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諾聊車】德係工程師眼中的日本汽車(下)--[轉]

來源: 大地 2016-08-05 08:51:4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0471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大地 ] 在 2016-08-05 08:52:4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諾諾聊車】德係工程師眼中的日本汽車(下)
原創 2016-08-04 諾諾 愛車的諾諾
猜猜看,我們又對公共號做了啥?點擊公共號底部菜單,選擇“修車養車”,看看我們準備的新頁麵吧!



直播預告
不願晚上加班的吳越大王,明天(周五)中午12:00,鬥魚直播間和您不見不散。他會竭盡所能地黑一把漏水的牧馬人……在鬥魚搜索“吳越大王”即可。

沒看過上一集的點這裏!【諾諾聊車】德係工程師眼中的日本汽車(上)

寫在前麵
上集是故事風格的,主要講了我提著設備去日本鈴木測試的那些事兒,日本工程師的認真和服從讓我這個德係粉對日本車企產生了好感,我開始關注起日本車來。在後來幾年為日本車企的技術服務中,我深入感受了日本的造車理念,才覺得自己對日本車真正有了一些了解。

在這一集裏,我改一個風格,總結一下德係車和日係車在靈魂深處的不一樣,這也是很多諾粉反複催促我寫的內容,希望為德日兩派撕逼交一份理性的答卷。

今天的大帖有個特征,就是“無圖有真相”,請準備好瓜子飲料。

區別1:開發訴求
開發訴求,就是“為什麽而造車?”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設計訴求就曉得了。

德係,造的是一台有生命有個性的機器;日係,造的是一個代步出行好仆人。

不管多少價位的德國車,一貫地側重感官反饋和駕駛樂趣,價位中上的就開始講究性能卓越,生怕淪為沒有特征的“凡品”。

我大學學懸架時,德國教授的第一堂課就在講軟和硬的區別,特別強調“硬=安全”,所以德國車都愛往“硬”調。這個等式,直到我工作後接觸懸架表現時才真正理解,而且處處都可以看出,德國人願意為了安全而放棄很多“無關緊要”的東西。

另外,如果一台車基本聽不到發動機聲音,聽不到路麵聲音,方向盤沒路麵震動,啥都輕飄飄的,德國人一定會覺得很不踏實,舉國差評。他們希望人和機器有密切的交流,人時刻能感知機器的狀態,機器也可以精準地執行人的旨意。

日係車的賣點通常不在機械性能,也不在駕駛樂趣,而是偏實用主義和人性化,開起來舒服,容易上手,養起來省心就是好車。

德係車的有些毛病,也是因為太專注壓榨性能而落下的病根,而日本車因為技術偏向保守,甚至不惜使用降額設計來降低零件故障率,這就造成了德係車的毛病普遍多於日係車。這是廣大車友都深有感觸的,諾諾就不多解釋了。當然也有個案例外的,這裏通篇討論的是普遍現象哈。

區別2:人機關係
德係,人將就車;日係,車服務人

德國工程師把造車當作是製造一個具備獨立人格的生命體,按照工業設計常規,他們在設計時會考慮一些人機工程因素,但通常不會苛求麵麵俱到,更不知道什麽是完美人機體驗。原因很簡單,人是活的,完全有理由去將就一下某些“不便之處”,而且德國人也不喜歡稱之為“設計不到位”,而把它解釋為一種獨特的風格。

日本車,很講究用戶體驗,任何讓人感覺到“不夠順手”的地方,很可能已經列在下一代產品的改進清單上了。這個民族的作風就是這樣,今天把手裏的事做完後,晚上睡覺就在思考明天怎麽把它做得更細一點,更好一點。所以日本的很多產品都是很精致、很好用的,盡管外觀不見得多高大上。這樣的完美主義作風應用到汽車設計上,出來的產品必須“誰開誰知道”。

區別3:產品壽命
德係,用不壞就是好;日係,追求“恰到好處”。

這個區別,一句話可能說不清楚,得多解釋一下。

德國人眼中,皮實耐用就是好東西,德國工程師也以能設計出用不爛的產品為榮。德國淘汰下來的奔馳E級出租車,運到非洲繼續當出租車,好多跑過100萬公裏了還在服役。奔馳還曾宣布,任何人有超過100萬km的老奔馳,廠方可以免費為他換一台新車,這是廠家對產品質量的信心。盡管結果很滑稽,很多人被吸引得躍躍欲試,最後卻很難熬過50萬km,因為實在禁不住新款車型的誘惑(你會30年開同一台車麽?)。

德國人對皮實的追求無處不在。當年我在德國公司實習時,同事叫我幫他在插頭後麵連幾根導線,我焊好後給他,他第一個動作就是用力拽導線,兩下就把焊點拽脫了。原來根據公司標準,這個插頭後麵的導線必須能承受10kg的拉力。同事顯然已經把這些標準和品質意識刻入了DNA,連裝在試驗車上的臨時插頭也不放過。難怪我10年前買的德國耳機,插頭和線至今完好,你們再看看今天的iPhone充電線和耳機線?

