起來,針灸有效的病有:中風(9個研究結果,共538個病人),膝關節炎(7個研究結果,393個病人),急性牙痛(16個研究結果,941個病人),複發性頭痛(26個研究結果,1151個病人),手術後惡心嘔吐。沒有結論的有慢性疼痛,腰痛和哮喘。單用無效的戒煙和戒毒。他沒有提出中藥的研究結果。這些數據說明針灸有一定效果,但肯定不是以前宣傳過的“一根銀針治百病”。

張功耀教授例舉了中醫中的糟粕,例舉中藥毒性問題和人中黃等錯誤用藥,邏輯上講,個案否定不是很有力的邏輯力量,我也曾舉出過中醫有效的例子,作用同樣有限。總體肯定或否定中醫藥需要全麵的評估報告。

反觀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言人的反駁,隻是表明反對的態度,沒有落到實處的證據。中國衛生部發言人稱,“中醫藥既是我們的國粹,同時也是目前我國醫藥衛生領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優勢和特色。在曆史上,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在現實生活中仍是我們解除病痛的一個重要選擇。如果有這樣的簽名(廢棄中醫的)行為,那是對曆史的無知,也是對現實生活中中醫藥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的無知和抹殺,我們堅決反對這樣的言論和做法。” 中醫藥管理局發言人回應:“發起所謂簽名活動的人沒有資格代表西醫,更沒有資格以科學的代言人自居。以科學之名,行反科學之實,是不道德和不可理喻的。這次網絡簽名活動,因其否定曆史、違背科學,激起了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的強烈憤慨,也必然地遭到了廣大群眾的普遍反對”。

在我看來,這次主張廢除中醫人士提出的觀點,在邏輯上和依據上雖然還不夠充分,但提出的問題十分尖銳,合理之處不能忽視,例如例舉中醫的不科學成分,中醫效果的誇大和副作用的低估,大家不能不思考這樣的問題:中醫總體效果如何?安全性如何?

2.中醫的現狀--規模和地位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賈謙“中醫藥戰略地位研究總報告概要”報告中的數字:“全國中醫醫生1949年27.6萬人,2001年33.4萬人,比1949年增長21%。西醫醫生1949年8.7萬人,2001年175.1萬人,增長20倍,增長速度為中醫的95倍。1995年全國高等醫藥院校在校生256,003人,其中中醫院校在校生僅44,737人,西醫與中醫在校生之比為5:1。1999年,全國綜合醫院10793家,中醫院2449家,二者之比約4:1,而且中醫院規模普遍比西醫院小得多。2003年,西醫院校與中醫院校之比為3:1,且中醫院校規模很小。”

目前中國有492所培養本科生的高等院校,我沒有查到確切的高等中醫院校數目,按每個省直轄市及省府所在地各有一所推算,大概有60所高等中醫學院,高等西醫學院應有180所左右。網上查到另有中等中醫藥學校48所,培養中專生。中醫總數目前大概27萬,其中純中醫師3萬。

在西醫院中,多數有一個中醫科看疑難雜症。即使中醫院,已經不是中醫為主,診斷手段和治療大多西醫化。

憲法規定,中醫和西醫享有同等地位,毋庸否認,實際上我國中醫藥在我國在醫學中處於輔助地位。根據以上數據得出中醫規模不斷萎縮的結論,應該沒有太多的異議。

3.中醫的問題---兼與西醫對照

客觀地說,幾千年來,中醫藥也在不斷發展,從最早醫學專著《五十二病方》記載的242種中藥,發展到《神農本草經》的365味,再發展到《本草綱目》的1892種。像東南亞產的乳香、沒藥、檀香等經過實踐納入了中醫藥體係;而醫學診斷模式,由《黃帝內經》的三篇熱論到張仲景創建六經辨證,再到明清溫病學派提出戾氣學說,及三焦、衛氣營血辨證,則是中醫理論不斷發展的典型。遺憾的是,清朝以後至1949年的發展就幾乎停止了。

1)理論問題,
中醫本質上是古代科學,與西方古代醫學理論上極為類似,根據意願或想象來解釋疾病。
古希臘醫學“認為疾病是由機體內部的紊亂引起的,而不是由病原體微生物入侵引起的。”中醫相應的理論就是陰陽理論,認為“陰陽失調”就是疾病的根本原因,“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古希臘醫學“認為機體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係的”,身體中充滿了各種液體,“這些液體的平衡是機體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它們的平衡與否反映在氣色、氣質和性情上。”體液共分為四種,分別是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和抑鬱質,某種體液過多或過少,都會在身體上表現出來。中醫相應的理論就是五行理論,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心是火,脾是土,肺是金,腎是水,肝是木,這樣五行的相生相克就變成器官之間的相生相克,進而表現為各種體征或者病征。

