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首先我想把這個分成兩部分。
我撇開四驅不談。
很多東西是積累的經驗,經驗這個東西請不要跟我刨根問底問為什麽,很多東西正如1+1=2,為什麽等於2,我無法解釋。
第一部分:公路上的雪地駕駛。
我們居住的城市的公路上,甚至周邊的高速公路,我們基本上不會碰到深達幾英尺的積雪,城管一早就把公路上的積雪鏟走了,絕不會任其積累達到數英尺厚(如何對付幾英尺的厚雪,第二部分會談到)。因此,實際上雪天公路駕駛考量了兩個方麵的內容,第一:就是車重。公路上的積雪基本上都很淺,新雪鬆軟,隻要車夠重,車輪就會很快刨到水泥地,車就會前行,所以很多皮卡在下雪的時候後鬥都會放上沙袋。第二:輪胎的抓地力。這涉及到輪胎的種類,第一個方麵:輪胎總的來說隻分為三種:HT公路用胎。AT全地形胎。MT泥胎。HT花紋多,但是淺,小,具有一定的抓雪能力,但是深一點的雪就應付不了。AT花紋一般,但是深一點這是雪地駕駛最好用的花紋。MT花紋最少,但是最深,花紋少就導致了好像光板一樣滑,但是花紋深,大,可以提供良好的排水,排雪功能,可以更快的抓住實地。第二個方麵,輪胎的材質,冬天,輪胎越軟越好,所以有冬季胎這個品種。輪胎軟就可以提供好的扒雪能力,鵝卵石一定比麵團在冰上滑得更遠。所以冬天我們提倡冬季胎,但是普通輪胎也可以通過降低胎壓來達到這個效果。第三個方麵:輪胎的寬度,大家應該都知道,輪胎越窄,壓強越大,在公路層麵的積雪中駕駛,刨到實地是王道,所以窄的輪胎占優勢,這和滑冰鞋有大概的相同之處。最後談到雪鏈:雪鏈的作用就是幫助輪胎刨開積雪,讓輪胎下陷到可以抓住的地方,我以上所說的都是公路上的駕駛,如果積雪太深,雪鏈隻會讓輪胎越刨越深,最後車子架在積雪上,那時大羅神仙也回天乏術。也正因為是公路駕駛,大部分陷車情況,可能一腳油門,讓輪子刨開雪,車也就開出來了,但是很多情況下車重,輪胎的組合並不能讓你刨到地表,也就開不出來。
所以公路雪地駕駛要求:車要重(如果陷車了,讓車上多坐倆人,興許就開出來了)輪胎要軟(冬季胎,或者降低胎壓10psi左右)輪胎窄一點(降低10psi胎壓不會對輪胎的寬窄造成什麽影響)。
第二部分:野外雪地駕駛。當然這裏估計沒幾個人能經曆過。
野外不比公路,公路積雪天天清,野外積雪無人清,一年到頭,所有的雪都在這裏堆積著,在冬季,別說三四尺的積雪,就是十三四尺的積雪都有。我沒有敢嚐試過十三四尺的積雪,還沒活膩歪,但是齊腰的積雪還是嚐試過的,我們在去年的六月份在whipsaw就遭遇到了平均深達4尺的積雪。而且野外的積雪是累積的,越到下邊密度越大,你可以認為越是底層的雪就越硬,就是冰。如此深厚的積雪,徹底顛覆了公路雪地駕駛的方法,而且是截然相反的駕駛方式。在可以沒過輪子的積雪厚度的情況下,是堅決不能使用雪鏈的,原因我在前邊講過了。第一方麵:車重。在如此深厚的積雪上,你是絕對不可能讓汽車輪子刨的到地表的,如果你刨到了,我猜你的車輪子一定巨大無比,你需要的是在積雪表麵上駕駛。那麽這就顛覆車子要重的觀點,車子要輕你才能輕鬆的“浮”在積雪表麵。第二方麵:輪胎,這裏已經不是軟硬的問題,而是要盡可能的癟,我剛剛說過,常年積雪的底層是密度非常大的冰,而隻有表麵的鬆軟一點的雪才具有一定的抓力,如何能夠讓汽車在雪麵上浮著,你需要極大的延展你的輪胎的寬度,對了,胎壓,也是在去年,我們將輪胎氣壓降到了6psi,驚人麽?我們的輪胎好像癟了的氣球,寬度延展了將近四寸,我們35寸乘12.5寸的輪胎變成了坦克履帶。所以從這個層麵上說,輪胎是越寬越好。第三方麵:駕駛技巧。正因為你再也無法刨到地表了,所以一味的加油,猛衝除了能讓你陷的更深,滑得更危險,對於前行,脫困沒有任何幫助,這時的你,需要慢!對,如果有低四,掛上低四,讓輪胎自己靠怠速轉動,去扒住表麵的積雪,如果沒有低四,緩緩的給油,甚至需要刹車的配合來控製車輪的轉速。
最後,奉獻幾張去年的whipsaw之行的雪上照,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