換日本人,他們會怎麽做呢?他們多半認為沒有必要設計這麽耐用的產品。私家車跑到100萬km,我估計得開到80歲,所以日本工程師會事先調查本國人的換車頻率(在日本平均3~4年換車,第二任買家通常再開2~3年),然後根據這個使用數據來設計產品的壽命,因此通常選定15~20萬km的有效生命力作為設計目標。

日本的類數碼產品也是這樣的,設計師已經預計到快出現故障時,產品款式和技術也已經out了。如果設計的產品太耐用,一方麵不利於消費者購買新款,另一方麵還可能造成資源浪費(這一點我稍後講)。所以日本產品的壽命普遍低於德國產品,我卻無力吐槽,反而覺得這樣也很科學。

不就是讓產品壽命短一點唄,我曾經覺得這沒什麽,很多車友也喜歡用“偷工減料”來形容日本車,而我也是後來才體會到這樣的設計有特殊的難處。打個比方,老板要你設計一個產品,一種要求是3年之內不能壞,另一種要求是用到第3年剛好壞,你覺得哪個更難?所以日本工程師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研究零件和材料的失效、老化,建複雜的模型做壽命預測,盡量讓一個產品上的各個關鍵零件的壽命差不多,設計壽命達到時,大家差不多都即將嗝屁,這才是浪費最小的設計,這絕對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當年我們去奇瑞談變速箱供貨時,奇瑞方麵說,“我知道ZF的變速箱可以跑完百萬公裏的測試,所以你們貴,但我們的車隻打算用10萬km,剩下的90萬km咋辦呢?”德國人死活不承認自己“過度設計”有錯,反而嘲笑人家的產品壽命太low,結果生意告吹。所以,對於大多數自主品牌車企,日本供應商的產品思路更適合中國國情。

區別4:遇到技術難題怎麽辦?
德係,霸王硬上弓;日係,擅長投機取巧。

設計上遇到技術問題是家常便飯。德國人腦筋直,走路遇到坑,就要想辦法把它填平,然後繼續前進。可能他還會總結一套填坑標準,並發明一台填坑設備,以便遇到下一個坑時,可以提高填坑效率。而日本人呢,常常是先想怎麽繞過去。

這是一個很通俗的比喻,淺顯到沒人相信自己會去填坑。其實真實場景很複雜,加之德國工程師把“霸王硬上”解決問題視為英雄,把繞路鄙視為“小聰明”,所以德國會有那麽多讓人難以超越的技術成果。

2003年我在德國大學上焊接課時,老師講到焊接30厘米厚的鋁板是一個大難題,很多國家都搞不定,隻好用化整為零的辦法勉強完成,而日耳曼民族呢,直接設計一款新設備上,用超強等離子束,一下子可以焊透30厘米的鋁材,冷卻後還不變形…說著說著,就掏出一塊30厘米厚的焊接樣品給同學傳看。哇~大家那個膜拜啊,我記憶猶新。

不得不說德國人的確喜歡沉浸在這樣的自high榮譽裏,這也是德國人“直”的性格引起的必然結果,所以德國出了那麽多全球獨一無二的NB設備、技術和公司,當然價格也是高高在上的,汽車也不例外。

好了,日本人會怎麽做呢,我來舉個實例。某日本車企研發部接市場反饋,xx車型的動力略顯單薄,尤其是夏天開空調後覺得不給力。本來就是台1.8L自吸發動機,咋辦呢?標定已經基本到頭了,再改激進就會增加量產缺陷風險;減重大幾十公斤麽,這得投入多少時間改設計和驗證啊,而且減重不一定減造價。

結果,日本工程師想出一個辦法,幾乎0成本解決客戶抱怨。讓油門信號幹預空調,當你大油門加速時,自動切斷空調壓縮機,可以找回8~10%的動力。的確,短時間的壓縮機暫停,出風溫度基本察覺不到啥變化。這要換德國人,說不定真就去研究減重瘦身,有實力的可能就去改發動機硬件去了,Valvetronic不就是這麽憋出來的嘛,氣門控製取代節氣門控製,可以提升動力8%左右,還帶來了更加及時的油門響應。

區別5:新產品
汽車產品也要不斷換代,兩個派係的工程師怎麽著手準備呢?

