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有一個典雅的別名“姑蘇”。“姑”的發音為輔音G,當地土語音,發聲詞,無意義,常作專用名詞的前綴詞。

來源: Kamioka 2012-05-02 20:25:3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6565 bytes)

姑蘇,就是蘇州。蘇州古稱平江,又稱姑蘇,位於江蘇省東南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國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這裏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

姑蘇(英語:GuSu 漢語拚音:Gū Sū),就是蘇州

  

蘇州古城幹將路

蘇州有一個典雅的別名“姑蘇”。“姑”的發音為輔音G,當地土語音,發聲詞,無意義,常作專用名詞的前綴詞。   相傳,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謀臣叫胥。胥不僅有才學,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為大臣,並把吳地冊封給胥。從此,吳中便有了“姑胥”之稱。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認,而在吳語中,“胥”、“蘇”兩字相近,於是“姑胥”就漸漸演變成“姑蘇”了。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也是講的蘇州。

編輯本段地域範圍

蘇州(漢語拚音:Sūzhōu,方言:蘇州話),中國城市,位於江蘇省東南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國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命大臣伍子胥在此築城建都,迄今已有2500餘年的曆史。蘇州古稱吳,現簡稱蘇,擁有姑蘇、平江吳都、東吳、句吳、吳中、吳下、吳門、吳州、吳郡、長洲、茂苑等多個古稱和別稱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城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江蘇省省轄市,行政級別為地級市,實際享受副省級城市待遇,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江蘇省第二大城市。

  

蘇州環金雞湖中央商務區

這裏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的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顧辟疆所建的辟疆園。曆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蘇州因此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蘇州是有效資料顯示現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蘇州在春秋時期是吳國的政治中心;西漢武帝時為江南政治、經濟中心,司馬遷稱之為“江東一都會”(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南移,陸遊稱“蘇常(州)熟,天下足”(陸遊《奔牛水閘記》),蘇州本地學者美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蘇州則“風物雄麗為東南冠”;明清時期又成為“衣被天下”的全國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譽稱蘇州“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蘇州全市麵積8488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麵積1650平方公裏。2007年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6244311人,其中市轄區2353019人,2007年全市出生人口48552人,出生率為7.83‰,全市人口自然增長8049人,增長率為1.30‰;蘇州市下轄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昆山市、吳江市,吳中區、相城區、平江區、滄浪區、金閶區,以及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高新區虎丘區

編輯本段曆史上的姑蘇

亦作“姑胥”   1、山名。在江蘇省吳縣西南。《史記·河渠書》:“上姑蘇,望五湖。”《淮南子·人間訓》:“﹝越王﹞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於姑胥。”參閱宋範成大《吳郡誌》、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六·吳縣》。   2、指姑蘇台。《國語·越語下》:“ 吳王帥其賢良與其重祿,以上姑蘇。”韋昭注:“ 姑蘇,宮之台也,在吳閶門外,近湖。”《史記·吳太伯世家》:“ 越 因伐吳 ,敗之姑蘇。” 司馬貞索隱:“ 姑蘇,台名,在吳縣西三十裏。”《後漢書·濟南安王康傳》:“ 吳興姑蘇而滅。” 李賢注:“ 姑蘇台一名姑胥台。” 明梁辰魚《浣紗記·謀吳》:“姑擊之於檇李,複敗於姑蘇。”參見“ 姑蘇台 ”。   3、蘇州的別稱。因其地有姑蘇山而得名。《荀子·宥坐》:“女以諫者為必用邪?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 漢王符《潛夫論·邊議》:“ 孟明補闕於 河西,範蠡收責於姑胥。” 唐張繼《楓橋夜泊》詩:“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明馮夢龍《山歌·月上》:“ 姑蘇李秀才,貧而滑稽。” 清李漁《慎鸞交·譎諷》:“來此已是姑蘇,料想地方官員,一定要來參謁。”

