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憑什麽當CEO?
北美360行職業群李群主
(特別聲明:文中所有的材料均從網上搜索,沒有核實過真偽;部分語句也係網上抄襲,非本人原創。至於文中所說的是否符實,讀者自己判斷。)
3天前,桑德•皮查伊(Sundar Pichai)(俗稱“劈柴”)被任命為重組後的穀歌首席執行官。一石擊起千層浪,印裔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北美360行職業就此話題,激烈地討論了好幾天。本群主有些好事,就在網上查了一下。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現在把我收集到的信息,給大家分享一下。
原來,印度出口CEO這件事情,早就引起了媒體的注意,包括哈佛商業評論、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時代周刊、布隆格評論(Bloomberg Review)、新華社等各國主流媒體,自從2000年以來,都紛紛報道,並加以詳實的分析。一個基本印象是,媒體機構都對這一現象,充滿好奇、驚愕、猜測。《時代周刊》2011年也煞有介事地當了一回“標題黨”,刊發了一篇題為:《印度的主要出口物:CEOs》(India's Leading Export: CEOs)。文章稱,在美國500強公司裏,CEO們除了美國人,最多的就是印度裔了。
此外,多家嚴肅的學術機構也專門對印度CEO的異軍崛起,進行了認真地比較研究。比如,早在200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就進行了一項調查,他們發現: 52.4%的矽穀科技公司中有一位來自國外的高管,印度裔占到了25.8%,而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33.2%。在美國矽穀的總人口中,印度裔僅占6%,但是創辦的公司占到了矽穀所有公司的15%。論技術,印度人並不比中國人強,但在中高層管理領域,卻把中國人遠遠拋在後麵。在矽穀,數萬家科技公司中的印度裔中高管比比皆是,而同為移民的華裔高管非常罕見,中管也寥寥無幾。新罕不什爾大學研究人員,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收入分析,認為,印度經理人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印度經理人的“參與式”的管理方式、風格讓他們在公司裏容易得到認同和晉升。
大致的清點了一下,印裔近年來連續“攻陷”多家跨國巨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名單如下
- 桑德·皮查伊(Sundar Pichai)-- 穀歌新任首席執行官;
- 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 微軟公司首席執行官;
- 拉吉夫·蘇裏(Rajeev Suri)-- 諾基亞首席執行官;
- 尼科什·阿羅拉(Nikesh Arora)-- 軟銀集團媒體事業公司首席執行官;
- 桑傑·梅赫羅特拉(Sanjay Mehrotra) -- SanDisk公司首席執行官
- 桑傑· 賈(Sanjay Jha) -- Globalfoundries公司首席執行官
- 山塔努·納拉岩(Shantanu Narayen) -- Adobe係統公司首席執行官
媒體大致地總結了這些印裔CEO具有以下的共同特點:
- 他們背景不一,來自印度東西南北,出身各個階層,大學所學的專業不盡相同。
- 年齡介於45~55歲之間,正是幹事的最好時光;他們通常在印度完成大學本科學業,然後赴英美深造,並在當地定居融入。
- 他們中大多數人很有毅力,從公司基層幹起,多崗輪換,逐步晉升。
- 他們不是公司創立者,但是作為經理人,他們受到上級信賴,下級尊敬。
相比印度出口CEO,中國非常汗顏。華爾街日報認真地作了研究,發布的世界CEO進出口情況。下圖1顯示,印度出口的CEO占財富500強企業外國籍CEO的30%,中國、日本、俄羅斯等三個國家居然都是零蛋!足以說明印裔在這個職位上的優勢之強大。
圖1:CEO進出口國別分布
華裔對印裔的突然崛起,充滿不解、驚訝、不服,甚至妒忌、驚慌,擔心有朝一日,印裔將全麵超過、打壓華裔。尤其在IT界,印度人已經接近隻手遮天了,留給華裔的空間非常有限。其實,仔細對比華裔、印裔的經濟狀況,就知道,印度裔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華裔。2014年公布的美國人口調查中顯示,美國的印度裔是所有種族中收入最高的!其家庭收入中位數達到了91,195美元,遠超白人的50,740美元,華裔的84,300美元。另據2013年8月美國聯邦勞工部公布的《全美亞太裔在蕭條複蘇後的經濟地位》中的數據,亞太裔的薪資、教育水平和就業率都比白人及其他少數族裔表現佳,其中印度裔移民表現最為突出:25歲以上印度裔就業人口中76.1%有大學學位,華裔是56.8%;16歲以上勞動人口的平均周薪印度裔也最高為 1,291美元,華裔是1,093美元,而白人、非裔、西語裔分別是865、692、641美元。
由此可見,印裔經理人崛起,不是什麽天上突然掉餡餅,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但是,為什麽是印度如此大量的出產CEO以及各個層次的管理人員,而華裔卻屢屢麵對職場“玻璃天花板”,難以突破呢?對此,美中媒體和研究機構給出的多個解釋,大致有以下十餘條。不分先後,大致介紹如下:
1、語言優勢: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所以他們在西方交流沒有語言障礙。雖然印度人說英語有很重的口音,但是他們的英語十分流利和地道,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精準地將意見表達,相比之下,中式英語囿於中譯英的思維,在溝通和表達效率上的確遜色不少。語言優勢增強了他們適應不同文化的能力,使之在管理層中相比其他亞裔更容易脫穎而出。