德係,酷愛全新開發;日係,優先換湯不換藥。

德係產品通常附加值高,而且技術民族,一向舍得往研發上砸錢,公司上下都有一個習慣思維“研發費要使勁用,今年不用明年就沒了”,所以德國公司的技術進步持續不斷,遇到產品換代,或者政策放開,工程師可高興了,趕緊把技術儲備掏出來用(德國公司普遍技術過剩,通常有5年左右的技術儲備)。我2005年在德國工作時,參與寶馬的電子轉向係統開發,直到2010年才開始量產;大家還在誇自家車的6AT如何高級時,總部已經在策劃9AT了,德國人就像跟兔子賽跑的烏龜,行動緩慢卻遙遙領先。

當德國人的6AT滿街跑時,日本人在新車型上忙啥呢?什麽,他們竟然還在搞4AT!的確是這樣的,本著不浪費的原則,日本工程師不會輕易淘汰任何一款成熟的技術。在他們看來,變速箱的表現無外乎就是油耗和平順性,如果可以把4AT調校出6AT的油耗,且換擋不易擦覺,完全可以繼續沿用在新的產品裏。事實上,他們做到了!

舉兩個例子,否則怕有人說我是日係托。AT為啥比MT費油,因為有液力變矩器存在,當這玩意用油來傳遞動力時,至少1/8的能量會變成熱量損耗掉,所以提前把它鎖死就會省油。比如老產品在1700rpm鎖止,新產品改為在1300rpm鎖止,城市工況就可以節油4%;再比如,遇到紅燈停下來,依然掛在D檔裏的話,其實車子還是憋著勁的,如果可以讓變速箱自動進N檔,市區工況又可以省油至少6%。剩下的就是把這些改進帶來的副作用給減弱即可。所以真實的數據讓我們很吃驚,日本某企業的4AT油耗表現竟和德國6AT一模一樣。

區別6:極限性能考慮
德係:充分考慮意外;日係,做好本職工作就好。

這是民間爭議很多的話題,也包括德國車比日本車結實之類的撕逼,其實就是產品在極限情況下的表現如何。

我之所以不願意歸結到厚道不厚道上,因為這是兩者完全不同的風格,對於工程師而言,沒有任何一種是錯誤的。

德國產品,從頭到腳都喜歡走皮實路線,迫不得已才開始做減法。就拿我曾經負責過的離合器扭轉疲勞試驗舉例,離合器是傳遞發動機扭矩的重要零件,為了考察它的耐用性,我們把它裝在一個測試台架上不斷的扭來扭去,滿一百萬次再檢查損壞情況。

按理說,最大扭矩就是發動機的扭矩咯,但是公司的測試標準就要求要訪問到2.2倍的發動機最大扭矩。日本人一定想不通,一台200Nm的發動機搭載的離合器,有必要用440Nm的扭矩去檢驗麽?嗬嗬,德國人考慮的是升檔過早,轉速太低而發生拖檔或共振時的衝擊扭矩,再乘以一個安全係數。

同理,離合器和發動機的轉速是一樣的,但是我們考核離合器的最大耐受轉速的標準是12000rpm,而不是6500rpm,這種又是處於某些2B司機的考慮(5檔4000rpm時想降4檔,結果誤操作掛入2檔)。

德國人也許是標準天生就變態,所以造就了變態的產品,至於國內小聰明患者擅自降低德國標準,導致零件失效增加的案例,今天不做討論。

德國產品因為標準製定得高,所以超出必要的那部分零件特性,就可以在一些出其不意的極端情況下有所施展,導致讓人稱奇的效果,比如事故和碰撞,並不是說德國車就故意為撞完損失小而設計的。

而日本車的不少標準沒有那麽變態,而是以零件的真實使用情況為出發點,著重考驗零件的“本職工作”,因此零件用料和設計上的浪費就少。至於遇到人為錯誤操作和“非本職工作”,日本車就沒有那麽能扛事了,這種情況下的損壞,屬於“讓零件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所以客戶也不會抱怨什麽,更不會涉及廠家賠付,這也是日本車的零件設計取舍所在。

區別7:裝配和養護
德係,那叫專業;日係,修理工方便就行。

這個問題不用太多筆墨了,修過德係車的都知道,專用工具之多,有些部件的布置讓你無法理解;工藝複雜,手冊上經常有“拆除A之前,得先拆掉B、C、D、E…”這種描述,所以維修德係車工時費普遍貴,稍不注意工序和要求,也容易修出毛病來。

日本車在設計和布置時,就充分考慮到了維修的便利性,把經常需要維護的零件設計在很方便的地方,甚至盡量統一螺栓的規格,讓修理工減少更換工具的次數,以提高維修效率。

日本車這些優秀的設計理念,德國人不是不知道,就是不愛效仿。他們覺得,車嘛,本來就是專業技術水準的結晶,當然需要專業人士按照專業流程,用專業工具去操作,設計成日本車那樣,“專業”的調性就沒了。