編輯本段蘇州曆史年表

綜述:自古繁華,長盛不衰

蘇州,古代名稱有句吳(或寫為勾吳,“句”讀音“勾”)、吳、闔閭大城、吳縣、會稽、泰德、吳州、吳郡、平江、隆平等。蘇州別稱有吳城、吳都、吳大 城、 闔閭、姑蘇、吳門、東吳、吳中、吳下、東楚、長洲、茂苑、吳宮、吳苑、蘇台、蘇郡、中吳、閶門、金閶、蘇城等。古稱和別稱如此之多,實為罕見,也充分反映 了蘇州燦爛、悠久的曆史。

史前:悠悠吳地、中華源流

蘇州古為吳地,處於太湖平原和整個長江三角洲的中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蘇州三山島,古稱“小蓬萊”,位於蘇州太湖之中,屬於蘇州東山景區。因島上三山相連而得名。追 溯三山島的曆史,可以上溯到史前的舊石器時代。1984年在三山島考古發掘、出土了一大批哺乳動物化石,有熊貓、斑鹿、棕熊、鬣狗等20多種動物。它不僅 豐富了人們對蘇南地區更新紀哺乳動物的認識,還為太湖發育史的研究增加了材料。1985年,又在三山島考古發掘出土上萬件舊石器,經鑒定三山島為舊石器時 代遺址,被稱為“三山文化”,這是長江下遊地區首次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遺址。   草鞋山遺址位於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陵南村陽澄湖南岸,通過兩次發掘,發現其文化層次多,出土 遺跡、遺物豐富,從地層疊壓關係可以看出其文化層的先後次序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早期良渚文化,典型良渚文化,直到進入春秋時代的吳文化。這一序 列,為研究長江下遊、太湖流域的古代文化提供了標尺,具有典型意義。   此外,蘇州地區範圍內還發現了多個類似的史前古遺址,如位於甪直的新石器時期張陵山遺址、石 湖的新石器治平寺遺址、高景山的新石器茶店頭遺址、車紡的新石器搖城遺址,以及東渚的新石器時期的窯墩遺址等,從而證明以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下遊太湖流域與 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夏朝:禹定震澤、姑蘇伊始

從夏朝開始,蘇州就有了文字記載,至今已逾四千年。據《尚書》中的《禹貢》篇記載,大禹曾在蘇州地區治理太湖水患,並劃分天下為九州島,蘇州屬古揚州(不是今天的揚州,今天的揚州那時候屬古九州島中的徐州)。   在夏朝,蘇州所在的太湖流域屬於防風氏的管轄區域。

商、周:泰伯奔吳、文風初肇

據蘇州地區最早的地方誌《吳地記》、史書《吳越春秋》《越絕書》《史記·吳太伯世家》等記載,殷商後期,先周首領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一作“ 太伯 ”)和次子仲雍因三弟季曆生子姬昌,有聖瑞,乃欲讓國。會太王有疾,泰伯、仲雍以入山采藥為名,乃奔吳(今蘇州),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讓季曆。後姬昌 立,是為西伯,即周文王。吳人敬佩泰伯的義舉,歸之,舉為王,號句吳國,設都吳城(即梅裏,又作蕃離),在今蘇州橫山(即七子山)。   泰伯在位四十九年,無後,臨死前三讓其弟仲雍。泰伯卒,葬於橫山,仲雍乃繼位。仲雍死後葬於今常熟虞山(在古吳語中,“虞”即“吳”)。但這段曆史過 於久遠,已經難以確切考證了。

春秋·吳:強吳時代、爭霸舞台

吳國國君自泰伯傳至壽夢十九世,國勢始強,開始稱王,別築城,於今天的蘇州平門西北二裏地為宮室並遷都於此。自壽夢開始,吳國有了明確的紀年。   吳王壽夢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夢壽卒,子諸樊即位,遷都(一說第二年即諸樊元年,公元前560年方遷都)於吳(今蘇州城區),建吳子城,在今 天的蘇州公園。   吳王闔閭元年(公元前514年),建新都,命楚國叛將伍子胥“相土嚐水”、“象天法地”,建成 闔閭大城,很多史學界人士認為闔閭大城就是蘇州古城。其規模位置迄今基本未變,為世界罕見。曆史學家顧頡剛認為蘇州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吳國又重用孫 武,訓練出一支強悍的軍隊,西征擊敗楚國,攻破其都城郢(今湖北荊州附近),又北上擊敗齊國,稱霸中原。   前496年,闔閭葬於虎丘。