“體液”說後來遭到了猛烈抨擊,因為它是沒有任何物質基礎的理論。古希臘醫學已經被現代西醫拋棄。西醫就走上了和自己源頭截然不同的道路,以解剖學和生理學為基礎,將自己的發展建立在科學和實驗的基礎上。基本設想人體是由於細胞、器官及相互聯係的功能紊亂而致病,因此每種疾病的發生都有確確實實的物質基礎。

中醫走了另一條路,作為中醫特色的針灸,應該是實踐中的創新,但經絡理論則是一個假說,現在爭議不少。中藥的效果某些是長期的經驗積累,藥性的分類假說成分更大,驗證也不夠。中醫基本上原封不動地保持了自己的古老傳統,目前的基本理論上尚不能找到物質基礎。

2)診斷問題
中醫著名的診斷手法是“望,問,聞,切”,重點在切,就是根據人手腕之處的脈搏診斷疾病。局限性是明顯的,因為除了心血管疾病可能在脈搏得倒反映,其他的信息實在有限,這樣導致純中醫的診斷十分模糊。

西醫也用望,問,聞的方法,結合心髒聽診,人體功能測試,化驗,細胞和基因功能分析,影像(X光,超生波,CT,核磁共振,PET,腦等血管造影等)。從各個側麵獲得信息,診斷比較全麵。

因此全麵國內的27萬中醫24萬人用西醫的診斷方法也就不難理解了。

3)治療的有效性問題
中醫傳統用針、灸、導引按蹺、按摩推拿、刮痧,小夾板及中藥湯劑等方法,目前的資料顯示對疼痛,免疫調理有一定療效。西醫治療主要依靠西藥(抗生素,化學合成藥,生物製劑等)和外科手術。方法多樣,針對性較強。是日常人們患病的首選。

當然,西醫治療也有問題,美國醫療水平和設備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之一,但目前仍有70%的疾病無法解決,且美國西醫能夠治療的那30%疾病,誤診率也高達50%。西方醫學在閃光點的背後,體現出了西醫的一些局限性。

相比之下,中醫的問題更多,能夠治療的疾病少得多,診斷都不明確,即使診斷明確了,中醫用針灸和中藥有多少把握治好某種確切的疾病種類有限。青蒿素以及其他的各種素如黃連素、麻黃素等都不再是中藥而是西藥。

4)安全性問題
民間和中醫宣傳有一個誤區:中藥是天然藥品,已經經過幾千年的臨床試驗,應該很少或沒有副作用。國內一向沒有太多重視中藥的副作用,所以國外出現的兩個事件以及外國政府反應讓國人始料不及。

關木通事件
歐美諸國曆來以一些理由阻止中醫藥的合法進入和使用。例如,說中藥應用了瀕危野生動植物,中藥裏含有重金屬(安宮牛黃丸不許進口,因含朱砂,朱砂含汞),養熊是虐待熊等。尤其是,比利時使用苗條丸(其中含有大量西藥)致人腎中毒,有大夫發現是馬兜鈴酸所致,於是歐洲西藥企業資助這位大夫發表文章,稱馬兜鈴酸腎病;英國稱之為中草藥腎病;美國則幹脆稱為中藥腎病,而且在沒有任何不利於中藥的情況下,FDA突然宣布70種含馬兜鈴酸或懷疑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不許進口;馬來西亞尾隨其後,不許龍膽瀉肝丸在馬上市。於是,中國藥監局修改了處方,禁用關木通。

日本小柴胡湯事件
小柴胡湯具有恢複受損肝細胞功能。日本厚生省於1994年對小柴胡湯的改善肝功能障礙的功效予以認可,此後該方作為肝病用藥被正式收入國家藥典,全日本出現上百萬肝病患者同服這一處方的盛況。1996年3月,日本出現有88名慢性肝炎患者因小柴胡湯副作用導致間質性肝炎,10例死亡的情況。此事件後,小柴胡湯銷售額下降了1/3,還遭遇被從醫療保險中開除的危險,嚴重影響了漢方製劑的發展。

