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在接管矽穀的時候,中國人在做什麽?
虎嗅注: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純科學”(ID:chunkexue),原標題《印度對中國真正的威脅是什麽》,作者:汪濤。虎嗅獲得授權轉載,發布時有刪節。
我在網上寫了很多關於印度的文章,文中結論都依據我在印度長達15年的親身商業經曆,和近三年長駐印度搜集到的第一手資料而得出。僅從不可思議的“印度價格”和“印度時間”來看,印度幾乎不可能與中國相競爭。對此,我個人也確實是越來越釋懷。但是,另外一個因素卻使我越來越憂慮,這就是更加不可思議的“印度管理”。
如果說,在製造業和工作效率上,中國已經甩出印度十萬八千裏,那麽在管理能力上,印度人則已經甩出中國人二十一萬六千裏。如果印度有機會超越中國,關鍵可能就在管理能力上。之所以會如此,不僅因為此事本身重大,更因為中國人至今還完全意識不到會輸在哪裏。
真正的危險並不是來自任何現實的危機,而是根本就意識不到的挑戰。
印裔國際CEO的數量已多到不可思議
美國的500強企業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10位是印度裔。英國裔(籍)9位。另有來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土耳其等在內的其他國家的人士擔任CEO。中國香港裔(籍)和中國台灣裔(籍)分別有1位,但中國大陸人卻榜上無名。關鍵問題是:除了穀歌與微軟,摩托羅拉、百事可樂、諾基亞、軟銀、Adobe、SanDisk、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這些在中國人心目中轟雷貫耳的國際巨頭,其CEO級別的高管位置居然都被印度人拿下。
如果僅僅某些知名公司的CEO是印度人,可能還不足以讓人感受到不可思議和震驚已經達到什麽程度。穀歌董事會的13位高層領導中,居然有4位是印度裔。早在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矽穀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裏7%的CEO也都來自印度,中高層管理者中印度人的比例更高。今天的比例更是比10年前高得多。
相比之下,中國人在美國高科技企業中的能獲得管理崗位的不僅鳳毛麟角,而且還在全線潰退。能去美國的很多都是從中國頂尖學府(清華、北大、中科大等等211、985名校)畢業的高才生,最終在美國卻隻能當純打工角色的工程師、架構師。原來矽穀被稱為IC的天下,I指Indian,C指Chinese。但現在,矽穀的別名已經叫“印度穀”了。
讓我快要發瘋的並不是中國與印度之間在管理發展上如此巨大的差距,而是直到現在,整個華人群體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輸在哪裏。華人社會對此問題作出的總結更是荒唐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如同我們感覺印度人時間觀念差到不可思議的程度一樣。
印度人語言能力強——可印度人語言能力再強,能強得過美國白人嗎?況且在美國,華裔二代連中文都沒幾個人會說了,語言的能力還會比印度人差嗎?
印度人抱團,甚至排擠中國人——這純粹在拿自己的心思去度量。
道理其實再簡單不過了:如果你跑步跑不過對手,就是跑步的能力不如對手;打球打不過對手,就是打球的能力不如對手;踢足球踢不過對手,就是足球能力不如對手......扯那麽多根本沒直接關係的東西幹嘛?做管理做不過印度人,原因就是中國人自己管理能力差,用得著繞那麽多彎子去找借口嗎?
印度人的管理能力是怎麽來的?