戰國·越:繼為敵都、包孕吳越

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蘇州有段時間成為越國都城。

戰國·楚:東楚首邑、春申封地

前306年,楚國滅越國,在吳、越故地設江東郡,是為東楚。吳已經是東楚最大都會。

秦、西楚:郡領東南、項王首義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大將王翦滅楚國,降越君,盡得越故地,防止越國複興,乃貶低山陰而以吳縣為行政治所置會稽郡,領縣二 十六 (吳縣、無錫縣、曲阿縣、毗陵縣、婁縣、陽羨縣、烏程縣、由拳縣、餘杭縣、富春縣、錢唐縣、海鹽縣、餘稽縣、山陰縣、諸暨縣、餘姚縣、上虞縣、剡縣、大末 縣、句章縣、鄮縣、烏傷縣)。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項羽殺駐吳縣的會稽郡代理郡守殷通,與叔父項梁在此起義,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南征北戰,勢力不斷壯大。   秦王子嬰元年(207年)十月,項羽派劉邦入函穀關,軍霸上,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西漢:江東都會、獨領東南

前202年,會稽郡歸屬漢朝。次年以東陽、鄣、會稽三郡五十三縣置荊國,國治吳。

新莽:複古改名、以彰泰德

漢孺子嬰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8年5月15日),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改年號為始建國,西漢滅亡。王莽複古製,很多地名被更改。吳縣改名“泰德”,以“泰伯讓國之德”而得名,仍為會稽郡治所。

東漢:吳會分治、獨步江東

東漢複稱吳縣,起初仍為會稽郡治所。由於中原戰亂,大批士大夫家族南遷,吳縣的人口激增,到漢和帝時已成為僅次於首都洛陽的全國第二大城市。   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年),以會稽郡過大,分故郡浙江(今錢塘江)以西為吳郡,郡治故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市);浙江以東仍為會稽郡,郡移治山陰縣 (今紹興市)。是為“吳會分治”。

三國·吳:東吳故都、孫氏基地

東漢末年,吳郡的孫氏崛起,成為後來的三國之一。   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孫策攻克吳郡郡城吳縣(蘇州),將其作為政權的統治中心。此後一直到212年,蘇州一直是江東孫氏政權的首都。   三國屬吳。

西晉:永嘉南遷、北亂偏安

晉代,先有八王之亂,後有五胡亂華,中原戰亂不斷,大批士紳舉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是為永嘉南遷(或衣冠南渡)。

南朝:王畿重鎮、東南雄藩

南朝置吳州。

隋朝:始得今名、運河輔佐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廢吳郡,改吳州為蘇州。   隋煬帝開通南北大運河,蘇州位於重要的商路上,成為運河沿岸四個城市(楚州、揚州、蘇州、杭州)之一。

唐朝:江南城市、平穩發展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開元十五道,蘇州為江南東道治所。   中唐以後,蘇州由於免受戰亂,經濟有所上升,先後有韋應物、白居易和劉禹錫三位著名詩人擔任刺史(蘇州地方最高長官),被譽為“詩人三刺史”。   唐敬宗寶曆二年(825年),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修築連接蘇州城和虎丘山的山塘街。

十國·吳越:浙西重鎮、建號中吳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錢鏐被封為吳越王,是為吳越太祖武肅王,蘇州屬吳越國。錢鏐在位期間,興修太湖水利,使蘇州地區得到很大發展。   後唐同光二年(924年),蘇州升為中吳軍,從此又有“中吳”一號。

北宋:吳學肇興、建府平江

宋朝(960年-1279年)在蘇州置平江府。當時蘇州已經是重要的工商業都會,特別以絲綢著稱。1035年,範仲淹建立文廟、創辦府學,此後,蘇州長期文風鼎盛,曆代文人雅士輩出。

南宋:通都大邑、天下糧倉

1130年2月,金兵南下,曾毀壞並屠殺該城,戰後不久得到恢複。   南宋時,平江府(蘇州)是金國使臣、商販等去宋國都城臨安府(杭州)的必經之地,建有全國最大的驛館--姑蘇驛。   南宋時的蘇州農業發展不錯,史稱“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