西醫的副作用也不小,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醫藥戰略研究課題組報告,1998年,美國因藥源性反應住院搶救者高達216萬人,其中死亡者10.6萬人,經濟損失40億美元。1997年,我國210萬人因西藥藥物反應住院,19萬人因此而死亡(相當於我國每年死於10餘種傳染病人數總和的12倍)。另據中國中醫科學院嶽鳳先研究員統計,新中國成立40年間,中藥毒副反應的報道僅5000例,且多屬用藥不當。2006年,美國有70萬人藥物中毒送急診室,實際中毒人數還要高些。

既然西醫副作用不小,但為什麽西醫副作用的反響沒有中藥那麽大呢?一方麵與中藥是外來物有關,另一方麵也與中藥成份複雜且本身沒有明確說明有關。

4.中醫研究的誤區

1949年以後至今近60年,在推廣中醫藥方麵成績卓著,但效果被不適當地誇大了,例如針灸治聾啞和針刺麻醉。研究的策略性失誤主要在3方麵:

失誤之一,對中醫缺乏懷疑態度,想當然地認為療效確實,所以多年來沒有人去做針灸和中藥的臨床效果科學試驗。研究設計簡單,就是沒人做。一旦有人質疑,拿不出數據和論文,也沒法說服國外人。

失誤之二,忽視中藥的毒副作用,沒有多少人認真的做中藥的急性和慢性毒理以及中藥配伍中的重金屬研究。

失誤之三,將研究重點放在仿西藥標準開發一類和二類中藥新藥,以足適履,而沒有設定中國的中藥標準,我覺得應該設定不問機理,不求提純,隻要有效和安全的中國中藥標準。

5.中醫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中醫的將來樂觀的人說,中醫前途無量,悲觀的人說最終進入垃圾堆。中醫是金子或是沙子,要看中醫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能不能經受得住臨床檢驗。以下幾方麵的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1)係統的針灸和中藥效果檢驗
針灸和中藥缺乏總體療效報告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全國每年有不少中醫研究生畢業,大多熱衷於中藥激活信號傳導通路等課題。如果以後科研基金重點扶持或者國家專款研究,研究生能認真紮實的做針灸和中藥的臨床效果檢驗,發表論文,不出20年,針灸和中藥總體療效報告就有了。到那時,如果有一大批科學臨床實驗報告顯示針灸和中藥的有效何安全性,還有誰再提出廢除中醫?

2)中醫的規範化
包括4方麵的工作:宣傳規範化:中醫藥管理局沒有明確療效的藥,不準做廣告;藥物製備規範化:針灸和中藥的效果檢驗離不開中藥的規範化,中藥的藥性受產地和炮製方法影響,應該設立中藥標準管理機構專管;處方中藥規範化:限定20-30年時間,隻有經過嚴格試驗證明療效明顯且安全可靠的中藥(單方或方劑)進入新藥典,可以被國家體製醫生使用;中醫知識規範化:剔除已經證明無效或錯誤的說法,編寫“中醫診療手冊”,估計需要50年或更長。李時珍以單身之力用30年寫“本草綱目”,現在全國合作,應該容易些。

3)中藥西藥化
現在已經在做,就是要搞清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提取中藥的有效成分,分離出單體物質,再走化學合成的道路。典型例子是象青蒿素這樣的一類新中藥。其實青蒿素以及其他的各種素如黃連素、麻黃素等都不再是中藥而是西藥。因為提純藥誰也沒有弄清其性味、歸經,不能按中醫理論使用,隻能辨病使用,算不上真正意義的中藥了。

結語

胡適、魯迅,王澄等不是對中醫一開始就有成見,而是了解中醫後的無奈。中醫屢招批評的主要原因在於自身。中醫人士想當然地認為中醫治病救人很有效,但實際上拿得出手又令人信服的治病效果報告又太少,不清楚的地方太多,根基不牢靠。

今後幾十年是中醫決定存留的關鍵階段,大眾討論中形成的共識是:真金不怕火煉,任何治病救人的手段都必須經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檢驗。中醫,要麽在質疑聲中消亡,要麽在質疑聲中屹立,沒有別的路可走。我們等待一個全麵的中醫評估報告,這是一個早應該有的報告,如是新的醫療手段,報告應在中醫應用之前,鑒於中醫的曆史原因,我們可以再等10年20年。

2006-11-3

所有跟帖: 

我比較喜歡這個觀點 -楊別青- 給 楊別青 發送悄悄話 楊別青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5/2017 postreply 18:03:4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