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找工作麵試失敗的經曆(4):有交流障礙?

來源: kylelong 2013-10-23 08:15:2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437 bytes)

有一段時間,我申請加拿大幾所大學的職位,發了很多簡曆,自己也不記得了。


 


有一天,我接到一個電話,也不知道對方是誰。對方隻是問問我的近況,是否喜歡加拿大,是否在找工作。聊了半天,感覺對方對我的個人經曆和專業特長比較了解,才推測是某個大學的實驗室老板,我可能發過簡曆的。


 


這位老板直接給我來電話,也沒有事先通知,我完全沒有準備。事後,也一直沒有消息,估計這事兒又黃了。反反複複想了很久,覺得有一件事,很值得推敲和回味。


 


這位老板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目前除了找工作、發簡曆,還做些什麽?


 


按說,我老老實實回答這個問題,很實在吧?我當時就是按照移民局的建議,去上那個什麽英語班(ESL)。再說,初到加拿大,有誰說自己的英語水平就能夠完全聽得懂當地人的話?總有一個過程吧?可對方當時聽到我的回答,就是一驚:你還在學英語?有交流障礙嗎?


 


這就是問題所在!


 


最佳答案:有時候,人不能太老實,不要做什麽就說什麽,而是要迎合老板的心態。如果你說自己一直在閱讀網上最新的英文學術期刊,關注自己專業的前沿進展,老板會怎麽想?


 

所有跟帖: 

每一封發出的簡曆都要留底,和公司的招人啟示。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如果你在無準備的情況下,接到對方電話 -聶耳- 給 聶耳 發送悄悄話 聶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2/2013 postreply 20:18:41

就請對方留下公司名字,另約時間再談。千萬不能急著回答對方的問題 -聶耳- 給 聶耳 發送悄悄話 聶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2/2013 postreply 20:20:50

真經驗老道! -相當冷靜- 給 相當冷靜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6:06:11

你就不怕誤人子弟?公司電話采訪就是看是否有麵談的必要,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 -評民- 給 評民 發送悄悄話 評民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7:00:22

just say; I am sorry, I have a meeting now, can I call you back? -聶耳- 給 聶耳 發送悄悄話 聶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7:27:14

要充分準備好.能得到offer的人,不一定是技術最好的,但卻是準備得最好的。 -我不信邪- 給 我不信邪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7:47:43

準備:1.是自己的Resume內容,2.是英文.把要說的幾句練得流利,發音準確尤其重要。 -我不信邪- 給 我不信邪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7:54:03

隨時要留意對方反應,順其意而談,對方有興趣的,多說一點,不對勁的,少說。 -我不信邪- 給 我不信邪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7:57:19

對方在找合適人選,你要投其所好,而不能隻是自我介紹.和打仗一樣,要靈活一點。 -我不信邪- 給 我不信邪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8:02:34

If I were that guy, I wouldn't consider you. Who will do ESL aft -zhuzhuhamster- 給 zhuzhuhamster 發送悄悄話 zhuzhuhamste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4/2013 postreply 11:20:14

換了我,也不會雇你。畢竟雇人是要做事花錢滴,所以一定要雇到有用之人。你發了簡曆找工作, -吃素的狼- 給 吃素的狼 發送悄悄話 (432 bytes) () 10/24/2013 postreply 22:58:3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