元朝:得號水都、誠王奮起

1275年,蒙古軍隊占領平江府(今蘇州市)。元改平江府為平江路,屬江淮行省,後屬江浙行省。   元世祖一統華夷之際,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也來到了蘇州,在其遊記中對蘇州大加讚賞,甚至將蘇州和他的家鄉威尼斯相提並論。蘇州的“東方 威尼斯”之名由此而來。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五月乙未(1353年6月30日),張士誠在今蘇北起兵反元。十四年春正月甲 子朔(1354年1月25日)士誠自稱誠王,國號大周,改元天佑。十六年(1356年)二月攻克平江路,改為隆平府,作為都城,並改城中的承天寺為王府。 十七年士誠降元,被封為太尉,實際仍為割據勢力。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士誠複反元,自稱吳王,仍都於隆平府,並置浙江行省,以隆平為首府。之後,士 誠數敗於朱元璋。二十六年(1366年)十一月,朱元璋大軍包圍隆平府城。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城破,士誠被俘,蘇州遂歸於朱元璋。

明朝:繁榮興旺、五人舉義

1367年,朱元璋的軍隊攻破平江城,張士誠被俘投降,改平江路為蘇州府,直隸南京。但摧毀了城中心的皇城。朱元璋恨蘇州人依附張士誠,所以對蘇州 的賦 稅征收得特別重,重過所有其它地方,而且多次逼迫蘇州的富民舉家遷往京師(南京)和江北如淮安、鹽城、中都鳳陽等地,至今這些地方仍有不少蘇州人的後裔。   明時管理南直隸長江以南部分和江北安慶府的應天巡撫駐紮在蘇州,著名的清官海瑞就曾經在蘇州任應天巡撫。   明朝中後期,手工工場出現在當時的蘇州,所謂“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就是手工工場,這成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標誌之一。

清朝前中期:江蘇首府、得享榮耀

清代,蘇州為江蘇省省會、首府,江蘇巡撫和江蘇布政使駐地。   明、清兩代,蘇州經曆了一段更加繁榮的時期。蘇州向中央政府繳納的糧、稅占到全國的十分之一。 蘇州的地價水平也高居全國之首。由於工商業的發展,中心城市集聚大量人口,估計在50萬到100多萬,城市街區沿幾條主要通航河道向外呈放射狀延伸,最遠 處距離城門(閶門)已經超過10華裏。所謂“蘇州以市肆勝”。明代蘇州的滸墅關在全國8個主要鈔關中稅收額名列第2。清代蘇州更名列天下“四聚”(北則京 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全國四大商業中心)之一,又稱“繁而不華漢川口,華而不繁廣陵阜,人間都會最繁華,除是京師吳下有”。蘇州事實已為東 南最發達的都會,被視為步都城北京之後的全國第二大城市,成為經濟中心,明清之際的蘇州是東半球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之一。 並且在蘇州周圍開始出現城市化趨勢出現了大量規模可以與府城縣城匹敵的衛星市鎮,與不斷向外擴張的蘇州城構成了蘇州都市圈。這時的蘇州號稱“海內繁華、江 南佳麗之地”,素有評語:“商賈輻揍,百貨齊聚,上自北京,下至兩廣,遠及重洋,貿易之盛甲於天下。”她對浙、閩、粵、皖、鄂、湘、魯乃至東北地區都有相 當吸引力。她不僅是江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城市,而且是人口密集的商業大都會和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由於消費人口集中,城外楓橋形成全國最大的糧食交易市 場,糧食供應來自長江中遊的江西、湖南,一部分通過海路轉銷浙江、福建。蘇州的外港,在明朝是太倉州的劉家港(今蘇州太倉瀏河,通過婁江聯係蘇州),在清 朝則是鬆江府的上海港(通過吳淞江、蘇州河聯係)。   這一時期,蘇州是全國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為“士大夫必遊五都會”(北京、蘇州、南京、 杭州、揚州)之一。明清兩代全國狀元共出204名,而蘇州即產生了34名。蘇州籍的名相重臣蔚為大觀。在明(1368年-1644年)、清(1644年 -1911年)兩代,蘇州建造了許多著名的私家園林,其中有許多為回蘇州的退休官員所建,體現明顯出租車大夫情趣,與北京的皇家園林或揚州的鹽商園林有明 顯的不同。蘇州以其精致典雅的文化風格,備受當時人的讚賞。

