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勝自己
米大在品茶小軒講開悟的道理, 我有跟著看。我離開悟或放下自我還早的很,不過米大所說的基本訓練法則我很讚同,也在盡量做。這就是觀察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的根源,比如說你很嫉妒或生氣,一旦發現這種情緒後,你就一步一步往下抽絲剝繭,找出導致這種情緒的真正原因,這過程中可能你會發現自己醜陋的一麵,不要緊,也不需要自我批評,隻要客觀理智的找出根源就好。每次有負麵的情緒時,就觀察分析自己,時間長了,慢慢就能控製自己的負麵情緒,找到自己的根源,就可能學會放下這些情緒。比如說,我有一天脾氣很暴躁,回到家,男朋友做點什麽事,我就火大,當我意識到這種情緒時,我就開始觀察分析,我是因為什麽發火,是因為男朋友沒有把我交待的事做完嗎?不是,這人一向拖拉,我也不是每次都發火,分析下來最後發現我脾氣暴躁是因為不安,不安是因為一個重要客戶應該今天回複我的關於一個項目的郵件,但他沒有,所以我的不安其實來自恐懼,恐懼我可能得不到這個重要客戶的支持。找到問題的根源是戰勝自己的第一步。然後分析這種恐懼是有道理的嗎,還是隻是一種情緒,等等。
2 鬥還是不鬥
前麵說的是分析自己,接下來是分析問題和其他人,找出問題的根源。有一本講溝通的書裏,舉了個非常好的例子。老公回到家,想在家看電視,老婆建議一起出去看電影。至此為止,一個想在家一個想出去,矛盾似乎無法調和。但如果和老婆繼續溝通,就可能發現老婆想出去其實是為了想避開孩子,和老公兩人有單獨在一起的放鬆時間,這樣的話,兩個人可以想一個在家裏也能避開孩子,一起放鬆的辦法,矛盾就有可能解決了。在決定鬥或不鬥之前,自己經常已經有很多假設了,我是大好人,老板或同事是有問題的大壞人,真的是這樣嗎?盡量客觀的分析自己和他人,是否在表麵問題下還有更深一層的問題或原因,哪些因素是我能控製的,哪些因素是控製不了的,有些問題是否換一個角度看會不同,或者換一個方法是否效果就不同。別人說同樣一句話,你不同的應對就會導致不同結果。
在我看來,我們最能控製的是自己,自己的情緒,自己看問題的角度,自己的溝通能力和創造力(試一下新的辦法來解決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