我擔任中興印度公司CEO期間,招聘過大量印度本地員工。最初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印度本地員工的簡曆中,在教育經曆方麵,他們無論技術專業是什麽,都同時還有一個MBA學曆。
剛開始我以為,是人力資源部門初選完了以後,把雙學位的優秀人才留了下來,所以不一樣。但當我發現一個又一個簡曆全都有MBA學曆時,感覺這裏麵一定有文章。於是,我讓人力資源部門把所有隻要收到的簡曆全都拿給我看一下。前後檢查了有上千份簡曆之後,我驚呆了:幾乎找不到一份沒有MBA學曆的簡曆。
怎麽會是這樣?於是我問本地資深員工:為什麽每個高校的印度學生全都學習MBA呢?他們隻告訴我,所有印度學生都是這樣。大多數人根本說不清原因是什麽——已經完全習慣成自然了。如果哪個學生不學MBA,在印度才會讓人感覺難以理解,如同在中國上學居然不學中文一樣不可思議。MBA已經是印度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程。隻有一個比較老的本地員工告訴了我印度獨立後如何發展管理學院,尤其是印度管理學院的曆史。
印度1947年獨立後,馬上就把發展管理能力作為印度振興的一項重要內容。印度是一個太多民族、宗教和語言混雜的國家,管理問題的難度也的確遠遠比其他國家大得多。1959年,印度計劃委員會聘請加州大學教授喬治·羅賓斯(George Robbins),協助成立全印管理研究機構。根據羅賓斯教授的提議,1961年,印度政府先後建立了兩所精英教育學院,分別位於加爾各答和艾哈邁德巴德,統一名稱為印度管理學院(IIM),以不同地名作後綴來區別。此後在各個不同城市新設的印度管理學院分院越來越多,到現在已經發展到20個分院。
印度不僅專業的管理學院長期持續發展,而且將MBA課程普及到了所有高校的所有專業學生中去了。在印度所有高校畢業生中,學習MBA也成了一個默認的必須選項。
當聽到薩蒂亞·納德拉任微軟CEO時,我馬上認定他一定也是學過MBA的。到網上查他的經曆,果不其然,他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大學獲得電子和通信專業的工程學士學位,隨後前往美國,在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UW-Milwaukee)攻讀計算機碩士,再後來在芝加哥大學MBA畢業。隻要你發現任何印度人擔任了美國知名公司的CEO或CTO(首席技術官)等,你去查他的學曆,基本上可以肯定100%是有MBA學曆的。
幾乎所有中國孩子在學校都打乒乓球,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麽世界乒乓球比賽最後的決賽基本就沒其他國家什麽事兒了。在國際賽事上拿了世界乒乓球冠軍的中國選手,如果馬上回國來參加一個全國性的乒乓球大賽,被打到10名甚至20名以外,也不是什麽奇怪的事情。
中國也有MBA教育,但主要是兩類。一類是“成功人士”花幾十萬元才能參加的MBA或EMBA班。在這種MBA班裏,真能學到什麽知識技能不知道,但能知道的是可以認識到什麽人,形成什麽圈子,幸運的話還能泡個明星什麽的。另一類是高考後直接進入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習的本科學生。由此就該清楚,為什麽中國人在管理能力上被印度人打到這麽慘痛的地步了。
為什麽印度人的管理能力獨步全球?
美國、歐洲以及其他國家包括中國都有MBA教育,為什麽印度的MBA會這麽厲害?重大的區別在於:在其他國家包括中國,管理或商科的專業學生從一進高校就學商科,更高學曆也是商科。這會導致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不太懂各個行業的專業技術。但是,印度的MBA是所有學科專業學生的必修課,這使印度的MBA具有其他所有國家難以企及的巨大優勢:專業和管理全都懂。道理非常簡單,當一個學生既懂專業又懂MBA時,即使做一個普通研發者,也有巨大的優勢,做管理者更是如此。僅以溝通能力為例來說明一下。
印度人管理上強於他人的肯定不隻是英語的語言能力,更是強大的溝通能力。切不可簡單認為印度人隻是“能說會道”,“溝通能力”與“語言能力”看似很接近,事實上卻有巨大的區別。
