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觀一汽大眾工廠,恰逢我們探營4個自主品牌工廠之後不久,免不了心裏有所比較。 誰更先進?一汽大眾作為一線合資大廠,一番實地參觀下來,無論規模、設備、效率,的確都比我們此前參觀過的自主品牌工廠要強,表現出一線大品牌的實力,這跟一汽大眾的濃厚德係背景也有關係——德國人對製造技術的高要求、對工藝流程的嚴謹規範,在一汽大眾的工廠裏表現得淋漓盡致。據介紹,由於德國本土工廠建成時間比一汽大眾更早,一汽大眾工廠的一些硬件設備比德國大眾的本部還要強。 差距有多大?老實說,發展勢頭良好的自主品牌在規模上,已不怎麽低於一汽大眾。而設備上的差距,相信隨著自主品牌資金積累增加,加強國際采購投入力度後也能趕上。但在追求高標準工藝、建立科學質量控製體係、整合硬件出來的效率、全係產品的模塊化生產優化程度,這些“軟實力”才是不易追趕的方麵。 應該說,通過一汽大眾工廠我們明顯感受到德國人對製造的“偏執”追求——為了滿足高要求,不惜高投入,從而實現高標準。但是這種製造觀念也有不完全符合中國國情的方麵,例如產能就受到很大的限製,此外大量應用先進技術帶來的成本壓力也是顯而易見的。但無論如何,一汽大眾的工廠確實給我們展現了一幅最先進的汽車製造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