2、多元文化:印度本國的文化非常多元,多地區文化相互融合,包括語言、宗教、舞蹈、音樂、建築、飲食等等,涉及到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麵麵,生活習俗因地區不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印度人從小耳汙目染,所以善於在多元文化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從小就有多元文化的熏陶,讓印度人更優於其它族裔。
3、製度優勢:在印度民主製度下受教育成長,容易融入西方的體製、文化、生活和工作環境。民主製度下競選、辯論,使得印度人平時就喜歡侃大山和辯論,也訓練了他們,很多人巧舌如簧,口若懸河,這些“軟實力”有助力於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更加融入公司和團隊。
4、聚會文化:印度人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維係。他們能歌善舞,從小生活在大家庭裏,容易養成外向和熱情的性格;有事無事,都願意約朋友和客戶喝喝茶,或者是一起去酒吧聊天。樂觀的印度人十分幽默,一些看似挖苦和諷刺的自嘲,往往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得他們在社交上遊刃有餘。
5、抱團文化:印以相互往來多,抱團合作,若是一人提升,通常都會推薦本國同胞。印裔精英階層,很注意幫助本族裔,在招聘、工作安排、培訓上都會刻意提攜本族裔的人,形成各種團隊。良性循環,造就了一批批印度CEO。華人精英不少,但處於單槍匹馬狀態,少有提攜本族裔人士。中國人戒心重,嫉妒心重,見同族人就互相爭鬥,這些扭曲的性格或源於國內嚴酷的爭鬥環境,造就內耗弊病。
6、市場鍛煉:一個成熟的市場,無法提供像印度這樣複雜環境下的磨煉機會:。比如,在印度,開發商在開發一個小區之前,要準備172份文件,得到來自40個不同部門的57項批準,共需要花3-4年的時間。其中的環境審批程序,就需要1-2年的時間。印度的這些官僚主義和繁雜的程序,造就了印度人的耐心,他們願意去了解規則,適應規則。換句話說,官僚機構鍛煉了印度人的能力(這個我不確定,很多印度人大學畢業就赴美國,也沒有多少機會去和他們國內的機構打交道吧,但連《時代周刊》這種嚴肅的刊物都這麽認為)。
7、國內因素:印度國內的環境差,待遇低,留不住人才。有說法是,“一流專業人才紛紛落戶歐美,二流人才在本國經商,三流人才從政”。印度將本國最好的人才“無私”地貢獻給了跨國公司。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情況不一樣。華爾街在其一篇報道表示,中國經理人在國內有高薪、提職也快,所以人才不願意去外國工作。該報道引用圖表(圖2)表示,中國經理人國內的收入遠高於印度人,所以大都不願意挪窩;而印度人國內收入低,願意去國外工作。
圖2:印度出口CEO超過中國
8、教育國際化:雖然印度整體教育水平不高(特別是基礎教育),但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較高,在融入國際市場的經濟管理人才教育方麵擁有較長曆史,始終與國際保持了暢通的交往。印度理工學院(IIT)等知名學府向歐美輸送大量技術人員;印度商學院教育很早就與國際接軌。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開始擔任歐美知名商學院的院長(2010年,哈佛商學院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羅利亞為該學院第10任院長,為這座著名學府102年曆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長;芝加哥商學院也選定印度人蘇什·庫馬爾 擔任新一任院長;在歐洲,迪帕克·詹恩2011年出任INSEAD商學院院長一職等等。)而中國第一位來自大陸,在知名的商學院擔任院長的,是2014年才上任的新澤西Rutgers 大學商學院院長雷蕾教授。
9、職業規劃長遠:印裔不滿足現狀,即使經濟條件不錯,寧願自己合租擁擠的公寓樓,也要花錢去上MBA,不斷“折騰”,甚至很多高級經理人辭去工作,自己創立公司,而不是考慮買車買房。新罕不什爾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印度人特別有前瞻性,注意力放在長遠戰略上”(“Indians to be particularly future-oriented, focused on long-term strategies.”)
10、情商高:在民主環境下,印度籍管理人員養成了高情商。他們既有判別他人學識的能力、體會他人的苦衷的同情感,又有 “得理讓人”的胸襟。新罕布什爾南方大學的一項跨文化研究發現,就領導素質而言,更多的印度管理人獲得了最高的排位和得分。印度經理人非常謙和(humble) ,具有麵向未來的特質,“能夠將真誠的個人謙遜態度與強大的職業意誌品質融為一體...還非常低調地打造了自己很優秀的組織”。
11、國際環境:各分析中,基本上沒有談到國家之間的關係、母國政治製度異同是CEO任命的一個影響因子。但毫無疑問,母國的政治運作可以影響人才的成長和思維習慣。而且,正如哈佛大學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談到,公司雇傭外國CEO的傾向性與它們所在國家的貿易、資本、信息以及勞動力流動的開放性可能相關;而正在崛起的印度,尤其是IT方麵的巨大優勢,為印裔在跨國公司的突起加分不少。
總之,印度是一個大國,有10多億人口,龐大的人才庫、競爭激烈的精英教育、外向的文化和熟悉的英語等等,都是印度出產CEO和矽穀精英的重要原因。但不可忽視的是,印度民族的開放性格、抱團特征等,使得印裔有凝聚力,其精英人員願意提攜後輩,整個群體具備了強大的 “結合性社會資本” (Bonding Social Capital)。生活在該圈內的成員,有著良性的互動和信任,他們或提拔圈裏的成員,或借力圈裏的成員,與外界發生聯係,獲得有用的機會和信息,進而影響職業的成長。正如一句英諺所說:“有本事不重要,認識對的人最重要”。(It is not WHAT you know, it is WHO you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