我在中興參加過一次國際市場人員的招聘。有一位國內著名外國語學院畢業的學生,專業是英國文學,而且過了英文專業八級。他的英語能力流利到可以順暢地討論巴爾紮克文學作品的程度。但是,他不僅對通信專業一竅不通,而且沒有任何工科知識背景,中學學過的物理化學也全還給老師了。精通英國文學這絕對不是壞事,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有可能成為市場突破的利器。但很難相信,這樣的人進來後,主要靠與客戶討論巴爾紮克作品,就能拿下賣出通信設備的合同嗎?這名學生讓人感覺非常雞肋。
中國人在管理上輸給印度人,是因為語言能力差嗎?如果你聽過中國外語學院畢業學生的語言交流就知道,這種說法純屬瞎扯。隻要中國學生清楚該學什麽,他們會把任何知識包括語言,都學到最極致的程度,但關鍵問題在於,他們不知道該學什麽才能與印度的管理能力相抗衡。對“現代社會需要複合型人才”的呼籲,在中國學術界和教育界早就存在了,但問題在於如何複合?直到今天,包括呼籲的專家自己也沒真正明白。
印度人的管理能力並不是在長期曆史中自然形成的,而就是印度獨立後人為培養的結果。
對溝通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傾聽,而是傾聽以後能“理解”。並且聽和理解隻是溝通能力的一個方麵,更難的方麵是表達。這更不是隻要具備語言能力就足夠的。中國人都懂中文,但有幾個人善於用中文表達的?你都不理解自己的產品和技術,怎麽能把產品的優點表達出來呢?要想表達清楚這些,不僅要理解具體的專業技術,而且要善於比較技術的概念原理,另外還要對市場、客戶需求、行業發展等都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印度人管理能力的強大並沒有在印度國內充分體現出來,因為太多需要管理的印度人仍是沒有經過現代科學和管理培訓的底層勞工。但是,當具備超凡脫俗才幹的印度管理人才到了國外,這種能力有了其他國家高素質員工的支持,他們就會一飛衝天。美國人提出的概念“中美國”(Chimerica)並未被中國所接受,可是,通過印度人的管理在未來自然形成的“美印度”AI(America India),加上人工智能(AI),會使製造業徹底擺脫對普通勞動力的依賴,卻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格局。僅僅一個印度不會成為中國的威脅,但如果中國未來麵對的是AI+AI(美印度+人工智能),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從中興到華為,中國人管理的致命缺點在哪裏?
中國專業人才普遍缺乏管理能力方麵的專業教育,不要認為有大量在領導崗位上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就會自動學會如何管理。在缺乏現代管理教育的情況下,中國人會形成自己的特殊管理文化。如果沒有科學發展的現代管理體係的知識,就一定會有別的東西來填充。
首先是官與權。一談到管理,中國人心目中首先出現的就是權力與官位。官大一級壓死人,有權有官位,才好管人、修理人。
其次是政治。雖然前麵我們談到,中國的企業管理培訓中也會傳授現代企業管理知識,但一談到管理,卻總是無形中變成政治。說到辦公室政治,製衡就會充塞進中國人的腦袋裏,形成互相拆台的惡性局麵。
第三是厚黑。其實,現代管理也有製衡,但是中國人的製衡方法更多以一種權術來不受控製地體現。問題還不在於政治,而在於用什麽方式實現公司內的辦公室政治。即使在公開的出版物中,《厚黑學》之類著作也成為一類比正式的現代企業管理知識更受歡迎的東西。無原則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互相攻訐被人們津津樂道。當這些東西風行,有人靠這些東西成功時,又會強化這些東西在中國人中間不受約束地以非正式方式流行並得到傳授。
人的本性其實都是一樣的,問題隻在於你如何去處理它們。所有企業,無論中外,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用不同的知識體係去處理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其實,中興已經算是中國企業裏在管理上相當出色的一家。我個人認為,中興的管理能力培養遠超過華為。這充分體現在,從中興出來的人創業成功者遠遠多於華為,僅中興係上市公司就超過10家,更別提大量未上市的企業。而華為出來的人,成功最多的就隻是給別的創業者培訓華為的管理體係。
