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許多人失去了工作,這其中有老白,老黑,也有不少老中。不管皮膚顏色如何,一下子不得已接受從為家裏掙麵包的人到在家裏坐等吃麵包的人的角色轉換,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由於條件不同,機遇迥異,一些人很快就柳暗花明實現了再就業,一些人則無奈地長期失業,仿佛看不到世界的盡頭。按照慣常的思維,再就業有一份工作總比失業沒工作要好,但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澳大利亞一所大學發表了一份報告認為,失業後找到一份差工作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害無益,還不如不工作。該大學對澳大利亞的 7155 戶家庭進行了七年的跟蹤調查,得出了上述結論。這裏的差工作被定義為當事人自己很少或難以掌控,要求高且複雜,薪水低得不公平,一個人長期在這樣的氛圍下工作,會引起焦慮,士氣低落,降低免疫係統的功能甚至導致高血壓。如果就心理健康評分,一直就業的人得分為 75.1 ,失去工作的人得分為 68.5 ,失業後找到理想工作的人得分平均上漲 3.3 分,失業後找到差工作的人分數反而會下降 5.6 分。
當然,基於澳大利亞家庭的報告不一定適用於美國,畢竟因為地域和諸多其它因素的差異,澳大利亞的橘子到了美國可能就成了枳,變味了,而且該報告很可能沒有將那些移民工人考慮在內。但是,東方應非還真聽說過一個在美國差工作不如不工作的例子。有一對老中夫婦兩人在華人開的公司工作,薪水都不算高,要供唯一的孩子上大學。孩子挺爭氣,考取了美東地區的一所常春藤名校,名氣確實響當當,但學費一年四萬多,相當於家庭年收入的一半,該校有規定,如果某學生的家庭年收入低於某數值,學校便為該生免掉學費,但遺憾的是,這家的年收入恰好高於學校免學費的規定值。經濟危機來了,那位母親的公司裁人不斷,在飽受驚嚇之餘,她雖然一時無憂,但一合計,如果自己辭職不工作,老公一人工作,家庭年收入就會跌至孩子學校免學費的規定值以下,學校會因此免去孩子每年四萬多美元的學費,這就等同於自己不工作但為家裏掙了四萬多塊錢,如此好事去哪裏找?在得到老公的認可之後,那位母親便辭別了公司,無需再麵對那位時時刻刻咄咄逼人的老板,優哉遊哉地做起了家庭主婦。
那位母親不存在為身份奔波的問題,如此選擇也算是做到了家庭利益(省錢)和個人利益(心理健康)的最大化。然而,如果是依靠公司辦工作簽證或綠卡的人則沒有什麽籌碼,除非回國,否則隻好任由精明的老板們頤指氣使。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某公司招聘一個沒有什麽技術含量的辦公室助理,會有數十上百個簡曆來投,其中不乏高學曆人士。從這點看,經濟危機對於一個公司來說也並非一無是處,例如,一些精明的老板就從經濟危機等待就業或再就業的芸芸眾生中看到了良機,便半真半假地打著降低成本的旗號,對現有的員工拚命施壓,派發額外的任務,但不漲薪水甚至降薪,並時常在不經意間透露,有多少多少人在排隊等待這樣的工作。因此,如果不需要老板幫忙辦身份的人腰板還可以硬一點,高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采菊見南山,歸去來兮;如果是依靠公司辦工作簽證或綠卡的人則沒有什麽籌碼,要麽恒久忍耐,要麽瀟灑回國。
一言以蔽之,在美國,差工作不如不工作的論斷對於那些選擇多多、自己並非家裏唯一掙麵包的人也是適用的,他們可以選擇不工作也可以生存下去,自然可以堅持寧缺勿濫的原則。但對於那些選擇麵窄且是家裏唯一掙麵包的人則不那麽靈光,因為不工作就無法生活,全家人總不能吃風喝煙做快活神仙吧?因此對於他們而言,寧缺勿濫也就無從談起了,但為了保持心理健康,可以靠積極調整心態,發展業餘愛好,向親人朋友訴說來解壓,那種牙碎了和血吞的一肩擔重擔看似男子漢作風十足,其實於心理健康而言並不可取。
謝謝閱讀我的原創文章。如傳統媒體有意轉發,請先經作者東方應非(Eeaglefly)同意;如網絡上轉載,請標明作者中文筆名東方應非。作者保留文章版權。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