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 把脈隸屬第四診, 而非第一診。 許多病人誤解了把脈的分量, 把它當作第一診。 其實當病人剛剛邁入中醫診所的時候,老中醫就已經在觀察病人的姿勢, 步態, 說話的音量, 呼吸的快慢, 麵色是否暗淡或者紅潤,皮膚的顏色, 甲床的顏色,眼神和表情,從而判斷了病人是否虛弱, 然後才“聞, 問, 切”。 切脈僅僅是第四步。切脈沒有那麽神,通常, 望,聞,問,切綜合起來, 就能夠向你述說他的病狀。協和醫院的肝炎五號,全部是中藥, 它能夠有效地降低轉氨酶,治療肝炎, 它的配方裏含有黃芪和五味子, 其配伍原理不是根據的把脈, 而是根據的這些中藥的“實驗醫學”。協和醫院的南邊, 就有一個醫科院藥物研究所,他們的中藥種植基地就在北京的"西北旺". 上百名的植物藥理學科學家, 整天都在孜孜不倦地做著植物有效藥物成分的提取,並且在實驗動物身上測量它們的正麵作用和負麵作用。
如果病人同時攜帶有西醫的心電圖, 彩超,運動實驗結果, 化驗單,X光, MRI, CT, 我更願意參考這些所謂循證醫學的數值,它們能勾畫出這個病人準確的狀況。開西藥或者中藥處方, 都可以作為根據。現代化的中醫,更需要了解你筆頭下的每一位中藥的毒理學。馬兜鈴酸, 烏頭堿,公藤堿,莨菪堿,毒蕈堿,苦楝堿,甾類生物堿,煙堿,毒芹堿,強心苷,氰苷,氫氰酸,皂苷,甾體化合物,三萜類化合物,黃酮苷,毒蛋白,苦艾素,馬桑內酯,印防己毒素,汞化合物,鉛化物,砷化物, 大量存在於多種中藥裏麵。 現代的中醫, 則需要知道筆下的處方裏是否加入了這些毒物。經常有人向我推薦艾草的神奇, 卻根本不知道“苦艾素”的毒性。我有一個病人來自於加州,他有腎功能衰竭。他專門驅車前往加州去一個中醫名醫求取一個中藥處方。 當他向我出示這位中醫名醫的處方時, 我數了數一共45位中藥, 其中不乏含有烏頭堿和馬兜鈴酸的中藥。我提醒這個病人, 45位中藥,每一位中都含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成分,很多成分甚至毒理不清, 你又有腎功能衰竭, 你的腎髒能夠處理掉這麽多的雜質嗎? 更何況已經知道的成分中含有馬兜鈴酸和烏頭堿, 它們都是傷腎的而非保腎的。
傳統是寶貴的,科學更寶貴。不要把中藥和現代科學分割開來, 傳統需要服從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