像浙江宇視科技這樣由從華為出來的人成功創辦的企業非常罕見。我與宇視創始人張鵬國老總交談過後才發現,他屬於華為管理者中有些另類的,即既繼承了華為的大量優點,又有很大的超脫之處。這或許可以解釋他們為什麽可以自己創業成功。純華為管理者在華為內部可以發揮,一旦離開華為的環境,基本就算廢了。
中興領導人侯為貴極其勤於學習,也把自己學到的管理學書籍在中興管理人員中推薦,這些管理學著作幾乎遍及了所有西方管理學派。令人奇怪的是,其中大多數,其實中興並未去實際推廣應用,學習隻是為提升中興管理者的素質。
中興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管理學院,我參加了中興從在珠海賓館舉辦的第一期管理幹部培訓班開始的很多期培訓班,公司三層以上領導,每個周六都通過會議電視係統全體集中學習。但是很遺憾,中國學生在高校中大都完全不去學習工商管理知識,而很多基礎知識的欠缺是很難用後天的企業培訓來彌補的。例如,最基礎的財務知識從未在中興管理者中間作為學習材料,對競爭戰略方麵也相對缺乏。這是中興總體上競爭不過華為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軍人出身的華為老總任正非在市場競爭戰略上的積累遠勝於中興。華為在市場上同樣比中興更為出色,但它內部的管理問題同樣不是簡單靠一家公司自己就能解決的。我最初之所以進中興,就是希望用自己的能力使人們認識到現代管理和全科型知識體係的巨大優勢。如果我在華為,無論做多麽好,人們都會認為這是因為華為強大,與個人無關。而如果在整體上不如華為的中興,能夠在市場上凡是與華為交戰都幾乎戰而勝之,我就能體現出不同之處。
實際上,不論在視訊領域還是傳輸領域,不論是在國際市場還是專門在印度市場,我都做到了以近乎絕對壓倒性的優勢殺得華為丟盔卸甲:要麽是開始時市場總額與華為差不多,過一兩年就拉大到華為的三五倍,要麽是開始遠遠落後於華為,但一兩年內就能將銷售額增大幾倍,從而迅速拉近與華為的差距。被人們高度神話了的華為,其內在的極度虛弱、一觸即潰,我是用實際的較量充分證明過的。
但這種實際行動的證明獲得了中興內部的普遍認可了嗎?很遺憾,一個普遍不具有現代管理意識和係統培訓的群體,僅靠個人的行動是改變不了的。中興管理層有很多人給我的評價與評價印度CEO類似:太能說會道的人不會真正幹實事,以此為自己管理能力的極度欠缺找借口。
人們隻看到我在外麵說什麽,而看不到我在部門內部如何係統運用現代管理學的知識技能,如培訓員工市場技能、激勵員工、進行戰略分析、分析項目決策鏈、破解對手策略、製定市場戰略策略、引入項目管理、時間管理、目標管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這些基本和係統的管理知識技能與自己特定的產品技術和市場相結合,這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很多中國新官上任總喜歡搞出一些新名堂、新概念。其實,如果你不具備早就已經在管理學界成熟和係統的管理知識,那些“新名堂”又能有什麽意義呢?
中國很多優秀的企業,是靠創業者的天賦和悟性,以及精通“中國式的管理”而獲得成功的。但當他們不在時,那些成功的企業會陷入內鬥而瞬間崩潰嗎?所有人心中其實都有這樣的疑慮。
但對國外優秀企業,卻很少人有這種擔心,最多是擔心他們的戰略與效率。因此,無論中國企業成功到什麽程度,人們心目中總是存有一絲陰影,一種因管理能力的普遍和極度欠缺而令這些企業最終可能毀於一旦的憂慮。
說到這裏,網友們可能會問另一個問題:你說印度管理人才這麽優秀,中國人的管理能力嚴重欠缺,那中國企業這麽多年為什麽會迅猛發展,並使中國的經濟科技都在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呢?中國當然有自己的優點,弄清楚這些優點,才能更清楚全麵地理解我們需要克服的弱點。中國人的優點就在於不可思議的“中國效率”或“中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