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博客,有時會讀到一些會產生共鳴的文章。這篇“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 我自己深有體會。作者在“第四章”裏的例子我見得多了去了 –- 有的在餐館,有的作“終生博士後”。有時我們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謂“無遠慮”,在某個方麵,就是忘掉了那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談談我自己的體會吧,也許對後來人有些啟發。
我畢業後在學校工作,那時很年輕,不知何時會提上副教授,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就是提副教授需要有論文,這是可以用來比較的“硬指標”。所以,我每年在刊物或會議上發表一、兩篇文章。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中國教育、科技青黃不接的時期。我出色的工作以及足夠多的論文,讓我很快脫穎而出,29歲那年,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
我公派出國的的機會來自不停地學習英語。我的英語從中學開始就是不錯的,但我從來沒把它作為為出國而學。我家沒有任何海外關係、我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自費出國留學。90年代初,公派出國留學的機會很少。一般是學校指派,我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會輪到我。但我每天堅持花一點時間練習英語,但從來不去任何英語學習班。有一年我們學校被指派出國的老兄英語EPT 沒通過,丟了一個名額,大家多少有點意見。以後學校把“先指派、再考EPT”變為“自願報名EPT、再指派”,以保證公派出國的名額不被浪費了。這一規定的改變到EPT考試隻有20天的時間。而我那時還在廬山開會。趕回來後抓了幾份從同事那兒弄來的EPT 模擬試卷,自測了一下,就去參加EPT考試。考試結果,我和另外四位通過了,但這位內定的老兄又名落孫山。我很幸運拿到了一個來英國作一年訪問學者的機會。
來英國後,我從來都沒想過要去中餐館打工,我也不讓我太太去。那時有一種說法,“沒在中餐館打工,就沒在英國留過學。”我看到國內來的教授訪問學者、工業部的處長等周末都去中餐館做點。有的甚至做全時(Full-time)。我的好心的同學們也“開導”我,“你現在發的獎學金才360鎊,每周如果做一天(那時20至25鎊一天),那每月也有100多鎊的收入。如果你太太也做,相比你的獎學金,還是很可觀的。更不用說你太太還可以做全時。”
這話有道理。留學生在中餐館打工、用自己的汗水掙來自己的生活費和學費是件無尚光榮的事,無可厚非。但在餐館裏工作多掙一些錢改變不了我的境遇。我打算多花點時間在導師的課題上,爭取發表一、兩篇文章,以後用來評教授職稱用。至於我太太麽,我還是說服她別去打工什麽的,學學英語、學學計算機等。我自己這樣也可有時間看看其他機會,比如幫我的導師去做點技術谘詢什麽的。
時間花在學校最終還是比花在餐館打工要有效得多。我跟我導師的關係變得很好,他不僅支持我申請到了英國的ORS Award(海外研究生獎學金),還支持我申請到一份在摩托羅拉高級工程師的位子。而我太太也沒浪費她的時間,她的英語基礎以及計算機技能,讓她在讀了一年的職業學校後,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工作。
這些事,一晃20多年了。我一直堅持著這個習慣,總是花些時間在“重要而不緊急”的事上,如,英語寫作、口音校正、相關領域技術、下一代技術等。我還盡量寫一些文章,評職稱是用不上了,但能在工業界造成一些存在感。
“重要而不緊急”的事,往往就是那些機會來了“重要而緊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