晚清:天國之劫、極盛而衰

1860年(庚申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再破江南大營,乘勝進攻江蘇省會蘇州。蘇州經曆一次浩劫(庚申之劫),清蘇州知府下令放火,將繁華的城西 閶門 商業區徹底焚毀,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難,成為後來上海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6月2日李秀成攻克蘇州,廢蘇州府,改為蘇州郡,作為太平天國蘇福省的省 會,建有李秀成金碧輝煌的忠王府。   1863年12月,戈登的常勝軍配合李鴻章的淮軍從太平軍手中奪取蘇州,恢複蘇州府,時任江 蘇巡撫的李鴻章終於來到了他的正式駐地--江蘇省城蘇州。但戰後蘇州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已經讓位給上海。在慘烈的戰爭中,蘇州損失慘重,直到2004年 底,蘇州市(範圍略大一點)的人口數仍然沒有恢複到1860年以前範圍略小一點的蘇州府的人口數。   1895年的《馬關條約》簽訂以後,蘇州被辟為商端口,城南還設立了蘇州日租界,但該租界始 終未繁榮起來,隻是後來在界內開辦了瑞豐絲廠。1906年滬寧鐵路通車以後,閶門外石路地區一度有所恢複,1937年抗日戰爭中又受到重創。清末民初,蘇 州商會總會統轄蘇州、鬆江、常州、鎮江四府和太倉直隸州各商務分會,與上海、江寧兩地商會共管江蘇商務。蘇州商會采取一係列措施扶持創辦事業,蘇州的民族 資本主義工業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蘇州由於保守勢力強大,發展竟不及附近的縣城,規模較大的有蘇州狀元陸潤庠創辦的蘇綸紗廠。

民國:天堂不再、幾近凋敝

宣統二年冬十月己卯(農曆辛亥年十月初四,公元1911年11月5日),正當武昌起義成功,辛亥革命如火如荼,全國各省紛紛起義脫離滿清統治之際, 駐江蘇省城蘇州的江蘇巡撫程德全迫於形勢,宣布蘇州和江蘇獨立,自任江蘇都督。蘇州進入民國時期。   1912年,廢蘇州府,長洲、元和二縣並入吳縣。   1937年的日軍入侵使許多園林被毀。汪精衛統治時期,將江蘇省會從鎮江遷到蘇州。

共和國:天堂再現、盛世重來

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同年蘇州設市,屬於蘇南行政公署(省級)管理。1950年代初,修複了拙政園等園林。   1953年,蘇南行政公署、蘇北行政公署和南京直轄市合並,成立江蘇省。下設蘇州市(省轄)和蘇州專區,蘇州專區轄1市(常熟),9縣(常熟、吳縣、 吳江、太倉、昆山、無錫、宜興、江陰、震澤),專署駐蘇州市。   1956年,將宜興縣劃歸鎮江專區,原轄鎮江專區的武進縣劃入蘇州專區。   1958年8月25日,蘇州市劃歸蘇州專區領導;撤銷常熟市,並入常熟縣;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武進縣劃歸常州專區。   1960年,撤銷震澤縣,並入吳縣。   1961年,設立沙洲縣(駐楊舍鎮)。   1962年,蘇州市仍改為省轄市。原由無錫市領導的無錫縣劃入蘇州專區。   1981年2月,國務院在關於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中,將蘇州市同北京市、杭州市、桂林市一起列為4個全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自然環境和曆史文化遺 產的保護一道被放在優先位置。   1982年2月8日,蘇州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製,撤銷蘇州地區,蘇州市轄1市(常熟)5縣(太倉、昆山、吳縣、吳江、沙洲)4區(平江、金閶、滄浪和郊區)。   1986年,沙洲縣改設張家港市。此後昆山、吳江、太倉和吳縣陸續改設縣級市。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