我不得不說,這完全屬於理念不和,“德國人,你想多了”。

收個尾吧
洋洋灑灑寫了快5千字了,大概把肚子裏僅有的那點貨吐得差不多了。

提到德國車和日本車,國內車友最關心的還是結實不結實的問題。我可以很直白的說,和德國車相比,日本車的確不結實。我在鈴木的食堂牆上看到了鈴木的造車理念,好幾個獨立漢字,我現在隻記得4個字了,其中就有“小、美、省、輕”。人家就是故意省材料的,不是啥偷工減料見不得人。節約和精美是日本的國民文化,日本全國上下都懂得最大程度利用資源,造一台車用1噸鐵就可以滿足要求,那就絕不用1.1噸,這一點是跟德國人出發點不一樣的。

日本車企還有一個很值得讚賞的地方,就是對弱勢人群的關懷,這也是日本車的人性化設計的極致體現。日本很多車型都有開發殘疾人特別版,比如輪椅可以直接上下車啊,座椅可以伸出車外啊,底盤可以放得很低啊,車子沒有C柱啊,都是專門方便弱勢人群駕駛和出行的,盡管需求量會很小。

這種關懷我怎麽沒在德國車上看到,國內車企更不指望了,目前大家還處在急功近利+忽悠為王的階段,有很多地方要向國外學習。

好了,就寫這麽多吧,能看到這裏的都是真粉。這是我從事了兩個國家的汽車設計開發工作後的零星感悟,可能對日係車還了解得比較膚淺,歡迎各位看官拍磚。

淩晨3點了,諾諾睡覺去了。

所有跟帖: 

德國車特別燒錢!自己會修的話,倒是可以一試。就連寶馬奔馳,倒黴的朋友,新車1個月就拖去車行。 -needtime- 給 needtime 發送悄悄話 needtime 的博客首頁 (56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09:06:05

第一,出毛病較多,第一,維護修理特別貴。當然,這對土豪來說不是個事兒。 -白雲青山- 給 白雲青山 發送悄悄話 白雲青山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09:18:04

土豪也不可能把車子停在修理廠升降機上浪費保險和貶值 -堅茂- 給 堅茂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11:16:24

開過5年passat 沒有覺得比accord好太多 -adxp- 給 adxp 發送悄悄話 adxp 的博客首頁 (8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09:18:32

手裏捧著康師傅,對其它人說,你吃龍蝦太費錢了,還要剝殼,會紮手,會過敏,多麻煩。俺的方便麵經濟實惠,一樣管飽。 -coolwin- 給 coolwin 發送悄悄話 coolwin 的博客首頁 (96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10:35:03

嗬嗬, -soccer88- 給 soccer88 發送悄悄話 soccer8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13:15:19

這種舔隻有在國內 -堅茂- 給 堅茂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10:51:52

學習了。德車毛病多,難修,零件貴是讓人詬病的。即使自己會修也是同感。 但用材不惜工本,講求質量也是讓人趨之若鶩的原因。 -dvdport- 給 dvdport 發送悄悄話 dvdpor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11:06:23

期待韓國車,中國車融合德車,日車的長處而“撅起”, 但技術,材料工藝和人的素質都跟不上 -dvdport- 給 dvdport 發送悄悄話 dvdpor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11:18:39

不可能,全國都在忽悠 -堅茂- 給 堅茂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11:56:37

以前三缸夏利是出租車的最愛,省油,低故障,耐操,冷氣足,後來政策不準用夏利了 -堅茂- 給 堅茂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11:08:09

看緊嘴,別吹過了! 三缸夏利開冷氣後,車友的評價是:比沒有空調強,比牛車跑得快,比拖拉機喝油慢。 -coolwin- 給 coolwin 發送悄悄話 coolwi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11:24:31

空調好不好,坐過的都知道^_^ -大地- 給 大地 發送悄悄話 大地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17:30:17

都是賣車賺錢,沒有誰比誰更高尚。事實上德國車給人感覺厚實但毛病非常多 -RoseBuilder- 給 RoseBuilder 發送悄悄話 (759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11:21:41

說到底。是車的設計理念不同。你是把車的操控,安全,舒適放在第一位,還是把省料,省錢,易維修放第一位。有時兩者不可兼得。 -southmountainer- 給 southmountainer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5/2016 postreply 20:32:30

說得挺有道理。另外德國的路況像AUTOBAHN速度高,有的地方不限速,這就對車的要求高;日本等亞洲國家道路狹窄,城市內交通擁擠, -T98Kombat- 給 T98Kombat 發送悄悄話 (259 bytes) () 08/06/2016 postreply 10:25:35

德國不限速,所以德車最佳工況按時速160公裏設計,日車按100公裏. -pop3- 給 pop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6/2016 postreply 20:04:53

為了這據說德車造得又貴又複雜,還犧牲了可靠性. -pop3- 給 pop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6/2016 postreply 20:17:3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