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革命化春節:1967年國務院春節不放假的通知

來源: ThatIsDifferent 2012-01-17 11:02:4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336 bytes)
回答: 啥叫革命化春節?主動加班不要錢?胡說之2012-01-17 10:02:06
當年的革命化春節
日期:2011-12-31 08:55 作者:孫世華 來源:黑龍江農業信息網 點擊:4

1967年的春節是“革命化的春節”。那一年,國務院向全國發出了春節不放假的通知。通知說:“當前正處在無產階級革命派大聯合……的關鍵時 刻。根據廣大革命群眾的要求……決定1967年春節不放假;職工探親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暫停執行,以後再補”……於是,各行各業在春節這天,開展了各式各 樣的“抓革命,促生產”革命行動,在溫暖的集體大家庭裏,過了一個不同凡響的“革命化春節”。

1967年的中國雖然物質匱乏,但是到了春節,大家還是要按照傳統習俗準備過年。為此,用雞毛撣子掃房、貼春聯、剪窗花,就成了過年的一大風 俗。即使再窮的人家到了年三十兒,也要買上一些紅紙,增添一點喜慶。那時大家彼此彼此,窮的都是三十兒晚上吃頓餃子,大年初一吃一天白麵饅頭,初二吃一天 兩摻幹糧(一半白麵、一半苞米麵做成的饅頭),到了初三,就外甥打燈籠——照舊吃不厭其煩的鹹菜玉米麵了。可盡管如此,孩子們卻一年到頭的盼星星盼月亮, 為了能夠吃上一頓餃子,一天白麵饅頭,或者一身新衣服,幾塊水果糖,幾把瓜子。

1967年,很多人都是響應“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在廠裏參加“大會戰”的。後來聽大人們說,所謂“革命化春節”,就是“革命群眾”三十兒晚上 (包括整個春節)不休息,義務加班大幹快上抓生產,“以革命行動向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獻禮”。那天晚上,我和母親點上油燈(當時許多地方還沒有通電),吃 過餃子,就拿出一小段珍貴的、平時不舍得用的“洋蠟”(那時,大家把蠟燭叫作洋蠟,把火柴叫作洋火,把壓井叫作洋井,把白鐵叫作洋鐵,把香煙叫作洋煙), 粘到一個空罐頭瓶子裏,然後拴上繩子木棍,一個透明的、簡簡單單的燈籠就做成了。這時,左鄰右舍的孩子們,開始三五成群的跑到一起,嬉戲著,追逐著,放幾 個小鞭(炮),掏出自家用甜菜熬製的“糖稀”,相互顯擺著,再吵吵鬧鬧接近半夜,才回家守夜。

現在想想,1967年的春節在城裏顯得有些冷清,家裏人多還能感覺熱乎些,人少就沒有一點人氣,不如農村熱鬧。那時在農村過春節,該殺豬殺豬,該掛燈籠掛燈籠,該扭秧歌扭秧歌,就是沒啥好吃好喝,人氣也不缺。

上個世紀,如果說,1949年的春節是慶祝新中國成立的春節,50年代的春節是“勞動最美”,倡議“要講科學,不要封建迷信;要勤儉持家,不要 鋪張浪費;要參加正當文娛活動,不要到處遊蕩;要堅持生產工作,不要班前喝酒”的“四要四不要”的春節,那麽,進入60年代,“革命化春節”成了流行語, 人們就被帶進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特殊時期。70年代中後期,春節開始逐漸返璞歸真。印象最深的,是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針對性十分 普遍、敏感的群眾來信,題目是《為什麽春節不放假》和《讓農民過個“安定年”》。當時,大多數地方報紙都做了轉載,大家議論紛紛,奔走相告,喜形於色。到 了1980年,中國全麵恢複春節放假,一個久違的春節又重新回到民間,一個曾經如火如荼的“革命化春節”,也從此離開了人們緊繃的神經一去不返,大家的生 活開始真正好了起來。

往事如煙,1967年的“革命化春節”,是中國曆史發展中留下的一個令人無法忘卻的年輪,對此,上世紀7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恐怕聽都沒有聽說過。但是,它既然來過,路過,就會留下曆史的痕跡。(摘自黑龍江日報)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