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七零後(2)

我的母親生我時二十三歲,已經是紡織廠工作五年的熟練工人了。18歲時她和一群年齡相仿的農村女孩一起被這家紡織廠招工進廠,這是一份讓村裏無數人羨慕的好運氣,因為終於脫離了農村,不用在土裏刨食。

出生於49年的她,好運似乎從未降臨在她的身上。她的母親一共生了八個孩子,四男四女,我母親排行第五。她的三妹妹一出生就被放進竹籃裏,扔到了路邊。我外公下午從地裏幹活回來,家裏人告訴他“你婆娘已經生了,又是個女孩,已經扔了”,外公發瘋一樣地跑出去,沿路尋找,終於在路邊找到了那個小竹籃,因為是個女孩,扔路邊一整天也沒人撿走。我三姨就是這樣又被抱回了家,她是對我外公最孝順的孩子。

我母親在上了兩年小學後輟學,肚子太餓,在地裏幹活找吃的成為首要任務。她給我講她小時候烤蝗蟲吃,“好香呀,就是肉太少”,“榆樹葉,槐花,折耳根這些都是好東西呀,樹皮樹根都吃過,好難咽下去”。

好運來臨,母親進廠當了工人,被叫做毛妺。有工資,能吃飽飯,毛妺對廠子真心熱愛,從來沒有曠工或者請過假,即使是懷孕臨盆也沒想過請假。這個紡織廠有好幾千像毛妺一樣的女工,她們勤勞肯幹,紡織機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運轉,女工們分成三組,三班倒,白班,中班和夜班三班輪流。

隻知道老實幹活的毛妺從來不知道紡織廠的來源,我也是最近在網上查找資料才知道這個廠大有來頭。紡織廠的前身是豫豐和記紗廠,1919年刨建於河南鄭州,創建人是留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穆藕初先生。1938年抗戰時期遷廠到重慶市郊小龍坎,由於被日機轟炸,生產受影響,1940年又在重慶北邊的依山傍嘉陵江水的東津沱建立了支廠,釆用最新的英國紡織機。廠房依山而建,嘉陵江就在廠腳下流過,日本人也曾經轟炸過,但是因為山勢的保護,沒有受到大影響,我上小學時曾經鑽過山上的廢舊防空洞。建國後成為國營企業,七八十年代曾經是重慶最大的紡織工廠之一,最多有七千多工人,絕大多數為女工。九十年代開始走下坡路,2014年徹底完結,成為一個廢棄之地。那些工作了70年的英國老式紡織機還被運到博物館收藏和展出過,廢棄的工廠也在2017年開了新媒體藝術展,世界各國的現代藝術家們在那裏展出過他們的作品。可能有公司想打造一個類似北京798的藝術區,可惜畢竟隻是一個沒多少人知道的小城,沒有大城市的資源和號召力,藝術家們也沒有在此停留,又去別的地方追求他們的詩和遠方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